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賽芳
(海口經濟學院,海南???571127)
日本茶道文化的傳承發(fā)揚及啟示
黃賽芳
(海口經濟學院,海南海口 571127)
日本自唐朝以來呈現(xiàn)出對茶文化的濃厚興趣,伴隨著茶文化的發(fā)展和變化,長久以來逐步加深了喜愛茶文化的程度,在日本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茶文化也體現(xiàn)出不可替代的位置,茶文化是大和民族的一項代表,并在逐步發(fā)展中得以呈現(xiàn)出當前的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茶道文化中能夠明顯體現(xiàn)出日本民族精神。本文通過對日本茶道文化起源的考究以及發(fā)展過程中的深入剖析,闡釋了日本茶道各方面內容,能夠清晰的感受到日本茶道為日本民族精神帶來的改變。
日本茶道文化;傳承;發(fā)揚;啟示
一直以來茶的故鄉(xiāng)在中國,日本茶文化最初也是從中國引入,唐代中國屬于封建社會時期,中國的繁榮昌盛輻射到周邊各個國家,日本和其他周邊國家同樣喜愛中國文化,在此種狀況下將中國文化引入日本,在此之后伴隨著日本的發(fā)展和社會的更迭,逐漸將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融為一體。日本茶道文化由此而來。日本茶道最早是起源于中國,然而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逐漸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民族特點,演變?yōu)槿缃裨谑澜缟舷碜u盛名的茶道文化。
公元805年的中國是繁榮昌盛的唐朝時期,一些日本留學生在中國留學時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在日吉神社附近小院子內種下。《日吉神道密記》中有提及以上的內容,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日本的茶種是從中國引入的,在這之后開始向中國學習制茶、飲茶等具體方法,并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加入自己探索的方法,最終確立為日本茶文化。日吉神社附近小院子是記載中日本最古老的茶園[1]。
奈良、平安時期,中國正值唐朝時期,中國在當時飲茶采用多種調料以及茶葉一同放在茶壺內熬煮的方式,茶葉在當時屬于在食品和飲品之間可以食用的東西,日本模仿中國在當時的飲茶方法,把茶餅置于火上烤制,待茶餅烤制干燥時將茶餅碾壓成為粉末,采用清澈泉水將粉末沖泡,置于木炭火上將帶有茶餅粉末的泉水煮沸,可以在茶湯內放入食鹽。這種方式是將茶葉進行煎煮,我國唐代時期流行用此種方式飲茶,然而發(fā)展至宋朝,飲茶方式變?yōu)辄c茶法,就是沿用至今的飲茶方式。
將中國茶種引入日本之后,模仿中國唐朝時期種茶方式、制茶方式以及煎煮飲茶方式,和茶一起被引入日本的還有中國文化,這些都在日本社會中廣泛傳播。
在該階段日本飲茶方式完全模仿中國唐朝的煎煮飲茶方法,并未產生日本茶文化,在相關記載中也沒有茶文化內容,直至鐮倉時代初期,《吃茶養(yǎng)身記》這部書在日本出現(xiàn),這是由日本人榮西編寫的第一本記載茶文化內容的書。榮西本人曾經在中國有很長一段時間居住經歷,他喜歡中國的茶文化,因此在中國居住期間他不斷學習中國的茶文化,視野得到了開闊,將在中國的生活體驗以及自己所思所想、中國的飲茶方法等都寫入他的書中。這本書主要介紹了中國唐朝飲茶方法,并不包含日本茶文化內容。這本書出現(xiàn)之后日本茶文化逐步出現(xiàn),并得到發(fā)展,因此這本書為日本茶道形成產生了巨大貢獻,是日本茶道的基礎。
榮西在撰寫這本書后再次來到中國,當時中國處于宋代時期,宋代流行點茶法和沏茶法,唐代的煎茶法逐漸被取代,榮西將點茶法和沏茶法帶到日本,為日本社會造成了較大影響,沏茶法在日本社會中廣泛流行,僧界以及平民都采用沏茶法飲茶。這一時期日本的茶文化得到快速發(fā)展,茶園面積逐步拓展,茶文化與禪宗文化開始融合,草庵茶風初見形成,這代表著日本茶道最初的形態(tài)。
自明清時期以來,我國流行泡茶方式飲茶,飲茶之前把茶葉和開水一起放在茶壺中,利用開水沖泡茶葉,和現(xiàn)代的泡茶方式類似。日本茶道受到了明清茶道變化的影響,將茶道較之前進行更改,將抹茶道的風俗以及禮儀合二為一,演變成煎茶道。一直以來煎茶道在日本茶道中久負盛名。隱元隆琦是日本煎茶道的創(chuàng)始人,他在中國游歷的過程中學習和探索中國泡茶道,學成之后將中國泡茶道帶到日本。因此,江戶時期日本流行煎茶道,該時期在日本茶道發(fā)展史上是最輝煌的時期,江戶時期末期,日本抹茶道、煎茶道逐步形成,這就是當前聞名于全世界的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的傳承反映出保留舊事物的特點。日本明治維新之后,茶道文化呈現(xiàn)出瀕臨滅絕的現(xiàn)象,然而在兩次變革之后,傳承者將舊茶道特點以及茶道文化的逐步拓展創(chuàng)新結合起來,令茶道文化重新在日本煥發(fā)生機。安土桃山時代以及江戶時代的茶人,從將軍以及各地區(qū)藩主處得到俸祿,茶人的生活十分安逸閑適,然而這種穩(wěn)定的生活狀態(tài)在明治維新后徹底被打破,傳統(tǒng)茶道發(fā)展到明治維新后呈現(xiàn)衰敗狀態(tài),伴隨傳統(tǒng)文化的逐漸衰落,茶人也失去了穩(wěn)定的生活依靠。
日本茶道禮儀包括很多程序,日本人認為程序化的禮儀可以將人制茶的過程、飲茶的過程和茶結合在一起,有利于探索禪宗的深層次含義,形成人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感受。
茶道禮儀主要包括四個小時的茶會程序。茶會的內容涵蓋了更衣、對茶庭的觀賞、初茶、茶食、中立、濃茶、后炭、薄茶、退出、銜接。在這些內容中可發(fā)現(xiàn),日本茶道并非喝茶一項內容,茶道包含了和飲茶有關的全部事項,將這些事項以禮儀的方式予以明確規(guī)定。
飲茶需要茶原料和茶具。日本茶道中茶具的作用非常突出,茶具可以實現(xiàn)整個飲茶過程揮灑自如,飲茶過程在茶具的作用下能夠明顯呈現(xiàn)出美感,茶具蘊含著茶道的精髓。日本茶具的制作一般都采用自然原料,目的是讓人在飲茶過程中感受到自然賦予的能量,達到心和自然的溝通。
日本茶道中的飲茶文化一直以來在世界各地備受推崇,日本茶道中的飲茶方式頗具古韻特色,并且從中滲透出日式美感,不得不提的是日本茶道的茶禮。日本人認為,茶道并非喝茶而已,茶葉是天然的產物,茶具是自然中各種物質制作而成,將茶葉和茶具結合在一起,以端莊的禮儀展現(xiàn)出喝茶的全過程,能夠將人和自然溝通、交流過程中蘊含的禪意表達出來。茶道禮儀中最高級別為“無聲禮”,參與茶道的人都盡量不發(fā)出聲音,在無聲中優(yōu)雅的進行這茶道全過程,這種方式頗具儀式感,從這種無聲狀態(tài)下也能夠更加深層次的感受到茶道帶給人們的所思所想。茶道過程對于參與茶道人的位置、茶具擺放、茶道各個環(huán)節(jié)順序、泡茶手法、喝茶方式都進行了明確的要求,從而體現(xiàn)出茶道中禮法的嚴格,使整個茶道過程更具儀式感[2]。
日本茶道自起源直至后續(xù)的發(fā)展,結合茶道內容能夠發(fā)現(xiàn)日本茶道重點在于佛法以及人在自然中的所思所想,這些形成了茶道文化的核心思想,以儀式化的茶道來獲得深層次的人生思考或者佛法領悟,茶道的意義就遠遠超出一杯茶。
伴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中國的茶呈現(xiàn)出生活化發(fā)展的特點,然而日本茶道在歷經時代變遷的過程中,儀式感愈加明顯,日本茶道的儀式感類似佛教以及禪宗的宗教儀式。
佛教在日本較為盛行,和文化中很多內容和佛法具有較大關聯(lián)性,茶道儀式的紛繁復雜、從自然中取得制作茶具的材料、茶道動作的靜默深沉,都和佛法的特點相統(tǒng)一,日本茶道中將繁復苛雜的禮儀規(guī)則視為磨練,經歷了如此冗雜的儀式后,內心將更為寧靜,可以品味到茶中蘊含的人生真諦。
“和敬清寂”作為日本茶道的精髓,同時也是日本茶道四則。深層次剖析日本茶道可以發(fā)現(xiàn),日本茶道主張“無”,可以理解為日本茶道對一切主體均予以否定,在否定所有主體之后,人才能夠達到放逐自我的狀態(tài),人和自然在交鋒的過程中將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真諦,“無”便是和、敬、清、寂的最終體現(xiàn)形式,這四則屬于茶道的核心理念,基于這種理念逐步推出蘊含和式特色的茶具、點心、建筑等。
一期一會僅僅看字面含義可以理解為見面一次很難,所以在見面的時刻應分外珍惜。然而在茶道中,一期一會具有更加深刻的意義。茶道中的一期一會是在茶道儀式進行中深層次的感受人生、融于自然,觀察并體會茶室環(huán)境的優(yōu)雅和寧靜,并從中感受到茶道主人對參與茶道人員給予的難得一次會面、更加珍惜的感受,為參與茶道的每位人員帶來精神上的重生。
與此同時,一期一會是日本禪宗里的一個概念,一期一會在禪宗中的解釋和“瞬間”含義相近,人在天地間生存,從自然的角度而言,人只是瞬間蜉蝣,因此人生在世應細細體會各種情感,從茶道中反而能更加真實的展現(xiàn)這種感悟,因此“一期一會”被制作成字畫,在茶室中用于墻壁裝飾作用。
日本茶道源于中日僧侶的長時間溝通和交流,因此日本茶道和佛法、禪味的關系密切。
草庵茶湯創(chuàng)始人村田珠光認為佛法在茶湯內,這句話道出了茶道文化的核心內容。茶禪一味可以理解為,品茶和參禪一樣,品茶、喝茶并非將解渴作為目的,品茶、喝茶的過程中感受人生真諦、深層的理解佛法才是最終宗旨,這也解釋了日本茶道為何如此儀式繁瑣。日本茶道的茶味道十分苦澀,并非可口的飲品,然而正是在這種苦澀體驗中保持靜默的狀態(tài),從中深層次思考人生。日本民族文化也體現(xiàn)出了長久靜默磨練的內容。
中國是日本茶文化的發(fā)源地,唐代時期的中國受到日本等國的崇拜,在學習中國文化的同時,將中國茶文化引入日本,然而在茶文化的后續(xù)發(fā)展中卻和中國截然不同。
源于中國的茶文化引入日本之后,面臨男權社會的壓制以及貴族階級對于茶文化的壟斷,致使茶道的流行范圍較小,然而伴隨日本封建制度的瓦解,女性地位得到提升,茶道逐漸在平民中廣泛流傳,鑒于本民族的個性特點以及長時間以來受到政治壓迫,日本茶道呈現(xiàn)出刻板化特點以及諸多嚴格的規(guī)矩。日本茶道正是以其復雜的儀式、繁瑣的環(huán)節(jié)、時間過長的飲茶過程對每位日本國民帶來影響,經過歷史的發(fā)展、社會的變遷,日本茶道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日本民族精神。這種影響尤其在“禪”、“和”兩方面得到體現(xiàn)?!岸U”、“和”都是具有包容性質的民族文化,在日本經濟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伴隨文化的發(fā)展,日本茶道的未來發(fā)展空間將逐步拓展,代表著日本民族精神在全世界傳聞。
[1]張文池.文化反哺——論日本茶道對中國茶道的“反作用”[J].福建茶葉,2017(9):376-377.
[2]高博杰.論日本茶道文化與日本禪宗結合初探[J].福建茶葉,2017(5):379-380.
黃賽芳(1985-),女,福建閩莆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日本文化、經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