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禾,鄭旭穎
?
警惕尋求權(quán)力與控制的“科技理性——解讀C.S.路易斯的科幻小說《沉寂的星球》
潘一禾,鄭旭穎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浙江杭州,310028)
《沉寂的星球》作為C.S.路易斯科幻小說“太空三部曲”的第一部,一方面延續(xù)了路易斯一貫的詩性寫作風格,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另一方面也對20世紀初英國工業(yè)社會的弊病和科技思維崇拜進行了有力批判。作者以高度的哲思概括力,讓小說的三位主人公分別展示了科學家、商人和人文學者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特殊地位與作用,深刻揭示了現(xiàn)代社會合情合理面貌下的荒謬與殘忍。在這部充滿才華與想象力的小說中,路易斯還特別澄清了尋求權(quán)力與控制的科技知識與智慧的區(qū)別,點明真正的智慧才能幫助人類及地球避免“失落”,走向未來宇宙。
C.S.路易斯;太空三部曲;《沉寂的星球》;科技思維崇拜
“太空三部曲”是C.S.路易斯的代表作之一,《沉寂的星球》是其中的第一部。但因為內(nèi)容晦澀離奇,目前國內(nèi)學界的相關(guān)研究幾乎是空白的。在《沉寂的星球》中,作者預測了科技思維崇拜的種種表現(xiàn)和奇觀,強調(diào)科技理性在提高社會生產(chǎn)力的同時,也因“進化論”發(fā)展觀的盛行及經(jīng)濟與科技的聯(lián)手共謀,嚴重威脅了人們的精神和生活世界。今天再讀路易斯于1938年完成的《沉寂的星球》,能為我們關(guān)注的許多重大現(xiàn)實問題提供全新的認識視角。
C.S.路易斯(Clive Staple Lewis)是20世紀英國著名的作家、學者,先后任教于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雖然他以童話故事《納尼亞傳奇》為中國讀者熟知,但他的作品包含詩歌、散文、小說等多種體裁,他的成就涉及英語文學史、文學創(chuàng)作和神學等多個領(lǐng)域。憑借富有詩意與深意的作品,路易斯在英美有持續(xù)、普遍、深刻的影響力,是英語世界里家喻戶曉的人物。
C.S.路易斯的著作展現(xiàn)了在英國工業(yè)社會和現(xiàn)代性的浪潮中他對“科技理性”的思考,至今仍是我們的寶貴財富。盡管一個多世紀以來,對于啟蒙運動以降的“工具理性”的批判聲不絕于耳,但鮮有學者能像路易斯那樣,憑借深厚的古典知識功底,將“理性”的來龍去脈闡述得如此清晰,并從全局和演變的視角,論證科技理性的危害和荒謬。
“每一個時代都有一種與之相應的藝術(shù)”[1](2),科幻小說屬于工業(yè)時代。20世紀,科幻小說從各種文學題材中脫穎而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現(xiàn)代自然科學、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和科幻小說都誕生于英國并非巧合,但是,科技與科幻卻有著共同繁榮卻又貌合神離的關(guān)系。
無論是付諸工業(yè)的科技,還是無意付諸工業(yè)的科學,都率先在英國蓬勃發(fā)展。17世紀末,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開啟了現(xiàn)代科學的大門;18世紀下半葉,蒸汽機、織布機締造了英國的工業(yè)社會;19世紀,達爾文驚世駭俗的《物種起源》宣告了“上帝之死”。“工業(yè)革命是認識現(xiàn)代人類歷史的入口”[2](7),它帶來了繁榮,也帶來了光怪陸離的工業(yè)社會。與此同時,建立在鄉(xiāng)村文化之上的英國,又是與工業(yè)文明格格不入的。看到科技帶給英國的是人的異化、美的消失和社會風氣的墮落,曾經(jīng)給予牛頓無上敬意的英國思想界,決意不再為科學唱贊歌,而是選擇了質(zhì)疑和反思,守護受到損害的人性。人文精神和現(xiàn)代科學精神在19世紀中期分道揚鑣,從此開啟了英國批判工業(yè)主義的強大傳統(tǒng)[3](124)。
19世紀初,科幻小說響應了這一反思傳統(tǒng),英國的科幻小說在對科技的批判中登場。1818年,瑪麗·雪萊發(fā)表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思坦》,講述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制造的怪物所引起的一場悲劇和各種社會新問題。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上半葉,英國科幻小說界群英薈萃,H.G.威爾斯、斯蒂文森、赫胥黎、奧威爾……這些熠熠生輝的名字及他們創(chuàng)作的科幻小說想象豐富、情節(jié)緊張、富有懸念,很快就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讀物。必須承認,科學給小說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盡管在這些想象中樂觀和悲觀同在,但是在文學作品中,警惕和反思永遠比附和和贊頌更發(fā)人深省。
雖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和技術(shù)實現(xiàn)了真正的結(jié)合,但其實質(zhì)是科學和資本的聯(lián)姻。英國資本家為了擴大生產(chǎn)而求助于學院科學。借助科技的力量,“全球市場”才得以實現(xiàn)。從此,科幻小說也從對科技倫理的擔憂,轉(zhuǎn)向?qū)φ麄€工業(yè)文明愛恨交織的復雜敘述。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第一次經(jīng)濟“大蕭條”的出現(xiàn),一路高歌、如火如荼的現(xiàn)代工商新秩序受到了更多的質(zhì)疑。正是在這種情境下,C.S.路易斯創(chuàng)作了科幻小說《沉寂的星球》,后來又陸續(xù)完成了《皮兒蘭德拉星》和《黑暗之劫》,構(gòu)成了科幻小說史上頗負盛名的“太空三部曲”。當時的英國,這類講述星際旅行的“太空小說”非常流行。但是在小說《沉寂的星球》中,“硬科幻”元素并不顯著,作者真正關(guān)心的不是火星和宇宙飛船,而是通過一個簡單、雋永的故事,來揭示科技對人類精神世界的影響和破壞。
《沉寂的星球》講述了20世紀初劍橋大學學者蘭塞姆被綁架到外星球“馬拉坎德拉星”之后的奇遇??茖W狂人韋斯頓為了地球人的生存和發(fā)展,說服富翁狄凡投資制作了一架宇宙飛船飛往火星(當?shù)厝朔Q之為“馬拉坎德拉星”),貪婪的商人狄凡垂涎的是那個外星“殖民地”的無盡資源。當?shù)亟y(tǒng)治者要求與一名人類代表見面,這兩人誤以為“外星野蠻人”要獻祭人類,就將蘭塞姆綁架到了火星當供奉品。得知陰謀的蘭塞姆奮力逃脫,進入馬拉坎德拉人的生活。這個星球上的原始風光怡人,高山、河流、植物美不勝收。星球上住著三種具有高級智慧的物種,分別生活在高原、低地和森林里,并由一位“神使”奧亞撒統(tǒng)治,彼此間少有往來卻和平共處。他們的物質(zhì)文明似乎還停留在地球的石器時代,主要依靠原始農(nóng)業(yè)和捕魚為生。但同時,他們心智成熟、具有理性,有自己的詩歌和藝術(shù),且有著在地球人看來非常高深的天文地理知識,并能制作必要的、外形粗糙簡單但“科技含量”很高的器件。他們?nèi)粘龆?,日落而息,生活寧靜而簡單。故事結(jié)尾,蘭塞姆終于見到奧亞撒,并揭開了會面的真正目的。最后,兩個壞蛋被遣返回地球,而蘭塞姆也選擇回到地球,準備投入新的抗爭。
《沉寂的星球》行文優(yōu)美、情節(jié)簡單。盡管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生動有趣、如詩如畫的世界,他的真實意圖卻是讓我們?nèi)ンw會現(xiàn)代社會中的猙獰和扭曲。這個經(jīng)過文學虛構(gòu)后顯得更簡明的現(xiàn)代世界,是由科學家和商人塑造并統(tǒng)治的,曾經(jīng)輝煌的人文事業(yè)已成昨日黃花。而路易斯的首要工作就是反思科學家、商人和人文學者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
韋斯頓號稱是當時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狄凡戲謔他“早飯用愛因斯坦抹面包、喝一杯薛定諤的血 漿”[3](11)。他的大腦可以飛快地計算復雜的公式,處理各種高難度的知識。他發(fā)明了宇宙飛船,自稱“肩負著全人類的命運”,高呼要“憑著生命的權(quán)利,……準備毫不退縮地把人類的旗幟插在馬拉坎德拉的土壤上”[4] (194)。但令人費解的是,當面對具體的某個生命時,他又表現(xiàn)得冷酷無情。他的真實情感世界令人顫栗,因為他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幾乎失去了一切生理上的恐懼和喜怒哀樂,剩下的只有在科技無能為力情況下的焦慮。
再看書中所謂的成功商人狄凡,他靠著巨額財富躋身上流社會,對于資助韋斯頓這件事,他清楚自己“可不是鬧著玩兒才冒這些風險的”[3](38),他看中的是馬拉坎德拉的“太陽之血”——黃金,以及“殖民”火星比殖民亞洲、美洲、非洲有更為巨大的機會和利益。對于韋斯頓一本正經(jīng)的科學精神,他抱著嘲笑的態(tài)度說:“他才不管人類的未來,以及兩個星球的聯(lián)系呢。”[3](37)
再看本文的主人公人文學者埃爾溫·蘭塞姆。C.S.路易斯以自己的好友、《魔戒》作者J.R.R.托爾金為原型刻畫了這個人物。在小說的開頭,這個英國劍橋大學的語文研究員正在英國鄉(xiāng)間做徒步旅行,無意中闖入了韋斯頓和狄凡的科學實驗室。他為人善良正直、彬彬有禮,在尋找住處的過程中,答應為素不相識的老婦人尋找兒子。盡管身處可疑的宅子,但是在聽到哈利的掙扎聲后,還是毫不猶豫地沖進去救他。雖然作為“一無用處”的人文學者,他在被綁架時陷入極度恐怖的危境,但當他在馬拉坎德拉遇到第一個居民時,他忘記了原先對自身命運和外星人的可怕設(shè)想,立刻展現(xiàn)出了天然的溫和、友好的一面,并順利地融入了當?shù)厝说纳睢?/p>
但他同時又有現(xiàn)代人的遲疑、軟弱和膽怯。面對暴徒時,他竟然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說些什么,“就算他們在虐待那個男孩,蘭塞姆也不可能硬把孩子從他們手里奪過來”[4](13)。盡管被下藥綁架到宇宙飛船上,蘭塞姆仍然出于善良和他那套禮儀,努力地和兩個壞人維持友好的關(guān)系,并主動提出要分擔勞動。在與馬拉坎德拉居民的共同生活中,他“血液中沉睡多年的某種東西被喚醒了”,他對勇氣和崇高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綜上所述,小說表面上展現(xiàn)的是好人與壞人的較量,其實是在探討科技與人性的對立。全書通篇只寫了幾個場景,以大段的對話和景色描寫為主,但輕描淡寫間暗藏著對工業(yè)文明和科技思維的深刻剖析。路易斯認為,這種鄙視人文精神的科技思維,是一種“不徹底的理性”?,F(xiàn)代人以“理性”的名義犯下的種種錯誤,根源在于將科技思維等同于理性。小說通過韋斯頓和狄凡的種種表現(xiàn),向我們展示了現(xiàn)代科技思維的多幅面孔。
首先,科技思維的第一幅面孔是一種機械、冰冷的“約化主義”。它把邏輯推導等同于理性思考,用科學公式解釋世上的一切秩序,將各種單一價值奉為完整的信仰,妄圖將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和復雜的人性都約化成科學世界中簡單機械的法則。小說中的韋斯頓就是個典型的約化人類基本價值觀的人,他懂得高深的科技知識,卻形同一個麻木不仁的“機械人”。當蘭塞姆拒絕做人質(zhì)時,韋斯頓說:“你的思想不能這么狹隘,只想著個人的權(quán)益和生命,即使是一百萬個人,跟這個相比,也顯得無足輕重了?!盵1](32)路易斯將韋斯頓式的思維視為“人造良知”,認為是現(xiàn)代學校把孩子們教育成了人工制品。這類人工制品情感淡漠,雖然被灌輸了一套冠冕堂皇的良知,但那不過是從傳統(tǒng)價值觀中擇其一二奉為圭臬的“約化”教育,因為缺乏真情實感,他們常常將這套“人造良知”用錯地方。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蘭塞姆的表現(xiàn)。他不但為人善良,而且感覺敏銳、情感豐富。我們正是通過蘭塞姆的眼睛、耳朵、舌頭、鼻子和心靈,感受到了英國鄉(xiāng)間的陰晴變化,觀賞到了在宇宙飛船中才能看到的地球景觀,看到了如詩如畫的馬拉坎德拉紅色的高原、藍色的河流、美麗的植物,體會到了在浩渺太空中對生命和永恒的真正敬畏。同時,他并非對科學知識一無所知,實際上,他有著豐富的科學知識,足夠他日常使用;即使到了太空中,他仍然能根據(jù)“月亮”形狀迅速判斷身處何方;到了火星上,他也能立即適應環(huán)境,保護自己的安危。
科技思維的第二幅面孔是一種強權(quán)。它能與傳統(tǒng)割裂也正在于它被賦予了這種“唯我獨尊”、不容置疑的權(quán)力。在這部小說中,作為科技代言人的韋斯頓和狄凡盛氣凌人、肆意妄為。而全書的起因正是他倆試圖利用高科技殖民火星。在許多科幻小說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各種技術(shù)其實就是一種強權(quán),一種令人恐懼卻又無力抗拒的強權(quán)。至于它的面貌究竟是哥斯拉還是迷人的“梭麻”,我們或許難以預測。但毫無疑問,它已經(jīng)以某些面貌(時間、技術(shù)、市場、軍事)悄然發(fā)生。
四百年前,培根指出“知識就是力量”。如果能重回培根的語境,我們會發(fā)現(xiàn),培根在此是指“知識是一種權(quán)力”。只有科學知識,才有這樣的力量消除蒙昧,消解中世紀的神權(quán)統(tǒng)治。雖然這一“權(quán)力”始于消除蒙昧,但作為強權(quán),它卻能給予我們舒適的當下,并許諾我們美好的未來。而后者曾經(jīng)是宗教的職能。如同中世紀的神權(quán),科技也是一種事實上的“一神制”,它許諾給我們一切,也就要求我們完全信任它??萍忌踔撩獬速M錢費力的傳教,宗教許諾給我們死后世界,而科技的彩票即開即兌。能治病的是醫(yī)學,讓我們飛翔的是飛機,不是上帝。這一切都是我們自愿選擇的。我們理所當然地相信知識萬能、科技萬能。如果科技有什么問題,那么我們就用更先進的科技來解決。不僅韋斯頓面對科技的無能為力會焦慮,所有科技文明中的人都有同樣的焦慮。技術(shù)帶給我們的豐厚饋贈有目共睹,但是請注意,這種饋贈充滿了危險。所有強權(quán)統(tǒng)治下都必有孱弱的人性。身體的舒適就是我們所要的一切,這是一種非常有欺騙性的假象,直通今天的“無痛倫理”,是對我們真實存在的人性的麻痹和扼殺。在此意義上,我們確實像浮士德一樣把靈魂賣給了魔鬼。路易斯提醒我們:舒適不等于奢侈,不等于無節(jié)制的消費,舒適更不是“鴉片”,它只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而已。如果我們想在與科技、商品的關(guān)系中重新反客為主,或許我們就要學習馬拉坎德拉人對科技欲望的節(jié)制以及面對死亡和痛苦時的智慧。在此,“馬拉坎德拉人”成為我們可資借鑒的“他者”。
科技的強權(quán)一方面體現(xiàn)在它與所有人的關(guān)系中,另一方面則表現(xiàn)為部分人對其他人的強權(quán)??萍疾皇侨魏螘r候?qū)θ魏稳硕加星蟊貞?。路易斯認為,“人征服自然”同時也意味著一部分人征服了另一部分人??萍冀o予普羅大眾恩惠的同時,也成為少數(shù)人和少數(shù)國家的“特權(quán)”,甚至通過軍事、經(jīng)濟等手段成為“極權(quán)”。匈牙利學者卡爾·波蘭尼在評價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時就說:“發(fā)現(xiàn)一個高度發(fā)達的科技社會已經(jīng)播下了它的極權(quán)主義種子?!盵5](6)而這一擔憂在今天的“后人類主義”批判中甚至變得更為嚴峻。
科技思維需要被反思的第三幅面孔,就是它和商業(yè)思維的聯(lián)手共謀?,F(xiàn)代科技以商品和消費的形式飛入了尋常百姓家。為什么路易斯要在韋斯頓背后設(shè)置狄凡這個角色?因為沒有狄凡的資本和經(jīng)濟頭腦,大科學家韋斯頓不可能實現(xiàn)他的火星之旅。事實上,狄凡才是這項事業(yè)的主導者。盡管韋斯頓在人質(zhì)選擇以及是否屠殺外星人的問題上有自己的看法,盡管韋斯頓在蘭塞姆和外星人面前表現(xiàn)得義正辭嚴,但對狄凡卻表現(xiàn)出全面的配合、妥協(xié)和屈從。
回顧歷史,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科技就是資本下的蛋。沒有資本的邀請,自然科學不會走出實驗室。在19世紀末期,就有工廠富有遠見地成立了工業(yè)實驗室。工業(yè)革命的誕生,離不開工業(yè)革命之前英國借助羊毛和國際貿(mào)易積累的巨大財富??萍寂c資本的聯(lián)姻是現(xiàn)代社會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我們應該感謝資本推動了科技的發(fā)展。但是理性最重要的前提是獨立性,被金錢綁架的科技不可能是獨立、崇高、神圣的,也必然要跟隨商人逐利的天性隨波逐流。所以科技思維也常常是一種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的工具理性。在路易斯筆下,“老式”英國人根據(jù)風俗習慣行事,社會具有凝聚力和責任感?,F(xiàn)在的英國人則在“看不見的手”的操縱下“自由行事”,其結(jié)果卻是“無往而不在的枷鎖”——限制我們行為的因素增加了,制約我們品行的力量卻減弱了。在《沉寂的星球》中,韋斯頓遵奉約化價值,而狄凡根本沒有道德底線;韋斯頓按人造良知行事,狄凡則根據(jù)有利可圖行動,所以他的表現(xiàn)比韋斯頓更決絕。狄凡甚至能把屠殺外星人當作一個玩笑,說會給韋斯頓留下幾個活口做玩具;韋斯頓不愿意拿同為白人的蘭塞姆做人質(zhì),但和蘭塞姆從小認識的狄凡,卻六親不認,把蘭塞姆看作絕佳的綁架人選。
科技思維的第四張面孔,就是對科技文明的盲目自信和傲慢自大。例如在小說中,三位主角都有一個共同的“優(yōu)點”——非凡的勇氣。開展外星球冒險的韋斯頓非常勇敢,狄凡的勇氣有過之而無不及。狄凡的勇氣不但體現(xiàn)在冒著巨大的風險投資韋斯頓的科學事業(yè),和韋斯頓一起進行外星拓荒,還在生死關(guān)頭敏銳地發(fā)現(xiàn)新的商機。在返回地球途中,當韋斯頓發(fā)現(xiàn)生還無望時,終于“像孩子一樣哇哇大哭”[4](213),狄凡卻能鎮(zhèn)定指揮、力挽狂瀾,最終讓宇宙飛船僥幸飛回地球。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倆所謂的“勇敢”,不過是無盡的貪婪和盲目的自大而已。他們以為憑著一把手槍,就可以在火星上暢通無阻。他們把火星人看成“土著”的本能反應更是生動地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對科技文明以外世界的無知和自大。在路易斯所處的時代,白人以外的世界多數(shù)還未進入工業(yè)社會,所以,狄凡和韋斯頓的土著思想又表現(xiàn)為一種“白人中心主義”。而韋斯頓所謂“生命的權(quán)利”“人類的未來”也僅指白人的權(quán)利、白人的未來。在他們眼中,白人以外的物種都是“土著”,即沒有被科技之光照到的人種。這些“土著”可憐、可悲、愚蠢、無知,根本不能當人看待。對于拿“韃靼”孩子做實驗一事,韋斯頓說:“那個男孩挺理想的,……不能為人類服務(wù),只會傳播愚昧。像他這種男孩,文明社會應該主動把他交給國家實驗室去用做實驗。”[4](21)面對馬拉坎德拉人,韋斯頓的“土著思想”更是暴露無遺。他先哄小孩似地嚇唬他們:“是天上的大頭頭派我們來的。你如果不照我說的做,等他一來,就把你們?nèi)空w——乒!乓!”[4](179)接著他又用廉價的彩色珠子誘惑土著,“只要照我們說的做,我們就給你許多漂亮的東西??匆妴??看見嗎?”[4](180)對此,馬拉坎德拉居民爆出了山洪般的笑聲。此時此刻,在理智、高貴的馬拉坎德拉居民面前,野蠻、邪惡、不可理喻的韋斯頓才是不折不扣的土著。
在《沉寂的星球》的結(jié)尾部分,圍繞著火星“神使”奧亞撒與蘭塞姆的見面以及奧亞撒對韋斯頓和狄凡的“審判”,書寫了大段的對話。不禁令人想起柏拉圖用“哲學劇場”的手法,以蘇格拉底式談話引導人們?nèi)プ非竺赖碌囊荒?。為什么奧亞撒一直召喚著他的地球“人質(zhì)”呢?隨著蘭塞姆與奧亞撒的會面終于真相大白,原來奧亞撒是想了解地球——這顆被魔王統(tǒng)治而失去了音訊的星球上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其真正的意義也正是召喚人類走出迷思——向真理走去。奧亞撒沿用了蘇格拉底式的誘導,讓我們一步步接近真理,迫使對手承認失敗。奧亞撒的戳穿讓我們看到了現(xiàn)代社會存在的兩大問題:急功近利的發(fā)展觀和人性的扭曲。
在小說中,一種流行于20世紀初的“進化論”發(fā)展觀清晰可見:貪婪的、建立在掠奪基礎(chǔ)上的經(jīng)濟發(fā)展,急于求成、以犧牲個體利益、生存環(huán)境為基礎(chǔ)的社會發(fā)展,其實是一種本末倒置、極其冷酷的發(fā)展。小說還由此強調(diào),韋斯頓和狄凡利用現(xiàn)代科技將白人殖民地擴展到了遙遠的外星球。殖民式掠奪思維從未在我們的歷史中消失,而是以科技、貿(mào)易等更高明的手段出現(xiàn)。路易斯曾經(jīng)如此描述當時的英國:“翻開一本雜志,你很少不會看見這等陳述,即我們的文明需要更多的動力或活力或自我犧牲或創(chuàng)造力?!薄胺路稹沩毚龠M共同體利益’這一準則并非‘己所欲施于人’之多音節(jié)變體似的?!盵6](34)效率曾經(jīng)是對機器所使用的標準,是現(xiàn)代管理學說對工廠所使用的標準,卻成了生命、生活和人生的標準。
但是,為什么經(jīng)濟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jīng)]有解決“糧食不夠”的問題,而人類的工作卻更繁重了呢?小說中,路易斯借蘭塞姆之口與火星人卡納卡貝拉卡討論了這個問題。結(jié)果蘭塞姆發(fā)現(xiàn),地球人之所以“一輩子從事”挖掘黃金這樣“很難的”行業(yè),既不是因為他們“喜歡”,也不是因為“食物不夠”,而是因為有一種機制讓他們“不得不干,因為如果不干,就得不到食物”[4](163)。
顯然,C.S.路易斯心中清楚:工業(yè)社會的現(xiàn)實就是商品過剩與貧窮同在!威廉·莫里斯在《烏有鄉(xiāng)消息》里呼喊:“所有的節(jié)省勞動力的發(fā)明結(jié)果只是增加了勞動力的負擔?!盵7](121?125)牛頓的成就使17世紀晚期的歐洲人樂觀地相信,只要找到了完美的定律,就能建立起完美的秩序和完美的世界。然而這個美麗新世界遲遲沒有到來,而法國大革命似乎宣告了這個理性烏托邦的破滅。就在此時,達爾文的“進化論”給了歐洲人另一個選擇?!斑M化論”傳遞了這樣的觀點: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汰,一切都是進化、發(fā)展、競爭的結(jié)果。這個觀點和資產(chǎn)階級精神不謀而合。從此人類牢固樹立起了這樣的觀點:人類文明是不斷進步、發(fā)展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推動它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主要指的是經(jīng)濟和科技的進步。
發(fā)展和進步作為今天最重要的命題毋庸置疑,但是它的目的、手段和實質(zhì)值得我們反思。我們切勿忘記“人才是萬物的尺度”,發(fā)展不等于科技上的發(fā)達,也不等于經(jīng)濟上的繁榮。不管是科技還是經(jīng)濟都只是手段,多數(shù)人都能有一段幸福的人生才是最終的目的。認識自己不是獲得更多的生理知識,認識世界也不僅僅是了解經(jīng)濟秩序。匈牙利學者卡爾·波蘭尼在經(jīng)歷了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經(jīng)濟大蕭條后,富有遠見地告訴我們,市場經(jīng)濟的全球化是必然選擇,但是選擇了市場經(jīng)濟,就必須面對它所帶來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甚至會日益加劇。共同富裕是人類可以期待的未來,但共同富裕并不必然等于理想的社會??枴げㄌm尼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就預見到:“西方的危機……更根本地是西方文化對未來人類更高形式生活需求上的思想道德的‘荒蕪’?!盵5](229)
路易斯一直致力于“灌溉思想道德的荒蕪”。在這本小說里,路易斯首要的工作就是揭露科技思維如何導致人性的扭曲。前面我們提及科技思維是一種不徹底的理性,而這種不徹底正在于它破壞了傳統(tǒng)人文價值。現(xiàn)代人與傳統(tǒng)價值觀一刀兩斷,以為這樣就能讓“真實”和“堅固”撥云見日。其結(jié)果卻如馬克思所說:“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薄耙磺袌怨痰臇|西都煙消云散?!甭芬姿拐J為,“天道”恒常,我們的價值觀不該隨波逐流,不應在輪番登場的各種價值觀中迷失自己,走向虛無。
由此而言,《沉寂的小說》也是韋斯頓所代表的科學與蘭塞姆所代表的人文傳統(tǒng)的直接較量。作為科學家的韋斯頓堅決地說:“我不把文學、歷史之類的垃圾算做教育?!倍?,他堅信:“所有受過教育(不包括文學、歷史之類的垃圾教育)的人……完全跟我站在一邊?!盵4](33)在韋斯頓眼中,文學、歷史純粹是浪費錢,人文學者理應被劃到那些對人類文明毫無貢獻的人群之中。而當韋斯頓向外星人驕傲地細數(shù)地球文明時,他羅列的是醫(yī)學、法律、軍隊、建筑、商業(yè)以及交通,并不包括文學藝術(shù)。
這種科技人士的傲慢自大完全沒有事實依據(jù)。回顧人類文明史可以發(fā)現(xiàn),科學和哲學幾千年來都是相輔相成的。不但歐洲文明的源頭古希臘以“自然哲學”著稱,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康德、萊布尼茲,他們的成就都同時涉及哲學和科學。
在“專業(yè)化”到極致的今天,我們不苛求全才,我們倡導的是健全的人格。當我們拋棄了哲學思辨時,科學也就淪為一門僅僅談?wù)撝R的學問。當我們把人文和科學硬生生割裂開來,硬分高低的時候,其結(jié)局必然是“人性的廢除”。奧亞撒告訴蘭塞姆這樣一條法則:“不要跟別人談?wù)撘?guī)?;驍?shù)量……你不明白,這會使你對虛無頂禮膜拜,而對真正偉大的東西卻視而不見?!盵4](208)
在此有必要重申,路易斯對科學并不持否定態(tài)度。相反,他認為“捍衛(wèi)價值”,不但不是攻擊科學,恰恰是“捍衛(wèi)知識之價值”[6](88)。他只是想讓我們知道缺乏引導的知識充滿了危險。面對今天浩瀚的信息,我們需要有健康的心靈和真正的智慧來駕馭知識、灌溉科技世界中思想道德的荒蕪。
要走出科技思維的迷思,我們需要重新喚起對生命的敬畏。馬拉坎德拉是一顆行將枯萎的星球。盡管大限將至,大家卻照舊安居樂業(yè)。相形之下,韋斯頓口口聲聲宣稱“生命的權(quán)力”,但他既不愛人類的身體,也不愛人類的思想,他想留住的只是人類的種子。換句話說,其實他只是害怕死亡。韋斯頓雖然怕死,但他并不熱愛生命;馬拉坎德拉人雖然不懼怕死亡,但卻熱愛生命。狄凡的勇氣是因為貪婪,韋斯頓的勇氣只是一顆枯萎的心靈,只有蘭塞姆的勇氣才是對生命的真正熱愛。蘭塞姆在太空中看到深邃而未知的蒼穹,想到地球浩瀚的歷史,覺得自己的生命微不足道,這是一種敬畏,對大自然的敬畏。他覺得如果自己在這個天空中殞命,也是一種最完美的結(jié)局,“因為他相信那深淵里充滿實實在在的、有血有肉的生靈”[4](208)。
[1] 布萊恩·奧爾迪斯, 戴維·溫格羅夫. 億萬年大狂歡: 西方科幻小說史[M]. 舒?zhèn)? 孫法理, 孫丹丁, 譯. 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2011.
[2] 羅杰·奧斯本. 鋼鐵、蒸汽與資本: 工業(yè)革命的起源[M]. 曹磊, 譯. 北京: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2016.
[3] 雷蒙德·威廉斯. 文化與社會[M]. 吳松江, 張文定, 譯. 北 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
[4] C.S.路易斯. 沉寂的星球[M]. 馬愛農(nóng), 譯.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11.
[5] 尼爾·波茲曼. 技術(shù)壟斷: 文明向技術(shù)投降[M]. 蔡金棟, 梁薇, 譯. 北京: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13.
[6] C.S.路易斯. 人之廢[M]. 鄧軍海, 譯.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
[7] 威廉·莫里斯. 烏有鄉(xiāng)消息[M]. 黃嘉德, 譯. 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 2015.
[8] C.S.路易斯. 天路回程: 對基督教、理性和浪漫主義的寓意辯護[M]. 趙剛, 譯.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
[9] 卡爾·波蘭尼. 新西方論[M]. 潘一禾, 劉巖, 譯.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7.
[10] C.S.路易斯. 返璞歸真[M]. 汪詠梅, 譯.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
[11] 約翰·德斯蒙德·貝爾納. 歷史上的科學: 科學革命與工業(yè)革命[M]. 伍況甫, 彭家禮, 譯.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5.
On guard agains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aiming at power and control Interpeting C.S.Lewis’ science fiction
PAN Yihe, ZHENG Xuying
(College of Media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is the first book of C.S.Lewis’ science fiction novels. It features Lewis’s poetic writing, which is of great literary value. This novel also has solid criticism on the ills of British industrial society and the scientism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With the excellent philosophical generalization, the author lets the three characters present the special position and role of scientists, capitalists and liberal art scholars in the modern society, and reveals the absurdity and cruelty under the seemingly reasonable society. In this very talented and imaginative novel, Lewis distinguished wisdom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nowledge which sought power and control, and pointed out that true wisdom can help mankind and Earth avoid being “l(fā)ost” and go forward to the future universe.
C.S.Lewis; the space trilogy;; scientism
[編輯: 胡興華]
2017?07?28;
2017?10?17
潘一禾(1959—),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世界文學;鄭旭穎(1983—),女,浙江寧波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藝美學
10.11817/j.issn. 1672-3104. 2018.01.025
I022
A
1672-3104(2018)01?018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