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瑞芳
摘 要: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數學教學要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與學生的生活接軌。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親身體驗相聯系,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積極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從而實現在生活中學習數學,讓數學為生活服務。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精辟地闡述了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那么,小學數學教學如何與學生生活融合呢?下面就以小學數學教學為出發(fā)點,探討數學與學生生活相融合的有效教學策略。
一、數學學習生活化,感受數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關注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讓數學走進生活,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教師要與學生一起領悟生活中的數學。如,春天到了,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學校附近大自然的美景,有意用數學描述所見所聞:“哦,這兒有這么多的青蛙,1只、2只、3只……數一數,共有7只呢!”“老師,您數了多少只呢?”“我們比老師少數多少只呢?”又如,教師帶一些扁豆來到學生身邊,抓起一把來猜有幾顆,和學生一起比賽,看誰猜得準。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端午節(jié)包粽子,李老師包3個,王奶奶包5個,張嬸嬸包6個,她們一共包了多少個?”像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受理解數學,使學生逐步形成數學思想、形成數學觀念,培養(yǎng)數學素養(yǎng)。因為數學具有抽象這一特點,因此,數學教學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如上街購物時,讓學生和媽媽一起商量100元錢能夠買哪些東西呢?家里來客人時,讓學生幫著想想要準備多少個碗、多少雙筷子。學生會非常積極、主動、認真地完成任務,并在老師面前踴躍匯報,他們會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逐漸積累學數學的興趣。
二、數學概念生活化,理解數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概念是學習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在教學中用準確而簡潔的數學語言,把數學的本質屬性揭示出來,如,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又如,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的比值,叫做圓周率。數學概念的引入,有時可以借助事物的具體形象,使抽象的數學概念成為學生體驗過的東西。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又能引起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平均分”的概念時,可通過實物演示,把預先準備的20支鉛筆不等地分給4個學生,例如分別分得3支、4支、6支、7支,并讓學生觀察,顯然,這4個學生分得的鉛筆支數不相等,也就是不平均。接著,引導學生把原來4個學生分得的鉛筆合并起來,進行等分。就是從20支鉛筆里,每次取出4支,分給每個學生1支,取了5次,剛好取完,每個學生分得5支。指出像這樣分東西,每人分得同樣多,就叫“平均分”。每個分得的這個同樣多的數,就叫做“平均數”。在教學概念時,運用直觀是引起學生積極思維的一種手段,在學生獲得豐富的表象后,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用語言表達概念。例如,要建立三角形的概念,首先可以讓學生對許多大小、形狀、位置不同的三角形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找出它們的本質屬性,然后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概括出:“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叫做三角形。”在抽象概括概念的過程中,教師需認真地引導學生,把感性材料逐步抽象、逐步概括,使學生獲得正確的數學概念。這樣,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也必然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數學體驗生活化,探究數學
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時,在上這個課前教師可以讓班級學生沿著學校操場跑道走一圈,學生知道走一圈也就是走了操場的一周,一周有200米長,也就是說學校操場的周長是200米。我們學校的操場有周長,下面的圖形有周長嗎?學生指圖形的邊說周長,此時教師要關注學生指周長的方法,學生通過交流探索知道,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教師接著出示一張照片,想要給這張照片裱一圈金邊,但不知要買多長的金邊材料,大家能幫助解決這個問題嗎?求金邊的長實際就是求這個長方形的什么呀?你準備怎樣求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學生拿出尺子進行測量,把測量到的數據8厘米與6厘米寫下來,有了8與6這兩個數據怎樣計算?學生列出計算長方形周長的三種方法,方法一:8+6+8+6=28(厘米)(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就是求它四條邊的總和);方法二:8×2+6×2=28(厘米)(長方形有2條長,2條寬);方法三:(8+6)×2=28(厘米)。在學生逐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理解了算法的多樣化;教師在尊重學生想法的基礎上,還應幫助學生逐步實現計算方法的優(yōu)化,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呢?首先必須要讓學生明白上面計算方法三的長方形里有兩個長加寬的和。板書出: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為了進一步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接著再出示一道練習題:“一塊長方形菜地,長10米,寬7米,要給這塊菜地圍上籬笆,至少要用多少米長的籬笆?”通過探索活動推導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并能準確地進行計算,再通過解決生活中簡單問題,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參考文獻:
董艷紅.小學數學教學的思考[J].科學中國人,2016(6).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