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 呂永海
文言虛詞的解釋與翻譯是語文高考的一個重要考點和得分點,文言虛詞在何種情況下必須要譯出,在何種情況下又不必要翻譯,“譯”與“不譯”又如何準(zhǔn)確地把握,這在很多考生眼中確實是一個難點!
《普通高等學(xué)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中規(guī)定要考查的文言虛詞有18個,下面我們就主要以這18個文言虛詞為例,通過典型的例句解析,來看看如何準(zhǔn)確地把握“譯”與“不譯”。
所謂必須要譯,是指這類虛詞如果不譯出,就會影響到句意的完整性。必須要譯出的文言虛詞有以下兩種情況:
例如“之”“其”“乃”“若”“為”“因”“于”“與”“則”“者”等。
例句解析:
①“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季氏將伐顓臾》(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要靠修治文教、德政的方法使他們來?!爸?,人稱代詞,指“遠人”)
②“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薄囤w威后問齊使》(這個人的為人,他主張有糧食的人讓他們有飯吃,沒糧食的人也讓他們有飯吃。“其”,用作人稱代詞,此處指“鐘離子”)
③“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薄短一ㄔ从洝?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澳恕?,作副詞用,強調(diào)某一行為或現(xiàn)象違背常理或出人意料,翻譯為“竟然”)
④“更若役,復(fù)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更換你這件差事,恢復(fù)你的賦稅,怎么樣?“若”,作第二人稱代詞用,翻譯為“你、你的”)
⑤“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冰是水凝結(jié)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盀椤保米鲃釉~,翻譯為“變成”)
⑥“蒙故業(yè),因遺策?!薄哆^秦論》(繼承已有的基業(yè),沿襲前代的策略?!耙颉保米鲃釉~,翻譯為“沿襲、繼續(xù)”)
⑦“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傷人,龜玉在匣子里被毀壞,是誰的過錯呢?“于”,用作介詞,翻譯為“在”)
⑧“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親的志向!“與”,用作動詞,翻譯為“給予、授予”)
⑨“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始得西山宴游記》(一走到那些地方,我們就撥開野草,席地而臥,倒酒痛飲,不醉不罷休?!皠t”,用作副詞,表示肯定,起強調(diào)、確認(rèn)的作用,可翻譯為“就”)
⑩“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薄读H藺相如列傳》(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罢摺保米魅朔Q代詞,翻譯為“……的人”)
例如“何”“乎”“所”“以”“焉”“而”“且”“曾”“弗”“未”等。
例句解析: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薄杜眯小?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早晚能聽到什么呢?只能聽到杜鵑凄楚的啼叫和猿猴哀鳴的聲音?!昂巍迸c其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思一致,此句中用作定語,可翻譯為“什么”)
②“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孩子你冷嗎?想吃東西嗎?“乎”可跟現(xiàn)代漢語中的語氣助詞“嗎”相似,此句中表示疑問、詢問)
③“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又暗中指使吳廣到軍隊駐地旁邊叢林里的神廟中?!八迸c現(xiàn)代漢語中“處所”意思相一致,用作名詞,可翻譯為“處所、地方”)
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薄多嵅硕斡谯场?命令子封率領(lǐng)二百輛戰(zhàn)車去討伐京邑。“以”,動詞,去)
⑤“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游黃山記》(如果不是再次重來,哪里知道它如此奇麗呢?“焉”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哪里”)
⑥“危而不持,顛而不扶?!薄都臼蠈⒎ヮ咊А?站不穩(wěn)的時候卻不去扶他,摔倒了卻不去攙扶他。“而”表示轉(zhuǎn)折,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卻”)
⑦“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薄蛾惿媸兰摇?況且壯士不死就罷了,死就要死得轟轟烈烈。“且”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連詞“況且”)
⑧“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薄睹蠂L君列傳》(孟嘗君曾經(jīng)招待客人吃晚飯,有個人遮住了燈光?!霸保瑫r間副詞,可與現(xiàn)代漢語的“曾經(jīng)”一致)
⑨“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雖然跟他一起學(xué)習(xí),但卻比不上那個人?!案ァ笨膳c現(xiàn)代漢語的否定副詞“不”一致)
⑩“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左傳》(宋軍已擺好了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拔础北硎虑檫€沒有實現(xiàn),與現(xiàn)代漢語“沒有”相當(dāng))
具體說明如下:
如起語法作用的“之、乎、者、也”等,發(fā)語詞及句末助詞等。
例句解析:
①“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客人認(rèn)為我美,是因為有求于我?!爸蔽挥谥髦^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沒有實在意義,可不翻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薄稁熣f》(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xué)業(yè)、解釋疑難的人?!罢摺狈旁谥髡Z后面,“也”放在句末,表示判斷,可不翻譯)
③“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為什么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乎”位于句中,表示停頓,無實義,可不譯)
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薄峨x騷》(道路悠長而且很遙遠,但是我要不停地去追求尋找。“其”在句中作助詞,其作用和意義略等同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結(jié)構(gòu)助詞“的”,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
⑤“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古代從師學(xué)習(xí)的風(fēng)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
這兩句中的“也”是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舒緩,無實義,可不翻譯。
⑥“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訂鬼》(專心想念事物的結(jié)果,有的表現(xiàn)在視覺上,有的表現(xiàn)在說話上,有的表現(xiàn)在聽見的聲音上?!胺颉庇迷诰涫祝l(fā)語助詞,可不譯)
⑦“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秋水》(在這個時候,河伯高興極了。“焉”表示句中停頓,可不譯)
⑧“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游褒禪山記》(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之”是句中語氣助詞,起舒緩語氣作用,可不譯)
⑨“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薄妒酚洝ば⑽牡郾炯o(jì)》(天下萬物,只要它誕生,就沒有不死的?!吧w”,句首發(fā)語詞,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可不譯)
⑩“維鵲有巢,維鳩居之?!薄对姟ふ倌稀o?!?喜鵲筑成巢,布谷鳥來住它?!熬S”,句首語氣詞,引出主語,可不譯)
綜上所述,對文言虛詞的“譯”與“不譯”的判斷,建立在對虛詞意義與用法的掌握基礎(chǔ)之上,本文對一些常見的虛詞“譯”與“不譯”現(xiàn)象進行了梳理,以期對備考的師生有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