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正興
【摘 要】2017年,在全面深化語文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背景下,語文課程與教學層面的理論研究走向精準化,實踐探索趨向精細化。理論導引、策略踐行,一些新理念、新思維、新策略受到各方關注。
【關鍵詞】語文課程改革;理論研究;實踐探索;看點聚焦
時近年終,又到盤點“收成”的時刻。2017年,語文課程改革依然熱點不斷,看點紛呈。筆者根據(jù)獲得的信息,梳理出本年度語文課程改革的十大新看點。
看點一:語文課程改革需要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匠心文化
2017年,“工匠精神”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倡導弘揚“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永遠傳承。
語文教育是不是需要發(fā)揮“工匠精神”的牽引作用,弘揚“工匠精神”?嚴華銀在《“工匠精神”也是語文教育精神》一文中指出,近年來,隨著語文教育“反撥”和回歸的呼聲漸起,語文教學浮躁、玄虛之勢稍衰,但借大詞以唬人、借炒作求成名者依然很常見。而那種一以貫之地執(zhí)著堅守、探索并且踐行語文教育傳統(tǒng)和規(guī)律的“教書匠”也越來越少。語文教育存在很多混亂、浮躁、功利。文章認為,語文教育的深化改革和進一步發(fā)展,需要弘揚“工匠精神”?!肮そ场钡募妓嚭徒承?、精致和正直、堅守和平和、理解和理想,這些精神層面或根基、或品質(zhì)、或關鍵、或核心的元素,對于今天的語文教師發(fā)展、語文教育改革、語文教材建設、語文課標修訂等語文教育領域相關問題的解決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有識之士認為,語文課程改革“永遠在路上”,作為一名當代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要弘揚“工匠精神”,修煉高尚的語文教育品格,對于我們從事的事業(yè),“要像工藝大師”一般地熱愛、充滿熱情和堅守,才會琢磨出語文教學的技藝和匠心,錘煉出一堂又一堂精致和完美的語文課,直至建構起富于獨特個性的語文課程和語文教學。
看點二:語文出版社社長、“真語文”總策劃王旭明重返語文課堂上示范課,引爆了語文界研究熱情
2016年10月16日,王旭明在重慶為西南大學貴州遵義“國培”班學員執(zhí)教《老王》一課,學員和專家紛紛點贊,一致認為這是一堂“真誠、真實、有效”的語文課,是一堂“堅守中國特色”的語文課。示范課帶來了頗為豐富的實踐樣本和實證價值。
作為語文出版社社長、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主編,他為什么還要上課,其意義和作用何在?在大多數(shù)人喜歡四平八穩(wěn)的當下,他為什么自己給自己找麻煩?自己挑戰(zhàn)自己,做這樣一件30年沒有做的事情呢?他在《我為什么重返講臺上語文課》一文中坦露心聲,給出了如下理由:第一,努力探索“真語文”理念的實踐之路。第二,他所追求的示范課目標是讓絕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可學、能學,有方向、重實效。第三,他的語文示范課特點是“依課標、持教材、重學情、可檢測”。第四,他的示范課努力實踐錢夢龍先生提出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語文訓練為主線”的“三主”原則。第五,他之所以上示范課,還因為作為教材編寫者,同時擁有了一線教學的感受和體會,才有可能把教科書編寫得更加符合教學實際。王旭明還給出了其他幾方面的理由。他說最根本的理由就是“我對作為母語教育內(nèi)容的中小學語文教育深深的熱愛,以及對當下語文水平不盡如人意深深的擔憂”。
王旭明洋洋灑灑數(shù)千言的字里行間,讓我們能感受到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拳拳之心。作為語文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原新聞發(fā)言人及當今網(wǎng)絡大咖和意見領袖,能關注語文教育并身體力行,實屬難能可貴。
看點三:深刻領會“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內(nèi)涵,助其在小學語文“精準落地”
這兩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一個新的概念,即“核心素養(yǎng)”不斷為眾多語文期刊提及,各種理論話語風起云涌。專家學者的理論闡述,都有各自的學術背景,并且往往注重理論體系的構建,而廣大一線語文教師面對煩瑣龐雜的概念術語卻依然困惑、迷茫,“找不著東西南北”。如何將理論話語轉化為語文教學的實踐話語,成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普遍關注的問題。
對于一線語文教師來說,要使“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精準落地”,有識之士提出,必須認清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語文學科素養(yǎng)與核心素養(yǎng)是怎樣的關系
崔巒在《談核心素養(yǎng)和語文學科素養(yǎng)》一文中認為,“學科素養(yǎng)”是“核心素養(yǎng)”下位的概念。它是受核心素養(yǎng)引領,且為達成核心素養(yǎng)服務的。他提出小學語文學科素養(yǎng)涵蓋以下五個方面:一是人格雛形的培養(yǎng)。愛祖國,愛人民,有社會責任感,有友善、誠信等品德,是人格雛形培養(yǎng)的重點。二是夯實聽、說、讀、寫、書(指書寫)的基礎,為學生打好學習語文的底子。三是提升閱讀素養(yǎng)。包括閱讀興趣、閱讀方法、閱讀習慣,還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素養(yǎng)。四是培養(yǎng)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要能質(zhì)疑,愛探究,會發(fā)現(xiàn),有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有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五是增加文化積淀,培養(yǎng)愛美的情趣。在學習母語過程中,傳承、積淀中華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審美能力。
(二)核心素養(yǎng)與“三維目標”是怎樣的關系
語文教育專家周一貫在《核心素養(yǎng):語文深度課改的靶向》一文中指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是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當然不是三個目標。為什么一個課程目標要有三個維度?這是因為“三維目標”是“整體”的語文素養(yǎng),指向的是全面的素養(yǎng)。語文的“整體素養(yǎng)”與“核心素養(yǎng)”其實并不矛盾,因為所強調(diào)的正是在全面、整體素養(yǎng)中的“核心”所在。這就如在畫有十環(huán)的“靶面”上,應不應當更明確地提出以“靶心”作為教育的“靶向”,從而使課程改革的指向更清晰,也更有效。
(三)核心素養(yǎng)與“雙基”是怎樣的關系
核心素養(yǎng)與“雙基”的關系是相同、相加還是無關?有三種典型的觀點:
1.“相同說”,認為素養(yǎng)教育與“雙基”教育很一致。
2.“相加說”,即在“雙基”的基礎上做加法,認為“雙基”應當與時俱進,在數(shù)量上增加。endprint
3.“無關說”,認為核心素養(yǎng)與“雙基”無實質(zhì)關聯(lián)。
怎樣看待這三種觀點?張華在《人民教育》撰文分析認為,“相同說”實際上是“雙基說”,它不僅無助于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而且有可能使知識技能的掌握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之間形成反比關系或“剪刀差”,知識技能越熟練,核心素養(yǎng)則越低。“相加說”是“雙基說”的補充,是“雙基”教育與素養(yǎng)教育之間折中、調(diào)和的產(chǎn)物?!盁o關說”本質(zhì)上是“形式教育論”的翻版,是重教育形式,忽視教育內(nèi)容。
怎樣處理核心素養(yǎng)與“雙基”的關系?文章提出必須做到如下三點:第一,轉變課程知識觀。第二,將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變成教學和學習過程。第三,將“雙基”優(yōu)勢轉化為素養(yǎng)優(yōu)勢。
語文教育領域如今理論研究十分活躍,各種新銳觀點和教學主張林林總總,花繁葉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語文界的研究人員和語文媒體參與語文課程改革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具體體現(xiàn)。我們一線語文教師面對這一現(xiàn)狀如何對待?語文教育專家于漪在《語文教學現(xiàn)狀的思考》一文中提出,“關鍵是我們廣大語文教師要對這些不同的理論話語和教學主張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要用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去理解這些理論話語的體系,擇其善者為我所用,不能被牽著鼻子而隨人說短長。”
看點四:體現(xiàn)國家意志、以主流教科書面世的“部編本”,開啟了語文教科書建設的新征程
在教育部的直接領導下,經(jīng)過四年多的艱苦打磨,一套全新的、體現(xiàn)國家意志、以主流教科書面目問世的“部編本”語文教科書迎來了美麗的嬗變,為改革完善教材管理體制,切實保證教材的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周一貫在《小學教學》撰文稱,“部編本”的問世是語文課程改革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也是語文教學走向以提升核心素養(yǎng)為靶向的重大行動,他為“部編本”的創(chuàng)新歸納為一句話:弘揚中國精神,呼喚“中國功夫”。
“部編本”語文教科書的整體格局和呈現(xiàn)方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較之以往的教科書有了長足的進步,有識之士評價新編語文教科書“更中國”“更語文”“更兒童”。
更中國:浙江外國語學院汪潮先生在《語文教學通訊》撰文,稱贊“部編本”改變了過濃的西化現(xiàn)象和洋化色彩,還原了中國漢語、漢文、漢字教材的本色、本真和本義,較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中國之魂,是教材編寫史上的一個轉折和一大進步。
“部編本”語文教科書在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內(nèi)容大大增加了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傊骶帨厝迕艚淌谡劦溃赫麄€小學階段的12冊教材共選編優(yōu)秀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55篇,增幅達80%。增量之大,可謂在語文教學中刮起了強有力的“中國風”。
更語文:為避免以往較為流行的“人文主題”組單元或“人文與文體”混合組單元帶來的不同弊端,“部編本”教材進行了創(chuàng)新設計,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的結構。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王本華認為,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既強調(diào)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又保證了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基本訓練,體現(xiàn)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的學科性質(zhì)。
更兒童:“部編本”的選文具有鮮明的兒童形象,具有濃郁的兒童情趣,具有兒童美學特點。體裁多樣,有趣味性、可讀性和感染力;題材廣泛,富有生活情趣和教育意義,有利于兒童通過語言文字認識大千世界。
“部編本”語文教科書已正式投入使用,要充分發(fā)揮它的整體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使用上應力求做到:在“守正”基礎上“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引領下“守正”。
看點五:央視《朗讀者》的熱播,引起全社會對語言文化的尊崇,也給朗讀教學帶來深刻反思
由央視全力打造、董卿主持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朗讀者》火遍大江南北,引起全社會對語言文化的尊崇,也給朗讀教學帶來深刻反思。
新課程改革推行10多年了,隨著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普及,當今語文課堂上,朗讀的蹤影越來越難覓,朗讀指導、朗讀訓練日漸減少。課堂上有了多媒體,孩子們聽到的是名家范讀的課文錄音。即使朗讀很不錯的教師也舍掉了自己的朗讀,取而代之的是現(xiàn)代化多媒體的范讀播放,似乎沒有多媒體的加入,就是落伍的、低效的。
到底是教師親自示范朗讀好,還是使用名家范讀錄音好?研究者認為,兩者之間不是二選一的問題,教師范讀和名家范讀錄音并行不悖。如果教師發(fā)音標準,語感強,節(jié)奏好,音色美,那么就沒必要使用名家范讀錄音。如果教師發(fā)音不準,語感不強,自己的朗讀較之名家朗讀相去甚遠,不妨就直接使用名家范讀錄音。教師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不可拘泥。
朗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精華所在,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率先垂范,在課堂上“朗讀”起來。在當下浮躁的世風背后,朗讀,應成為語文教師的追求和堅守。
看點六:在國家倡導大力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下,各種版本的語文教科書大幅度增加了古代經(jīng)典詩詞,如何實現(xiàn)學生學習的增量增效,給一線教師帶來新的挑戰(zhàn)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長河中的璀璨明珠。少年兒童在小學階段閱讀一定數(shù)量的古詩詞,對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審美品性和豐富的文化素養(yǎng)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北師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任翔表示,她非常贊同習近平總書記“要把經(jīng)典詩詞嵌在學生腦子里”的觀點。由她主編的北京市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中,小學一年級《語文》的古典詩詞,將由原來的6~8篇增加到22篇,整個小學階段不少于100篇?!安烤幈尽闭Z文教材的古詩詞篇目也增加了很多,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
古詩詞量增了,如何增效?如何提質(zhì)?這是一線教師關注的焦點。
新課程改革以來,有關古詩詞教學的理論建構和實踐創(chuàng)新研究取得很大進展和改革成果,研究者提出,未來研究將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直面現(xiàn)狀,走出困境endprint
古詩詞是小學語文重要的課程資源,然而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讀讀背背、重量不重質(zhì)的淺閱讀現(xiàn)象,或者條分縷析、講解過深導致學生興味索然,再加上無休止的檢查背誦、默寫,古詩詞在學生心中成為食之無味但又不得不食的雞肋。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有論者提出,要從詩詞與學生之間的間離狀態(tài)出發(fā),開掘教學空間,縮短間距,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二)厘清學段教學目標的重點,實施凸顯重點的教學策略
于強在《教學與管理》撰文,提出學段目標觀照下的古詩詞教學策略。第一學段:識字貫穿,以誦讀和感受為主,凸顯字詞與誦讀的教學;第二學段:誦讀貫穿,以詩意理解和畫面想象為主,凸顯詩意與想象的教學;第三學段:體悟貫穿,以再造意境和文字品味為主,凸顯意境與詩情的教學。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與教學策略之間既有區(qū)別,又能實現(xiàn)循序漸進的學段準則,真正實現(xiàn)學生學習的增量增效。
(三)精準選擇“語用點”,提高學生“語用能力”
邵金芳在《中小學教材教學》撰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古詩詞“語用點”的選擇:一是解選詞密碼,練“精準”表達,這是古詩詞語用的第一重境界。二是解留白密碼,練“具體”表達,這是古詩詞語用的第二重境界。三是解意象密碼,練“深刻”表達,這是古詩詞語用的第三重境界。四是解形式密碼,練“生動”表達,這是古詩詞語用的第四重境界。
在古詩詞教學中,解開古詩詞中蘊藏的獨特的語言密碼,選好“語用點”,才能訓練學生有效的表達。
看點七:“整本書閱讀”正逐步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新亮點
2016年秋季開始使用的“部編本”教材及其他版本修訂教材打通了課內(nèi)和課外閱讀,“整本書閱讀”的課程價值和教學實踐重新進入大家的研究視野。
綜觀本年度研究現(xiàn)狀,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層面的探索。
(一)“整本書閱讀”的內(nèi)涵
“整本書閱讀”對于多數(shù)一線教師而言還是一個“新概念”。有研究者將整本書閱讀作這樣闡釋: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運用個性化的閱讀方法、圍繞整部經(jīng)典作品展開的,與作者、文本、教師、同伴對話的過程;閱讀的對象具有多樣性,閱讀的過程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閱讀的目的是養(yǎng)成閱讀習慣、探索閱讀方法、建構閱讀經(jīng)驗,發(fā)展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二)“整本書閱讀”面臨諸多挑戰(zhàn)
“整本書閱讀”教學不同于單篇短文閱讀,它的出現(xiàn)將令教師面對許多新問題。張小兵、倪峰在《走進操作層面的“整本書閱讀”》一文中梳理出以下五個問題:一是如何應對學生和教師自己在碎片化閱讀中形成的“快餐味蕾”,二是如何突破單篇教學形成的教與學的慣性,三是如何解決書目選擇的“自主”和“規(guī)定”之間的矛盾,四是如何進行“整本書閱讀”的課堂教學,五是如何對“整本書閱讀”的教與學進行恰當?shù)脑u價。
(三)“整本書閱讀”教學生本化
“整本書閱讀”必須以學生為本,充分體現(xiàn)學生閱讀的主體性。對閱讀的速度、閱讀的時間等不應做硬性規(guī)定,應有較寬松的時間;對閱讀的方式方法不應進行太多的限制,而應順應每個學生自身的閱讀習慣,以學生愿意接受的方式進行。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必須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尊重學生閱讀的體驗,拓展學生閱讀的視野。
(四)“整本書閱讀”的推進策略
近年來,“整本書閱讀”開始在語文教學中萌芽,很多一線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探索,總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首先,注重多元互補。一是“教讀”與“自讀”補充,二是“課內(nèi)”與“課外”并進,三是“獨學”與“分享”相互接濟。其次,通過教學改良,改變上課方式,以學科滲透,讀寫整合,群文閱讀,整本書共讀,聊書課,走進圖書館,作家進校園,讀書匯報會,讀書筆記展示會,評選“書香少年”和“書博士”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最后,正能量示范。教師、家長帶頭閱讀,讓成年人的閱讀成為榜樣,充滿激勵的力量。
在當前的課程情境中推行“整本書閱讀”仍有不少繞不過去的話題,怎樣設置“整本書閱讀”的課程目標?如何通過教學組織實現(xiàn)教學的最優(yōu)化?怎樣組織課堂教學?課時能否保證?圖書資源是否足夠,教師的閱讀量是否足夠,閱讀經(jīng)驗是否豐富?這一系列問題勢必成為未來研究關注的焦點。
看點八:語文教學從“教教材”轉向“用資源教”有了新的研究視角
語文課程資源在豐富課程結構的多元性、提升課程內(nèi)容的普適性、豐富學生的語文生活、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存在一些誤區(qū),如開發(fā)主體“一元化”、內(nèi)容選擇“去語文化”、具體實施“籠統(tǒng)化”。基于以上誤區(qū)和課程資源的基本特點,魏斯化在《基礎教育課程》撰文提出,可以采取如下解決策略,一是整合資源,多元互動,保障教學順利開展,二是遴選資源,聚焦實踐,指向語文“獨當之任”,三是重組資源,關注學情,明晰學段具體目標。文章認為,整合、遴選、重組課程資源,要基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性”、課程資源提供的“可能性”和學生經(jīng)驗的“現(xiàn)實性”。
語文教材是一種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語文課程資源十分豐富,有影視資源、圖文資源、場館資源、活動資源等。如何合理開發(fā)與利用這些資源,發(fā)揮其多重功用?文章提出,在對課堂教學的整合、選擇和開發(fā)中,可以使用“增、改、調(diào)”的方式合理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發(fā)掘合適的語文教學資源。
看點九:“語用”如何從誤區(qū)中突圍?研究者做了有益的探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語言文字運用”作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一切教學活動的核心指向和基本出發(fā)點。這幾年注重“語用”引來可喜變化,但在實踐過程中,窄化“語用”、誤解“語用”的現(xiàn)象也日益凸顯?!罢Z用”如何從誤區(qū)中突圍?楊帆在《語文教學通訊》撰文,論述正確開展語用型教學,須處理好以下三種關系。一是言語形式與內(nèi)容理解的關系。語文教學中,言語形式與內(nèi)容無所謂孰輕孰重的問題。語文教學是言語形式與內(nèi)容理解的結合,偏重于任何一方都可能陷入誤區(qū)。二是語用訓練與內(nèi)容選擇的關系。對于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欣賞都要立足于語言的角度,這樣就能把言語形式的學習與語言內(nèi)容的理解有機結合。三是言語理解與人文教育的關系。在教育的總體目標中,立德樹人是核心內(nèi)容,語文教育必須緊緊圍繞教育的總體目標來設計,語文教學在重視語用訓練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學生審美、人格、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綜合教育。endprint
周雨明在《語文教學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誤區(qū)與對策》一文中提出四點意見:一是閱讀教學不能在理解和表達兩個極端中游走,應該實現(xiàn)兩者的有機融合。二是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懂得語言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把握語言的運用規(guī)律。三是語言文字的運用不能等同于語言文字的表達,語用的內(nèi)涵與外延是非常豐富的。四是語言文字運用不能忽視學生語言發(fā)展實際。
看點十:“后課改”概念的提出,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理論視野和思維空間
新課程改革已歷時16年,母語課堂教學目前到了一個什么階段,語文界說法各異。有人認為現(xiàn)在是課改的“新常態(tài)期”,有人認為是進入“冰凍期”,還有人認為是處于“高原期”或“反省期”……更有專家提出“后課改”這一概念。
“后課改”時代小學母語課堂須堅守什么?在何處尋求突破?在何處求得超越?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盧謙老師在《教學與管理》撰文發(fā)表見解,認為“后課改”時代的母語課堂應回歸傳統(tǒng),堅守語文教學的“根”,堅守學習方式的改變。同時“后課改”時代課堂教學應在學與教的方式和構建閱讀與表達均衡的課程形態(tài)上求突破,并在“互聯(lián)網(wǎng)+”和“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讓語文課堂有所超越。
在語文教育由“課改”到“改課”的變革中,我們正在走一條在整合中實現(xiàn)課程超越的新路。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的學科邊界必然會遭遇挑戰(zhàn),語文課程、語文課堂必須在更寬的程度上實行整合與超越。周一貫在《語文課改:在整合中實現(xiàn)課程的超越》一文中提出,未來社會面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挑戰(zhàn),生活中會有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層出不窮的新問題的解決,需要整合各種資源,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這就更需要人們具有擅長整合的能力。文章認為,“整合”不同于“集合”,更不同于“混合”,而是使彼此不同的教學資源,產(chǎn)生有機聯(lián)系,按某一既定目標,實現(xiàn)新的鏈接,形成更為強大的新能,完成新的超越。在哪些方面在整合中實現(xiàn)課程超越?文章提出六個方面:一是在文本性質(zhì)上整合并超越,二是在文本形式上整合并超越,三是在文本體裁上整合并超越,四是在文本數(shù)量上整合并超越,五是在文本讀寫轉化上整合并超越,六是在文本更寬泛的整合上超越。
周一貫、盧謙兩位老師對語文課程改革的進程,為邁向新時代提出方向性的思考,富有創(chuàng)意的探索,幫我們拓展了前瞻視野。
參考文獻:
[1]嚴華銀. “工匠精神”也是語文教育精神[J]. 中學語文教學,2017(1).
[2]崔巒. 談核心素養(yǎng)和語文學科素養(yǎng)[J].小學語文教師,2017(3).
[3]徐鵬. 整本書閱讀:內(nèi)涵、價值與挑戰(zhàn)[J].中學語文教學,2017(1).
[4]楊帆. 語用型教學須處理好三種關系[J].語文建設,2017(10).
[5]盧謙. “后課改”時代母語教學的堅守、突破與超越[J]. 教學與管理,2017(13).
(江蘇丹陽師范學院 2123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