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傳統(tǒng)是條河

      2018-01-24 10:12:25蔡大禮
      大觀(書畫家) 2018年5期
      關鍵詞:書跡天趣古意

      蔡大禮

      關于書法傳統(tǒng)與經(jīng)典問題的討論,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當代這樣的盛況,相關思想與言論的交鋒占據(jù)了書法報刊的大量版面,甚至還有專著發(fā)表,使之成為書法界一個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白謙慎先生的專著《與古為徒和娟娟發(fā)屋》早就拜讀過其中的部分章節(jié),出版后得窺全豹,與以前所見馬嘯、沃興華諸位先生發(fā)表的文字對照觀之,大致可以了解這場論辯雙方的基本論點與論據(jù),為了簡明扼要切入主題,本文就從白先生的書談起。

      一、 關于白著中“不規(guī)整,有意趣”的表述

      細讀白先生的文章,發(fā)現(xiàn)他放棄了一個直接明確的表述方式,而采用了這樣迂回曲折的表述:

      17 世紀的藝術家們喜歡用“奇”來評論藝術。當傅山用“奇奧”和“奇古”來評說猛參將和學童的書寫時,他用“奇”強調了時人書寫里出現(xiàn)的意外感。第一種意外感是因為書寫不合常規(guī)帶來的意外而產生的新鮮感;第二種意外感來自歷史的生疏感,有古意的早期篆隸系統(tǒng)的文字便能給我們帶來歷史的生疏感,原因是這樣的體式和我們日常經(jīng)常使用的文字在形態(tài)上有巨大的差異。

      我注意到這兩種“意外感”產生的原因,再來對照傅山的原話,發(fā)現(xiàn)不難從現(xiàn)成的書法詞匯中找到恰切的表述方式,即第一種意外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趣”,而第二種意外感就是我們常說的“古意”。

      天趣,正是傅山所說的“字中之天”,乃是天然之天,天趣之天。傅山說:“俗字全用人力擺列,而天機自然之妙,竟以安頓失之”。他激賞的“奇奧不可言”處,恰恰是“令人不可合,亦不可拆,顛倒疏密,不可思議”的天趣。

      古意,白先生書中的解釋很明白,它來自于一種歷史的生疏感,主要是由文字造型、結構、書寫方法的時代差異造成的。

      書中將上述兩種“意外感”合而為一,籠統(tǒng)表述為“不規(guī)整、有意趣”,回避了“天趣”“古意”兩個為大家所熟悉、最常用的書法詞匯,從而導致本來概念清晰明白、容易理解的書法評析變得含混,仿佛墮入一片迷霧之中。

      二、“天趣”和“古意”的由來

      陳鴻壽嘗云:“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見天趣?!薄安槐厥值郊摇?,是指技法方面的生疏或不成熟,相信每一個學習過書法的人都有體會,書法學習中“取法”的訓練過程實際也是一個不斷改造人們自由書寫習慣的過程,雖然訓練效果可能因人而異,但一般意義上說,這種訓練的時間與強度對人們自由書寫的影響程度是成正比的。

      因此,自由書寫中的天趣、自然多來自沒有或較少書寫訓練經(jīng)歷的人:不大舞文弄墨的武將,學大字的兒童,會摹仿幾個漢字的外國學生,寫“娟娟發(fā)屋”招牌的小老板,從他們較多秉承個人書寫習慣的自由揮運中,我們看到的是不諳書法法度規(guī)則的天真,或不能熟練運用法度規(guī)則的幼稚,較少或沒有法度的約束,使他們的書寫更加自由,從心所欲,一派天機。這可愛的天趣正是傅山大聲贊嘆的“字中之天”,與“卑陋捏捉”的時人書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傅山曾在一段筆記中寫道:“又見字童初學仿時,都不成字,中而忽出奇古,令人不可合,亦不可拆,顛倒疏密,不可思議……”除了不可思議的“天趣”外,“忽而奇古”的意趣從何而來?證之于書法實踐,大體存在著“有意追求”與“無心暗合”兩種情形:

      在訓練有素的書家而言,“古意”一般表現(xiàn)為有意識的追求,比如在書寫過程中采用古寫或碑別字,參用篆隸書法的字形、筆法等,有意制造一種歷史的疏離感。

      在初學者情況則稍微復雜些,無意識的“與古暗合”比較普遍,關于這個現(xiàn)象白先生書中做了詳盡的分析:

      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作者在書寫形態(tài)上出現(xiàn)某些相似的特征,可以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一是直接師承與有意識的臨摹,二是潛移默化的視覺影響,三是相同的淵源,四是巧合。(以下具體分析內容,參見原書)

      除上述四條原因外,他還忽視了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觀摩者從自身的書法知識與經(jīng)驗出發(fā)在評析書跡時加入的主觀判斷,使得某些沒有或缺少書法訓練的書跡被人為發(fā)掘出“奇古”的意味。比如白先生對書中諸多無名作者書跡的分析,正是他從自身的書法知識與經(jīng)驗出發(fā),才從那些無名作者書跡與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對比中找到了“意趣”。

      由是觀之,天趣和“與古暗合”的古意既不受書法訓練時間的限制,也不受書者文化背景的限制,不妨“無古無今”,乃至“無中無外”,是可以跨洋越海的。

      三、“民間書法”的困惑與無名者書跡的價值

      近年來,“民間書法”理論的誕生成為引發(fā)書法傳統(tǒng)與經(jīng)典問題討論的導火索。其實,翻開中國書法史一看,歷代書家透過考古文字材料的新發(fā)現(xiàn)來擴大書法學習借鑒領域的做法沒什么稀奇,只不過當代人得科技發(fā)展之助把探索的觸角伸得更遠、路也走得更遠,并試圖為自己的實踐尋找相應的理論注釋罷。

      清代以后,很少有人會懷疑北魏書跡在書法學習和創(chuàng)作中意義了,當時不認為是法書的文字遺跡現(xiàn)在也成了書法學習的范本。20 世紀考古發(fā)現(xiàn)的簡牘卷子帛書,也成為書法家們取法的對象?!》▊鹘y(tǒng)帖學經(jīng)典以外的文字遺跡,向名家譜系以外的無名氏的書寫之跡尋求啟發(fā),這樣的思路是清代碑學的思想和實踐的延伸,依然是碑學的邏輯。

      我贊成白先生的上述結論,同樣亦質疑“民間書法”的概念,蓋“民間”詞意過于泛化,指向性極差,辭書中通常有兩個解釋:其一是指民眾中間的,諸如民間故事、民間音樂;其二是指非官方的,如民間往來、民間貿易之類。“民間”又是個動態(tài)的概念,因時間、地點、社會環(huán)境、人物身份的變遷而改變,故討論所謂“民間書法”時,即使你用作者身份、書寫材料、風格特點、傳世原因種種辦法來定位與描述都不免掛一漏萬,令人生盲人摸象之感。由于無從確認“民間”指向怎樣一個社會范疇、怎樣一群人,“民間書法”有什么特質,是怎樣的創(chuàng)作背景,又如何發(fā)展演化,立論表述必然是困難重重,概念的先天不足成為“民間書法”理論的“軟肋”。

      如何更準確地概括名家譜系以外眾多無名者的書寫之跡,有待今后探討的進一步深入,為行文需要,本文暫且以“無名者書跡”來指代。

      明末清初以來,出于對名家帖學譜系經(jīng)歷趙、董而日漸僵板、柔媚靡弱的矯枉過正,加之乾嘉學風的推波助瀾,篆隸書風與“碑學”的興起遂成為書法發(fā)展史上一次前所未有、影響深遠的重大飛躍。隨著“碑學”思想與實踐的成熟并被廣泛認同,書法研習者的視野大大開闊了,舉凡金文、碑版、墓志、石刻、簡牘、帛書等形態(tài)各異的書跡遺存,直至清末敦煌文書的發(fā)現(xiàn)與流傳,使名家帖學譜系之外的傳統(tǒng)積累越來越豐厚,可資學習借鑒的素材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朝代。在數(shù)量眾多的無名者書跡之中,有許多優(yōu)美精致的作品,甫一出土就被引為學習借鑒的范本,迅速被書法家們認可和接納,這些作品自然而然進入中國書法經(jīng)典的行列,不曾有人提出異議。而隨著無名者書跡之中某些相對“粗陋”的作品——窮鄉(xiāng)兒女造像、猛參將告示、學童書仿和敦煌文書中的習字書卷被引入書法學習借鑒領域,古代無名者書跡開始成為人們質疑與詬病的焦點。

      在此,我們不妨按照“碑學的邏輯”把這個焦點放大,看看始作俑者傅山、康有為們究竟怎么說:

      漢隸之妙,拙樸精神。如見一丑人,初視村野可笑,再視則古怪不俗,細細丁補,風流轉折,不衫不履,似更嫵媚。始覺后世楷法標致,擺列而已。故楷書妙者,亦須悟得隸法,方免俗氣。

      舊見猛參將標告示日子“初六”,奇奧不可言,嘗心擬之,如才有字時。又見學童初學仿時,都不成字,中而忽出奇古,令人不可合,亦不可拆,顛倒疏密,不可思議。才知我輩作字卑陋捏捉,安足語字中之天!此天不可有意遇之,或大醉后,無筆無紙復無字,當或遇之。

      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xiāng)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tài),構字亦緊密非?!?/p>

      傅山所賞的是“字中之天”、古怪不群和不衫不履的精神,康南海所贊的是骨血峻宕、構字緊密和“拙厚中皆有異態(tài)”的風采,他們關注于這些無名者書跡的正是其拙樸自然的“天趣”,也是諸多無名者書跡區(qū)別于帖學譜系作品的主要特點,沿續(xù)“碑學”思想與實踐的這一思路,所謂“民間書法”學習借鑒無名者書跡的著眼點,亦無非“天趣”“古意”這些堪與書法帖學譜系作品互補的審美特質。

      正如前文的分析:一件無名者書跡可以技法幼稚、刊刻草率而不妨天趣質樸、蘊含古意(隨著時間推移,對古代無名作者書跡歷史疏離感的增加,使其古意更加不折不扣,成為后人“與古為徒”的直接動因),具有學習借鑒價值也不足為奇。以鄭長猷造像、廣武將軍碑為例,沙孟海先生的一段話把寫刻粗陋的事實與可資借鑒的原因分開來談,體現(xiàn)了比較客觀的態(tài)度:

      鄭長猷、廣武將軍、賀屯植寫刻都不好,康有為將鄭長猷提得很高,就有偏見。北魏、北齊造像最多,其中一部分亂寫亂鑿,甚至不寫而鑿,字跡拙劣,我們不能一律認為佳作。不過這些字多有天趣,可以取法,那是另一回事。這里我們要指出一件事:我們學習書法必須注意刻手優(yōu)劣問題。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兩個結論:

      1. 對古代無名者書跡的學習借鑒應著眼于“天趣”“古意”,更多地通過悉心揣摩體會、參悟其妙處,師其意不泥其跡,而不是照搬照抄、亦步亦趨地摹仿,傅山以“嘗心擬之”來描述他的學習狀態(tài),這也是書法家常用的學習方法。

      2. 對古代無名者書跡的學習借鑒必須是選擇性的,這種篩選、鑒別對書法研習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因為有些書跡遺存是不適于初學者的,學不得法,有可能產生某些不良的影響。

      四、傳統(tǒng)是條河

      盡管對于書法“傳統(tǒng)”的概念人們并沒有取得共識,但為主流社會旌表的“二王”一脈名家帖學譜系已經(jīng)成為許多人心目中“傳統(tǒng)”的代稱?!皞鹘y(tǒng)”自從被人為劃定了疆域,一方面成為人們推崇、膜拜的不二法則,一方面成為打擊、肅清異端的大棒,這情形類似道統(tǒng)出現(xiàn)后的中國散文,可見將傳統(tǒng)構筑成禁錮后人的思想藩籬,原是中國思想文化領域帶有普遍性的現(xiàn)象。前幾日偶讀周作人《文學史的教訓》一文,有段文字正好做了形象的描述:

      古希臘便還不差,除了藥死梭格拉底之外,在思想文字方面總是健全的,這給予讀古典文學的人以愉快和慰安。但是到了東羅馬時代,尤思帖亞奴思帝令封閉各學塾,于是希臘文化遂以斷絕,時為中國梁武帝時,而中國則至唐朝韓退之出,也同樣的發(fā)生一種變動,史稱其文起八代之衰,實則是正統(tǒng)的思想與正宗的文章合而定于一尊,至少在散文上受其束縛直至于今未能解脫,其為害于中國者實深且遠矣。儒家思想是中國的國民思想,其道德政治的主張均以實踐為主,不務空談,其所謂道只是人之道,人人得而有之,別無什么神秘的地方,乃韓退之特別作《原道》,鄭而重之而說明之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其意若曰于今傳之區(qū)區(qū)耳,案此蓋效孟子之顰,而不知孟子之本為東施效顰,并不美觀也。孟子的文章我已經(jīng)覺得有點太鮮甜,有如生荔枝多吃要發(fā)頭風,韓退之則尤其做作,搖頭頓跳的作態(tài),如云嗚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見黜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見正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這完全是濫八股的腔調,讀之欲嘔,八代的駢文里何嘗有這樣的爛污泥。平心說來其實韓退之的詩,如“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我也未嘗不喜歡,其散文或有紕漏何必吹求責備,但是不幸他成為偶像,將這樣的思想作為后人模范,這以后的十代里盛行時文的古文,既無意思,亦缺情趣,只是瑯瑯好念,如唱皮黃而已,追究起這個責任來,我們對韓退之實在不能寬恕。羅馬皇帝封閉希臘學堂,以基督教為正宗,希臘文學從此消沉了,中國散文則自韓退之被定為道與文之正統(tǒng)以后,也就漸以墮落,這兩者情形很有點相像,所可幸的是中國文學尚有復興之望,只要能夠擺脫這個束縛,而希臘則長此中絕了。

      可見傳統(tǒng)不應是“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道統(tǒng),把它神秘化或神圣化是危險的,自己從不懷疑也容不得他人懷疑,其實是僵化傳統(tǒng)、教條傳統(tǒng),乃至扼殺傳統(tǒng)的短視行為,結果是傳統(tǒng)在我們的精心保護下被慢慢風干,最終變成一具僵尸。

      傳統(tǒng)是什么,傳統(tǒng)應當是一個動態(tài)的歷史過程,王羲之《蘭亭序》中說“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這句名言特別富于歷史感。古人對傳統(tǒng)所持的態(tài)度倒比當今的某些人開放:從書圣王羲之的創(chuàng)變、宋四家的“意造”到碑學思想與實踐對書學傳統(tǒng)觀念意識的沖擊,隨著學習借鑒領域的不斷拓展,創(chuàng)新探索的不斷深化,中國書法藝術才得以歷經(jīng)幾千年風雨而依然生機勃勃,充滿生命的活力。

      中國書法傳統(tǒng)正如一條滔滔大河,千百年間匯聚了無數(shù)山川溪流溝渠,才能浩浩湯湯、川流不息?!疤麑W”“碑學”也好,“名家譜系”“民間書法”或古代無名者的書跡也罷,不管它們是這條河干流還是支脈,它們絕不是對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借鑒、不斷融匯的一條血脈,人為地割斷這種聯(lián)系,將它們孤立或者對立起來的觀點是牽強的,帶有明顯的功利和實用主義色彩。

      猜你喜歡
      書跡天趣古意
      趙孟頫的傳世書跡
      魏晉尺牘書跡的定名
      讀書(2023年1期)2023-01-12 04:12:35
      中正平和——王棟山水畫中的古意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3:02
      尋找古意的配色
      哈哈畫報(2021年11期)2021-02-28 07:28:45
      古意流轉——評改琦《紅樓夢》畫的藝術風格
      紅樓夢學刊(2020年5期)2020-02-06 06:20:32
      天趣
      華聲文萃(2019年6期)2019-09-10 07:22:44
      天趣
      詩中“天趣”初探
      中華詩詞(2019年9期)2019-05-21 03:05:16
      淺談漢字書寫與古代文學
      北方文學(2018年36期)2018-02-01 05:15:06
      從館藏書跡看林則徐家風
      睢宁县| 元谋县| 汉阴县| 曲阜市| 葵青区| 延长县| 临邑县| 石台县| 县级市| 潮州市| 阿巴嘎旗| 同江市| 山阳县| 大厂| 延长县| 阳信县| 富顺县| 东平县| 新巴尔虎左旗| 民勤县| 安龙县| 黔西县| 平南县| 临沧市| 习水县| 鲁山县| 社旗县| 济南市| 本溪市| 个旧市| 辛集市| 刚察县| 墨脱县| 峨山| 伊春市| 莱西市| 铁岭县| 鄂托克旗| 天柱县| 包头市| 昭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