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雪梅
學習的遷移是多元化的,可以是橫向的,可以是縱向的,可以是重組的,也可以是綜合的。在小古文的教學中,我們要深入研究、合理運用并積極拓展遷移理論,達到掌握語文知識、提升理解水平、發(fā)展思維能力的目的。
橫向遷移,是指處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經(jīng)驗之間的相互影響。通俗地講,就是將曾經(jīng)學過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巧妙運用于類似難度的問題和環(huán)境之中。教育心理學家賈德認為:“兩個活動所呈現(xiàn)出的共同點,只是遷移學習產生的必要前提,只有能夠概括出兩種活動的共同原理,才是遷移學習產生的關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和挖掘知識之間的內在共同原理,進行橫向遷移。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引導學生學習小古文。三年級下冊第24課是《司馬光》,這篇課文以精練的語言,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向我們展示了兒童失足跌落水中,其他孩子四散逃竄,只有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體現(xiàn)了少年司馬光的機智。學習了這篇寫人的小古文,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學習的方法:讀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講講故事→總結人物形象。這個過程強調的是先讀通,然后讀懂,最后理解人物形象。
四年級下冊第25課《王戎不取道旁李》也是一篇寫人的小古文,以具體事例展現(xiàn)了少年王戎的聰慧。所以,筆者在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時,先讓學生回憶《司馬光》一課學習的方法,然后安排自學任務:“今天我們要學的小古文和《司馬光》類型相似,學習方法也可以互相借鑒。所以接下來,請大家先讀讀課文,接著用自己的話講講故事,最后想想王戎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睂W生根據(jù)教師的提示,紛紛朗讀起來,讀通讀順之后結合書下的注釋理解小古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講出來。有了理解文意的基礎,對于王戎的人物形象,學生也就了然于胸了。在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的過程中,筆者在旁邊適當進行啟發(fā)和點撥,幫助他們掌握、吸收,將學過的方法進行遷移,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這樣的遷移過程,首先要求學生對文章有比較透徹的理解,從中總結出學習這一類文章的思維路徑和方法,然后橫向遷移到類型相同的文本學習中去。教師經(jīng)常有意識地進行這一類的遷移訓練,明確學生思維的路徑,必然會對他們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縱向遷移是指處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經(jīng)驗之間的相互影響,是已經(jīng)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情境中的運用。也就是說,學生已經(jīng)獲得經(jīng)驗,在遇到新的問題的時候,無法橫向遷移進行解決,而是要通過組合提升知識水平,深入學習。語文課本是由一個個單元組成的,一個個單元又是由一篇篇課文組成的,它們看起來沒有什么聯(lián)系,都是獨立的。但是,本質的知識、技能和方法都是有相同之處的,它們內部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教師要善于尋找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將知識綜合起來,形成網(wǎng)絡,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
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時,筆者發(fā)現(xiàn)對于“多子折枝”這個詞語學生特別容易產生錯誤理解。學生容易望文生義,理解成“很多小孩子折樹枝”。怎樣巧妙突破難點呢?筆者設計了這樣的片段。
師:孩子們,你們見過李子、吃過李子嗎?
生:吃過。
師:李子成熟的季節(jié)到了,枝頭掛滿了果實。(課件出示圖片)看著這樣的情景,你想到了哪些詞語?
生:光鮮紅潤。
生:果實累累。
師:是呀,果實太多了。這樣的景象,讓老師想起了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你能結合剛才的圖片內容,做做小詩人,試著填一填嗎?
生:千顆萬顆壓枝低。
生:千子萬子壓枝低。
生:千個萬個壓枝低。
師:果實掛滿了枝頭,把樹枝都壓彎了。小古文中就有一個四字短語,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你們能找到嗎?
生(齊):“多子折枝”。
師:短語中的“子”指的是?
生:李子。
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短語“多子折枝”的含義,教師把形容果實多的圖片、詞語、詩句進行了變換、綜合和重組,使它們與“多子折枝”產生意義關聯(lián)。學生發(fā)現(xiàn)了這一組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與共同點,就能借助圖片、詞語、古詩對詞語進行準確理解而不產生歧義。這個理解的過程,就是一種縱向遷移,也是思維網(wǎng)絡構建的重要過程。
重組性遷移是指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需要重新組合原有認知系統(tǒng)中某些構成要素或成分,調整各成分間的關系或建立新的聯(lián)系。在重組的過程中,基本經(jīng)驗成分不變,只是各成分之間的結合關系進行了調整或重新組合。重組性遷移不僅擴大了基本經(jīng)驗的使用范圍,還包含有創(chuàng)造性的成分。
《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中,課后有這樣一道習題:“為什么‘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這個問題帶給學生一個思維力生長的絕佳時機。學生理解了這個問題,就意味著能將王戎的思維過程還原,進而很好地感受王戎聰慧的品質。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時,往往不知道從哪里說起,想要表達卻又說不清楚。教師怎樣帶領學生還原思維過程,并清晰地表達出來呢?當學生的思維和表達遇到阻礙的時候,筆者借用簡易的思維導圖來輔助學生呈現(xiàn)王戎思考推理的過程:李樹多子→人們不摘→此必苦李。有了圖示的幫助,學生的思維過程就明朗了,語言表達也清晰了。一個學生說:“樹在道邊而多子,說明人們不去摘它的果實;人們之所以不去摘它的果實,是因為李子是苦的。所以王戎認為,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這樣的過程呈現(xiàn),打通了李子數(shù)量與味道之間的思維通道,使看不見的思維過程可視化。這個問題,是讓學生思維的“熱身”活動。接下來,筆者為學生安排了一個小小的思維“訓練場”?!巴跞值耐茰y有理有據(jù),孩子們,你們也來推測一下:樹在道旁而_____,此必甜李?”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調整李子的味道與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反向思維,重新組合。經(jīng)過對前面的問題的思考,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激活,他們也試著構建一張思維導圖:此必甜李→人們爭著去摘→果實所剩無幾。很快,學生就發(fā)現(xiàn)了:如果李子是甜的,那么一定有很多人去采摘,那么留在樹上的果實就很少,甚至被路人摘光了。一個學生說:“樹在道邊而少子,此必甜李。”另一個學生說:“樹在道邊而無子,此必甜李?!?/p>
學生迫不及待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語言清晰地表達自己思考的過程,說明他們已經(jīng)能夠靈活地重組各個成分之間的關系,利用重組遷移擴大思考的范圍。
學科之間是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學習任何一個學科,方法都是可以相互借鑒的。小學語文可以與美術、音樂、表演等藝術形式結合起來。教師應該跨越學科,捕捉細節(jié),建立聯(lián)系,讓學科之間互相滲透,互幫互助。
如課文學完之后,學生意猶未盡,筆者請學生把小古文的內容排練成一個獨幕劇。學生熱情高漲,分成若干組進行分工合作。四組學生進行劇本創(chuàng)作,兩組學生進行表演,兩組學生準備道具。首先要對小古文進行改編,編成一個簡易的劇本。筆者向學生介紹了一些獨幕劇本的初步知識,要求他們寫清故事發(fā)生的場景、人物的語言以及說話時的神態(tài)和動作。劇本創(chuàng)作的過程,正是學生加深對文本理解的過程。因為劇本創(chuàng)作的內容,恰恰是文本的空白點。學生先運用邏輯思維理解小古文的內容,再利用形象思維想象故事發(fā)生過程中人物的表情、動作、神態(tài)、心理,最后再次利用邏輯思維將這些形象化的內容,抽象為具體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對文本理解的進一步深化,更是讓學生在思維能力的訓練中走一個來回,對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起到整合作用。
劇本創(chuàng)作好,另外兩組學生就依據(jù)劇本內容進行表演。筆者組織其他同學仔細欣賞,看看表演到不到位,準不準確。當看到一眾孩子爭相摘李子的場景,學生紛紛大笑起來。一個學生說:“這個小孩子演得太好了,特別活潑調皮。自己摘李子,嘴里還喊王戎一起去摘李子。這個地方演得很生動?!绷硪粋€學生說:“王戎演得也很好,他說話做事總是胸有成竹的樣子。你看他說話的時候總是特別堅定,可見他善于思考。”此時,學生將抽象的文字內容化為形象的動作表演,完成了思維的完美轉化。表演完之后,筆者帶領他們再次走進文本,讓形象的表演回歸文字,深化理解。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學習過程融合了多種學習形式,學得有趣。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給學生一種很好的示范引領,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對接轉換,思維方法的整合使用,都是學生學習小古文的重要方法,可謂學得有法。
遷移理論在小古文學習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教師可通過橫向遷移、縱向遷移、重組遷移、跨越遷移等多種形式,達到明確思維路徑、構建思維網(wǎng)絡、活化思維過程、整合思維方法的效果,引領學生在小古文學習中綜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