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鳳
(嵩山少林武術職業(yè)學院,河南鄭州 452470)
我國有著諸多的文學作品,古詩是其中的優(yōu)秀代表,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絢麗瑰寶。茶詩是古詩的一種類型,通過分析茶詩的意境與內涵可以具體認識茶文化,同時還可以再發(fā)掘傳統(tǒng)文學作品的價值。所以,分析古代茶詩中的茶文化是重要的,利于了解茶文化的形成與表現,這對茶文化內涵認識與傳承有著重大的價值。基于此,結合諸多的文獻資料分析了我國古代茶詩中的茶文化。
茶在我國的歷史悠久,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關于茶的文字記載。在秦漢時期,對茶的描述只關注茶的本身,并未賦予茶更多的文學意蘊和內涵,盡管如此,這依然是茶文化的起源與奠基,對后世茶文化發(fā)展與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如,《詩經》中的“誰謂茶苦,其甘如薺”等詩句,被后世所稱道。唐宋時期的封建社會制度已經比較成熟,社會經濟發(fā)展成果也較好,為古詩創(chuàng)造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出現了一大批文學巨匠,如李白、白居易、杜甫、蘇軾等,他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古詩,這些作品廣為傳播,流傳后世,至今依然被人們所稱頌。在這一時期,盛行飲茶之風,上至皇親貴胄,下至平民百姓,都把飲茶視作為一種新風尚,飲茶儼然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飲品。茶飲不僅解渴,也能提神醒腦,開拓思維能力,所以倍受文人墨客喜愛,創(chuàng)作過程中經常飲茶,茶不可避免的出現在一些古詩中,并被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茶文化融入古詩,或是借物言志,或是借情抒情,或是表達情懷,二者相互滲透,齊頭并進發(fā)展。唐宋是古代茶詩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涌現出很多優(yōu)秀茶詩,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食后》、柳宗元的《巽上人以竹間自采新茶》等,這些茶詩都體現了茶文化,反映了當時文人墨客的精神、情感、人格與情懷。
明清時期,人們備受封建統(tǒng)治階層壓迫,人生態(tài)度和處事原則更傾向于冷淡、消極,其中包括文人墨客。一些文人墨客懷才不遇、歸隱山林,創(chuàng)作出來的茶詩主要描繪淺俗化一類東西,表現的態(tài)度比較消極。如,謝晉的《訪陳校理》寫道“讀書聲里蘿窗午,風散烹茶一縷煙?!弊髡呓璨璞磉_了自己壯志不酬的無奈心情。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來,茶文化在古代茶詩中的融入十分普遍,或是寫物、或是抒情,它們之間的融合完美無缺,一點都沒有違和感。特別是唐朝時期創(chuàng)作的茶詩深受釋家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影響,形式更豐富、內涵更深刻。
飲茶始于秦漢,不僅能解渴、養(yǎng)生,也具備清新、淡雅特征,所以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喜愛。隨著飲茶活動的逐漸興起,南北朝時期形成了茶文化,賦予了茶更多的含義。茶不再是單純的飲品,更代表著清雅、廉潔等精神品質。所以,此時期的茶詩除了將茶飲外,更注重借茶隱喻。如,張載的《登成都樓詩》大力稱贊成都香茶,講香茶是人們熱愛的茶種之一。再如,左思的《嬌女詩》描述了兩個小女孩急于喝茶的情景,語言風格詼諧,既突顯了小女孩活潑性格,也借助飲茶與語言表現了濃濃的生活情趣。
《登成都樓詩》、《嬌女詩》是南北朝時期的茶詩,此時的茶詩以詠茶、頌茶為主要主題,多表達詩人本人對茶的喜愛與溢美之情。除了南北朝時期外,西晉也出現了茶詩,如《荈賦》,該首茶詩是目前可查史料的最早茶詩之一,從側面反映出了晉代我國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西晉時期,飲茶文化雖然沒有全面普及,但是“以茶代酒”的習俗已經比較普遍,說明此時茶文化已經興起,特別是巴蜀地區(qū)。《荈賦》中寫道“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qū)”,足見人們對茶的喜愛。經過西晉時期短暫的統(tǒng)一,茶文化從巴蜀地區(qū)傳入了中原地區(qū),一些茶區(qū)出現了“彌谷被崗”盛況,這一點在《荈賦》中有所體現。但是統(tǒng)一的時間并不長久,被后期少數民族的混戰(zhàn)打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詩發(fā)展。從這一角度看,我國茶詩、茶文化的發(fā)展起源雖然較早,但是嚴格意義上,茶與詩的結合是唐朝以后才逐漸顯現出來了,唐以后茶詩逐漸自成一體。
眾所周知,唐宋時期盛行飲茶之風,茶文化初步形成,備受文人墨客喜愛,此時涌現了大量的茶詩,佳作頻傳。茶詩的出現,對詩文化、茶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大推動作用,是我國文化歷史的輝煌篇章。文人墨客借用茶藝、茶道、茶品抒發(fā)情感,表達自己的人生感悟、心性品德,將詠茶和吟詩完美的結合起來,淋漓盡致的表現了茶文化的內涵、精神,使茶文化傳頌后世。唐之后,茶詩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的體系,茶詩中的茶文化更有內涵、更具韻味,引人遐想。
在文人墨客心中,茶絕不是單純的飲品,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蘊。受儒家、道家等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影響,我國古代文人墨客一直秉持著淡雅、廉潔、與世無爭的處事哲學,一些人不入世,歸隱山林。茶生長于山林,具有清新、淡雅、幽野等特性,與文人墨客淡泊、寧靜的心靈、處事態(tài)度非常契合,所以文人墨客將茶視為知己,借飲茶品茗表現出來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和志趣。在這種情況下,詩人經常借助茶來表現“幽隱”的文化意象。如,白居易的《食后》描述了作者午睡醒后飲茶時的感想,借用茶表現自己閑適散淡的生活態(tài)度。再如,他的《琴茶》將蒙山茶引為知己,借用蒙山茶表達自己的隱逸思想。除了白居易之外,陸龜蒙也常借用茶來表現自己的“幽隱”思想。如,他的《茶人》寫道自己天性與大自然相通,對山谷之茶的靈性、野性十分鐘情。作者通過對山野之茶的鐘情姿態(tài)來表達自己的隱逸心態(tài)。
明代時期的詩人也喜愛用茶來表現自己的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如詩人文征明,他借飲茶品茗表達自己隱世的生活態(tài)度,這一點在《煎茶》、《詠惠山泉》等茶詩中都有體現。明代的文人墨客嗜好飲茶,他們將茶看做是隱逸的象征,認為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可以讓人清醒,創(chuàng)達一種淡泊、隱逸的心態(tài),側面表現出了當代文人的人生態(tài)度。
意境論是我國詩歌的主體論調,它認為詩歌藝術的內在價值主要集中在意境創(chuàng)造上,意與境的融合能夠表現出超越文字表面的審美情趣,這樣的意境論對后世的茶詩創(chuàng)作產生了一定影響。在這種意境論影響下,很多茶詩通過對茶的描述來構建特定意境,如空靈虛靜、和諧、高潔等,用以表達詩人自己內心深處的向往、美好及想象。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構建空靈虛靜的意境。茶具有清新淡雅的特質,一些詩人常用茶的這種品質構建空靈虛靜的意境。如,皎然的《訪陸處士羽》描寫了尋訪不到友人后的惆悵心情,盡管內心不悅,但是看到眼前的青山綠景,引發(fā)了詩人作詩的興趣。皎然熟識各種茶,對茶有著很深的了解,他以茶懷友,借用恬靜、空靈的意境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構建和諧意境。茶文化融入了道家的以和為貴、順其自然等思想,很多詩人喜愛利用茶的這種品質構建和諧意境。如,唐代大詩人陸游晚年向往恬靜的生活,以茶神自居,常以茶會友,茶成了他安頓身心的寄托,這在《八十三令》等茶詩中有所體現?!栋耸睢氛顷懹瓮砟陼r期創(chuàng)作的詩,他在詩中寄情于茶,借用飲茶品茗表達自己對人與自然和諧生活的向往。
第三,構建高潔的意境。在文人墨客心中,茶向來具有質樸、淡泊、高潔、孤傲等珍貴品質,茶與環(huán)境的融合能勾勒出韻高境幽的畫面,營造高潔的意境。如,皮日休的《煮茶》描寫了煮茶過程,認為泉水甘寒清冽,用于煮茶可以使茶更加甘甜。詩人通過描寫煮茶的過程將中國傳統(tǒng)的水脈文化融入茶文化當中,構建高潔、詩情畫意的意象,以此表達自己的高潔志趣。
茶詩是我國古詩的一種類型,以表現茶文化為主旨,向廣大人們傳達了優(yōu)秀的茶文化。作為一類古詩,茶詩表現出來的茶文化大多具有豐富的文學內涵,很多詩人喜歡通過茶來表現愛情、友情、親情、愛國等文學主題,使茶文化更加豐滿、有情感。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愛情主題。愛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這是世界文學史都有共識,我國古代古詩中以愛情為主題的茶詩也有很多。如,清朝時期的鄭板橋在其《竹紙詞》中借用茶表現女子對心愛男子的喜愛之情。
第二,友情主題。如,黃甫然的《送陸鴻漸山人采茶》中描寫了陸羽采茶時的情景,借此表達對友人的思念。再如,朱熹的《題休庵》描寫了自己與休庵飲茶品名的情景,以此表達自己與休庵之間淡如水的友情。
第三,親情主題。如,劉謙在其著作《從弟舒人惠茶》中描寫了自己索茶與煮茶的過程,借此表達自己對堂弟送茶的感激之情。再如,陸游的《疏山東堂晝眠》中通過對茶的描寫來表現作者父子同享天倫之樂的向往。
第四,愛國主題。愛國主題是我國古詩的常見主題,茶詩也經常采用愛國這一主題。如,文天祥的《飲中泠泉》中寫道“閑品茶經拜羽仙”,借用茶來表達自己面對刀槍劍戟時的心如閑云的曠然豪情,抒發(fā)了抗敵、重振家園的壯志。再如,顧炎武在《自大同至西口》中利用茶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
綜上所述,茶文化在我國古詩中的融入十分常見,茶文化與詩文化相輔相成,齊頭并進的共同發(fā)展。其實從某種程度上看,茶文化的發(fā)展史也是我國古詩的發(fā)展史,茶文化與古詩相互影響才有了當今輝煌的文學成就,散發(fā)出令人矚目的色彩,被后世所稱贊。我國古詩中滲透出來的茶文化熠熠光輝,豐富了古詩主題、情感,也帶動了茶文化發(fā)展。
[1]鄒勇,何舒婷.茶詩在茶文化旅游開發(fā)中的應用研究[J].農業(yè)考古,2015(2):210-213.
[2]張澤建.以茶為媒——談我國茶詩中美的意蘊[J].福建茶葉,2016(3):390-391.
[3]王延.淺析陸游詩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葉,2017(9):385-386.
[4]吳波.唐寅茶詩中的茶意象研究[J].福建茶葉,2017(8):3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