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科大學中藥學院 江蘇省中藥評價與轉化重點實驗室 江蘇 南京 211198)
肖立清 劉吉華(通訊作者)
青蒿素是我國發(fā)現(xiàn)并被國際公認的天然抗瘧藥物。青蒿素類化合物分子結構中無共軛結構和發(fā)色基團,方法學的開發(fā)有較大困難。本文對青蒿素類化合物各類檢測分析方法進行了歸納。
青蒿素類化合物均含有過氧橋結構,可以用過氧基的氧化還原性質進行定量分析(如碘量法)。但是準確性低,現(xiàn)應用較少。
紅外光譜法廣泛用于青蒿素類原料藥及其制劑的鑒別中,該方法不破壞樣品,操作簡單。
色譜法集分離與在線分析于一體,是目前各國藥典收載最多的方法之一。
薄層色譜法具有成本低、快速、直觀等優(yōu)點,中國藥典2015年版青蒿素類原料藥和制劑的鑒別方法均收載了薄層色譜法,但其靈敏度、分離能力都不如液相色譜法。
青蒿素類化合物對熱不穩(wěn)定,在運用氣相色譜法測定時,一般都是基于青蒿素類化合物的分解產(chǎn)物間接定量,通常以氮氣或氦氣作為流動相,無須使用有毒的有機溶劑。
3.3.1 與紫外檢測器聯(lián)用 青蒿素和稀堿反應可生成化合物Q292,其在292nm波長處具有紫外吸收,進一步酸化堿液,則生成在260nm波長處有紫外吸收的化合物Q260?;谝陨显?,可建立柱前衍生或柱后衍生-HPLC法檢測青蒿素類化合物。
3.3.2 與蒸發(fā)光散射檢測器聯(lián)用 蒸發(fā)光散射檢測器響應值不依賴樣品的光學性質,不需要柱前或柱后衍生化,對青蒿素類藥物的檢測提供了新的手段。
3.3.3 與質譜檢測器聯(lián)用 液相色譜與質譜聯(lián)用技術同時具有液相色譜的高分離能力和質譜的高靈敏度、高專屬性,現(xiàn)已被廣泛應用。S Ali等[1]綜述了近年來蒿甲醚和雙氫青蒿素在生物樣品中的液相分析方法,與HPLC-UV、HPLC-ECD相比,HPLCMS/MS方法靈敏度與準確度更高、選擇性更好。
電化學分析法,基于物質的電化學性質進行檢測,具有操作方便、易于實現(xiàn)自動化的特點。梁邵成等[2]制備了經(jīng)單壁碳納米管修飾的裸玻碳電極,可提高分析方法的靈敏度。
免疫分析法不需要經(jīng)過繁瑣的樣品前處理,能快速準確地測定樣品。Y Mitsui等[3]制備抗青蒿琥酯多克隆抗體,建立競爭性酶聯(lián)免疫分析法(ELISA),檢測限可達0.1ng/mL。
各種方法的聯(lián)用可以取長補短,如提高靈敏度?;瘜W發(fā)光酶聯(lián)免疫法,其檢測原理與ELISA相似,經(jīng)過酶和發(fā)光兩級放大,靈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Laura Zehnacker等[4]以化學發(fā)光酶聯(lián)免疫分析法測定血漿中的雙氫青蒿素,最低定量限可達90 pg/mL。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青蒿素類化合物的檢測分析方法均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但這些方法仍存在不足。伴隨著新型材料的發(fā)展和分子印跡技術的成熟,研究者制備出可以特異性識別青蒿素類化合物的分子印跡聚合物[5],并成功與固相萃取技術等結合起來,若再輔以計算機軟件,這將展現(xiàn)出良好的應用前景[6]。
[1] Ali S, Jafery N,Farhat K,et al.Analysis of Artemether& Dihydroartemisinin by high performance high liquid chromatography in biological fluids-issues & solutions[J].Pak J Pharm Sci, 2017, 30(4):1395-1401.
[2]王輝, 楊培慧, 梁紹成,等.雙氫青蒿素在單壁碳納米管修飾電極的伏安行為與測定[J]. 藥物分析雜志, 2010(3):431-434.
[3] Mitsui Y. Development of a simple and specific direct competitive ELISA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rtesunate using an anti-artesunate polyclonal antiserum[J]. Tropical Medicine & Health, 2016, 44(1):37.
[4] Zehnacker L,Nevers M C,Sinou V,et al.Development of sensitive direct chemiluminescent enzyme immuno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dihydroartemisinin in plasma[J]. Analytical&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5, 407(25):7823-7830.
[5] Zhou J.Sensitive Artemisinin Electrochemical Sensor Based on Polymerized Molecularly Imprinted Membran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2016:3114-3122.
[6] Mar M,Kupka T,Wieczorek P P,et al.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as a green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analytical sorbents[J].trac-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8, (98):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