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玉峰
【摘 要】小學語文教材中充滿了美的因素,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進行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小學語文通過文字展現人文景觀的形象美;用優(yōu)美的語言給學生美的熏陶;以文載道凈化學生道德。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要多層次、多途徑展示語文的美;融入文章,深度揭示語文課程的美;達到讓學生學會欣賞美、激發(fā)學生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美育;審美情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256-02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即通過培養(yǎng)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使我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yǎng)。蔡元培在《教育大辭書》的美育條目中說:“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睂W校的美育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養(yǎng)學生心靈美、行為美服務的。通過美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的發(fā)展。它可以提高學生思想,發(fā)展學生道德情操;它可以豐富學生知識,發(fā)展學生智力。小學語文教材中不論是語言文字的表述還是內涵意義的闡述都充滿了美的因素。那么,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
一、小學語文教育中美育的意義
1.提高學生審美素質。
語文是一門用語言文字表達感情為主的學科,它本身就與審美教育有著各種各樣的天然聯系。語文雖不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但是它擁有很強的藝術性和審美性的特點。把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進行結合,可以讓語文這門學科的優(yōu)勢得以充分的體現,從而更有利于語文教學的進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自身的審美素質。
2.促進語文的教學發(fā)展。
因為語文這門學科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加入美的元素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學生的感情系統(tǒng)的形成來源于審美教育,經過審美教育,提高了學生的審美素質,可以更好地理解語文中美的元素,對美擁有敏銳的感受能力,提高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總之,小學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和相得益彰的。
二、小學語文美育的特點
1.通過文字展現人文景觀的形象美。
以象動情,以美育人。美育的這一特點是由美和美感的特點決定的。各種不同類型的美,都是以具體的可感的形象的方式表現出來的,離開了具體的形象,美就無所依托。因此,人們在欣賞美的時候,不論是社會美、自然美、還是藝術美,都是以鮮明生動的形象訴諸人的感官,影響人的思想感情。小學語文課文中有展現祖國的麗山河和景物的篇章。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桂林山水》等。描述雄偉的建筑的課文,如:《故宮》《人民大會堂》等。教材中不僅給學生豐富的知識,也給人以美的享受。
2.用優(yōu)美的語言給學生美的熏陶。
教材中許多名家名篇給學生以語言美的熏陶,為學生學習語言提供了典范,如《景陽岡》就是一篇值得學生品讀的佳作。施耐庵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筆,細膩地刻畫了武松這個人物形象。在教學中,讓學生緊緊抓住武松的言行來品味其勇武機敏的鮮明特點。文中“武松打虎”這一段寫得尤為精彩,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剪”的來勢洶洶和武松“一閃,又一閃,再一閃”的沉著機智以及武松打虎時的竭盡全力都需要在反復品讀中加以體會,這樣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領略到大家風范,體會到語言的精妙、傳神。
3.以文載道凈化學生道德。
文以載道,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是弘揚祖國的傳統(tǒng)美德,如:《落花生》教育孩子:做人要像花生一樣。不要做只講體面地人,而要做有真實本領的人,我打算今后像落花生一樣,踏踏實實的,做一個心靈美、語言美、品德高尚、知識淵博的人。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如:《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告誡我們:在生活中,路有很多條,成功與失敗就要看你路選得對不對.如果你發(fā)現這條路走不到成功天使那兒,一定要馬上改變方向,再走另一條路試試.如此堅持不懈,你可能得到快樂,也可能得到悲傷,但總會有一天天使會把成功和欣賞的花環(huán)戴在你的頭上。這些道德美,都能陶冶學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于發(fā)掘這些內在的美,逐步培養(yǎng)學生愛學語文的情感,同時孕育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小學語文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踐行策略
蔡元培先生曾說:“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币虼?,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運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去體會、領略教材中所蘊含的語言文字的美、道德情操的美、人物形象的美,從而讓語文的教學成為“美的教學”。下面具體談談美育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的踐行。
1.多層次、多途徑展示美。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各種方法,把教材中美的內容,淋漓盡致的展現給學生。朱自清先生是語言大師,他善于運用色彩的搭配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他的修辭藝術可以說是豐富多彩、出神入化?!洞掖摇愤@篇課文從音樂美、色彩美、修辭等方面給予學生美的享受?!拔L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和“光和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币缘谝痪錇槔骸扒逑恪笔菙鄶嗬m(xù)續(xù)的,“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也是隱隱約約的,這兩者都有幽雅迷離、疏忽飄渺的韻致,作者抓住的正是兩者的神似之處,運用通感和比喻的手法造成感覺的轉化,創(chuàng)造出鮮明的形象美。把光影朦朧的月色與小提琴的美妙琴聲聯系起來,從而產生強烈的美感效應,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較高的審美情趣和審美享受。教學中要通過多種形式把這種美感體現出來。
2.融入文章,深度揭示美。
語文教材中美的因素,有的比較明顯,有的則比較含蓄,學生不易體會,要求老師著力去挖掘,使美的內涵顯示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在接觸美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對美的感受和欣賞水平。李白詩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一種雄壯之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是一種游子思鄉(xiāng)之美?!饵S山奇石》中的“猴子觀?!?、“獅子搶球”、“仙女彈琴”、“仙人指路”這些關于奇石的描述表現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激發(fā)他們的審美意識,讓他們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內涵。
3.學會欣賞美、激發(fā)學生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造意識。
教師只有通過審美,以自己的眼光認識和發(fā)掘教材的美,契合融進自己的情感,對教材的美產生發(fā)自內心的喜悅和熱愛之情,才能啟發(fā)學生探求這些作品所蘊藏的意境、情趣。有意識地從啟迪學生審美意識入手,引發(fā)學生發(fā)揮想象,在欣賞作品各種美的同時,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間,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想象力的最佳途徑。比如在《再見了,親人》教學中,可以先向學生交代故事的背景,把整個課堂都渲染成中朝兩國人民離別時傷感的氛圍,教師可以飽含感情地朗讀了全文此時同學們定能有所撼動。就在這時教師可以及時提問“你想說什么”同學們都會把抑壓在心中的感情表現出來,紛紛贊揚志愿軍和朝鮮人民。然后順勢讓學生品讀全文,找出最令人感動的地方再細讀,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中朝人民那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真摯感情。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審美能力,可以加強學生的情感表達,提升學生審美情致,準確的引導學生對基本善惡的判斷認識,實現小學生語文美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