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盧瞳
摘要:唐代前期戰(zhàn)爭、政變、社會風尚以及統治需要,給軍人提供了不斷升遷的機會。其中勛官入仕作為唐代武官選任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在促使國家吸納軍事人才、鞏固統治基礎的同時,也為其他社會階層民眾向上流動鋪平了道路。但是隨著唐王朝軍功濫授且久承升平,崇尚文教之風漸盛,勛官地位不斷沒落,以此入仕升遷,實現社會流動的道路也受到壓制。
關鍵詞:唐代;勛官入仕;社會流動
中圖分類號:D69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8)11-0062-02
綜觀唐朝武官的選任方式,主要有門蔭、科舉、軍功、辟署、由文轉武、蕃客人朝、從降將中選拔、薦舉等。其中勛官入仕即由軍功獲得勛官,再通過上番或納資銓選人仕,是唐代前期武官入仕的重要途徑之一。由于唐代勛官授予階層廣泛,并且前期入仕多依靠軍功而較少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因此平民化較為突出。
以往學界研究大都孤立分析勛官的來源、流變、政策等,忽略與當時社會風氣與經濟形勢相結合以深入系統研究,且對勛官入仕的社會構成與其帶來的階層流動則更是鮮有涉及。本文試從唐代社會風尚與勛官政策演變中分析勛官入仕的前景與社會流動,以求教于方家。
一、唐前期勛官政策與社會流動
十六國以來,我國北方戰(zhàn)爭頻繁,政權更迭迅速,民族雜居,關系復雜。當時人們在外來攻擊中為了能生存下去,選擇暫置文事轉而講求尚武?!懊鎸Νh(huán)境的驟變,漢人無法一仍舊貫,從容執(zhí)卷吟哦,以文筆較量高低。而只能舍去堅筑塢壁,身環(huán)介胄,習武自保以繼續(xù)生存下去”。在這樣的情況下,尚武之風歷世相承,即使原來文風較盛的地區(qū)也受到影響,逐漸崇尚武藝。更何況李唐立國后仍將西魏、北周時期形成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作為政權的主要支柱,此集團中人大多性強勇、善騎射、祟尚武藝,如此時代條件下,上層官僚貴族子弟和普通百姓多喜披堅執(zhí)銳、從軍沖鋒。
唐前期承此余韻且戰(zhàn)事頻仍,為網羅人才、激勵將士以爭取人心獲得戰(zhàn)爭勝利,政府以軍功授勛,并許以良田美宅。唐高祖深諳用人之道,他起兵太原時便頒布詔書聯合各階層力量共同作戰(zhàn),“豈有矢石之間,不辨貴賤,庸勛之次,便有差等,以此論功,將何以勸!……諸部曲及徒隸征戰(zhàn)有功勛者并從本色勛授?!庇纱私④姽κ趧渍撸鞔_規(guī)定即使是部曲奴隸在征戰(zhàn)中有功,都可以依制授勛。而根據《全唐文》記載:“如所在百姓及徒黨中有擒斬茂賢者,不計有官無官,并賜三品,賞錢一萬貫,莊一區(qū),并已分產業(yè),并永放苗稅差役,傳之子孫。這些軍功政策,獎勵凡立功將士不論身份貴賤,只根據軍功大小即可獲取永業(yè)田,免除課稅徭役;或可加官晉級甚至改換門庭,提高社會地位。將士在高官重賞之下,往往奮勇攻殺,爭取戰(zhàn)功。一旦師出無功,時議也常常認為是賞格不行。
有關勛官人仕,唐政府有非常嚴格細致的規(guī)定,一是對勛官的設置和節(jié)級進行不斷調整。唐朝建立后,李淵于武德七年(624年)下令對官制進行全面整頓,由此勛官體系正式確立,制定出包含有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大將軍等凡十二等,起正二品至從七品的勛官節(jié)級,專門用以獎酬功勞。而至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又將武德七年建立的勛官節(jié)級稍作調整,后遂成定制直至唐末也沒有變動。最后形成的勛官節(jié)級包含十二轉,即“一轉”為武騎尉視從七品上,云騎尉視正七品上,飛騎尉視從六品上,驍騎尉視正六品上,騎都尉視從五品上,上騎都尉視正五品上,輕車都尉視從四品上,上輕車都尉視正四品上,護軍視從三品,上護軍視正三品,柱國視從二品,而至“十二轉”上柱國視正二品。二是制定出有關軍功授勛的標準,根據《唐六典》中詳細描述,這就把戰(zhàn)斗分成“牢城苦戰(zhàn)”和“破城陣”兩大類,并且根據敵我雙方對陣兵數的多寡與殺獲比率的高低,結合參戰(zhàn)者的表現綜合考慮制定出相應的授勛標準。三是明確規(guī)定勛官的經濟政治優(yōu)待,從經濟上來說,勛官根據職級不同可被授予一定數量的勛田,最少云騎尉、武騎尉為60畝直至最多上柱國為30頃為止。除此之外,勛官也可免除課稅、雜徭和正役。而從政治上來說,首先勛官人仕可以有出身,即:上柱國可由正六品上敘階,依次遞減而直至云騎尉、武騎尉由從九品上敘階。其次,騎都尉以上勛官可以蔭其成丁之子,但具體待遇隨勛級的不同而有區(qū)別。
由于當時社會習武尚武蔚然成風,政府也積極對戰(zhàn)斗中獲得軍功者進行賞賜,故百姓對從軍應募極為踴躍,為求取功名而奔赴疆場,以至于出現“人人投募,爭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請自辦衣糧,投名義征”的盛況。如貞觀中太宗征高麗,“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郁邑……有不預征名而請以私裝從軍者,動以千計”。這種渴望在戰(zhàn)場建功立業(yè)的心態(tài)在詩歌中也能得到印證,如“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盡系名王頸,歸來報天子”,還有王維“莫嫌舊日云中守,猶堪一戰(zhàn)取功勛”。由此可以看出唐前期全社會對軍功的積極追求,以軍功博取功名并以此提高身份地位成為人們較為認同的普遍觀念。百姓進取軍功,實因之可輕取功名祿位,以軍功入仕并得升遷成為一條捷徑。當時因功授勛獲得良田美宅并以此加官晉爵的將領士兵不勝枚舉,現見于吐魯番出土勛官告身文書與墓志可為例證。
例如根據1965年阿斯塔那第346號墓出土的《唐乾封二年(667年)郭(毛+白)丑勛告》,可以看出西州募人郭(毛+白)丑在?海道的沙澤陣、纈嶺陣、東熊陸了陣中“并第一勛,各加三轉,總九轉”,因此被授以護軍。此處的第一勛,可能是按照上述中所說的“牢城苦戰(zhàn)”一等功,或是“破城陣”中的上陣之下獲、中陣之中獲、下陣之上獲中的一等功者。這些資料可看出唐代授勛應是認真按照規(guī)定執(zhí)行的,戰(zhàn)爭中獲得軍功就可上報中央集中審批獲得告身。而墓志中也有大量相關記載,韓仁楷,曾祖、祖、父皆不仕,“永徽元年,從太宗文武圣皇帝討遼,蒙授勛官武騎尉。既參戎秩,思預文班。二年,選任殿中主事”。莫義,父祖也未有官職,“賞在酬公之地,因授云騎尉,轉加陪戎校尉,又更加智果校尉”這都說明普通平民子弟也可通過軍功獲得勛官,并以此為契機釋褐為官進入統治階層,實現階層流動。
二、社會風尚與勛官地位的演變
如前所述,唐前期承十六國以來尚武余韻,并且由于王朝更迭、民族雜居而戰(zhàn)爭頻發(fā),國家為贏得勝利因此以勛官酬賞軍功,鼓勵各階層奮勇殺敵。唐令規(guī)定勛官“與公卿齊班”并享有許多特權。這些授勛者通過軍功向上流動一般有經濟和政治兩種途徑,從經濟上來說可按照勛階高低獲得勛田并通過勛官告身免除課稅和徭役,這就使得貧困破產農民和無業(yè)游民可以依靠豐厚的待遇和賞賜來養(yǎng)家糊口,也就是得到軍賞發(fā)財以成為富農。而另一方面從政治上可用告身贖刑法;勛官四品有封后,母親妻子也可獲得鄉(xiāng)君的封號,光耀門楣;騎都尉以上的勛官可以蔭其成丁之子,具體待遇隨勛級不同而有區(qū)別;最重要的是,勛官可以通過番上或納資入仕為官,實現階層流動。但是勛官地位在唐朝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政策變動,勛官待遇與仕途前景也在發(fā)生改變,以下進行詳細分析。
唐代初年,勛不濫授,統治者對勛官較為看重,因此在授予勛官時,較為謹慎,但之后朝廷放松對勛官的管理,戰(zhàn)爭中將其作為鼓舞士氣的榮譽稱號大肆封賞。大約高宗咸亨五年以后,由于戰(zhàn)士“授勛者動盈萬計。每年納課,亦分番于兵部及本郡當上省司。又分支諸曹,身應役使,有類僮仆”。由此可看出當時軍功授勛非常泛濫,這就造成勛官貶值,從而名不副實。并且高宗至武周時期,隨著唐朝前期戰(zhàn)爭割據的混亂狀態(tài)結束,又經過貞觀時期休養(yǎng)生息,社會經濟逐漸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國家承平日久后,社會尚武之風開始轉衰,科舉入仕成為社會風尚所歸。此時唐政府對軍功政策進行調整,雖然對立軍功者仍許以勛賞,但儀鳳(676-679年)中魏元忠上封事時即有“虛有賞格而無其事”“賞絕不行,勛仍淹滯”的現象,這一時期勛官的身份地位逐漸下降。而據史書記載,勛官“據令乃與公卿齊班,論實在于胥吏之下,蓋以其猥多,又出自兵卒,所以然也”,此時勛官地位不再如原來與公卿相提并論,而是在胥吏之下,世人因為其泛濫和多出身兵卒而頗為輕視。
不僅勛官本身價值在不斷下降,由勛官入仕的道路也越加艱難。首先,由《新唐書·百官志》中可以看出獲得勛官并不能直接人仕,需要經過至少四年番上服役或納資才能成為文武散官,而四品以下文武散官還需繼續(xù)番上,才能取得銓選資格。并且文散官需要最少兩番,不通時務也不能參選,武散官還需最少八番或納資才能銓選,這樣通過勛官入仕最少也要經過六年時間,若勛官階級較低者,則需花費十幾年。然而在高宗初年,勛官僅需一兩年便進入仕途,如上文所述韓仁楷從授勛為武騎尉至釋褐為殿中主事只用一年時間,這足以看出勛官放選年限延長,入仕難度也增加。其次,雖然由軍功授勛不論社會階層,但是銓選過程中所需知識文化、時務經驗和社會關系則是平民家庭所不能企及的。唐前期由于戰(zhàn)爭不斷,因此需要軍事人才沖鋒陷陣,此時勛官出身的平民子弟可以在戰(zhàn)場上發(fā)揮優(yōu)勢,積累軍功釋褐為官。但是國家穩(wěn)定后需要治國安邦的文臣,平民階層既缺乏作戰(zhàn)機會又沒有教育優(yōu)勢,因此入仕變得更加艱難。最后,隨著尚武思潮退去,科舉風尚興起,文事漸盛,軍功入仕階層跌落,朝廷開始壓制勛官入仕者的仕途發(fā)展。神功元年(697年)敕文略云:“有從勛官、品子、流外、國官、參佐、視品等出身者,自今以后,不得任京清要等官;若累限應至三品,不須進階,每一階酬勛兩轉?!边@也就是明文規(guī)定勛官出身者不得任京城清要官和三品以上官員。之后更增加敕令,勛官“五品已上非恩制所加,更無進之令”。至此朝廷對勛官入仕后所充任的官職進行了嚴格限定,勛官入仕者基本被壓制在五品官以下,難以做至清要高官。
概言之,隨著唐代尚武之風沒落以及軍功濫授,勛官待遇不斷下降,既無法擁有經濟補償也喪失政治特權,同時社會也不再承認其地位。加之在勛官入仕銓選中平民子弟沒有優(yōu)勢,并且守選年限較長、仕途受到壓制,因此高宗后通過勛官人仕實現階層流動的平民便越來越少。劉仁軌上表中記載,顯慶五年(660年)朝廷對將士“征役身死,更不借問,……又為征役,蒙授勛級,將為榮寵;頻年征役,唯取勛官;牽挽辛苦,與白丁無別。百姓不愿征行,特由于此”。由此可以看出,勛官在人們眼中失去了往日的價值,軍功入仕也逐漸不被世人所看重。
結語
唐代前期農民與賤口階層積極投身戰(zhàn)爭,通過勛官入仕獲得在經濟、政治領域跨越社會階層的捷徑。但隨著尚武思潮衰落與軍功濫授地位降低,勛官不僅喪失經濟與社會上的大部分優(yōu)勢,而且在國家的政策限定與壓制中,勛官入仕也愈加艱難,最終無法再使得農民與賤口階層以此實現社會流動。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