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麗
【摘要】本文論述在解題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從品讀條件、問題引領(lǐng)、精設(shè)練習、回顧反思中及時給予學生幫助與指導,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深化解題技巧,提高學生獨立解題的能力。
【關(guān)鍵詞】小學數(shù)學 解決問題 思維指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9A-0129-02
數(shù)學離不開解題,面對稍復雜的問題究竟從哪入手?這是很多學生尤其是“潛力生”頭疼的問題。筆者班上的一個“潛力生”曾經(jīng)說過:“老師,我在解題時,有時不知從哪個門進,從哪個門出。”的確,面對錯綜復雜的條件,學生有時會一籌莫展,無從下手。教師如何在解決問題中對學生進行思維指導,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品讀條件——“幫助”理解題意
一談到理解題意,幾乎所有的數(shù)學老師在解題前都會強調(diào)這一點。但如何讓學生理解題意?如何讀題?回顧平時的教學,筆者發(fā)現(xiàn)教師卻很少教給學生理解題意的方法。于是,在后面的習題訓練中,筆者在進行讀題指導時就提出明確的要求:讀題不能盲目地讀,而是要帶著思考去“品讀”,能夠把題目的大意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敘述、整合,能說清題目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捌纷x多遍,題意自見”,能夠跳出問題情境發(fā)現(xiàn)問題的本質(zhì)。
例如,一塊長方形草地長8米,寬5米,在它的一個角上有一木樁A(如圖1)。一只羊被拴在木樁上,如果拴羊的繩子長4米,那么這只羊無法吃到的草地的面積是多少?
教學時,筆者要求學生按照標點去讀題,每讀完一個條件停一停,讀完兩個條件想一想,最后能用自己的語言復述題目的意思,要說出已知數(shù)量是什么,問題是什么。生1:“題目講的是一只羊在一塊長8米、寬5米的長方形草地A點拴著,繩子長4米。要求計算羊不能吃到的草地的面積是多少?”生2:“讀完題,我認為題目表面說的是羊在草地吃草的事,實際上講的是圓面積計算的事,羊能吃到的草地是以4米為半徑的一個四分之一圓的面積?!睂W生按照老師提出的方法及要求,靜靜地“品讀”條件,不僅如上述生1那樣復述題意,還能像生2那樣讀出問題背后的知識要點。只要教師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提出明確的、具體的要求進行引領(lǐng)并長期堅持,學生就一定能夠讀透條件和問題。
二、問題引領(lǐng)——厘清數(shù)量關(guān)系
讀懂了題意,接下來進入“尋找數(shù)量關(guān)系”這一環(huán)節(jié),這是解題的關(guān)鍵。對于如何在實際問題中尋找數(shù)量關(guān)系,很多教師并未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教學要面向每一名學生,面對解決問題困難的孩子們,教師要給予尋找數(shù)量關(guān)系的方法引領(lǐng)。
例:食品廠加工一種蛋糕,每個蛋糕需要用5.6克白色奶油和2.5克彩色奶油。某天加工的這種蛋糕共用了彩色奶油100克,你能算出一共用了多少克白色奶油嗎?
師:同學們,說說問題是什么?
生:需要多少克白色奶油。
師: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題中告訴相關(guān)條件了嗎?
生:一個蛋糕需要5.6克白奶油。
師:再需要有一個什么條件就可以求出問題?
生:只需知道做了多少個蛋糕就行了。
師:能根據(jù)已知條件求出做了多少個蛋糕嗎?
生:能!借助彩色奶油計算出蛋糕數(shù)量??偣灿?00克彩色奶油,一個蛋糕需2.5克,所以可以求出蛋糕的數(shù)量。
師:同學們現(xiàn)在有合理的解題思路嗎?回憶一下題目中的條件你都用到了嗎?
(生異口同聲肯定)
師:看來題中的條件之間都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我們把它們稱之為“數(shù)量關(guān)系”。
波利亞指出:解題是一種技能,應(yīng)該從“模仿”開始。就如上面的習題講解,筆者在講解中重點給予學生思維上的引導。反復用這樣的提問去激發(fā)學生走進條件、走進問題,就能夠深刻分析、厘清這些數(shù)量間的關(guān)系。
三、精設(shè)練習——深化解題方法
面對一種解題方法的獲得,很多時候一部分孩子僅僅是在他人的啟迪下有點眉目,但要求他們獨立解決問題,還是有很大困難的。在這種學生似懂非懂的狀態(tài)下,如果教師就此剎住,那么就很有可能讓剛才的講解前功盡棄。所以,有經(jīng)驗的老師此刻會進一步精設(shè)練習,結(jié)合具體情境讓學生再次去感悟、深化解題方法,深刻理解問題的本質(zhì)。
例如,在學習《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guān)系》時,我們會接觸到類似這樣的練習:2千克糖果平均分給8個同學,每人分這些糖果的(? ),每人分(? )千克?
這道題的兩個問題學生很容易混淆。一部分學生一做就出錯,一講好像又特別明白,但是獨立練習又會出錯,非常犯愁。所以,當學生解決該題后,筆者緊接著又安排了如下練習:
(1)3千克糖果平均分給8個同學,每人分這些糖果的(? ),每人分(? )千克。
(2)5千克糖果平均分給8個同學,每人分這些糖果的(? ),每人分(? )千克。
(3)n千克糖果平均分給8個同學,每人分這些糖果的(? ),每人分(? )千克。
通過對比練習,教師組織學生觀察、交流,讓學生徹底明白了兩個問題不同的實質(zhì)。第一個問題的答案都是[18],即不管單位“1”的數(shù)量是多少千克,都是把“1”平均分8份,(即1÷8=[18])每份是總體的[18]。第二個問題求的是每份具體的數(shù)量,它與單位“1”的總量有關(guān)系,是把具體總量平均分,即總量÷份數(shù)=每份數(shù)。
四、回顧反思——積累解題經(jīng)驗
當學生明確了解題的基本思路,就開始動筆解答,然后教師核對答案,一般也就到此為止。殊不知,此刻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回顧反思。問題解答后,教師應(yīng)及時組織學生回顧反思。重新斟酌、審查結(jié)果,把所求答案帶入情境中,從不同的角度對答案進行驗證。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加明確題中的數(shù)量關(guān)系,修正自己的解題思路,從整體上把握解題的完整思路,完成整個知識的建構(gòu),積累解題經(jīng)驗,為后續(xù)更加深入地學習提供支持與幫助,逐漸提升解題能力。
在解答完上面的那道蛋糕題后,教師可以這樣提問:“你能驗證這個結(jié)果的正確性嗎?怎樣驗證呢?”生1:“總共需要224克的白色奶油,每個蛋糕要用5.6克,用224÷5.6=40,得出共做了40個蛋糕。用彩色奶油100克,每個蛋糕用2.5克,100÷2.5=40,也得出做了40個蛋糕,所以,這個結(jié)果是正確的。”生2:“也可以這樣驗證,224÷5.6=40個,得出共做了40個蛋糕。一個蛋糕用彩色奶油2.5克,2.5×40=100克,和題目中的條件一致,所以也是正確的?!?/p>
又如,學生接觸了“倒推”的問題后,教師及時組織學生交流做題方法,整理思路,經(jīng)歷了彼此的思維碰撞。學生總結(jié)歸納出了“巧用方框圖解決倒推問題”的策略。這種解題策略在他們的腦中扎了根。
如面對思維拓展題:“李白打酒”——“李白街上走,提壺去打酒。遇店加一倍,遇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干壺中酒。試問酒壺中,原有多少酒?”一部分學生也能夠靈活地選擇利用方框圖倒推的方法進行解題:
教師在學生解決問題后及時把做題方法提煉整理,學生就會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個“模型”,今后在遇到這類問題時,就知道該從哪兒出發(fā),要到哪兒去,進而把這種解題的策略內(nèi)化為自己的一種需要、一種技能了。
在解決問題時,通過教師在各個環(huán)節(jié)“潤物細無聲”的幫助與指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如何去理解題意、尋找數(shù)量關(guān)系,明確了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養(yǎng)成了回顧反思、驗證的習慣,面對一些陌生的習題,學生也能夠通過上述的思維引領(lǐng),利用已有的解題經(jīng)驗“摸出”門路,在這樣的思維訓練中提高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