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鐵柱
【摘 要】隨著《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正式頒布,2017年起,小學一年級重新開設科學課。一年級的科學課要找準教學重點,重在科學啟蒙教育,以培養(yǎng)兒童的學習興趣,豐富兒童的實踐體驗,促進兒童思維發(fā)展為目標。一年級的科學,切記不要太學理,片面追求“科學”性,讓學生產(chǎn)生“畏而遠之”的情緒。
【關鍵詞】一年級;科學;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學業(yè)評價
2017年2月,《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正式頒布。新的課程標準把小學六年學習時間劃成為1~2年級、3~4年級、5~6年級三個學段。2017年9月起,低年級又重新開設科學課,雖然低年級的科學課每周只有一課時,但這是對科學課程體系的補充和完善,也為科學學科今后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那么,面對重新回到科學課程體系的一年級科學課,如何精準把握課程標準的落實,如何體現(xiàn)科學學科特色,以更好地開展學科教學呢?筆者認為,小學一年級的科學課,重點應該在“興趣”,不要太“科學”。
一、一年級的科學,教學內容不要太“科學”
《辭海》對“科學”的解釋是:“科學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xiàn)實世界各種現(xiàn)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科學的范圍很廣,是一種最貼近真理的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識體系。它一向以嚴謹示人,所以說科學更多時候是抽象的,特別體現(xiàn)在那些抽象的知識點上。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一年級的兒童處于前運算階段,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即兒童在思考問題時必須借助事物具體的形象或圖像來進行,而抽象思維此時才開始萌芽。生活是兒童的感性認知和科學的抽象概念之間的連接點。兒童對科學的認知多來源于生活,而科學的原點也在于生活。如果要讓兒童通過生活來了解科學,接受科學直至喜歡科學,一年級科學課的教學內容,要貼近生活,不要太“科學”。
例如,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為《植物》,教材安排了觀察植物、種植植物、尋找校園植物等活動,旨在讓學生知道很多植物有根、莖、葉;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教材安排學生觀察未開放的菊花;種植大蒜或蘿卜;觀察楊樹葉、櫟樹葉、桃樹葉、芭蕉葉等;尋找校園里的松樹、楓樹等。這樣的安排一是讓學生意識到植物種類很豐富,二是基于不同地區(qū)的教學需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嚴格地按照教材上提供的植物去展開教學,無疑就遠離了學生的生活,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走進學生的內心。因此教師應當基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尋找他們常見的、身邊的植物來展開教學;應當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尋找他們最感興趣的、有特點的植物來展開教學。只有貼近生活,才能拉近教學內容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才能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喜愛科學課。
二、一年級的科學,教學方法不要太“科學”
科學學科比較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但基于兒童對事物的認識是形象化的。科學要從原點找到形象化的變幻,才能貼近兒童的心靈。因此,低年級科學的教學方法,不要過早抽象,科學教學方法的形象化是突破教學難點的關鍵所在。
依舊以《植物》單元為例,教材試圖通過整個單元的教學,讓學生初步建立“植物”這一科學概念。“植物”是什么?科學定義為“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態(tài)之一,是有葉綠素和細胞壁能夠進行自養(yǎng)的真核生物”。那么在一年級學生的眼里,植物又是什么呢?他們的回答是:植物是樹,是花,是草……是這些既摸得著又看得見,非常具體的形象物體。如果在教學中,教師過早地介入抽象的“植物”概念,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是茫然不解的。在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中,對于植物的科學概念目標主要為:地球上生活著多種多樣的植物,很多植物有根、莖、葉;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態(tài)結構,需要水分、陽光,每個植物個體都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植物會生長和死亡。這既有對植物本身結構的表述,又有對植物的需求和生活環(huán)境的表述。因此,教師在教學當中應當遵循兒童的認知特點,從整體出發(fā),從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出發(fā),使學生初步建立“植物”的科學概念。
如果教師在指導學生認識“根”的教學過程中,把植物的根拔出來讓學生觀察,這就違背了“植物是有生命的,我們要愛護植物”的目標;如果不拔出來觀察,就只能通過觀察教學圖片或者標本等方式來學習,這種教學方法就比較抽象。其實,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種植水培植物,這樣既可以清楚直觀地看到植物的整個根系,又可以通過種植過程理解“植物是有生命的,我們要愛護植物”的教學理念。在認識植物的莖和葉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畫圖法來展開教學。莖和葉是區(qū)分植物種類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中莖和葉的形狀又是最顯性的特征。教師與其花費過多時間來講解植物的莖和葉的構成及特點,還不如直接讓學生用畫圖的方式來記錄自己的觀察,通過這種直觀的方式使學生發(fā)現(xiàn)植物莖和葉的特征,體會植物種類的豐富性。
三、一年級的科學,學業(yè)評價不要太“科學”
學業(yè)評價,一直是教育界的熱門話題和研究難點。對于小學科學來說,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兒童化、實踐化、趣味化是一年級科學學業(yè)評價的特征。
小學一年級的科學,學業(yè)評價一定要兒童化。因為課堂上進行的是“兒童的科學”,在充分體現(xiàn)科學物質的同時,也必須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fā)展的需要??茖W學業(yè)評價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年齡特征的評價方式是必須遵循的教學規(guī)律。因此,小學一年級的科學用《科學活動手冊》來替代《科學作業(yè)本》,對學生的科學學習進行過程性評價,不僅有必要,而且有實效。
小學一年級的科學,評價一定要實踐化。兒童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心,喜歡通過動手實踐去發(fā)現(xiàn)、去解決問題。而一年級的小學科學課中包含著大量的觀察活動和實驗探究,科學學習重在實踐,低年級科學學習更應如此。例如,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教材在第一單元《植物》中組織學生開展種植活動,要求學生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在父母的幫助下制作精美的觀察記錄,通過現(xiàn)場展示、家校互動的評價方式,評選出優(yōu)秀的植物觀察日記、種植小達人。在第二單元《比較與測量》中,讓學生通過“發(fā)明尺子”的活動去感知測量。這些都體現(xiàn)了一年級科學教學實踐性和過程性的特點,學業(yè)評價應當抓住這一關鍵點,在比賽中學習科學,在活動中實現(xiàn)評價。
小學一年級的科學,評價一定要趣味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充滿趣味的科學評價,可以吸引學生走進科學探究的世界,可以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狀況,以此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在第二單元《比較與測量》中,教師選擇了學生非常感興趣的玩具恐龍和紙青蛙作為教學材料,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小學一年級科學趣味化的教學理念,也為小學低年級科學評價起到了導向作用。在《植物》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班級植物墻”來展示學生的種植成果;指導學生把收集來的葉子制作成美麗的“葉畫”;組織學生開展“校園植物撕名牌”活動。這些寓教于樂的教學評價方式,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增長了科學知識,而且在充滿趣味的過程中展示了學習成果,促進學生的相互學習。這何樂而不為呢!
一年級的科學不要太“科學”,并不是說一年級的科學課要拋棄“科學”的屬性,而是說在有些方面,我們還需要更“科學”。
2017年頒布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是義務教育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擔負著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任務。而一年級的科學課是科學啟蒙教育的第一步,培養(yǎng)兒童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豐富兒童的實踐體驗、促進兒童思維的發(fā)展,為今后的科學學習奠定基礎,才是一年級科學課所擔負的重要任務。
一年級的科學課程已經(jīng)揚帆起航,科學教師要把握好科學教學的“度”,一年級的科學,不要太學理,不要太“科學”,要讓學生產(chǎn)生親近科學的愿望,切忌由于過于“科學”而讓學生對科學產(chǎn)生“恐懼”心理。
參考文獻:
[1] 郁波.義務教育教科書 科學教師教學用書一年級上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2] 郁波.義務教育教科書 科學一年級上冊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qū)實驗小學 3120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