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磊
摘 要:文章主要通過對比研究的方法來對中國書法與阿拉伯書法進行源流及發(fā)展、與宗教文化關系、審美及表現(xiàn)形式上進行對比探究。阿拉伯文書法同中國書法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所以在世界書法領域上都是最為重視書法藝術的兩大文化。阿拉伯文化與中國文化有著一些共同的特點,但也由于地區(qū)、宗教和歷史發(fā)展的不同而產(chǎn)生了小的差異。因此,通過比較這兩種書法文化的異同,在認識阿拉伯書法中體現(xiàn)了兩種社會核心價值的差異,也體現(xiàn)了宗教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關鍵詞: 漢字書法;阿拉伯文書法;書寫工具;對比研究
自唐代起,伴隨著中國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不斷融合,阿拉伯文書法藝術不僅僅在中國得到延續(xù)和發(fā)展,還影響著民族審美意識、民俗生活以及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變遷、文化傳承,彰顯出兩大文明思想之交融。
一、中阿書法源流及發(fā)展對比
文字在各個國家的運用,有三種類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是典型的表意象形文字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據(jù)考證,中國書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字的起源。目前,原始漢字的信息主要是原始社會遺留下來的陶器上的象征符號,但它們不是文字,而是在原始文字的創(chuàng)造中起作用。
以筆寫字的歷史從殷商甲骨文時代就非常普遍了。在出土的甲骨中,有些寫了還沒有刻的文字,也有寫了全部文字而僅刻部分筆畫的,這說明在“刻寫”的同時,書寫也同樣普遍地存在著。殷墟出土的一片陶片上,有一個用墨寫的“祀”字,字有一寸呈方形,筆畫提案有致,起筆與收筆處鋒芒鮮明,表現(xiàn)出毛筆極佳的彈性,反映出當時的毛筆已具備相當好的性能。甲骨文有“聿”字(筆字的古體),字的形狀像一只手握筆的樣子,由此可知約在2千年前就有毛筆了。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它們整齊規(guī)范,并且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具備了簡單文字的特征,這是漢字的萌芽。殷商時期青銅器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鐘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也稱鐘鼎文、石鼓文,相傳是周宣王時期太史所創(chuàng)寫,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因為是封建社會,四分五裂各自為政,文字也不盡相同。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處于表象階段,金文才是正體,已有明確的表意特征。
原阿拉伯半島各部落有著各自不同的方言。納巴塔人是半游牧的阿拉伯人,公元1世紀末在約旦建立自己的帝國,使用的字母是閃米特語系西北語支納巴塔字母,很快到公元105年時被羅馬帝國所終結(jié),之后就成為了早期阿拉伯半島上的一個部族。比如著名的《一千零一夜》《懸詩》就是早期阿拉伯文寫出的民間傳說和詩歌,為得到更多人喜歡,詩人們將書寫字體進行美化,由于當時,阿拉伯書法分為北部和南部書法兩種。北部多呈圓滑清秀,主要用于快速記錄,史稱軟體、草體、盤曲體,亦即早期的“謄抄體”。南部一帶的書法,其形式多為有棱有角,雄健豪放,安穩(wěn)周正,主要用于重要事件的記載與整理,史稱硬體、棱角體,被認為是阿拉伯文字的正宗字體。這可被視作阿拉伯書法的萌芽。
二、中阿書法與宗教關系對比
(一)中國書法與中國宗教
在中國古代社會,書法經(jīng)常被用于不同的宗教平臺,以及借助宗教器物進行宗教文化的展示和傳播。青銅器銘文,秦漢刻石、刻經(jīng),以及后代很多書法傳播的主要遺跡:東漢 《熹平石經(jīng)》、隸書 《華山廟碑》、泰山《金剛經(jīng)》,歐陽詢楷書代表作 《九成宮禮泉銘》,顏真卿楷書代表作 《多寶塔碑》,等等都是宗教器物文字。
中國著名的宗教名勝,如敦煌、龍門、云岡、大足石窟、泰山、曲阜孔廟、西安碑林、大雁塔等地,都離不開書法的內(nèi)容,留下了大量的書法的珍貴文物。在秦漢時期,甲骨文、鐘鼎文、帛書、漢隸、唐楷和古遺址為代表的書法是一種占卜、祭祀葬禮紀念產(chǎn)品,及其他宗教活動。中國古代的儒、道、佛三種文化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宗教行為禮儀、建筑和其他文物在中國社會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對人的影響是非常穩(wěn)定的,巨大的書法藝術和宗教,自然會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因為在宗教領域不能缺少的部分使得漢字書法在為宗教服務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演變,使書法從使用媒介變成了更高的傳播載體。
(二)阿文書法與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禁止任何形式的人物造型或動物造型。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繪畫藝術的發(fā)展,然而卻大大促進了書法造型藝術的發(fā)展。書法家們打破了文字與圖案的界限,將心目中的圖案用文字表現(xiàn)出來,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繁復美麗,極具裝飾效果而同時具有真正文本意義的作品。由此,阿拉伯書法部分取代了繪畫的功用,形成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它兼具美學性和宗教性,與伊斯蘭建筑藝術并列為伊斯蘭藝術的兩大支柱。
三、中阿書法表現(xiàn)形式對比
(一)書寫體
從書寫體的發(fā)展來看,中阿書法有不約而同的相似共同點,都是從起初簡單記事功用性強轉(zhuǎn)變?yōu)榉彪s的藝術化。中國書法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極為豐富的筆法技巧,每一種用筆都有它的專門名詞和內(nèi)涵。寫楷書的筆法就極繁多,如搶筆、頓筆、蹲筆、挫筆、衄筆、折筆、轉(zhuǎn)筆、翻筆、絞筆、行筆、駐筆等。漢字書法的發(fā)展變化有兩種脈絡,一種是出于實用的需要,這造成了文字的簡化,如筆畫的簡化,由篆體發(fā)展到隸書,另一種是出于藝術發(fā)展的需要,講究字體的間架結(jié)構(gòu),講究字體的布局和筆畫的呼應,基本分為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這些都是中國漢字的書寫體,至于宋體則是印刷字體,不屬于毛筆字的范疇,后來與黑體一樣成為電腦字庫中的字體。
“庫法體”是阿拉伯國家里最古老的一種書法體,阿拔斯王朝時期,它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這種字體粗獷有力,常用來書寫清真寺里的匾額或墻上的經(jīng)文。這種字體在伊斯蘭初期,隨伊斯蘭教一起傳到伊斯蘭各國家和地區(qū),以至許多東方學者又稱庫法體為伊斯蘭體。這與中國的金文和篆書一樣,都是文字書法的鼻祖。單從單個的字體來看,方形庫法體與金文都是早期簡單記事功用性較強的字體,這種字體形式簡單,易于寫在羊皮紙或刻在石頭上,這就與金文石鼓文情況類似,都是形體簡單易于刻寫。endprint
(二)書寫工具
中國書法工具的靈魂是毛筆,用動物毛和化纖所制。紙和墨也非常重要,紙是載體,墨是顏料,現(xiàn)在的墨主要是墨汁,文房四寶中的硯,就退化為容器了。阿拉伯書法的基本用具是葦筆、墨汁、紙。不同的筆形成不同的書體。筆是阿拉伯書法文具之首。將竹竿的一端用鋒利的刀切坡,尖端扁平,兩邊收縮。筆在一個小縫隙中間裂開,便于吸收墨水,然后切成十度左右的斜面,形狀像刀。最后把筆放在一個薄磨盤上,輕輕削尖就會出墨流利,行筆流暢。紙與墨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也非常重要,我國使用墨的歷史毋庸置疑是最悠久的,早在甲骨文中我們就發(fā)現(xiàn)了墨書。正式的墨出現(xiàn)在西周時期,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而在較早時期期的阿拉伯則是以動物皮質(zhì)作為書寫載體,墨汁也多為天然的樹膠或者焚燒的煙灰制成,取色相似,注重持久實用性。
四、中阿書法美學對比
中阿兩大文化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字書寫方法和技巧,都有著各自獨特的“書法”藝術。漢字憑借其表象表形的特殊功能給漢字造成了豐繁的筆畫和形體結(jié)構(gòu),在藝術產(chǎn)生發(fā)展中獨樹一幟,傲立于世。其行云流水般的書寫、內(nèi)里表現(xiàn)的獨特韻味在創(chuàng)作書寫中產(chǎn)生抽象與意象兩種藝術美感。阿拉伯書法藝術同樣具有這種表現(xiàn)形式,雖然其書法多見線條形,但又是因為這樣不斷變換線條粗細,曲直變化產(chǎn)生了獨具特色的動勢美感。
書法中美感的表現(xiàn)和對比手法是很多的,運用在這兩大書法中的主要是主次對比。在構(gòu)成一個漢字的一組線條中,往往有一兩根線條的份量最重,這就是常說的“主筆”。《藝概》說:“畫山者必有主峰,為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筆,為馀筆所拱向。主筆有差,則馀筆皆敗,故善書者必爭此一筆?!睘榱诉_到整體的美,馀筆安排得較輕,較局促,避讓出較大的空間,讓主筆從容舒展。而且,歷代書家又往往將最能表現(xiàn)本人個性的筆畫作為主筆,以展示特有的美感。阿拉伯文書法在結(jié)構(gòu)韻律上彰顯特色,有力的線條和輔助標點的復雜排列使得畫面的韻律和整體的和諧以達到表象的美感,在不同的國家即使不懂得文字內(nèi)容也同樣會被這樣博大豪氣的動勢所感染以得到審美的享受。
五、結(jié)語
兩大古老的書法藝術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其功用性不僅相似,而且中國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卻也因為地域、宗教和歷史發(fā)展的不同而產(chǎn)生了不小的差異。阿拉伯書法傳入中國后,歷經(jīng)滄桑,潛移默化,在長期的實踐、演變中,已在中國開花結(jié)果,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相互的借鑒融合后使得傳統(tǒng)阿拉伯書法藝術在中國風格藝術環(huán)境下得到有利的伸延。更何況中國有著龐大的穆斯林群體,所以只有不斷吸收中國書畫的特點,提高傳統(tǒng)阿拉伯文書法的審美價值才能使阿拉伯書法形成優(yōu)美獨特的藝術特色,更加突顯視覺沖擊力、鮮活力。這種肅穆、莊嚴華麗之感,才能被大眾所欣賞。
參考文獻:
[1]凌明,世愉,楊林.回族美術史稿[J].新美術,1992,(02):19-48,53.
[2]納忠.阿拉伯語的起源、發(fā)展和傳播[J].阿拉伯世界,1980,(01):1-10,20.
[3]林良一,王明增.伊斯蘭的裝飾紋樣[J].世界美術,1985,(02):33-37,46-47.
[4]袁義芬.阿拉伯書法藝術[J].阿拉伯世界,1989,(03):37-38.
[5]袁義芬.八種阿拉伯書法[J].阿拉伯世界,1986,(01):138-141.
[6]陳坤.如何學習中國體阿拉伯文書法[J].中國穆斯林,2005,(04):20-22.
[7]佚名.阿文書法欣賞[J].中國穆斯林,2011,(02):68.
[9]陳進惠.傳承與交融——試論中國體阿拉伯書法的風格和特點[J].中國穆斯林,2002,(02):12-15.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