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凡, 楊建新
(1. 天津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天津 300384; 2. 益陽市赫山區(qū)審計局 審計服務所, 湖南 益陽 413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洋洋灑灑三萬兩千多字,立意深遠、氣象宏闊,但其落筆卻聚焦于青年人的國家責任之上。誠如習近平同志所言,“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xiàn)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xiàn)實?!钡珜η嗌倌耆绾纬扇顺刹?,則尚需我們深入挖掘習近平同志長久以來的育人思想?;氐?014年的五四青年節(jié),習近平同志曾特意來到北京大學同廣大青年師生進行交流,并提出“廣大青年要從現(xiàn)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努力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chuàng)造自己的精彩人生?!盵1]他的講話不獨是對青年師生的時代引導,其中的義理更滲透著傳統(tǒng)中華文明立志成才的成人次第,既是新時代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度闡發(fā),同時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一次當代新釋。有鑒于此,本文試對那次講話中的四個關鍵詞作一深入解讀,期以挖掘出十九大當中有關青年人新時代歷史使命的理論涵義,進而在某種程度上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打通打并,并力圖借此描摹出習近平同志有關青少年成才成人思想的大致風貌。
孔子說,“吾十五有志于學,三十而立”[2]。由此可見,“而立”乃以“志于學”為基礎。年輕人必須從一開始就要下決心勤學,正如習總書記講的“第一??圩泳鸵酆谩?。循序漸進、步步扎實積累,才能練就精忠報國的本領。然則,論學當如何學?這卻不是一個輕易就能回答的基本問題。“或問:圣人之門,其徒三千,獨稱顏子為好學。夫《詩》、《書》、六藝,三千子非不習而通也,然則顏子所獨好者,何學也?伊川先生曰:學以至圣人之道也。”[3]
首先,應該勤學經(jīng)典。所謂經(jīng)典,是指那些具有典范性、權(quán)威性、經(jīng)久不衰的萬世之作。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綿延不絕的人文傳承,歷代經(jīng)典可謂燦若星河。立身規(guī)范的《四書》、處世原則的《五經(jīng)》是經(jīng)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是經(jīng)典,“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的《誡子書》是經(jīng)典,“清操厲冰雪,時窮節(jié)乃見”的《正氣歌》是經(jīng)典,修齊平治的程朱理學是經(jīng)典,覺心覺己的《傳習錄》是經(jīng)典,統(tǒng)合并超越知行兩儀的《實踐論》更是經(jīng)典。而所謂“凡看經(jīng)書,要在致吾之良知”[4],是所以勤學經(jīng)典最終要在自己的心地上起作用,要在自己的身心上見道理,要在自己的心性上得覺悟。
其次,應該勤學榜樣。五千年斯文薈萃,端賴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人物傳承?!皥蛞允莻髦?,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韓愈《原道》)又或“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jié)。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文天祥《正氣歌》)而或重讀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nèi)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那些為著國家獨立、人民幸福的英雄們就是我們應該勤學的榜樣。
最后,應該勤學以恒。學經(jīng)典、學榜樣,而所謂的“勤”,關鍵是在持之以恒?!皹I(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勤之一字,便含盡力、誠懇之意,更有持續(xù)恒定之德。勤學以恒不僅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也要“一門深入,長期熏修”,更要“須向高高山頂立,須向深深海底行”。所謂勤學以恒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即如同古人所講的“朝乾夕惕,終日乾乾”,(《易經(jīng)·乾卦》)應當時時惕勵、吾日三省。如此,則“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所謂勤學以恒的“一門深入,長期熏修”,正如《三字經(jīng)》所言的“教之道,貴以專”。學問知識當以專一深入唯尚。所謂勤學以恒的“須向高高山頂立,須向深深海底行”,從某種意義上則恰恰需要“眼高手低”,即眼界要高,而入手要低。誠如《中庸》“登高必自卑,遠行必自邇”。能“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一旦豁然貫通,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盵5]
朱熹曾把一個學者的終身任務歸納為兩點,即“尊學問”和“道問學”。前者即勤學知識、深培學養(yǎng),而后者則是種德修德、立德樹德。人無學而無知,但更為重要的是人無德而不立。任何知識都要經(jīng)得起道德的檢視,任何學問都要經(jīng)得起道德的拷問。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也可以說德就是規(guī)律,就是天理。所謂遵循規(guī)律、不悖天理,也由此,德在古代甚至被稱之為“天德”。所以,德律才能成為人類社會的戒律和規(guī)矩,甚至成為個體生命得以完整、完全、完善、完滿的基礎。乃是因為天德下貫而為天性,而為人之天性,而為人之先天德性,而為人之先天善性,而為人之先天德律[6]。
論德之說可謂多矣?!吨芤住は缔o》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被蛟弧熬舆M德修業(yè)?!薄吨芏Y·地官》論“德行,內(nèi)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薄渡袝ず榉丁酚址帧傲隆U?、剛克、柔克也?!薄墩撜Z·為政》則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薄抖Y記·大學》發(fā)展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孟子更曾直言不諱答問梁惠王“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又或“無德不貴”。(《荀子·王制》)至于宋代八德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以至于清代朱柏廬《朱子治家格言》中的諸多金玉良言等皆是個人立身、國家立世和民族立林的根本。近代以來的新文化運動復又開啟中國現(xiàn)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序幕,及至延安時期的“大生產(chǎn)運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提出,更為世局艱危下的中華民族保留下了一滴千古圣賢相傳的道德“真骨血”。
而從橫向的道德內(nèi)涵上講,則修德首先當修立志之德。志,通常用來表示“意向”。如東漢許慎《說文》便講:志,意也。以至于“夫志,氣之帥也。”(《孟子》)而“三軍不可奪其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庇纱丝梢姡静皇且话愕囊?,而是一種堅守的、持守的意向。也正因為是其一種堅定的意向,它又往往表現(xiàn)為一種深摯的情感。無論志于學還是志于道,都飽含這一種真誠的愿望、持續(xù)的情感和堅持的意向。晚清名臣曾國藩甚至認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而“人茍能自立志,則圣賢豪杰何事不可為?”而如明初大儒曹端月川先生言:“人要為圣賢,須是猛起,如服瞑眩之藥,以黜深錮之疾,真是不可悠悠。”[7]是所以青年人立志,必要自強勇猛、精進堅定。
其次,修德當修齊家之德。齊家,原是儒家思想傳統(tǒng)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肮胖鞯掠谔煜抡?,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禮記·大學》)未有家不齊而國能治者。古往今來,亦無有不重視治家者。習近平同志甚至專門提出“孝悌忠信”“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的齊家之略[8]。而如《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勿營華屋,勿謀良田”;“居身務期質(zhì)樸,教子要有義方”;“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以及“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等,都是至理名言。是所以在儒家經(jīng)典當中,“齊家”一直同“治國”和“平天下”相并列是也[9]。
最后,修德當修為政之德。“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為政之德亦有別于為官之德。為官之德專為官員所設,為政之德當為眾人所循。因為所謂政治者,不獨為從政者。政治者,眾人之事。亦即大眾之事、公眾之事。則所有身處社會關系中的社會成員都無法置身事外。那么,《論語》中的這句古代名言在現(xiàn)代公共關系當中的運用便可解釋為,處理公眾的事務,甚至說在一般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仍需以德為行、以德為信,方能凝心聚力,共襄事舉。是那種程頤所謂“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的公德、公正之德、公義之德[10]。
明辨與篤實均語出于《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敝苯右庵笧閷W的層次,或者說為學的階梯,但放置于更為廣闊的人生境遇,未必沒有更為深刻的人生意義。應該說,“明辨”,明的是是非善惡,辨的是正邪曲直。是“明辨”在成就“修德”,是“修德”就需落實于“明辨”。只有時時明辨,才能事事明德,也只有事事明德,才能時時有明確的判斷,而不至于有大的人生過失。明辨是修德的方法和途徑,修德則是明辨的依據(jù)和目標。
根本上來說,明辨之“明”,明的是生命本質(zhì)?!洞髮W》開篇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薄懊鞅妗敝鞅闶恰懊髅鞯隆敝械牡谝粋€明。而所謂的“明白人”即能“明明德”“親民”而能“止于至善”之人。對于一名教育工作者而言,這樣一種“明白人”便是在以不斷“明明德”的努力去以身作則、以身示范、以身親近我們的學生,使自己和學生都能在“至善”的人生軌跡上踏實前行。而“明明德”的“明德”,其實就是古人心目中的生命本質(zhì)。這樣一種生命本質(zhì)即《禮記》中的“赤子”,即《莊子》里的“真人”,即程朱理學講的心體,即從孟子到王陽明講的良知,即毛澤東《紀念白求恩》一文中的“純粹的人”。
其次,明辨之“辨”,根本是起心動念。明辨,自然是要明辨善惡是非、正邪曲直,但根本的善惡是非、正邪曲直是人心、人意、人情,甚至人性上的善惡是非與正邪曲直。即辨要從人的起心動念上辨起,甚至要從心性本體上辨起。因為在中國古人眼里,人的起心動念才是人善惡正邪的根源。同出《禮記·中庸》的“慎獨”便是明證:“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蹦酥痢逗鬂h書·楊震傳》載:“當之郡,道經(jīng)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即起心動念上要辨得天理昭昭。
最后,明辨明辨,隱含覺后的做起。一般講“明辨”,多止步于智慧、智識的精神領域,或者說是主觀領域一面,殊不知還有其客觀領域一面,尤其是實踐領域的一面。明不僅僅要明在心里邊,辨更不是辯在口頭上,而是要體現(xiàn)在行動上,落實于工作,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僅僅明在心里邊,那是知行兩張皮;光是辯在口頭上,那更是言行兩面人。因此,明辨明辨,隱含著知而行之、智而行之、覺而行之的義理。而通過明覺后的行道,便當“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便當“雖千萬人,吾往矣”,便當一往無前,義無反顧。
人之生命質(zhì)量如何?人之生命分量多少?全在于一個人能否實實在在地踐行道德的理想,全在于一個人能否切切實實地踐行道德的承諾。篤實篤實,不僅僅要落實,還要扎實,不僅僅要實實的用力,還要持續(xù)的用力。要坐得住凳子,沉得下心思,一顆釘子持續(xù)敲打,一門心思耐住性子。不但要落實學問的積累,更要落實道德的修持;不但要在實效上見勤學的成績,更要在實效上見修德的業(yè)績。真正將自己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偉大懷抱當中來,真正將小我融入到黨和人民事業(yè)的大我當中來。也只有通過如此的民胞物與或者說“民吾同胞”,才能完成自我有限性、名利,甚至生死的超越構(gòu)建[11]。
篤實之實,其一為忠實?!洞髮W》修齊平治的前提是正心,而正心的前提則在于誠意?!渡袝ご笏粗儭费裕骸叭诵奈┪#佬奈┪?,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比诵氖俏kU的,天道的本心是隱微的,而只有發(fā)覺自己人心當中的那個與天心一體的“良心”,那個“惟一”以后,人才能永遠在中正的道路上不偏不倚的行走。如何正心?忠實懇切是也,誠意誠一是也。所謂忠誠者,便是于心體發(fā)端之處、心體發(fā)微之處、心體發(fā)詳之處、心體發(fā)力之處意誠情真是也。情在一個真字,意在一個誠字,真誠的用意,真誠的感情,便能道通圣賢、道通天地、道通人心,便能參透天地人三才,便能徹悟天理與民心本自一體。
篤實之實,其二為厚實。厚者,地之德也。遍尋厚的詞源,篤厚、敦厚、醇厚、樸厚、深厚、豐厚、仁厚、忠厚等,皆為中國文化評品人物的褒揚贊賞之語。所謂“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更是寄望人們能夠效法大地的寬厚無私,成就民胞物與的大德情懷。因此說,篤實君子便需勇猛精進,以大德負載大智,以大智覺悟大德。甚至不獨圣賢豪杰,即使普通百姓也應當,更可以不斷深培福德、廣置善根,跬步千里而成就德智圓滿的人生。一如分量有大小,然則成色可相當,“尤一兩之金,比之萬鎰,分兩雖懸絕,而其足色處可以無愧?!盵12]因此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也因此,“六億人民盡舜堯”并非烏托空想。
篤實之實,即實踐之實。實踐之實,超越行知。簡單地說,“文化是人類知與行的總和”[13]。而論知行關系則古已有之,如程頤的“知先行后”、朱熹的“行重知輕”,以及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論等。孫中山先生更不乏“知難行易”“因知以進行”的論述[14]。但真正統(tǒng)合知行,真正做到行知合一的還是毛澤東。其《實踐論》之實踐乃以具有實效的踐行,為知與行,并知行是否真正合一的標準,是為知行關系提出了一個獨立于知行本身的前提或者說是基礎。從此,不論知行,還是知之行,或是行之知,都有了一個確定不移的檢驗標準。也因此成為檢驗真理性認識的唯一標準。今日論篤實,更須強調(diào)此“實踐論”的義理,為個人、社會,乃至民族、國家的發(fā)展確定一以實踐為唯一檢驗標準的功成路徑與成功目標。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從“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八字真經(jīng)”到“志存高遠、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開拓”十六字真訣的提出,新時代青年人的歷史使命遂得以最終確立[15]。而毫無疑問,“勤學、修德、明辨、篤實”正是這一理論系統(tǒng)的源頭起點。此外,勤學、修德、明辨、篤實還是一個由外到內(nèi),復出內(nèi)入外,直至統(tǒng)合內(nèi)外,甚至超越內(nèi)外的成人過程,此所以為“次第”之意所在。即從向外勤學開始,開啟內(nèi)明明德的修德過程,由此而獲明辨是非善惡的成人標準,并由實踐驗證之、證成之、篤定之。由此,“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提出,又不只是一次簡簡單單的概念運用,而是一次有著時代精神與義理邏輯的“舊名新命”與人文再造。其方法論上的闡舊維新路徑也有著文理傳承意義上的理論研究價值,而能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提供釋義學上的邏輯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