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
史料是人們了解過去、認識歷史的重要依據(jù)和基礎,也是高中階段歷史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學習載體。脫離了史料,學習歷史也就無從談起?!罢n程標準”中明確將“史料實證”列為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這要求高中一線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在日常教學設計和研究中要更多地運用史料闡釋歷史,幫助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獲得相應的歷史認識,以期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因此,在高中歷史一輪復習教學中,如何從浩如煙海的各類資料中選擇和利用合適的史料闡釋歷史,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就成為一輪復習中的關鍵。
在高考試題大量使用新史料命題的背景下,部分教師在一輪復習的課堂教學中,為了能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史料或者解題材料,往往在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中加入大量的文本史料讓學生進行解讀。有甚者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中連續(xù)讓學生思考若干段300 —400字的史料,這就使得“史料教學”變成了“史料堆積”,不僅教師在查找史料中的過程中日漸疲憊,學生也在文本“轟炸”下感到疲憊無趣。這種史料教學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適得其反,加重學生的負擔,降低學習效率。因此,在一輪復習中,史料的選取與利用要注意適度原則,史料不必選用過多文字,或追求“多種互證”,只需選用最切合知識點的材料(或關鍵語句)即可。例如在一輪復習課《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演進》中,筆者在講到唐宋時期中央與地方關系時,給出如下史料。
(藩鎮(zhèn))“據(jù)要險,專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方鎮(zhèn)不得不強,京師不得不弱”
——《新唐書·兵志》
“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p>
——《新五代史·安重榮傳》
太祖、太宗平一海內(nèi),懲累朝藩鎮(zhèn)跋扈,盡收天下勁兵……兵無常帥,內(nèi)外相維,上下相制,等級相軋……是天下晏然,逾百年而無犬吠之驚,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獻通考》
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朱子語類》
四則史料,短小精悍,雖然是文言文,但難度不大,便于學生理解。這樣,以考點為軸,四則史料做依托,加之簡短有效的提問,將唐宋時期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以及宋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利弊展示清楚,便于學生復習。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以及自媒體的出現(xiàn),信息來源更為多樣化,導致不少虛構史料以“野史”為名在網(wǎng)上流傳甚廣,有些甚至取代了真實史料,成為人們判斷歷史的依據(jù)。因此,教師在為教學選取合適的史料時,應謹慎使用來源不明的“史料”,必要時應對史料加以鑒別。同樣,在使用一些來源“正規(guī)”的史料時,同樣要注意對其真實性加以辨別。例如:有教師在講解法家思想“重刑法,輕教化”的知識點時,給出了如下史料:
商鞅認為以詩書禮樂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是于國有害的寄生蟲。他把禮樂、詩書、修善、孝悌、誠信、仁義、貞廉、非兵和羞戰(zhàn)統(tǒng)稱為“六虱”,認為應統(tǒng)統(tǒng)毀滅。
——《商君書·勒令第十三》
從材料出處來看,這則材料選自《商君書·勒令第十三》,從其名稱來看為商鞅所著,應是比較可信的一手史料,但書內(nèi)卻有很多自相矛盾或不合情理之處。如在《勒令第十三》中可以看到“六虱”代表的十二種品行,而在同書的《弱民第二十》一節(jié)中卻寫道:
農(nóng)、商、官三者國之常食官也。農(nóng)辟地,商致物,官法民。三官生虱六,曰“歲”,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者有樸必削。農(nóng)有余食,則薄燕于歲;商有淫利有美好,傷器;官設而不用,志、行為卒。六虱成俗,兵必大敗。
一般在同一個人的著作中,某一專有名詞指代的對象應是相似或相同的,但在《商君書》中,《弱民第二十》的“六虱”和《勒令第十三》的“六虱”指代的對象卻有著非常大的出入,這是不合乎情理的。另外,在此書中還多次出現(xiàn)了商鞅死后才出現(xiàn)的人和事。由此可見,《商君書》中的內(nèi)容并非完全出自商鞅本人或為其思想體現(xiàn),而是后人假托其名而作?!独樟畹谑芬矘O有可能為后人所作,因此在材料中寫出“商鞅認為”是十分不恰當?shù)?,也無法得出其“毀滅詩書禮樂”“蔑視倫理道德,從而導致社會風氣的敗壞”的結論。此史料便屬于未經(jīng)考證的“真實性”存疑的史料,應謹慎在一輪復習中使用。
但從提高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角度出發(fā),有時在一輪復習中利用一些真實性存疑的史料,更能提高學生對“史料”的興趣,在學生自主辨別的過程中也可以幫助其加深對“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的理解。例如教師在復習商鞅變法時,可使用《史記·商君列傳》中“商鞅投店被拒”的材料來說明“新法深入人心”或“商鞅作繭自縛”,實際上這則史料的真實性同樣值得商榷。筆者在復習這一知識點時,針對此材料讓學生思考并指出司馬遷描述中的邏輯矛盾。學生經(jīng)過討論后,認為這則材料存在邏輯問題:商鞅投店,店家不認識商鞅,卻將一個陌生人投宿被拒的故事流傳千百年,這是不符合常理和一般認知的。因此學生認為這則材料應該不是歷史的真實再現(xiàn)。筆者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司馬遷將該故事寫進《史記》中有何目的,結合時代背景與司馬遷的個人經(jīng)歷,學生認識到這實際上是西漢時代尊儒抑法思想的體現(xiàn)。筆者用該方式,既解決了該則材料的真實性問題,又通過指導使學生明確應從作者的社會身份、所處歷史語境、作者獲取史料信息的途徑、作者與史料內(nèi)容的利益相關性等方面判斷史料的真?zhèn)魏蛢r值,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在一輪復習中,教師通過命制試題,考查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其中如何選取有效的史料更是試題命制成功與否的關鍵。由于在高考試卷中中國古代史的題目占比約40%,因此在一輪復習中充斥著大量以文言文材料為主的試題。對文言史料的考查固然重要,但是在命題時一定要注意史料選用的有效性,既要便于學生理解,又不能晦澀難懂或為“難”而難。例如,一道考查宗法制的復習試題選用了如下史料:
“晉國不恤周宗之闕,而夏肄是屏,其棄諸姬,亦可知也已。諸姬是棄,其誰歸之?吉也聞之,棄同即異,是謂離德?!?/p>
這段材料中不僅充斥大量晦澀的語句,而且存在古今語義不同的現(xiàn)象。在此題中,命題人雖然選用了貼近知識點的史料,但沒有針對高中生的理解和認知能力進行調(diào)整,導致解答此題時,學生將大量時間浪費在古文釋義上,達不到真正考查歷史理解的目的??v觀近年來高考真題,2015年后的全國卷中,命題人就有意識地將古文材料簡單化,將文言材料通俗化,這點需要教師在一輪復習的試題命制中格外注意。因此,在尋找相應史料命制試題時,一定要注意史料的有效性,史料應結合教學的實際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史料的最大價值即在于它能相對客觀真實地再現(xiàn)歷史事件,還原歷史本來面貌。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尤其是在一輪復習的試題命制中,出題人往往對史料進行主觀闡釋和裁切,以使其符合答案要求,但有時在經(jīng)過加工之后“史料”的原意就會發(fā)生變化,成為了主觀生成的“新史料”,這就違背了史料選取的客觀性原則。
筆者在復習三民主義考點時遇到如下試題:
例.孫中山于1912年3月5日頒布《大總統(tǒng)令內(nèi)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云:“滿虜竊國,易吾冠裳,強行辮發(fā)之制,悉叢腥膻之俗,當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執(zhí),從容就義;或遁入淄流,以終余年,痛矣!”從中可以看出孫中山力倡剪辮的主要目的是
A.改變社會風氣
B.恢復漢族傳統(tǒng)
C.廢除專制統(tǒng)治
D.革除滿清惡俗
此題參考答案為C,解析認為:在孫中山先生看來,滿清入關強迫漢人蓄辮易服,實際上是行專制統(tǒng)治,力倡剪辮就是廢除專制統(tǒng)治的革命行為。但這是否符合孫中山原文的意思呢?
本題所涉及材料《大總統(tǒng)令內(nèi)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原文如下:
滿虜竊國,易于衣冠,強行編發(fā)之制,悉從腥膻之俗。當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執(zhí),從容就義;或遁之淄流,以終余年。痛矣,……矧茲縷縷,易萃霉菌,足滋疾癘之媒,殊為傷生之具。今者滿庭已覆,民國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猿斔锥鴫延^瞻。此令!”
從原文可以看出,孫中山號召人們剪辮的理由是“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和“以除虜俗而壯觀瞻”,又結合“……矧茲縷縷,易萃霉菌,足滋疾癘之媒,殊為傷生之具?!边@一部分不難得出,剪辮的主要目的是改良社會風氣,此題答案有誤。究其原因,是出題人主觀預設了該題答案后,將史料進行人為剪切和詮釋。這類主觀性極強的試題既不符合史料選取與利用的客觀性原則,也會使學生今后接觸到該史料原文時產(chǎn)生錯誤判斷,不利于學生正確理解史料。因此,在一輪復習中,出題人應謹慎選取與利用史料命題,還原史料的本來價值,而不要將史料變成考查“出題人主觀知識”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