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廣生
【摘要】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解題技巧的練習,在很大程度上都忽略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也就是教師忽略了學生是一個有主見、有思想的學生。教師只是機械的教會學生某一方面的知識,而沒有全面的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素質。對于當前的語文教學活動來說,語文教學提供的不僅僅是學生知識上的提高,同時也是讓學生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從而在生活中樹立一種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小學語文 ?德育教育 ?良好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057-02
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于德育教育是越來越重視,因為學生只有擁有良好的德育思想,那么才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格品質,從而才會被這個社會所接受,當學生被這個社會所接受的時候,也就是得到了整個社會的認可,那么才可以在這個社會中展示出自己更高的價值,從而學生才可以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一、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滲透品德教育
課本所選文本除了會讓學生積累許多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幫助他們塑造健康人格,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德育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探討道德現(xiàn)象,完善道德價值體系。這就要求教師要挖掘課文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學中滲透德育,與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同步,這種方法可以兼顧知識學習與心理、情感培養(yǎng)。
二、深挖教材,回歸生活
語文與生活緊密相連,德育也與生活緊密相連,教師應通過生活把語文教學和德育聯(lián)系在一起。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德育內容,課前教師應充分挖掘,拓展德育資源,并把思想品德教育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使語文課堂更具生命活力。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大多表現(xiàn)為含蓄舒緩,這就需要教師處理教材時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依靠拓展延伸來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而且,語文文本中品德教育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可能難以理解,教師在教學中應讓文本中的抽象理論同社會生活相結合,找到它們的共通點,依托現(xiàn)實生活啟迪學生的道德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固定不變用一種語氣和事例進行德育教育,且事例脫離學生生活,也是造成德育成效甚微的原因之一。
三、情理結合使學生在動心動情中受到教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對語文課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語文課具有豐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師的思想感情應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再現(xiàn)課文情境,對學生動之以情,使學生在動心動情下學習課文。特級教師于漪認為:“教師要努力運用語文佳作中所飽含的真摯感情,扣擊學生的心弦,激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教師鉆研教材時必須沉進去,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脈絡,體會作者的感情波瀾。
四、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中學語文課具有激發(fā)學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條件。在文學課文里,描寫了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表達了人們不同的愿望、追求和理想。學生閱讀課文,就能夠間接地洞察社會,洞察歷史,領會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進行自我認識,受到自我教育。
學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由語文課的特點可以從三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1.自我積累
古人曾經(jīng)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也就是告訴了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想要對學生更好的進行德育的培養(yǎng),那么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比如,在小學的語文課文中,不同的課文具有不同的思想、內涵,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的鉆研教材,本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德育思想的原則,充分的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德育教育的教學主線,從而積極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德育教育。
2.自我比較
對于學生來說,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比較,那么在小學的語文課堂中,學生就可以通過比較學習來獲得更好的知識,如果教師可以運用得好的話,那么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自我實踐
對于學生來說,實踐出真知,無論教師教學方法多么的優(yōu)秀,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方法多么的完美,那么也需要學生進行自我實踐,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可以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從而獲得更高的學習效率,在當前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的鼓勵學生到社會上進行體驗。只有學生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體驗,從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也可以起到自我反省的作用。
五、結語
總的來說,素質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學生的自我品質、心理素質以及科學文化等等方面的素質,學生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樹立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為以后的德育教育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萬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入德育教育[J].考試周刊,2017,(88):53.
[2]馬嘉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入德育教育[A].《西部體育研究》2015年第3期(總第1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