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節(jié)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與大學文化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卻密不可分。實現傳統節(jié)日文化育人功能,價值發(fā)掘是前提,載體創(chuàng)新是關鍵,同時,必須與學生需要、時代特點、大學精神相結合。
關鍵詞:傳統節(jié)日;育人;傳承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長期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以漢民族文化為主容納多民族文化的混合性文化。幾千年來,在勞動人民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逐漸凝結升華為人們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一個個文化符號,這就是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
傳統節(jié)日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傳統文化這種有諸內而形于外的特點恰恰提供了一條走近其身的便捷方式,以傳統節(jié)日為載體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并進而豐富大學文化的內涵,提升大學文化的層次實際上具有了可能性。
一、 傳統節(jié)日文化教育——大學文化教育的傳承性
瑪格麗特·希爾達·撒切爾夫人曾隱晦表示中國是一個沒有文化輸出的國家,“中國不會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因為中國沒有那種可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從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國際傳染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梅貽琦也指出“今日中國之大學教育,溯起源流,實自西洋移植而來?!笨梢娭袊髮W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成為大學文化教育的核心部分。而傳統節(jié)日距離人民的生活最為接近,也是融入中華民族血液當中的精神財富。因此本人認為傳統節(jié)日教育意味著大學文化教育的傳承性。
二、 傳統節(jié)日文化育人的實踐教學內容
(一) 傳統節(jié)日中充滿生活情趣
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的核心要素是祭祀、禁忌、巫術與休閑娛樂,發(fā)展到后來休閑娛樂的成分占據了主體,增添了眾多具有世俗生活情趣的內容。例如蘇州的正月初一,民間燒炭火于屋中,為之“旺相”取年年興旺之意。貼青龍于左面墻壁,謂之“行春”,盼望春暖花開萬物復蘇。插芝麻于屋檐上,謂之“節(jié)節(jié)高”。
更有鬧元宵,熱鬧非常。元宵前后,家家戶戶的鑼鼓響起,有跑馬、雨夾雪、七五三、跳財神、下西風等名目?!叭宄扇?,各執(zhí)一器,兒童圍繞以行,且行且擊,滿街鼎沸,俗呼走馬鑼鼓”更有元宵的燈,花團錦簇熱鬧非凡;“銀蛾斗彩,雪柳爭輝。魚龍沙戲,七真五老獻丹書;吊掛流蘇,九夷八蠻來進寶。村里社鼓,隊隊喧闐;百戲貨郎,樁樁斗巧。轉燈兒一來一往,吊燈兒或仰或垂?!背錆M了世俗生活情趣。
只看這兩個節(jié)日我們便可窺一斑,傳統節(jié)日中充滿生活情趣。在課堂教學當中,我們可以把古詩詞與民俗結合起來講解,讓學生在體會古典詩詞之美的同時感悟中國人對于生活的熱愛,從而自己也敬天樂活。
(二) 傳統節(jié)日中的德育因素
中國的民族傳統節(jié)日在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承擔著修己安人、仁民愛物、忠貞愛國、群體和合等傳統頭等的教化功能,它既是物質性的創(chuàng)造更是精神性的創(chuàng)造。
清明節(jié)在農歷三月,它的主要節(jié)俗是掃墓踏青,男女攜帶酒食祭品、紙錢到先人的墓前祭掃。這一個節(jié)日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我們的先人,也是中國傳統的孝道在節(jié)日中的體現。
端午節(jié)在農歷五月五日,傳說屈原投江以后,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后來的粽子樣。這一個節(jié)日體現出人們對于英雄的同情與愛戴,也表現出人們的愛國情懷。愛國的主題一直是民族道德精神中重要的一部分。
七夕在農歷七月七日傳說此日夜晚喜鵲搭橋,幫助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這個節(jié)日歷來為文人墨客歌詠,因為這個節(jié)日傳達出對于愛情的忠貞不渝。中國民族對于情感,親情、愛情、友情,一直都是無比看重的,這是一個重情的民族。
(三) 傳統節(jié)日中的審美教育
元宵節(jié),是一個熱鬧的節(jié)日,在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一詞中它的美麗揮發(fā)的淋漓盡致:“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舞動的花燈如一顆顆的花樹搖曳生姿,又如天上墜落的星雨。在這樣美麗的夜景中,美麗的女子穿梭燈海之中,美麗異常。
仲春二月十五的花朝節(jié),人們相約賞花游玩,無花之時便自己點畫枝頭。中秋節(jié)人人抬頭賞月,更想出月中嫦娥的美談。
其實中國的每一個節(jié)日,如果我們用心去看,無不發(fā)現其中蘊含的美,這一切也與中國民族熱愛生活的天性分不開的,在苦中,在分離中為自己營造出美麗的童話。
三、 傳統文化育人功能實現的幾個關鍵點
(一) 必須走進學生的生活
大學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課堂教學也應該以學生為主,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而不應該形而上學。比如在講七夕節(jié)的時候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請學生對比中外情人節(jié)的不同,思考七夕的愛情主題,這樣可以把離我們遙遠的節(jié)日帶進學生的生活。
(二) 必須與時俱進
作為有著傳承性的中國傳統文化,要在現代大學校園得到學生的喜愛,起到弘揚傳統的目的,就必須做到與時俱進。大學教育應以傳統節(jié)日為載體進行深入的課堂實踐教學,從而發(fā)掘傳統文化的價值,使得傳統與時代相結合。使我們的學生通過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學習既懂得繼承我們民族的優(yōu)良文化,同時又認識到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既懂得緬懷先烈,又知道珍惜身邊的人;既能為四大發(fā)明而自豪,又能清楚地知道如何看待如今的“中國夢”。
(三) 必須與大學精神相結合
以傳統節(jié)日作為傳統文化教學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對中國傳統節(jié)日的深入了解,強化文化育人的功能,從而凝聚鑄就大學精神。大學精神的內涵,雖然尚無定論,但毋庸置疑的是,傳統文化中的誠信、智慧、寬容、仁愛等都從不同的側面觸及到了大學精神的本質。傳統文化教育唯有跟大學精神相結合,才能真正融入到大學文化中,實現文化育人的功能。
參考文獻:
[1]趙啟正.中國文化在傳播中增強生命力[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11-07.
[2]顧祿.《清嘉錄》卷一[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4頁.
[3]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五回《佳人笑賞玩月樓》[M].
[4]鐘敬文主編.中國民俗史[M].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王雪,四川省德陽市,四川工業(yè)科技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