江蘇 顧亞龍
正確認識社會
江蘇 顧亞龍
(1)含義: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內容是物質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
原理 表現方法論從社會意識的產生來看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 既要考查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又要追溯其物質原因,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反對歷史唯心主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從社會意識的變化、發(fā)展看 社會存在的變化、發(fā)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fā)展從社會意識的性質看 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從根本上說 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fā)展而變化、發(fā)展從時間上說 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fā)展從性質上說 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fā)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fā)展起阻礙作用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樹立先進的社會意識,反對落后的社會意識
(2)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
(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物質和意識的關系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區(qū)別所屬的范疇不同 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屬于歷史唯物主義 哲學的基本問題,屬于辯證唯物論研究的主要范圍不同 主要范圍是人類社會 主要范圍是整個世界對二者關系的不同回答所區(qū)分的哲學派別不同 劃分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 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聯系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體現
(1)原理及方法論
(2)區(qū)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1)社會主義改革的認識
(2)區(qū)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與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
(3)區(qū)分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與根本動力
(1)人民群眾的概念: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2)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每個人都是歷史活動的參與者,對社會歷史的發(fā)展都會產生作用。但所起作用有性質和大小程度上的不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但不是創(chuàng)造社會歷史的源泉,不能決定社會歷史的性質。
(3)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考情回顧
近年來,新課標高考對本專題的考查,一般結合時政熱點,以文字的形式,綜合考查多種知識和能力,既有選擇題,也有主觀題。2016年全國各地高考試卷,考查本專題知識主要是選擇題,全國卷Ⅰ、江蘇卷考查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全國卷Ⅲ、江蘇卷考查社會基本矛盾及規(guī)律,浙江卷考查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等等。2015年高考,浙江文綜、天津文綜、安徽文綜考查了主觀題,主要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基本矛盾和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
□命題預測
本專題是近年來高考的高頻考點之一,預計2018年本專題仍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之一,將主要結合全面從嚴治黨、民生問題、精神文明建設、“中央一號文件”以及黨和政府的一些重要會議和重大方針政策等熱點,重點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基本矛盾和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等知識。
□真題借鑒
[高考真題](2016·江蘇卷·31)某地作為全國33個農村土地改革試點地區(qū)之一,正在逐步完成從“確權到人”到“確權到戶”的制度轉變,從而更好地讓集體土地入市流轉,使農戶更好地分享工業(yè)化收益。這一做法表明 ( )
A.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
B.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發(fā)展
C.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
D.改革的目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思路分析]本題考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改革的性質和目的。解答時應首先要區(qū)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然后結合材料進行篩選。上層建筑是指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上層建筑不包括經濟方面的內容。生產關系是客觀的經濟關系,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關系。
[思維阻點]主要是基礎知識不牢,不會區(qū)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不知道土地改革是生產關系的改革,出現知識性偏差;另外,改革的性質與改革的目的也不是一回事。
[規(guī)律方法]基礎知識要牢記,審讀材料要仔細,關鍵字詞要抓好。
答案:C
江蘇省姜堰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