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上當”是指中了別人的奸計而受騙吃虧,但是為什么把受騙吃虧叫作“上當”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關于“上當”一詞的權威解釋來自清朝學者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一書。在“自上當”的條目中,徐珂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江蘇清河有個非常富有的王氏家族,他們最大的生意是在城里開當鋪,經(jīng)過幾代人的經(jīng)營,當鋪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子孫繁衍,家族中很多人都靠當鋪吃飯,源源不斷地把巨資投進了當鋪中,成為當鋪的股東。但是王氏家族中的人都不擅長或者不耐煩具體的經(jīng)營事宜,他們的做法是公選一個職業(yè)經(jīng)理人代替家族來打理當鋪的具體營業(yè)。到了光緒年間,家族公選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叫王錫祺。王錫祺是一位歷史地理學家和藏書家,字壽萱,自號書樓為“小方壺齋”,輯刊有《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行世,對考證古地理至今還很有參考價值。
王錫祺乃是一位學者,精力都集中在了刻書、藏書上,哪里還有時間在當鋪的經(jīng)營上動腦筋呢?王氏家族的人認為王錫祺主持當鋪多年,一定收益良多,才有更多的金錢用在刻書、藏書的事情上,就很嫉妒他。這些股東們想了一個餿主意,將自己家里有用沒用的東西都拿到當鋪里去典當,預先估算的價格也高于實際價值。當鋪的伙計們一看股東們親自來典當,哪里敢駁回股東們自己定的高價呢,只好按照股東自定的高價如數(shù)給付。一來二去,當鋪的資金漸漸就被抽空,王錫祺沒辦法,只好靠借貸維持當鋪的運營。時間長了,當鋪終于宣告破產(chǎn)。
清河的人為此編了一句順口溜:“清河王,自上當?!敝S刺王氏家族自己上當鋪典當,最終導致破產(chǎn)。從此之后,民間就把受騙吃虧稱為“上當”,殊不知最早的“上當”是“自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