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qū)奇山小學 郁小華 隋少蘭
針對提升隊員科學素養(yǎng)的教育途徑相對單一的情況,有的輔導員開辟了新的教育途徑,將目光投向語文教材。科學小品文以其豐富的知識內(nèi)容、生動的筆調(diào)、優(yōu)美的語言,進入小學語文教材,成為其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文章的內(nèi)容涉及天文、地理、科技等百科知識,特別吸引隊員們。
輔導員如何利用科學小品文,提升隊員的科學素養(yǎng)?我們認為,可以從如下兩方面進行嘗試。
輔導員進行科學小品文的教學設計時,要關注隊員的興趣,充分調(diào)動他們學習科學知識的積極性。
科學小品文中的某些詞語,可以激發(fā)隊員們探究科學的興趣。比如,課文《蟋蟀的住宅》中出現(xiàn)了“隧道”“巢穴”等“科學味”很濃的詞語。輔導員可以借助3D影像,引導隊員們追根溯源,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意識。
此外,《蟋蟀的住宅》一文中還出現(xiàn)了“耙掃”一詞。輔導員可以借助課件,展示“耙”字的演變過程,讓隊員們知道這個字作為名詞時,讀“bà”,并配上不同年代、不同形狀和不同材質(zhì)的“耙”圖片,引導他們了解“耙”。同時,輔導員還可以給隊員們講解,蟋蟀的腿上有一排整齊的鋸齒,它經(jīng)常用有鋸齒的腿將土推平,人們把它的這個動作稱為“耙(pá)掃”。就這樣,隊員們不僅認識了字形、了解了字義,還學習了科學知識,培養(yǎng)了愛科學的精神。
有人說,科學小品文給科學添上了“文學的溫和笑容”。這說明科學小品文不僅具有文辭之美,還飽含作者的情感。我們可以挖掘其中情感因素,引導隊員與文字對話。
比如,在《只有一個地球》一文的教學中,為了幫助隊員們認識地球,體驗到地球和人類密切的關系,我們采用了朗讀的形式。課堂上,隊員們朗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晶瑩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紗衣’” “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這些美妙的語言,飽含著真摯的情感,激起隊員們心中的漣漪,引發(fā)了他們的共鳴,進而使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生活的家園——地球。
作為輔導員,我們要從多角度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科技和情感元素,結(jié)合語文學科特點,探索適合隊員們的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