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梅
摘 要: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方面的具體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閱讀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培養(yǎng)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小學語文閱讀存在諸多問題,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存在的問題,對加強小學語文閱讀的策略及其措施進行了探討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問題;策略;措施
一、小學語文閱讀存在的問題
1.閱讀目標設計的問題
在制定閱讀目標時,總是存在虛化、空泛的情況。例如,“根據(jù)課后提示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等。這些空洞的字眼可以適用于小學到高中的所有學生,而并沒有針對小學生設立確切、可行的閱讀目標。教師在制定閱讀目標時,沒有結合自身教授學生的特點和差異,忽視閱讀目標的針對性。
2.閱讀方法選擇的問題
選擇閱讀方法時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在閱讀中,教師憑借多年經(jīng)驗,形成一貫的閱讀教學模式,不創(chuàng)新,不改進。對每一種題材的文章都采用一種閱讀方法。二是在閱讀中,為了提高學生積極性,運用過多的方法,使得學生過于關注形式,而忽視了教學的內容。
3.閱讀評價機制的問題
在進行閱讀評價時,評價方式不當?shù)默F(xiàn)象尤為突出。當然這也有其客觀原因,在閱讀文本時,多角度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也正是因為這種思考方式,也就伴隨很多過于脫離文本的理解,會超出教師預想范圍,致使教師在進行評價時,會出現(xiàn)草率地使用評價用語。
二、加強小學語文閱讀的策略
1.運用科學的閱讀方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要以教學內容為基礎。教學方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但也不是隨意改變的。它應該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fā),恰當?shù)倪x擇教學方法。在閱讀機教學中,即使是同一種文體,他所表現(xiàn)的主題不同,也不能使用同一種教學方法。例如,敘事性散文與抒情性散文。但也不能過分的使用教學方法,以顯示教學新意,而忽視了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教學方法的選擇也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在實施教學之前,首先要了解清楚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程度,如果他們對于某一方面已經(jīng)非常了解,那么在教學時可以一帶而過,不必浪費時間。如果對其他方面感知不強,那么就需要重點講解,以加深學生的理解程度。
2.制定合理的閱讀目標
新課程標準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教師主導的地位。閱讀的學習目標必須也必須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在制定閱讀目標時,必須首先了解學生,包括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閱讀的水平,了解到大部分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目標不易制定太高,難度太大,無法落實。但如果閱讀制定的太低,也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樣無法促進學生發(fā)展。針對這些情況,需要制定合理的閱讀目標。
3.實行人性化的閱讀評價
小學生處于心理發(fā)展的初期階段,心理觀念有極大的可塑性。這種心里不成熟的特點,致使小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從自身心理觀念出發(fā),不免會出現(xiàn)理解偏差。在教師方面,閱讀評價對教師素養(yǎng)提出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應具備教育心理學方面知識。教師可以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掌握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并根據(jù)其心理特點組織閱讀評價用語。另一方面,對教師的文學理論水平也有較高要求。閱讀課堂具有動態(tài)生成性的特點尤其是小學課堂。小學生有較強的好奇心,他們對新鮮事物都充滿興趣,因而也會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在文本閱讀時,進行有效的引導,使小學生可以學習到語文知識并激發(fā)小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人性化的評價方式可以促進小學語文閱讀。
三、加強小學語文閱讀的措施
1.加強小學語文閱讀中的體會性閱讀
任何形式的朗讀,都是要引導學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要讓學生理解地讀,傳情地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從讀中真正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南宋朱熹主張:“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掉一字,不可奇強暗記”。在閱讀中,教師應該向學生講清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讀,一篇文章中不同的部分用什么語氣,帶什么感情讀。特別在許多課文的后邊要求學生把喜歡的句子背下來或抄寫下來。這些作業(yè),不是讓學生去盲目抄寫記憶,其關鍵在于讓學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積累一些妙詞佳句。
2.加強小學語文閱讀中的理解性閱讀
閱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要會自覺地使用學過的詞語和組織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準確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是發(fā)展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
3.小學語文閱讀中的探究性閱讀
在課文重點處設疑引讀,能有效地突出重點,讓學生單刀直入地理解課文主要內容。要通過每一篇課文教學使學生學到閱讀的方法,形成閱讀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學生就學得比較主動了。教師可以讓學生預習課文,有不認識的字,讀讀拼音,詞義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決的,老師幫助解決。教學中,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來。有的時候,學生確實提不出來,教師就問他們某句話,某個意思懂不懂。這樣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閱讀課文時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問題來的良好習慣。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閱讀在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方面的功能和意義。小學語文閱讀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多讀,在讀中體會和感悟,只有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深入到作品中去體會和感悟,這樣使閱讀變得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王春艷.小學語文閱讀問題教學法及其有效應用[J].赤子,2015.
[2]趙妞.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幾種切入方式[J].數(shù)字化用戶,2014.
[3]鄭金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