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2005年教育部、衛(wèi)生部和共青團中央共同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2011年教育部出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提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體要求,包括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徑,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良好心理品質(zhì),有效開發(fā)心理潛能。2016年,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中宣部、中央綜治辦、民政部等22個部門共同印發(fā)《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國衛(wèi)疾控發(fā)〔2016〕77號),是我國首份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宏觀指導性文件,明確指出要重視提升大學生心理調(diào)適能力,培養(yǎng)其良好適應能力。近年來,國家多次發(fā)布指導性文件,強調(diào)運用積極心理學理念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開發(fā)學生潛能,塑造積極人格,進而提升幸福感成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趨勢。
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自1999年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來,堅持“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fā),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宗旨,不斷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近年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應用積極心理學理念,打造“陽光心理進班級”主題教育品牌,對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提高心理素質(zhì)、培養(yǎng)積極心理品質(zhì)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對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開展實證研究,為探索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和新模式提供參考。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1954年馬斯洛《動機與人格》一書中,但直到1998年美國心理協(xié)會主席馬丁·賽里格曼在美國心理協(xié)會年會上明確提出將建立積極心理學作為其任期重要任務時,積極心理學才開始受到世人關注[1]。積極心理學主張從積極角度解釋心理現(xiàn)象及問題,以人類潛在、固有、建設性力量和美德為出發(fā)點,激發(fā)人類內(nèi)在積極力量和品質(zhì),從而實現(xiàn)美好生活[2-4]。心理學自誕生之日起被賦予三項使命:治療精神疾??;豐富充實普通人生活;發(fā)掘并培養(yǎng)天才[5]。以往心理學研究多將病態(tài)人作為研究對象,這種“疾病取向”研究視角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心理學研究側(cè)重于士兵創(chuàng)傷心理、心理疾病評估與矯治等關系密切??茖W心理學在“疾病取向”視角下取得進步,但心理學家將過多精力用于預防和解決心理問題上,更多關注心理學第一項使命。積極心理學則將普通人作為研究對象,關注積極預防和潛能開發(fā),讓人們重新思考心理學后兩項使命。積極心理學是當代心理學發(fā)展的完善與補充,使具有片面傾向的心理學更全面、更合理、更平衡[6]。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包括三方面內(nèi)容[7],一是積極情緒,如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等探討喜悅、感恩、希望等10種積極情緒發(fā)生與影響機制,提出積極情緒擴展建構(gòu)理論;二是積極品質(zhì),如馬丁·賽里格曼提出普遍存在于一切文化中、幾乎所有宗教和哲學傳統(tǒng)均推崇的六大美德——智慧、意志、關愛、正義、節(jié)制、超越;彼得森等在此基礎上將六大美德細分為24項品格優(yōu)勢,如勇敢、熱忱、感恩等,重點探討這些美德與優(yōu)勢的培養(yǎng)機制等;三是積極組織系統(tǒng),如研究良好關系社區(qū)等小系統(tǒng),以及民主社會等大系統(tǒng),關注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心理健康、人格、個體情緒的影響及作用。
大學生處于從青少年向成年過渡的重要階段,個體心理發(fā)展逐步成熟,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極為必要。以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承襲傳統(tǒng)心理學研究視角,從“疾病取向”出發(fā),關注少數(shù)有心理問題或疾病的學生,重視發(fā)現(xiàn)并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忽視大多數(shù)正常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心理學以新視角鼓勵教育者從“發(fā)展趨向”出發(fā),關注全體學生,注重提升學生積極體驗,激發(fā)學生潛能,更好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需要,更有效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心理學起源并發(fā)展于美國。馬丁·賽里格曼于1999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首次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目前美國近100所高校已開設積極心理學相關課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也啟動了積極心理學課程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實驗,主要采用課堂教學、科普教育、團體輔導、心理咨詢等多元化形式[8],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積極品質(zhì),激發(fā)積極體驗,挖掘自身潛能,收獲個人成長。國內(nèi)學者從積極心理學視角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內(nèi)容主要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策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蔣宗文、陳慧君認為我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問題是以關注對象窄化于有心理問題學生和關注重點局限于心理危機事件為主的“問題模式”心理健康教育[9-10]。宋志英、楊曉梅認為應在積極情緒體驗、積極心理品質(zhì)和積極環(huán)境三個維度上實施心理健康教育[11-12]。張孝鳳、林曉桂認為應將積極心理學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理念、形式、內(nèi)容等[13-14]。程治強整理近10年相關文獻后發(fā)現(xiàn),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實證研究文獻較少[15]。
以積極心理學理念指導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陽光心理進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實證研究,可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應用實踐研究,也為其他高校開展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為客觀檢驗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模式效果,采用實驗法在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大一學生中隨機選取80個班級共2 340名學生,其中40個班級(1 170人)為實驗組,40個班級(1 170人)為對照組。對實驗組開展為期一年的以“陽光心理進班級”為主題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對照組班級未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人格問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簡稱UPI。該問卷由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業(yè)委員會修訂,廣泛應用于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問卷共設60道題,包括精神疾病、情緒狀況、人際交往、學習壓力、身體健康等方面,可較全面反映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16]。
Campbell等編制幸福感量表(Index of Well-Being Questionnaire)用于調(diào)查被試幸福感程度,包括總體情感指數(shù)和生活滿意度兩部分,共9項,總分即總體幸福感指數(shù)。兩部分一致性系數(shù)為0.55,重測系數(shù)為0.43,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17]。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包,統(tǒng)計分析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測量數(shù)據(jù)。
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觀以“診斷式”和“治療式”為主要模式,更注重學生心理問題緩解和心理疾病治療。積極心理學教育觀認為教育本質(zhì)不在于糾錯,而在于培育優(yōu)秀品格和挖掘潛能[18]。班級是大學生基本組織形式,同時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要組織載體,從班級入手開展教育活動可輻射全體學生。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從2013年開始嘗試運用積極心理學理念開展“陽光心理進班級”主題教育活動。為有效推進“陽光心理進班級”主題教育活動,學校堅持“四步走”工作思路,堅持不為活動而活動原則,積極動員和組織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學生做活動的主人,積極參與、積極思考、主動學習,營造“人人參與、個個受益”的氛圍,確保教育活動取得實效。
1.了解并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動態(tài)。學校為全體學生建立動態(tài)心理健康檔案。新生入學后,通過開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以學院和班級為單位建立新生心理檔案,在每學期初開展心理危機排查,對大四學生開展畢業(yè)生心理危機預警排查。同時,動態(tài)跟蹤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2.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工作。學校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學生骨干隊伍建設,2010年起在每個班級選拔1名班級心理委員并予以培訓。為提高班級心理委員業(yè)務能力和素質(zhì),2013年起將班級心理委員培訓納入本科教育課程體系中,列為班級心理委員必修課。在每年秋季學期,通過“朋輩輔導”課,以“分享·體驗·內(nèi)化”課堂教學模式開展班級心理委員培訓。截至2016年,已有1521名班級心理委員接受培訓。培訓內(nèi)容主要包括:班級心理委員職責和素質(zhì)、心理健康基本知識和保健方法、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診斷、朋輩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操作技術、自殺心理危機干預策略等。
為豐富培訓內(nèi)容,學校還針對大學生關注的心理問題,邀請校內(nèi)外心理健康教育專家開辦系列心理健康講座,再由學生骨干將講座內(nèi)容傳遞給班級同學。近三年來,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邀請校內(nèi)外專家開展心理健康主題講座27場,包括:“陽光心態(tài)”“把握情緒、化解壓力”“如何提高人際溝通能力”“用愛來滋潤心靈、用心來感受生活”“愛情心理學”“認識自我,擁抱幸?!钡?。
3.整體推進“陽光心態(tài),助力成長”主題班會活動。為更好發(fā)揮班級心理委員作用,學校從2012年起嘗試在個別班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受到學生歡迎。2013年學校固化以班級心理委員為主導的朋輩輔導模式,并進一步細化活動方案,面向全校新生班級開展歷時一個月的“陽光心態(tài),助力成長”主題班會活動。主題班會活動分為前期籌備、活動開展、活動總結(jié)和成果展示四個階段。
在前期籌備階段,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培訓班級心理委員,明確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目的、要求和意義。各學院輔導員在學生中開展宣傳動員。在活動開展階段,由輔導員牽頭,班級心理委員結(jié)合本班級實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參與主題班會,自編自演心理情景劇、心理知識競答、心理游戲、心理測試、學習《新生心理健康手冊》、介紹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案例、心理健康主題辯論會、心理沙龍和觀看心理電影等。主題班會內(nèi)容豐富,涉及新生適應、心理保健知識、人際關系、大學生戀愛心理、增強自信心、情緒調(diào)節(jié)、人生目標、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此外,主題班會活動中還設置“夢想征集”環(huán)節(jié),學生寫下大學四年規(guī)劃裝入“夢想集裝箱”,留至畢業(yè)時重新展示閱讀?;顒涌偨Y(jié)階段,由學院組織班級心理委員通過PPT、活動視頻或照片形式介紹本班開展主題班會內(nèi)容和收獲,并相互分享感受。學院推薦活動優(yōu)秀班級參加全校心理健康主題班會成果匯報。成果展示階段,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組織全校班級心理委員觀看各學院推選的優(yōu)秀班會活動成果匯報并評比。近四年,已有621個班級約18 100名新生參加主題班會教育活動。
4.開展內(nèi)容豐富和形式多樣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為進一步推進“陽光心理進班級”主題教育活動,學校在秋季學期和春季學期分別開展“新生心理健康節(jié)”“5·25-我愛我”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月系列活動,活動包括:根據(jù)校園生活自編自演的校園心理情景劇、心理知識圖片展、心理沙盤游戲體驗、心理知識有獎競猜、寫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戶外拓展游戲、心理電影賞析、提供宣泄場所和互動平臺的“說出你的煩惱”活動、收集友愛寢室合影的“我們的青春紀念冊”活動、心理涂鴉比賽等。2014年學校選派的兩支心理情景劇團隊在“哈爾濱市第一屆高校社工心理情景劇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二等獎和最佳編劇獎。
在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UPI問卷)得分組間比較,實驗組心理健康者比例為91.4%,對照組心理健康者比例為92.3%,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統(tǒng)計方法發(fā)現(xiàn),兩組心理健康者比例不存在顯著差異(T=-0.66,P>0.05)。說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心理健康水平在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前基本一致。
在實驗開展一年后,實驗組被試者心理健康者比例為98.7%,顯著高于一年前(T=7.39,P<0.05),同時顯著高于對照組一年后92.9%的心理健康者比例(T=6.42,P<0.05)。對照組實驗前后心理健康者比例,組內(nèi)比較結(jié)果顯示并不存在顯著差異(T=0.81,P>0.05)。
實驗結(jié)果說明,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有效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國內(nèi)學者也得出類似研究結(jié)果,樊曉光追蹤研究1 021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發(fā)現(xiàn),積極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有利于養(yǎng)成大學生健全人格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19]。白燕調(diào)查北京化工大學390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積極人格和社會支持狀況,結(jié)果顯示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積極人格特質(zhì)越穩(wěn)定[20]。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為更多學生提供激發(fā)潛能、展示自我平臺,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產(chǎn)生積極內(nèi)心體驗,參與者普遍反映通過活動可調(diào)整人際關系,在人際交往中增強自信,個體潛能得到激發(fā),適應環(huán)境能力提高,個性心理品質(zhì)優(yōu)化。
在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前,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統(tǒng)計方法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幸福感指數(shù),結(jié)果顯示兩組情感指數(shù)得分、生活滿意度得分和總體幸福感得分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被試學生實驗前后幸福感指數(shù)得分比較(n=1 170,M±SD)
在開展一年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后,實驗組情感指數(shù)、生活滿意度和總體幸福感得分均有顯著提升,且顯著高于對照組得分(P<0.05或P<0.01),對照組被試者前后情感指數(shù)、生活滿意度和總體幸福感得分均無顯著差異,見表1。說明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有效提升大學生幸福感。
學者利用積極心理學理念和方法干預大學生主觀幸福感。Emmons等采用積極心理學中“感恩拜訪”團體干預方法證明積極心理學不僅能讓參與學生產(chǎn)生更多積極情感,還能有效提升主觀幸福感[21]。Seligman等運用積極心理學中最常用七種心理干預方法跟蹤研究主觀幸福感提升效果發(fā)現(xiàn),“能善于發(fā)現(xiàn)并利用自身優(yōu)勢”“記錄每天發(fā)生的三件感恩的事情”兩種方法對提升主觀幸福感最有效[22]。Bolier等運用元分析統(tǒng)計學方法證實,積極心理學干預方法能提升幸福感指數(shù)[23]。楊藝馨等運用積極心理團體輔導干預方法,顯著提升大學新生主觀幸福感[24]。何瑾和樊富珉運用積極心理學取向團體輔導,有效改善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高其主觀幸福感[25]。王喆和梁挺實證研究證明,積極心理學取向團體輔導干預能有效開發(fā)學生自我潛能,顯著提升學生主觀幸福感[26-27]。
1.實現(xiàn)心理普查和心理危機排查制度化。一是建立健全新生心理普查制度。開學初,以班級為單位集中測試,根據(jù)心理測試結(jié)果建立全體新生三級電子心理檔案,將學生心理狀態(tài)區(qū)分為綠、黃、紅三級:綠色代表心理健康群體,黃色代表有心理問題群體,紅色代表有心理危機群體,分級后對不同群體開展針對性心理疏導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心理危機排查制度。為細化和完善學生心理危機排查工作,學校在2014年初出臺約談“特殊學生”行動工作方案,由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約談有心理問題或有心理危機苗頭的“特殊學生”,將其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常規(guī)工作,建立班級心理委員“周匯報月總結(jié)”制度,隨時了解與掌握學生心理動態(tài),更新學生心理檔案,關注重點學生,避免危機事件發(fā)生。
2.實現(xiàn)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培訓課程學分化。將班級心理委員培訓與考核納入課程體系后,培訓結(jié)業(yè)合格班級心理委員將獲得1個學分。培訓課程學分化能夠充分調(diào)動班級心理委員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明確職責,發(fā)揮應有作用,夯實“校-院-班-寢”心理健康教育四級工作網(wǎng)絡基礎。
3.實現(xiàn)積極心理健康活動參與全員化和形式多樣化。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選內(nèi)容納入《新生入學教育大綱》中并組織實施,在推進“陽光心態(tài),助力成長”主題班會活動時,由班級心理委員牽頭,寢室心理聯(lián)絡員協(xié)助組織,以班級為單位覆蓋全體新生,保證學生從入學初即參與學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教育活動全員化,不僅將心理健康意識滲透到每個班級,還可增強班級凝聚力,推動和諧班級建設。此外,學生可根據(jù)不同興趣及心理需要自主選擇參加心理健康活動月系列活動,增加參與主動性,豐富積極體驗。
“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積極心理教育探索與實踐”在黑龍江省高校2014年校園文化建設優(yōu)秀成果評選中榮獲一等獎。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具有連續(xù)性、可操作性、可借鑒性和實效性,可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推廣。本研究僅選取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指數(shù)作為評價指標,未開展長期跟蹤與回訪。今后研究應引入積極心理品質(zhì)、積極情緒體驗等指標,并長期跟蹤以進一步提升研究水平。
[1]孟萬金.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3):41-45.
[2]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nóng).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321-327.
[4]崔麗,張高產(chǎn).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J].心理科學,2005(2):402-405.
[5]Sdligman M,Csiksizentmihaly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5-14.
[6]易娟.積極心理學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8(1):66-68.
[7]馬丁·賽利格曼.真實的幸福[M].洪蘭,譯.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0:7.
[8]齊梓帆.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
[9]蔣宗文,郭世魁.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50-53.
[10]陳慧君.從消極到積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心的轉(zhuǎn)移[C]//2013年心理學與社會和諧學術會議論文集(CPSH 2013).武漢:美國科研出版社,2013:96-99.
[11]宋志英.積極心理學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江蘇高教,2009(4):106-108.
[12]楊曉梅,孟霞.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少數(shù)民族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以黑龍江省某高校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4):178-182.
[13]張孝鳳.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51-154.
[14]林曉桂.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構(gòu)建[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1):129-131.
[15]程治強.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綜述[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5(4):85-86.
[16]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咨詢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348-349.
[17]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82-82.
[18]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68.
[19]樊曉光.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生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的追蹤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2(5):388-389.
[20]白燕.積極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學,2013.
[21]Emmons R A,Mccullough M E.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J].J Pers Soc Psychol,2003(2):377-389.
[22]Sdligman M,Steen T A,PARK N,et al.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J].Am Psychol,2005(5):410-421.
[23]Bolier L,Haverman M,Westerh G J,et al.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ies[J].BMC Public Health,2013(13):119.
[24]楊藝馨,雷浩,馮淑丹.積極心理團輔對改善大學新生主觀幸福感的干預研究[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2):111-113.
[25]何瑾,樊富珉.團體輔導提高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理論[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3):397-402.
[26]王喆.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醫(yī)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D].廣州: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
[27]梁挺,鄧怡平,鄭浩軒,等.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團體輔導對醫(yī)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干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8):1181-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