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作龍 肖曉琳
湖南現代物流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1
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的校園暴力欺凌事件還是時有發(fā)生,并且每次校園暴力事件都會帶來極其嚴重的后果。例如2004年發(fā)生的云南大學馬加爵事件,2013年復旦大學發(fā)生的校園投毒案等。這些校園暴力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廣泛重視,教育界中學者專家紛紛對高校校園暴力事件作出深入的分析。以下是一起近年發(fā)生的校園暴力事件的較為詳細的敘述。
12月5日凌晨0時15分許,16歲學生田某從男生宿舍2棟2樓寢室到3樓2331寢室找同學時一腳將寢室門踢開。由于當時寢室內的同學已經準備休息,一名姜姓同學就跟田某發(fā)生了口角并有肢體接觸。之后田某回到自己的寢室,跟室友說自己被打了。田某還從其他寢室叫了幾人,來到2331寢室找姜某報復。其間,姚某從床上坐起來說了一句“ 吵什么吵”。田某等人將姚某從床上弄下來,對姚某實施了毆打。學校學工處、保衛(wèi)處工作人員聞訊后立即趕來,將姚某送往醫(yī)院搶救,并及時報警。姚某因傷勢較重,于5日凌晨2時31分搶救無效死亡。
以上的校園暴力事件直接造成了學生的死亡[1]。這種校園暴力事件造成學生死亡的案例已經不在少數,然而是何種原因造成了高校校園暴力事件的頻繁發(fā)生,以下將會對高校校園暴力事件頻發(fā)做出必要的原因分析。
在我國目前高校的校園暴力事件原因分析過程中,我們不得不考慮到目前的社會發(fā)展形勢,家長、學校對于學生的教育,以及學生自身法律意識程度,學生自身的自我保護意識強弱等方面[2]。目前學生在以上所說的幾個方面普遍表現出一些較大的問題,一是學生的法制觀念淡薄。在目前高校對于學生的課程教育之中,并沒有把法制教學列為學生必須需要學習的課程,而是在對學生進行教學培養(yǎng)的過程之中只重視對學生專業(yè)課程的培養(yǎng),忽視對學生法制意識方面課程的加強,以至于學生普遍表現出法制觀念淡薄的現象,在處理有關法律問題的各項事件時表現得并不是十分良好,尤其是在面臨法律選擇時,由于法制意識淡薄,學生往往會做出錯誤的決斷,從而觸碰法律的高壓線。二是學生的應急保護能力差。由于學生在社會中相對處于弱勢群體的位置,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自我保護意識是非常差的,在生活中遇到緊急狀況的時候無法實現自我保護,并且無法及時地幫助自己擺脫困境。因此這種情況如果在校園暴力事件中發(fā)生,學生很難在暴力事件之中保護自己。三是由于學生缺乏對社會的全面接觸,因此往往會出現一些錯誤的社會意識,例如在處理矛盾的時候偏重哥們義氣,這成為校園暴力事件發(fā)生的主要因素,并在校園暴力事件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學生處理問題與矛盾時,簡單粗暴的方法是十分不可取的,這種處理方式極易造成校園暴力欺凌事件的發(fā)生。在目前的高校之中,大多數的學生出現了拉幫結派的現象,這更加加劇了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概率。四是學校的校園安保措施不到位。由于校園在設備建設的過程中并不能做到對整個校園安全的全面考慮,因此很難實現在學校中對校園暴力事件的預防預計控制,校園設施建設不完全也是造成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發(fā)生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對于學生的校園安全教育處于一種不重視的層面,對于學生有關防止校園暴力事件發(fā)生的教育不到位,因此學生從思想層面具有參與校園暴力的傾向,并在實際中表現出了高校對于學生這種校園安全教育的欠缺。五是學校的就寢管理機制仍處于欠缺的位置。一般大多數的校園暴力事件都發(fā)生在夜間,并且參與校園暴力欺凌事件的學生大都是在晚上活動,這與學校的宿舍管理機制漏洞是有很大關系的。這種制度上的漏洞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后果,在我們以后的校園建設之中應該予以充分的重視。最后的原因主要是針對高校校園的學生自身層面進行分析。目前的這些高校學生在集體生活之中缺乏必要的訓練,以及在訓練之中并不能做到訓練到位,因此對于學生的集體生活帶來了較大的阻礙[3]。學生在集體生活之中缺乏彼此之間的關愛與包容等,在集體中的缺乏互助,不利于集體凝聚力的形成,并且學生普遍表現出自律能力差的現象,在發(fā)生問題的時候不能正確地處理與及解決問題,反而使問題進一步地惡化,這都跟學生自身的缺點息息相關。
網絡上屢屢出現有關校園暴力事件的視頻和圖片,這種以強欺弱,以多欺少的暴力行為觸目驚心,施暴手段喪盡天良,受害學生的遭遇讓人看了怒火三丈。誰家的孩子不是寶,當父母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朗朗乾坤和法治社會里,在育人子弟的書香校園里,竟然還在遭受慘無人道的摧殘時,這將會是這個家庭永遠的痛。而那些施暴現場過路人的冷漠,更是讓人心寒。
校園暴力事件是一種嚴重的法律事件,但是考慮到實施暴力違法犯罪的學生大都是未成年人,我國法律對于未成年人具有法律保護,因此對于校園暴力事件的施暴者不能進行應有的懲罰,在法律制度的完善方面并沒有取得很好的發(fā)展。
從司法層面上講,我國自2000年開始,才制定額相關法律實現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處理的司法解釋,并在2007年左右,開始慢慢有專門的未成年人審判庭。自2010年,對刑事案件中的未成年人被告人進行社會調查,了解其成長背景、生活表現、學習環(huán)境等,以便更好地挽救和教育。到近兩年,我國開始探索對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的監(jiān)察制度[4]。以上都是對未成年被告人的內容,而關于未成年被害人的,目前還只停留在打擊拐賣兒童、性侵婦女、家暴這幾個方面。真正有效處理校園暴力的最大因素,還是在于家庭和學校能夠發(fā)揮其本應該履行的監(jiān)管、教育職責??上壳叭匀粵]有明確有效的執(zhí)行措施和具體辦法。
結合以上對于法律層面的分析,我得出目前的法律保護措施還不能對現有的校園暴力欺凌事件實現具體的解決。在現今的解決校園暴力欺凌事件的問題時,學校主要采取社會工作接入的方法進行校園暴力欺凌事件的管理。在進行校園暴力事件的管理中,通過社會力量的介入,實現了目前在對于對象界定過程中學生-學生,學生-老師,學生-社區(qū)等多種模式的共同作用,并通過建立這些模式實現對于當前校園暴力事件系統(tǒng)的管理。防止校園暴力事件不斷進行擴張,充分發(fā)揮社會的重大影響力。
在倡導建設文明、和諧社會的今天,社會中仍然存在大量的不安定因素對和諧社會的創(chuàng)建造成極大的阻礙。上文中對于校園暴力事件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高校校園暴力事件發(fā)生的危害是極大的,并且校園暴力事件一旦發(fā)生結果必將是不可挽回的,給校園、社會以及民族都帶來了不良的影響,阻礙了當前和諧社會的構建,成為目前發(fā)展良好的教育道路上的重大阻礙。我們通過結合對現有實例的分析來制定解決這種校園暴力事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