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勇
摘要:在平常的歷史新課教學中,由于沒有充分認識到教學目標的重要性,教師缺少提煉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造成課堂教學無中心、史學無神韻、觀念無靈魂。通過歷史教育教學目標的追尋和在教學中構(gòu)建核心目標的嘗試,來改進教師對歷史教學的理解,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提高歷史課堂的效率與價值。
關鍵詞:現(xiàn)象;歷史教學;核心素養(yǎng);核心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9-0012
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是歷史教師必須終身研究的課題,一節(jié)歷史課最重要的是什么?很多專家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華東師大教授聶幼犁老師提出“教學立意”,上海歷史特級教師包啟昌老師提出“一課一中心”,上海歷史特級教師李惠軍老師提出“一課一靈魂”,廣東東莞歷史教研員夏輝輝老師提出“教學核心目標”。各位專家學者的提法不同,但本意相近,就是歷史的每一節(jié)課應當圍繞一個中心主題進行設計,這個中心主題在一定程度上把零散的歷史史實歸結(jié)于共同的價值觀念下來進行探討。在此,我們就采用廣東東莞歷史教研員夏輝輝老師的提法:“歷史教學的核心目標”。
我們發(fā)現(xiàn),在平常的歷史新課教學中,并沒有充分認識到教學目標的重要性,認為教學目標只是教案設計中的一種形式,教師缺少提煉課堂教學核心目標的意識和能力,造成課堂目標缺失、目標散亂等問題,使歷史課堂教學無中心、史學無神韻、觀念無靈魂。
一、以核心目標構(gòu)建歷史課堂
1. 追問歷史教育教學目標
在應試教育時代,歷史教育教學完全服務于高考的指揮棒,要千方百計提高學生的高考分數(shù),歷史教育教學目標也就很單一,就是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歷史考試分數(shù)。在新課改不斷深化推進的今天,再也不能如此簡單粗暴地對待歷史教學。近年來,專家學者討論總結(jié)了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這是當下我們歷史課堂要努力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zhì)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xiàn),主要包括核心理論(唯物史觀)、核心思維(時空觀念)、核心方法(史料實證)、核心能力(歷史解釋)、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歷史就是人們重新建構(gòu)過去持續(xù)不斷努力的產(chǎn)物,歷史學與歷史教育的重大貢獻之一,就在于幫助人們形成批判性思維,學會獨立思考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特征。
2. 在教學實踐中構(gòu)建核心目標
下面以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專題四第一課《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為例,來說明如何構(gòu)建歷史課堂的核心目標。
這一課的知識能力目標相對而言比較客觀,主要關注的是新中國的成立和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對考試來說有重要價值,但對長遠教育缺乏意義。過程方法目標對于提升學生能力意義重大,但是這樣的目標在大部分歷史課中都適用,不具有這一課題內(nèi)容的獨特性。情感價值目標往往與課題有更加密切的聯(lián)系,不同課題的教學內(nèi)容能夠傳遞不同的歷史經(jīng)驗與智慧。
這一課中突出“民主制度建設”這一主題,更適宜作為該課的核心目標。一方面,按照“民主制度建設”的主題來處理教材內(nèi)容:開展民主制度建設的前提條件是新中國的成立,民主制度建設的內(nèi)容是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另一方面通過史料解讀的過程來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方法;這樣既把握了新中國建立以來民主建設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又滋潤了學生的民主精神和家國情懷。
二、對高中歷史教學的促進
1. 改進教師對歷史教學的理解
教師確定核心目標的過程同時也是對教學內(nèi)容的一次深刻理解和重組,例如在上必修三專題一第一課《百家爭鳴》時,可以將“百家爭鳴究竟實在爭什么”作為這一課的核心目標。以儒家和道家的“有為”“無為”之爭,儒家和墨家的“仁愛”“兼愛”之爭為中心,展現(xiàn)“百家爭鳴”的歷史現(xiàn)象,解讀原因,探討影響,重新組織教材促進教學,促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的提升。
再如,必修三專題三第一課《“順乎世界之潮流”》,可以“晚清知識分子的困擾和抉擇”為主題,即核心目標,把“中體西用”和維新思想作為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以“西學的內(nèi)涵以及中西學的地位和關系上的認識和突破”為主線,歸納出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進程呈現(xiàn)出的趨勢是:對西學的認識不斷深入、學習西方的層次不斷提升。最后再探討困擾的原因和抉擇的意義。課堂中充分利用史料,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感受近代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深刻內(nèi)涵。
確定核心目標,再以核心目標構(gòu)建歷史課堂設計,這樣的課堂就深刻地具有了教師的個人色彩,體現(xiàn)出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同時也促進了歷史課堂教學的變革,使每一堂歷史課都是思想的盛宴。
2. 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
歷史課堂核心目標的設定要盡量關注現(xiàn)今社會中的熱點問題,學習的重難點,以圍繞價值目標展開設計和教學為主,由此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歷史教育育人功能的價值。
如上述例子《百家爭鳴》這一課,各家思想的區(qū)別和特點向來是較難落實的、學生難以掌握的難點,也是需要重點理解、掌握的內(nèi)容。以儒家和道家的“有為”“無為”之爭,儒家和墨家的“仁愛”“兼愛”之爭為中心,使學生掌握了重難點,培養(yǎng)了歷史解釋的能力與方法,感受了兩千多年前中國先哲們的學術作風。
《“順乎世界之潮流”》這一課,以“西學的內(nèi)涵以及中西學的地位和關系上的認識和突破”為主線,通過補充一些相關史料,理順了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思想演變的具體過程,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林則徐、魏源“睜眼看世界”和康梁等人的維新思想,并體會其價值意義。
明確了核心目標的歷史課堂,把歷史課堂以內(nèi)容為中心轉(zhuǎn)向以目標為中心,增加了歷史課堂的厚度,提高了歷史課堂的效率與價值。
(作者單位:浙江省永嘉第二高級中學 325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