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寒雪++李柏令
摘 要:為促進世界漢語教學而設立的漢語教師志愿者項目已經(jīng)實施了10多年,針對這個特殊群體的跨文化適應研究也逐漸引起了國內(nèi)學界的關注,并形成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近年來更是出現(xiàn)了一定的繁榮之勢。本文就該研究領域的專題研究做了初步的回顧,從研究概況、研究理論基礎及研究視角、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較為系統(tǒng)的梳理,希望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以促進該領域研究的發(fā)展。
關鍵詞:漢語教師志愿者 跨文化適應 海外漢語教學
為適應當前世界漢語教學蓬勃發(fā)展的形勢需要,利用我國作為漢語母語國人力資源優(yōu)勢,中國國家漢辦于2004年正式開始實施向世界有需求國家提供漢語師資的一項新措施,即漢語教師志愿者項目①。該項目實施10多年來,每年外派人數(shù)持續(xù)增長。據(jù)報道,截至2016年,國家漢辦已向世界137個國家派遣漢語教師志愿者4萬余人次②。
漢語教師志愿者以年輕人為主體,其中多為國內(nèi)高校的在讀本科生和碩士生,并且大多是第一次遠赴海外,在異國他鄉(xiāng)體驗獨立的生活和工作。跨文化的接觸帶給他們的不僅是新奇和神秘,也會帶來焦慮和壓力。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是在赴任地有效開展?jié)h語教學工作的必經(jīng)階段,而他們的跨文化適應情況又直接影響到他們漢語教學及文化推廣活動的成效,值得引起學界的注意。因此,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問題的研究不僅是現(xiàn)實需要,也是擴展跨文化適應研究的領域,豐富跨文化適應理論內(nèi)容的重要途徑。
作為對漢語教師志愿者項目的最早關注,范啟華(2005)《漢語教學志愿者“菲律賓模式”探析》針對赴菲律賓漢語教學志愿者的教學活動展開了初步的調(diào)查研究,但尚未涉及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問題。而林德成(2010)《赴泰漢語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研究》和陳荷榮(2010)《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中的平視心態(tài)》則較早開始了對這一問題的專題研究。自此以來,國內(nèi)已陸續(xù)有大約45篇論文發(fā)表,近年來更是形成了一股小小的研究熱潮。
本文就2010~2016年這7年間國內(nèi)關于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研究做一個初步的回顧及評價,以期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并促進該領域研究的發(fā)展。
一、研究概況
我們通過中國知網(wǎng)(www.cnki.net)等途徑,以“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截至2016年底,共得到45篇與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直接相關的較有價值的論文,其中期刊論文13篇,碩士學位論文32篇。
按論文發(fā)表的年份來看,該領域的研究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10~2011)僅得論文3篇(2010年2篇,2011年1篇),可視為初創(chuàng)階段。第二階段(2012~2016)共得論文42篇(2012年8篇,2013年7篇,2014、2015、2016年各9篇),堪為繁榮階段。從中可以看出,該領域的相關問題自最初的2年中被提出之后,很快引起了較為廣泛的注意,并在之后的5年中,每年都保持7~9篇的論文數(shù)量。
二、研究理論基礎及研究視角
縱觀已有的研究成果,一般是基于Berry(1992)和Ward(1996)等提出的多維度理論,從社會文化適應、心理適應和教師角色適應等3個維度進行考察。除了涵蓋多個維度的研究以外,也有僅從某一個角度展開研究的。例如,倪樹干、亓華(2012)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法,針對國家漢辦與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教育部于2008~2009年聯(lián)合實施的志愿者合作項目,就志愿者的赴澳目的、期望以及赴澳后的滿意度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志愿者赴任后對澳大利亞的好感大大超出預期,其跨文化適應困難主要集中在人際交往和教學管理工作方面,認為志愿者本科專業(yè)背景和任教地區(qū)的差異對跨文化適應有一定影響。彭軍(2013)則從跨文化交際學的角度,就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闡明了志愿者教師應具備的4種跨文化交際基本能力,并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具體措施。
在心理適應方面,陳荷榮(2010)提出平常心態(tài)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有助于志愿者在了解、融入當?shù)禺愘|(zhì)文化的過程中保持“自我”、進行自我情緒管理及營造一個良好的推廣漢語的發(fā)展環(huán)境。嚴曉瑩(2013)對赴泰漢語志愿者作了跨文化適應的情緒調(diào)節(jié)研究,闡述了志愿者應如何通過情緒調(diào)節(jié)去理解和接受異域文化并適應當?shù)亟虒W和生活。吳曉秋(2016)選取影響因素中的歸因方式、社會支持、社交適應水平等方面,分析了云南地區(qū)赴泰國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問題,為改善志愿者赴任后的心理適應提出了一些建議。韓照(2016)分析了赴匈牙利漢語教師志愿者的心理適應問題,發(fā)現(xiàn)了與志愿者心理適應狀況顯著相關或不相關的因素,并認為志愿者采取同化策略最有利于調(diào)整其心理適應狀況。
在角色適應方面,儲文怡(2013)研究了赴美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角色適應問題,從角色意識和角色行為的角度考察研究對象在組織教學與人際交往方面的適應歷程,分析了產(chǎn)生漢語教師志愿者角色適應問題的原因,包括教師角色意識內(nèi)涵的多元化帶來的適應復雜性和角色意識的缺失及偏差等。
另有具體針對志愿者跨文化課堂教學適應問題的研究,如:李雁同(2013)針對志愿者入職階段適應的研究,陳松松(2012)針對志愿者文化休克的研究,謝曉媚(2013),等等。
三、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從研究對象所在赴任國的地域來看,除了不限地域的宏觀研究以外,目前針對赴亞洲國家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研究最多,達到27篇,約占總數(shù)的60%。而其中針對赴泰國志愿者的研究共有14篇,約占總數(shù)的30%。這與現(xiàn)實情況也是相符的。據(jù)報道,截至2016年,中國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泰國執(zhí)教的人數(shù)累計已超過1萬人次③,約占全部志愿者的四分之一。赴泰國的志愿者需求極大,因此針對赴泰國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性研究也就更多。事實上,針對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的研究也是始于針對赴泰國志愿者的研究,即林德成(2010)。endprint
除了亞洲國家以外,針對赴歐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國家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研究分別有4篇、5篇、2篇。最少的是針對赴非洲國家志愿者的研究,只有1篇。
就研究對象的層面而言,可分為群體層面和個體層面,以及短期和長期的跨文化適應研究。針對群體層面的研究較多,針對個體層面的個案研究較少。例如,謝曉媚(2013)以泰國博中同僑學校的4位志愿者為例,研究了志愿者的文化休克問題,力圖從個體的特殊性反應中找出團體的普遍性,并找出更為具體的克服文化休克的方法。
志愿者的任期通常是10個月到一年,但也有少數(shù)短期志愿者任期在3~6個月。現(xiàn)有的研究大多以任期10個月為例。而高虎(2014)調(diào)查了影響短期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志愿者的短期跨文化適應能力的策略。目前對于兩年及以上長期在海外任教的志愿者這一群體,還缺少具體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方面,目前的研究除了采用文獻分析法以外,大都采用了實證調(diào)查法,包括問卷法、訪談法。在訪談法中,大部分調(diào)查采用的都是非結構型個別訪談,而結構型和團體訪談相對較少。例如,謝曉媚(2013)采用的就是跟蹤式的訪談調(diào)查。
在數(shù)據(jù)分析中,大都采用百分比統(tǒng)計法進行分析。例如,陳松松(2012)采用的就是百分比統(tǒng)計法,但并未對數(shù)據(jù)進行深入分析。而Lilasetthakul&An(2011)用SPSS的聚類分析、因素分析、信度檢驗、相關分析及回歸分析等統(tǒng)計方法,對基本數(shù)據(jù)的描述采用百分比及頻率的方式,利用相關分析等對其假設進行檢驗,構建回歸方程以論證志愿者赴泰時間長短與心理適應程度的相關性。儲文怡(2013)在針對赴美國漢語教師志愿者角色適應的個案研究中,對訪談對象進行了深度訪談,并使用Nvivo軟件錄入訪談文本并編碼,而后進行分析和重組,從角色意識和角色行為的角度考察了對象在組織教學和人際交往方面的適應歷程。
四、結語
從總體上來看,隨著研究的逐步展開,漢語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研究的范圍不斷擴大,研究的重點是針對群體層面對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各種因素進行探討,并呈現(xiàn)出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及傳播學等多視角、多學科相互借鑒的景象。不過,目前對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的研究范圍仍然較小,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擴大研究層次和群體,例如在心理、社會生活、語言、工作等方面所出現(xiàn)的跨文化適應問題都值得進行具體的深度挖掘和研究。
研究內(nèi)容方面,就內(nèi)部因素而言,研究影響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的主要心理因素,分析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的行為機制及過程,有助于志愿者在赴任前做好心理預備、提高跨文化適應程度。外部因素方面,也應得到進一步關注,加強教育、文化、社會以及與當?shù)厝私煌葘缥幕m應的影響研究,也有助于赴任國的接收機構幫助志愿者快速進入角色。
在現(xiàn)有的研究中,研究面、研究視角多,但廣而不精,深度有限,且研究都過于籠統(tǒng),且不太有針對性。我們認為,分析跨文化適應過程中的階段性特點,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不同的分析也十分重要。比如在不同的赴任國,志愿者是否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即使是在同一地域,仍有可能出現(xiàn)不一樣的狀況,如何找到一套快速讓志愿者適應赴任國生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就具體的研究方法而言,首先,應規(guī)范研究方法,以實證研究和科學分析手段為主,增強研究的科學性,并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其次,孔子學院一般都有中方合作院校,可雙方深入合作增加互動,應現(xiàn)實需要設立課題進行調(diào)研考察。
總之,如能在這些方面加以重視,就有望建立起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研究的理論體系,使之能夠有效地指導國家漢語國際推廣的實踐,并完善相關的跨文化適應理論。
注釋:
①國家漢辦.關于志愿者[EB/OL].2017-08-28.[http://www.
hanban.edu.cn/volunteers/node_9697.htm].
②黃艷梅.2017年中國官方將新選拔漢語教師志愿者4976人
[N/OL].2017-08-29.中國新聞網(wǎng).[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12-17/8096875.shtml].
③黃艷梅.2017年中國官方將新選拔漢語教師志愿者4976人
[N/OL].2017-08-29.中國新聞網(wǎng).[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12-17/8096875.shtml].
參考文獻:
[1]Berry,J.W.Sociopsychological costs and benefits of
multiculturalism[M].Economic Council of Canada,1992.
[2]Lilasetthakul,T.&An,R.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volunteer teachers in Thailand[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2011,(1):208-223.
[3]Ward,C.Acculturation[J].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Training,1996,(2):124-147.
[4]陳荷榮.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中的平視心態(tài)[J].廣州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10,(10):78-81.
[5]陳松松.漢語教師志愿者入職階段適應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2012.
[6]儲文怡.赴美漢語教師志愿者角色適應的個案研究[D].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7]范啟華.漢語教學志愿者“菲律賓模式”探析[J].云南師范大學
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5,(6).
[8]高虎.對外漢語志愿者短期跨文化適應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
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9]韓照.赴匈牙利漢語教師志愿者心理適應實證分析[D].北京:
北京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10]李雁同.赴英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課堂教學適應對策——
以英國曼徹斯特中小學課堂教學為例[J].神州(下旬刊),2013,(11).
[11]林德成.赴泰漢語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
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2]倪樹干,亓華.赴澳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適應研究[J].
國際漢語教育,2012,(1).
[13]彭軍.國際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調(diào)查研究[J].遼寧師范大
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14]吳曉秋.心理學視域下的云南地區(qū)赴泰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
適應分析[D].昆明: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15]謝曉媚.海外漢語教師志愿者文化休克個案分析[D].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16]嚴曉瑩.赴泰漢語志愿者在跨文化適應中的情緒調(diào)節(jié)研究[D].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梅寒雪 李柏令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中心 2000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