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靜
(甘肅省天水市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甘肅 天水 741000)
她的詞詞風婉約,詞的內(nèi)容多描寫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包含著詞人的歡樂、愁苦、抱負,形象的展示了自己的心靈歷程。因此根據(jù)詞的內(nèi)容大致有以下三個類別:
早年的李清照是一個性格活潑開朗、無比熱愛生活的女子。她陶醉于游曳,寄情于山水,表現(xiàn)出她那蓬蓬勃勃的青春活力。如《如夢令.嘗記溪亭日暮》這首詞的內(nèi)容是截取了整個游程中的最后一個畫面,只用簡短的三十三字,創(chuàng)造了一種比人籟更進一步的天籟境界,不事雕飾,得自然之趣。人物的心理、動作、情態(tài),有動、有靜、有聲有色,全詞顯得精煉有趣,生動傳神。把少女時期的她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表露得淋漓盡致。再如《怨王孫.湖上風波浩渺》一詞中所描寫的時令節(jié)氣已是深秋,應是殘荷敗葉一片悲涼蕭瑟之氣。但在她的筆下卻呈現(xiàn)出一幅清新廣闊的秋日湖上的畫面。湖上景色清新明麗,泛著粼粼清波的湖水中點綴著殘存的點點紅荷,汀上的水草上掛著滴滴露珠,湖邊的沙灘上只只白鷺、沙鷗相伴而息。這不僅賦予大自然靜美之感,更賦予了生命和感情,這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景耐人尋味。這生意盎然的暮秋景色中注入了詞人美好的感情和青春的活力。如在《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一詞中,她通過瑰麗的想象,描寫出海天一色的壯景,表達出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理想的追求。她不愿自己只是一只龜縮于檐下的家雀,而是一只翱翔于長空的鯤鵬,她渴望掙脫枷鎖能夠自由翱翔,能夠上下求索通往理想王國,卻又成為她苦于空有才華遭逢不幸的真實寫照。因為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是沒有參與政治生活與涉足文壇的權(quán)利,因此,李清照在表現(xiàn)理想、抒發(fā)情懷的時候,只能寄情于山水,托情于夢境。
李清照現(xiàn)存詞作中占的比重最大的是抒寫離愁別緒的閨怨詞。這類詞所寫內(nèi)容真實健康,情感真摯深厚,柔弱低徊,詞風婉約細膩。如《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無法排遣蹙著的眉頭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涌上心頭,其內(nèi)心的綿綿愁苦揮之不去,遣之不走,把相思之苦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綿綿無盡的相思與愁情充滿字里行間。再如《武陵春.春晚》全詞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痛苦和對故國故人的憂思,寫出了詞人內(nèi)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其中《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最具代表性,在這首詞作中,她沒有一般性地去直接去描寫閨中之人的情感,而是通過描寫因離別而產(chǎn)生的相思之苦對閨人身心的折磨,反襯出這種離愁之苦的深和重。她首先選取了在重陽佳節(jié)這個特定的團圓節(jié)日夫妻卻不得團圓,又重復展演黃昏時分思婦獨自在孤寂庭院中飲酒賞花的場面,襯托出了思婦回腸欲斷的形象:“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用枯萎憔悴的菊花形象加以襯托,把思婦的離愁別恨轉(zhuǎn)化為藝術(shù)形象,鮮明而生動地抒寫了出來。
李清照一生經(jīng)歷了繁華、危機、戰(zhàn)亂,國破、家亡。目睹了國勢日非,山河殘敗,朝廷衰落,她憂心如焚,繼而寫出了許多的抒寫家國之思的詞作。如《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中的“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币粋€“忘”、一個“醉”形象的刻畫出思鄉(xiāng)之情已經(jīng)把詞人折磨的無法忍受?!皞恼砩先?,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添字采桑子》),把飄零淪喪的凄涼之情描寫的淋漓盡致?!坝酪箍謿g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螺戀花.上已召親族》)等等。其中最為有名的是《永遇樂.落日熔金》,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之作。南宋小朝廷偏安于江南,不思北進收復中原,茍且偷安。上元之夜的杭州城內(nèi)張燈結(jié)彩,歌舞升平,一片“繁榮“景象。而詞人卻有“人在何處?”的疑惑和自責,眷念故國之情便油然而生。自己顛沛流離,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心力憔悴,致使自己“風鬟霜鬢”,滿目蒼夷。白發(fā)滿頭,步態(tài)蹣跚。哪里還有心思觀燈賞景,聽絲竹琴瑟之聲。通過對故國家園今昔盛衰對比把詞人的愛國情懷表露無疑,“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更反襯出詞人傷感孤凄的心境。故此,南宋末年,愛國詞人劉辰翁讀了這首詞、愴然涕下然涕下,乃至“聞此詞,輒不自堪。”可見李清照這類詞作的積極意義。
李清照詞的藝術(shù)成就是比較高的,歷代評論家盛贊不已。宋代趙衛(wèi)彥在《云麓漫鈔)中說:“……有才思,文章落紙,人爭傳之,小詞多膾炙人口……”。明代楊慎在《詞品)中稱謂:“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當與秦七(秦觀)黃九(黃庭堅)爭雄,不獨雄于閨姜夔閣也?!鼻迦岁愂漓显凇对粕丶分匈澷p說:“李易安詞風神氣格,冠絕一時,直欲與白石老仙(姜夔)相鼓吹。由此可以看出李清照創(chuàng)作成就之大和在我國詞壇上的地位之高。
[1]張剛.李清照詞作經(jīng)典化歷程及啟示[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4(03):153-156.
[2]閆冠華.試論李清照詞作的藝術(shù)魅力[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7(03):84-86.
[3]王會敏.此情可待成追憶——論李清照詞作中的審美回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0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