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清
在教育界流傳著一則故事:假如一百年前的名醫(yī)穿越到現在,面對形形色色的先進醫(yī)療器械和診療技術會無法行醫(yī)。假如一百年前的工人來到現在,他們則會不知所措,因為現在的制造設備更加先進。而假如一百年前的教師穿越到今天,即使他不是名師,依然可以很輕松,一本課本、一支粉筆與原來沒什么不一樣。
故事很耐人尋味,但更多的還是對教育的審視和反思。
那么,教育到底應該是什么?
教育應該是一種情懷,就是指教育者對教育的熱愛、追求,是對教育產生的一種心靈狀態(tài)。教育情懷是對教育的一種使命感,是對學生的一種責任感,是對課堂的一種莊重感,是對人生的一種敬畏感。有了教育情懷,教育者就會把教育當作一種虔誠的信仰,把上課當作一種神圣的儀式??鬃悠磾的辏瑲v經磨難,最后悟出真諦,潛心杏壇;陶行知脫掉博士服,換上長袍褂,婉拒高官重位,毅然深入鄉(xiāng)村辦教育;魏書生初心不改,屢敗屢戰(zhàn),一百五十余次申請做教師,令人佩服。有如此情懷,如此氣魄,才會促使他們成為令人矚目的教育大家。
教育應該是一種思想。教育發(fā)源于思想,又同時誕生思想;思想是教育的內核,是教育的根本。愛因斯坦說:“當學生把學到的東西忘掉后,剩下的才是教育。”而這剩下的正是思想。正因為有這種思想,才能使學生明辨是非、知曉善惡,也才能使學生有明確的行動方向,不隨波逐流。
教育應該是一種示范。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學的原始生態(tài)形式就是“仿”。與“模仿”相對應的是“示范”,即先有示范,再有模仿。而作為示范主體的教師,必須要有規(guī)范的日常言行,有規(guī)范的教育教學行為?!胺丁钡母静皇恰拔襾斫棠銈儭?,而是“我來學給你們看”。因此,教最智慧的方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范”。懂“范”者,明白教育;善“范”者,會做教育。
教育應該是一種喚醒。無論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若使青少年走上正軌,走向健康,必須使其發(fā)現自我,喚醒其內在的潛能。教育喚醒,在于喚醒青少年內心的靈性和欲求,喚醒其內心沉睡的巨人。從途徑和方式上看,教育者通過教育手段,把教育思想植入學生內心,開啟學生的心智,使其內心發(fā)生“漸變”、產生“裂變”,最后形成合理的發(fā)展表現。可見,受教育者是從內向外的展現,教育者則是從外到內的影響。
其實,教育不止如此。教育還應該是一種引導,一種對話,一種熏陶,一種養(yǎng)成,一種尊重,一種寬容,一種成長,一種生活……
無論站在哪種理解上,教育都不等于現代科學技術,后者只能是一種外在的手段。教育的本質是“人”,是個性鮮明的學生。如果忽略教育內在的科學理念和教育的專業(yè)化要求,即使再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解決不了問題?,F如今,那些靠先進手段花樣繁多的課堂,除了能換取暫時的熱鬧和相關人員的夸贊外,往往很難有深意,也很難上升到價值的境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