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門是開放的校史館,記錄著學校成長的點點滴滴。江蘇省常熟市中學的校門是學校辦學理念的凝聚體,傳承著名城老校的百年文脈,透映著誠敬文化豐富內(nèi)涵,彰顯著文化立校的時代使命。
【關鍵詞】校門;文化立校;時代使命
【中圖分類號】G52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58-0060-02
【作者簡介】馬寧,江蘇省常熟市中學(江蘇常熟,215500)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歷史特級教師。
校園大門是一所學校辦學歷史、辦學理念、價值追求的重要文化載體,是校園文化的見證和歷史組成部分。歷史文化名城常熟,鐘靈毓秀,文運昌盛。先賢仲雍、南方夫子言偃、兩代帝師翁同龢、畫壇巨匠黃公望,可謂才俊輩出,燦若明星,蔚為大觀。而創(chuàng)建于1924年的常熟市中學,在九十多年的辦學歷史中,四易校門,折射出時代的變遷,也彰顯著學校誠敬文化的薪火相傳和繼往開來。
一、篳路藍縷,堅守本心
1924年,常熟縣第一所公立中學——常熟縣立初級中學校正式創(chuàng)建??h教育局指定大東門內(nèi)新城隍廟后宮作為校舍,僅有破舊簡陋的八間房屋和一片野草叢生的廢墟。1927年4月,新校舍落成。校門簡潔、古樸、典雅,鐘樓尖頂具有濃郁的中西方文化融合氣息。建校伊始,首任校長沈佩畦即以“誠敬”訓校,指明了學校的辦學方向——立德、立言、立業(yè)、立功?!罢\敬”校訓自此成為學校文化傳統(tǒng)中的核心所在,在社會上影響巨大,聲名遠播。在戰(zhàn)火不斷、動蕩不安的年代,學校堅持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和民族精神為根本,激勵了一大批熱血縣中學子開始了艱難的探索救國之路,唱著“春風暖,秋月亮,幾度共星霜。休夸學業(yè)深究,技術更擅長。應知獻身社會,責任須擔當。揚教育,興實業(yè),道義兼多方??凑l精益求精,層樓更上。振興中華民族,賴吾輩匡襄”(學校編寫的畢業(yè)歌)踏上了新的征途。首屆畢業(yè)生龐翔勛在校刊互勉辭專欄上題寫了“抖擻精神,為革命而奮斗,為革命而犧牲”。正是這種積極向上充滿陽剛之氣的精神,深深影響了這一時期的縣中學子。
電影藝術家嚴寄洲和同學創(chuàng)辦《血刊》文學壁報,后來參加了“國民救亡團”并來到革命圣地——延安,開始了他的“救國夢”,先后拍攝了《英雄虎膽》《野火春風斗古城》《海鷹》等膾炙人口的電影佳作,2005年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稱號,2012年獲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終身成就獎”。同期,在各個戰(zhàn)線上為民族發(fā)展而努力奮斗的縣中學子,也紛紛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就在這個校門口,走出了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姚錱,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黃心川等一大批社會精英。
二、革故鼎新,薪火相傳
從1949年到1956年,學校從一所舊學校逐步改造成一所蘇南名校。1950年,學校被蘇南行政公署指定為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試點學校。就在這“常熟縣中學”(1952年至1958年曾易名為“常熟市中學”)的校門口,老校長陳旭輪迎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優(yōu)秀學生。
陳旭輪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愛國人士??箲?zhàn)時期蓄須明志,不就偽職。1945年10月任常熟縣立中學校長,廢除了日偽奴化教育體制,以愛國民主育人。新中國成立后繼續(xù)任學校校長,積極革新學校教育,推行民主管理,治校有方,為學校成為蘇南名校作出了重大貢獻,深受師生崇敬和愛戴。1952年任常熟市副市長兼縣中校長,1957年初參加全國政協(xié)工作會議,并列席最高國務會議,其“三進懷仁堂,四見毛澤東”傳為佳話。
中國科學院院士、天體物理學家陸埮曾回憶道:“校長陳旭輪先生經(jīng)常給學生講一首詩,‘男兒立志出鄉(xiāng)關,事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是青山。還有一副對聯(lián)‘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這對我后來出遠門求學和闖事業(yè)有很大的鼓勵和影響。在后來的人生道路上,每每遇到挫折或不快,常常會想到這副對聯(lián)?!倍愋褫喰iL對學生提出的“明禮儀、知廉恥、守紀律、負責任”要求,正是對“誠敬”校訓的繼承和發(fā)展,也鼓舞著縣中學子獻身科學、報效祖國的決心和信心。
1956年,高三(1)班班長范滇元在黨和國家“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激勵下,倡議把班級命名為“居里班”,得到了學校的支持和同學的響應。該班20多位學生考入北京大學等名校,其中,班長范滇元和同學呂達仁先后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一班兩院士”傳為佳話。
三、揚帆遠航,重塑內(nèi)核
從恢復高考到1984年,學校共為高校輸送了804名優(yōu)秀學生。外交部原發(fā)言人、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大使、外交部部長助理沈國放,國家核電技術研發(fā)中心副主任楊燕華是其中的佼佼者。同年10月,江蘇省人民政府確定學校為江蘇省首批重點中學。1983年,學校改稱“常熟市中學”。
1985年,學校改建校門,校名由全國政協(xié)原副主席錢昌照先生題寫。整個校門呈“書籍”狀立面,喻意市中莘莘學子積極汲取科學文化知識,誠敬立學。
這一階段,校園文化建設開始步入蓬勃發(fā)展的新時期。學校逐步把素質(zhì)教育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學?!罢\敬”校訓的文化內(nèi)涵不斷拓展并應用于實踐,辦學質(zhì)量也不斷提升,涌現(xiàn)出干春暉、屈文洲、季薇、歸詠濤、金亮等一大批優(yōu)秀畢業(yè)生。2001年,學校順利通過江蘇省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驗收,揭開了嶄新的篇章。
四、繼往開來,不忘初心
2002年8月,根據(jù)常熟市委、市政府規(guī)劃和部署,學校整體搬遷至新校址。新校充滿現(xiàn)代化氣息,校門以磚紅與鉛灰為主色調(diào),象征著傳統(tǒng)文化積淀和現(xiàn)代文明的交匯。三孔立墻寓意教育“三個面向”的時代要求,和校門內(nèi)的校訓石相得益彰,借以表達學校在發(fā)揮傳統(tǒng)優(yōu)勢和特色建設中,建設以校訓為核心的學校文化為突破口。
學?!笆晃濉币?guī)劃提出“建立以誠敬為核心的學校精神文化體系,加強以校訓校史為中心的物質(zhì)文化建設,全面開展校訓精神教育”。學校先后開展了國家級課題“文化浸潤課程,學生綜合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研究”,省級課題“弘揚校訓精神,建設以誠敬為核心的學校文化體系”研究。制定了“常熟市中學校園平面文化設計方案”,大力推進誠敬文化校園化工程,著力打造文化品牌區(qū):一是誠敬文化區(qū)。學校在校園中心區(qū)域及學生教室周邊建立了誠敬文化區(qū),具體包括:設立“誠敬”校訓石、整修書卷雕塑、建立明誠亭、篤敬軒。二是校史文化區(qū):在校園內(nèi)南北兩側重點建設了陳旭倫雕像廣場、明志廊、弘毅亭、縣立中學校碑等,并在北校門仿建老校門,對師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近年來,學校以“誠敬奠基人生”為辦學理念,實施五大戰(zhàn)略:用誠敬理念實施精細管理、用誠敬理念打造精品課堂、用誠敬理念深化德育教育、用誠敬理念引導校園活動、用誠敬理念開展教育科研,扎扎實實地打造學校核心文化競爭力,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辦學業(yè)績節(jié)節(jié)提升,引領著學校向高位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