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辰希
2007年第八屆中國藝術(shù)節(jié)的吉祥物“楚楚”,是一只可愛的鹿鶴,寓意“吉祥”“長壽”,原型來自于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鹿角立鶴。這件青銅器立意特別、造型優(yōu)美、制作精良,是現(xiàn)已出土的戰(zhàn)國早期青銅文物中的精品。
1978年,鹿角立鶴出土于湖北省隨州市的曾侯乙墓。曾侯乙墓是戰(zhàn)國早期的一座墓葬,“曾侯乙”中的“曾”字代表“曾國”,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鎮(zhèn)守在南方的重要邦國,“侯”則是他的爵位,“乙”為他的名字。發(fā)現(xiàn)曾侯乙墓,堪稱中國考古界的大豐收,出土了以編鐘為代表的萬余件文物,這些文物以其在文化藝術(shù)、科學技術(shù)上的輝煌成就而震驚世界,作為墓主人的曾侯乙也因此備受世人關注,不過,在史籍中,人們卻從未找到任何關于曾侯乙的記載。
這尊鹿角立鶴通高143.5厘米,重38.4公斤,整個器形包含底座、立鶴、鹿角3個部分:鶴長頸圓首,拱背垂尾,雙翅舒展,兩腿粗壯有力,引頸昂首佇立于一塊長方形座板上,頭上則插著一對上翹呈弧形的銅質(zhì)鹿角。鹿角立鶴通身雕琢十分精美:頭、頸部分及鹿角上均飾錯金渦云紋和圓圈紋;腹、背部飾斜寬道羽毛狀紋,中間夾有三角紋、凸形脊紋;翅膀上則有浮雕蟠螭紋和小圓圈紋;座板長45厘米,寬41.4厘米,四邊的中部各有一個壁虎形銜環(huán)紐,上飾勾連云紋。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鶴是仙人之騎乘,長壽之象征,是可以避禍消災并死而復生的仙禽,凝聚了先人希望突破時空限制,借其主宰生死的宗教觀念。西漢時期的《淮南子·說林》中稱:“鶴壽千歲,以極其游”,在唐代《藝文類聚》中也有記載說:“鶴,陽鳥也,而游于陰,蓋羽族之宗長,仙人之騏驥也?!倍箘t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瑞獸,被稱為“圣王之嘉瑞,禮儀之慶賀,太平之象征,祛邪之天祿”。在古代,人們最初使用全鹿的形象,而后逐漸簡化為鹿角、鹿趾等部分,這種簡化正是為了能使鹿與其他神祇相融合,從而形成職能多樣、力量重疊、法力無邊的綜合型神祗。所以,鹿角立鶴就是古人在這樣的希冀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尊鹿角立鶴被放置于曾侯乙墓主棺的東北角,據(jù)考古學家推測,此器物應該為掛鼓的基座,所掛之鼓為“供逝者呼喚神靈、助升陽氣、避災求福、擊之娛神的禮儀之器”——靈鼓,表達了墓主人希冀死后能夠得道升天的思想。
鹿角立鶴不僅在造型風格上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更為后人研究西周至戰(zhàn)國初期的人文、風俗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現(xiàn)藏于湖北省博物館內(nèi),并被隨州市定為城市標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