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容莉
摘要:小學科學對建議學生科學意識有非常強的啟蒙作用,其學科具備的探究性和綜合性特點也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小學科學教學要教學生科學方面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建立一定的科學技能,并且在生活中具備利用所學科學知識認知外界社會的能力。在上世紀末,“STEM”教學理念逐漸被推廣起來,主要代表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數(shù)學四種學科,并實現(xiàn)學科交互,最大程度上養(yǎng)成學生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以及綜合能力的一種理念。
關鍵詞:小學科學;“STEM”;教學理念
“STEM”教育起源于美國,之后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將此教學理念引入本國之中,我國教育行業(yè)對此也是十分熱衷的,但是受課程條件、教學資源、教師水平以及教學背景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落實還存在很大困難。即使如此,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的時候,仍舊可以采取“STEM”教育理念,借鑒其中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科學探究、融合訓練、思維滲透等等,進而養(yǎng)成學生在科學方面能力、精神以及思維方式等等[1]。
一、實現(xiàn)學生實踐探究
“STEM”教學理念的實踐性是非常強的,在相關的課程設計和教學任務中都有很明顯的體現(xiàn)。小學學科同樣也具備這種特征,許多知識內(nèi)容都需要經(jīng)過實踐才得到的。小學生認知的世界的途徑是很少的,利用“STEM”教育理念在小學科學中開展實踐探究,讓學生親手體驗知識、驗證知識,并且不斷對已有技能進行重復訓練,學生在科學方面的素養(yǎng)自然會越來越高。教師引導學生實踐探究,不應該知識流于形式、喊喊口號,而是要學生真正的落實下來,通過自身的探索發(fā)現(xiàn)科學學科存在的各種樂趣。在小學科學中,采取實踐教學比其他任何的教學模式都有優(yōu)勢,學生在這個階段通過自身探索得到的知識,對學生今后科學學習中都會有直觀的影響,這個階段養(yǎng)成的思維比學習到的知識更加重要。因此,在“STEM”教育理念下,教師就需要多尋求全新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可以充分了解實踐探究的樂趣,讓小學科學為鍛煉學生實現(xiàn)各學科交互奠定理論基礎[2]。
在高年級科學教材中中出現(xiàn)的“蓋房子”屬于工程技術方面的內(nèi)容,學生對這種事物往往會有非常高的興趣。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教師就可以舉辦相應的“科學制作”競賽,讓學生之間自發(fā)的組成小團體,利用生活中的廢品設計“房子”,在學生完成制作之后,對房子的高度、牢固程度和美觀程度等等進行比較。這就是基于“STEM”教學理念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一種方式,通過學生實際的動手操作,教師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
二、實現(xiàn)學科之間的整合
“STEM”教學理念,主要就是倡導學生建立學科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小學階段,學生學習內(nèi)容在深度上雖然不夠,但是接觸的學科在廣泛性方面還是非常廣泛的,例如科學、信息技術、數(shù)學等等?;诖私虒W背景,沿用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顯然是十分不理智的,例如,在實驗教學上,就不能仍舊采取課堂教學的形式,而是要讓真正的進行親身實踐。實現(xiàn)學科之間的整合,讓學生懂得怎么去學習、使用何種方式去學習,讓學生真正了解科學學習的意義所在。除此之外,要注重將一部分先進的科學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進行融合入,讓科學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享受[3]。
在當前比較流行的“3D打印”,就是值得教師使用的一種教學用具,這種教學用具可以強化學生的視聽感知,這對教師的技術有一定的要求,部分教師對此事物是很抵觸的,但經(jīng)過一段的實踐教學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這種形式很熱衷。因此,教師大可以充分利用這種形式,將作業(yè)布置、師生交流、課堂評價等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在“3D打印”上進行,改革教學模式,消除傳統(tǒng)教學的枯燥性,從而實現(xiàn)小學科學的學科整合。
三、完成學生知識到能力的轉換
“STEM”教學理念強調(diào)知識到能力的轉換,而具體實施,就是要立足生活實際,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將知識轉換成為學生的能力。瓦特因知識遷移的思想,人類才有了蒸汽機。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也應該注重知識和能力的轉換,讓學生能夠掌握學科學習的學習方法,了解不同的問題應該采取何種思維方式,讓學生更好的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對接。小學生的身心發(fā)育雖不成熟,但是這個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是非常強的,在面對比較新穎的問題時,都愿意發(fā)動自己的腦筋去思考問題。另外,操作與思維的聯(lián)系也是非常密切的,想要完成知識的轉換,就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廣泛的操作空間[4]。
例如,在講述“杠桿原理”時,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對此知識展開研究。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桿杠平衡尺的一段掛上砝碼,然后在問學生另外一段需要掛上多少砝碼才能夠?qū)崿F(xiàn)兩端的平衡,因平衡尺兩端的滑輪大小是不同的,因此,在兩端砝碼的總質(zhì)量上肯定是不同的,這時候,學生通過這個簡單的小實驗,再結合自己在書上看到的知識內(nèi)容,就可得到很肯定的結論,這就是“桿杠原理”。通過這種形式,小學科學教師就會發(fā)現(xiàn)在自己沒有發(fā)布規(guī)律的時候,學生就已經(jīng)對其中蘊含的科學知識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了[5]。
四、結語
“STEM”教學理念涵蓋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不僅僅在小學科學中有所體現(xiàn),在技術、數(shù)學、工程等方面都有一定體現(xiàn),要在小學科學中貫徹這種理念,就要利用這種方法的跨學科性和應用性特征。當前小學教學的課余時間還是十分充足,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利用這部分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科學,幫助學生有更多的收獲。
參考文獻
[1] 沈香.淺議如何實現(xiàn)STEM教育與小學科學的融合[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4).
[2] 趙立春.小學科學課堂中STEM教育實現(xiàn)有效策略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6).
[3] 陳啟明.STEM教學在小學科學課程設計中的應用[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11):33.
[4] 黃凱.STEM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11):45.
[5] 葉兆寧.STEM教育走進中小學科學課堂——融合:實現(xiàn)STEM教育的有效策略[J].中國科技教育,2013,(2):1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