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博
【摘要】當前,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高校的多媒體教室也逐步向智慧化轉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導致智慧化教室轉型存在諸多問題。本文結合筆者相關工作經驗,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針對當前高校多媒體教室向智慧化教室轉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作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高校 ?多媒體教室 ?智慧教室 ?轉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026-01
1.智慧教室的概念
智慧教室是數字教室和未來教室的一種形式?;\統(tǒng)的說,智慧教室是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它主要是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切入整個教學過程,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簡單、高效、智能,對于開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很好的幫助。也就是說,智慧教室仍然是多媒體教室,或者說是多媒體教室的更高體現。因此,構建高校智慧教室,應當在多媒體教室的基礎上,實現成本最小化,設備智能化,操作簡單化,同時要滿足課堂互動需求,滿足高校課程體系差異性的分層分類、按需而建的多種智慧教室的組合,稱之為“智慧教室”。
2.當前高校多媒體教室普遍存在的問題分析
2.1教室環(huán)境物理布局問題
當前,我國的大多數高校的多媒體教室的物理環(huán)境布局是在傳統(tǒng)的“八燈四壁兩簾一黑板”的普通教室的基礎上,增加計算機和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而且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教室的講臺和桌椅是不可移動式的,僅少部分教師的桌椅是可移動的。這種布局的多媒體教室,要想實現豐富的教學活動設計是有一定困難的,更遑論建設智慧化教室。
2.2課件資源獲取障礙
當前的多媒體教室,教師的課件資源獲取主要依靠移動硬盤拷貝或者網絡云盤下載兩種方式。盡管移動硬盤拷貝課件的方式比較穩(wěn)定,但是由于高校課程種類繁多,每個教室每天多種課程都不相同,教室多媒體的USB接口每天接觸大量的移動硬盤,長期以往,教室的多媒體設備極易感染病毒,導致計算機系統(tǒng)崩潰。同時,教師每天攜帶移動硬盤流轉于各個教室上課,很容易丟失硬盤。而網下載課件的方式萬一遇到網絡故障,將會影響課程的正常開展。
2.3管理不力
當前,我國高校的多媒體教室管理界限模糊是常態(tài),這主要是因為多媒體教室里原有的物理條件限制,加上多媒體設備配置復雜,因此很難將多媒體教室的所有相關設施統(tǒng)一管理,這就造成管理混亂、管理界限模糊的問題。有時候僅僅只是一個設備的小毛病,都可能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對正常的課堂教學造成不利影響。所以,在多媒體教室的管理方面必須加強人力隊伍建設,細化管理責任和流程,以高效的多媒體教室管理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3.智慧教室的理想轉型模式分析
3.1多媒體教室向智慧化教室轉型是一個求變創(chuàng)新的過程
當前,我國大多數多媒體教室中所擁有的支撐課堂教學需求的設備主要有網絡中央控制系統(tǒng)、計算機設備、投影儀、電動幕布、音響、麥克風、投影機吊架等。有些高校已經開始建立以中央控制系統(tǒng)為中心的一鍵式多媒體設備管理模式,即通過中央控制系統(tǒng),可以對多媒體教室的所有設備進行一鍵管理。這樣的多媒體教室基本已經開始轉向智慧化教室,但這還遠遠不夠,仍然達不到智慧教室的高標準、高要求。必須要將智慧教室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相結合,要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因此,當前高校的多媒體教室要想向智慧化教室轉變,就必須得求變創(chuàng)新,即從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需求方面入手,構建出一個智慧化的教學環(huán)境,最終實現智慧化教室?guī)又腔刍虒W的模式轉換。
3.2理想的智慧教室最終服務于學生的“學”
首先,教室的設備是智慧教學的技術支撐,是教師呈現教學內容的主要工具,同時也是促進教師教學智慧化和學生學習智慧化的技術手段。而教師在新時期課堂中的教學需求的轉變,反過來促進了教學設備的更新與升級。其次,設備和設備管理員之間形成雙向促進作用,設備為后臺的管理員提供后臺管理保障,而管理員在設備的更新與升級中逐漸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設備管理脫離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設備維護和檢修模式,走向更加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偠灾?,理想的智慧化教室,正逐漸走向新型智能-智慧化模式,無論是設備,還是教學與管理,其最終都是圍繞著一個目的——服務于學生的“學”而展開。
4.結束語
多媒體教室向智慧化教室的轉型,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我們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和探索的領域,它不僅僅是多媒體設備的更新,更是多媒體教室“智能化-智慧化”的管理與學習的統(tǒng)一,因此,需要國家及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扶持,更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參與。
參考文獻:
[1]周頡.高校多媒體教學的現狀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2):82-83.
[2]張立新,朱弘揚.國際智慧教育的進展及其啟示[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5(5):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