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韋雷,史永琴
“十二打手”這一稱謂主要在馬氏通備內(nèi)部流傳,相關研究很少提及,因此外界只知“十二大趟子”,而不知“十二打手”。以“十二大趟子”為關鍵詞檢索資料發(fā)現(xiàn),研究甚少。十二打手作為通備武學體系的入門基礎,它的定義、來源、理念、內(nèi)容、練習的目的以及效果等必然植根于通備武學體系之中。通過對馬氏通備武學體系、通備勁、通備武學體系中的相關拳械等內(nèi)容的探討,以此來闡釋十二打手的概念和技術理念,在此基礎上分析十二打手在教學中的教法和學法。
“通備”原為“通臂”,曾“外稱通臂而內(nèi)稱通備”,是“通臂”的引伸和升華?!巴▊洹弊鳛橹袊鴤鹘y(tǒng)武術拳法理論,最早見于萬歷年間費大環(huán)所著《通臂拳論》。為了區(qū)別于當時社會上流傳的通臂拳或通背拳,馬鳳圖先生與蕭公輔及黃雙亭等商議后,決定正式提出“通備”名號。黃林彪先生著名的《通備釋義》十六字,詮釋了“通備”的內(nèi)涵,即:“理象會通,體用俱備;通神達化,備萬貫一?!?/p>
馬鳳圖先生是通備拳藝的繼承者和開拓者。在他的言傳身教下,馬氏一門成為當代中國最著名的武術家族之一。馬明達(1943—,男,回族,河北滄州人。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在《說劍叢稿》“一代文通武備的武術家”一章中詳細介紹了通備大家馬鳳圖先生的生平事跡,其中“構建通備武學體系”尤為突出?!八麍猿帧谕?zhèn)洹奈湫g思想,對通備拳不斷加以宏廓和熔鑄,從而在理論與技術上形成了一個綜合性質(zhì)的完整體系,也就是‘通備武藝體系’,或稱為‘通備武學’?!保?]正如由雍際春主編《隴右文化概論》一書中所述:“馬氏通備武學體系的構建,經(jīng)歷了清末民初的創(chuàng)立階段。20世紀中葉的發(fā)展階段和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末的提高階段。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提高,使馬氏通備武學成為當今中國備受世人推崇的武壇顯學?!保?]
“馬氏通備武學”這一稱謂和它的概念,嚴格來說在使用上并未統(tǒng)一。這一點從海內(nèi)外對通備的稱謂上就可了解,如“通備拳”“馬家拳”“馬氏武藝”“通備武藝”等。這些稱謂被收錄到不同的詞典、民族史及回族文化等相關研究之中。顯然,馬鳳圖先生所倡導的是以“融通兼?zhèn)洹睘楹诵?,追求文通武備的通備武學體系。而“馬氏通備武學體系”這一概念的定義,最終由馬明達教授來完成。2001年馬明達教授在《從通臂到通備——略論通備武學的起源》一文中說到:“通備不是一個拳種,不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門派,而是一個武術類別,一個內(nèi)容宏博、結構嚴整的武術體系,也可以說是一個汲取各家之長加以整合熔鑄后形成的綜合性的武學體系?!保?]
因此,馬氏通備武學并非一門一派,而是一個融通兼?zhèn)?、?nèi)容宏博的武學體系。馬氏通備武學體系概念的確定,是對通備武學在思想上的正名。通備武學體系的最終確立為通備武學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中十二打手發(fā)揮了更大的作用。
通備體系除包含八極拳、劈掛拳、翻子拳、戳腳、通備彈腿等拳種的技術外,還保留了若干古典兵器技藝,如陸合大槍、雙手刀劍法、風魔棍、劈掛刀、鞭桿等古典武藝珍品。十二打手作為馬氏通備武學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它的教學與訓練、傳播方式、傳播人群等與通備其他拳械必然有共通之處,尤其是作為基礎訓練的通備彈腿。
通備彈腿為通備武學入門技藝,由馬風圖先生在原有彈腿基礎上創(chuàng)編,加入了多種技擊腿法,并對三盤技藝作了大量改進。通備彈腿包括腿法、手法、身法,尤其注重腿法和身法。由侯順子等編纂的《武術教學與訓練》[4]一書中,收錄了通備彈腿拳譜,原文如下:
通備彈腿
十趟彈腿十路拳,今昔武藝率本源。
頭趟順步單鞭走,二趟十字蹦腹點。
三趟劈砸貫上下,四趟飛點撐磨剪。
五趟崩拳滾肘式,六趟抹打摘心拳。
七趟纏攔連環(huán)腿,八趟飛梭穿胸箭。
九趟捧鎖迎風腿,十步躍步飛箭彈。
每趟日月精心練,匯總十趟一路拳。
馬氏通備彈腿與其他彈腿雖屬同源異流,但最主要的區(qū)別是在勁力與身法上融入了通備勁法。馬廉禎教授在《彈腿源流與教門彈腿研探》一文中說到:“通備彈腿主要是為了學習通備拳械和掌握通備勁道打基礎的,是通備武學體系的‘初學入藝之門也’。”[5]因此,通備彈腿與十二打手被視作馬氏通備武學體系的初學入門之藝,在通備勁的演化下,風格更加突出。
此外,作為八極拳入門基礎的八極小架,其教學與訓練方法同樣值得重視。馬廉禎教授在《論馬氏八極小架的教與練——從武術傳統(tǒng)傳承與發(fā)展的視角》一文中指出:八極小架的教學與訓練主要有三方面的內(nèi)容,分別是禮儀訓練、節(jié)奏訓練、誦讀拳歌。值得注意的是,文中還說到了馬氏通備在傳承問題上趨于保守。保守并非抱殘守缺,而是要嚴把傳承關。[6]
賈麗在《流傳于西北的八極小架挖掘整理及多媒體視頻教材研究》一文中,提到八極小架教學應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應靈活運用多種訓練手段。同時練習八極小架易出現(xiàn)要領不明、片面理解、急于發(fā)力及勁力不合等問題,對探討十二打手有一定借鑒意義。[7]
習練十二打手的目的是為了追求“通備勁”的感覺,通備勁是馬氏通備藝業(yè)的最高點。何為通備勁,馬建春這樣解釋:“這個體系繼承了明清以來許多古典兵器技法的精粹,融長拳與短打兩類拳法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一種以‘通備勁’為核心的‘氣勢雄峻、身法矯健、勁力通透、打手洗練’的武術流派。”[8]王平在《通備劈掛拳的拳理特點及勁道》一文中說:“‘通備勁’就是軀干開合如弓(開合勁),胸背吞吐如弦(吞吐勁),發(fā)出的力量則猶如無形的箭(通透勁),再加上下肢起伏扭轉(扭轉勁),就形成了一種調(diào)動全身的力量(整勁),以最快速度集于一點的合力。這種合力就稱為‘通備勁’?!保?]
通備勁是“融通兼?zhèn)洹崩砟畹漠a(chǎn)物。從具體的技術淵源講,通備勁是一種力量運行規(guī)律。它是以劈掛拳的勁道為主體,之后又吸納八極、翻子、戳腳等門派的勁力,是一種具有鮮明特征的武術風格。通備勁包括了開合、吞吐、起伏、擰轉四個具體勁法。它是以上四種勁力的高度協(xié)調(diào)下的運用。[10]
“融通兼?zhèn)洹笔峭▊渥罨镜淖谥?。它源于戚繼光《紀效新書》卷14《拳經(jīng)捷要篇》?!啊越裰忻?。雖各有所長,然傳有上而無下,有下而無上,就可取勝于人,此不過偏于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正如常山蛇陣法,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身而首尾相應,此謂上下周全,無有不勝?!保?1]
馬明達教授在《“融通兼?zhèn)洹迸c“通備勁”》一文中具體闡述了“通備勁”訓練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首先“通備勁”精要在于“通”。須經(jīng)過訓練循序漸進中獲得,并非一蹴而就,對習練者來說對“通”的感知極為重要;其次通備勁是馬氏通備武藝所屬各拳械共同的勁力風格,但并未改變其原有的勁力風格。這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拳械的完整性。通備體系下的某些拳種,在社會上亦有流傳,但并非都有關系,有些在勁道及風格上明顯有差異。[12]
十二打手即“十二大趟子”,主要源于劈掛拳。1980年邱丕相(上海體育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在《淺談武術傳統(tǒng)套路的繼承和發(fā)展》一文中較早提及十二大趟子。文中說到了經(jīng)調(diào)查一些傳統(tǒng)拳種,發(fā)現(xiàn)都有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和訓練方法。十二大趟子是劈掛拳的基本技術訓練方法,主要用于“調(diào)勁”。[13]“調(diào)勁”兩字說明“十二大趟子”最終目的是為了追尋勁力的表達,顯然這并非易事,而是要經(jīng)過不斷的刻苦訓練才能有所感悟。但該篇文章并未說明調(diào)勁的具體內(nèi)容,而其在2006年撰寫的《武術初階》中說到,十二大趟子主要用于練習盤勁。它的實質(zhì)是十二個散手招法,即“講究吐吞開合,追求翻扯、轆轆勁,滾勢圓走,以一貫之,使其遠擊后能走化變防,以彌漏之隙。”[14]十二大趟子由十二個散手招法組成。練習講究吞吐開合、翻扯勁及轆轆勁的整體表達?!氨P勁”是傳統(tǒng)術語,是以勁力、勁道為主的反復練習。
十二大趟子是劈掛拳的基礎。2001年馬明達教授在《風雷絞炮劈掛手》一文中說:“劈掛是一個拳術系列。它由通備大架子——十二大趟子——劈掛拳這樣三個層次構成。大架子是‘母’,十二大趟子和劈掛拳都是‘子’。而十二大趟子屬于內(nèi)場的招勢,劈掛拳則屬于外場套路。”[15]“大架子”是拳術套路的名稱,全稱通備大架子,屬通備拳的根基拳套。全套有百余個拳勢、招法,共十四趟。大架子講究慢拉柔練,主要以調(diào)勁、運氣和盤勢為旨,“慢拉架子,快打拳”就指此。[16]“母”與“子”是舊時武術用語。“內(nèi)場招勢”與“外場套路”表明了十二大趟子與劈掛拳雖然都屬“子”拳,但兩者略有區(qū)別。
陳亞斌在《三秦武術》中說:“劈掛拳術中的‘十二大趟子’主要講究步法,即尋找對方的破綻,對方處在什么位置就用什么招法?!保?7]那么十二大趟子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顯然這也是個重要問題。首先來看看“趟子”的含義。趟子:“武術運動形式。即將數(shù)個招法結合步法在行進中操練。這一形式是盤練招法的有效手段。許多拳種不僅有套路,而且還有趟子、散招等。也有一些拳種,只有趟子而無套路。趟子的技擊用意更為明顯?!保?8]
從現(xiàn)有資料來看,對十二大趟子內(nèi)容進行筆述較早見于1985年,《武術拳種和拳家》一書:“十二大蹚子,即所謂十二個招法:單劈手、鷂子穿林、雙撞掌、戳指掌、倒發(fā)五雷、纏額手、開門炮、大跨步、小跨步,招風手、鐵掃帚,抄錘等?!保?9]1987 年薛儀衡等編著的《通背拳翻子拳劈掛拳》一書中說到:“劈掛拳常見的單式有:單劈手(單扯肩)、反劈手、撩陰手、鐵掃帚、開門炮、大跨步、小跨步、詔錘、倒發(fā)烏雷、攪地龍(雀地龍)、鷂子穿林、前劈加橫、抄手起腳、激步勾子、雙撞、蓋揣、暗下取火、蹶子腳等。”[20]雖然作者并未直接列出十二大趟子的內(nèi)容,但文中提到了十二大趟子與此相同。1993年邢登江和韋曉康編著的《中華武術(下)》一書中講到:“基礎訓練有‘十二大蹚子’,即12個基本招勢(單劈手、雙撞掌、戳指掌、鷂子穿林、倒發(fā)五雷、纏額手、大跨步、小跨步、開門、招風手、鐵掃帚、抄錘)。”[21]2013年由張力主編的《武學筆記 馬振邦武學集(2)》搏斗技法中所述,“十二大趟子:戳指掌、雙撞掌、纏額手、撲掛掌、丁場、閃電手、倒發(fā)無雷、反滾背、烏龍盤打、招風手、操手飛腿和單劈蓋頂掌。”[22]
隨著時間的推移,內(nèi)容和順序發(fā)生改變,且越來越復雜。限于資料有限,暫時不對以上說法進行過多評述。但十二大趟子的內(nèi)容并非胡亂編排,而是遵循一定順序和演練法則。
馬明達教授在《風雷絞炮劈掛手》中說到十二大趟子是通備拳系中最能體現(xiàn)通備勁力和技擊特色的十二個招勢。每勢可獨立成趟,即可單練也可串練。十二大趟子在通備武學體系中,被稱為十二打手。
在通備武學體系中,十二打手平時最注重前六勢的練習。必須要有一定基礎之后再接觸后六勢,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前六勢。在十二打手的教學過程中,通常把十二打手分為四組,每組三個動作。第一組為勁法三勢,稱通備三手,或通備三元手。第一手是單劈手、第二手外吃肩、第三手鐵掃帚,也稱單劈手、纏額手、招風手。這三勢是通備最基本的勁法和步態(tài)練習,包括翻滾、斜閃、橫掃。
單劈手:“左右臂身前交叉滾劈,左臂成立圓貼身反臂向前反手輪動,右臂掌沿朝下輪劈。下肢成左弓步,為右單劈手;右臂反輪,左臂輪劈,兩腿擰轉成右弓步,為左單劈手?!保?3]掌握定步單劈手后,開始“活步”教學。練習時力從腳起,腳不離地。講究顛翻倒插、翻滾不息,努力追尋“滾”勁和“勒”勁,是追求通備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
外吃肩的正名是纏額手。練習要點為“斜閃”。斜閃是戰(zhàn)術意識的轉化。兩人對壘,并非強強相碰,而是要先避其鋒芒,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其要害。因此,練習外吃肩首先要有臨敵意識,才能找到“斜閃”的感覺。否則,只徒有招式,而不知其所用。
鐵掃帚的正名是招風手,要點為“橫掃”,與單劈手、纏額手相比,鐵掃帚相對好練。但要想達到“橫掃”一片的氣勢,只要略微有武術功底的人都知道,橫掃之力并不易發(fā)出,更不用說打出“風”的感覺,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單劈手、纏額手和鐵掃帚三個動作的練習都可以由立定始,再左右,再行進,再連環(huán),直至自由組合,遂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從始至終,一直貫穿于訓練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通備選材最重要的標尺之一。
第二組是上、中、下三種拳法:通天炮自下而上,其重點在擰轉;神拳亦名“下插勢”或“掖捶”,是自上而下之法;當頭炮是中擊之法,即當代所謂的“直拳”。三種拳法突出勁力的表達,講究崩撼突擊、通暢順達,努力追尋力度、速度和掌握度,最終達到拳腳并用、運用自如的最佳狀態(tài)。力度和速度不難理解,而掌握度并非指拳的熟練程度。它是指實戰(zhàn)中對空間感及時機感的掌握,能很好地判斷“敵我關系”,抓住時機。因此,要有針對性地練習三種拳法。打沙袋、打拳靶,再過渡到兩人實戰(zhàn)練習,在實戰(zhàn)中培養(yǎng)臨敵意識,這即是“練打結合”。若沒有經(jīng)過專門的訓練就高談實戰(zhàn),那么終究只是“嘴把式”。
第三組是三種短打打法,第四組是比較特殊的三種勁法。對于其技術特點及訓練方法,限于篇幅有限,留待以后再述。對于習練者來說,十二打手在基礎階段所起的作用,主要目的有兩個,即一是解決最基本的橫平豎直的問題,二則是尋求通備勁的明確感覺。
綜上所述,十二打手由十二個散手招法組成,每勢既可單練又可串聯(lián),最終目的是為了追尋通備勁。通備勁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刻苦訓練,樂此不彼才能略有成效,非一日之功。十二打手訓練中“鞠躬禮”貫穿整個訓練始終:鞠躬禮傳習久遠,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踐行鞠躬禮既是傳承也是對個人行為的規(guī)范,從而提升個人的道德素養(yǎng)。十二打手遵循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教學原則。每一勢都可從定勢始,再行進,再串聯(lián),直至自由組合,隨心所欲。當然,在練習十二打手過程中也容易出現(xiàn)要領不明、急于發(fā)力及勁力不合等問題。因此訓練時注重“慢拉架子”,而不是一味求快,以快遮丑。十二打手最大特點為放長擊遠,且非常重視本力的最大限度發(fā)揮,強調(diào)爆發(fā)力。
此外,包括十二打手在內(nèi)的馬氏通備武藝在傳承問題上趨向于“保守”。這也解釋了為何內(nèi)容宏博的馬氏通備武學體系,相關研究如此稀少,尤其是在技術上。但這并非抱殘守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拳術的完整性。
馬氏通備武學是一門實實在在的學問。十二打手作為通備藝業(yè)的起始點,是選材的標尺,亦是通備武學的根基。但需要明確一點,十二打手是最傳統(tǒng)的拉趟子和單招練習方法。如若沒有相應的拉趟子和單招練習,而只顧套路演練,那么終究只是表演,背離了練打結合的原則,實際上也缺乏真正的韻味。
十二打手在通備武學體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十二打手看似簡單易學,實則寓意深遠,一招一勢需要經(jīng)過重復不斷的摸索與練習,才能略知其中奧妙;十二打手不僅重視手法的練習,腿法也極其重視,要求腳要像手一樣活便。這即是戚繼光在“拳經(jīng)”中所說的“腿可飛騰”;十二打手秉持著“練為戰(zhàn)”的原則,“練為戰(zhàn)”并不僅僅指“打”,更多是指要有“臨敵膽向前”的氣魄;十二打手就是要求習練者勇于表現(xiàn)自己,提升內(nèi)在氣質(zhì),追尋強健、勇猛、果敢的尚武精神。
馬氏通備始終堅守高古冷峻、沉健樸實的本色,嚴防爭花斗俏的“把式”武藝,要求通備弟子要有嚴格的學統(tǒng)理念,走融通兼?zhèn)涞奈鋵W之路?!安蛔x萬卷書,難做通備人?!边@是通備人所必需遵循的準條?!叭谕?zhèn)洹辈⒎菃沃讣妓嚩?,也包括理論層面,簡言之即文通武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