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以“宋明理學”為例,其思想核心與思政教育的道德認知趨同、實踐方法統(tǒng)一,價值追求一致。經過繼承和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能夠與當前的思政教育實現價值銜接,從而使其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關鍵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宋明理學;思政教育;價值銜接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數千年的歷史積淀造就了許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待傳統(tǒng)文化我們要有一種溫情的敬意。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吸收精華,去其糟粕,并結合當前實際繼承發(fā)展出新的時代精神,更好地為社會主義事業(yè)服務。
習近平同志曾在多個不同的場合倡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他提到:“要積極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容之中優(yōu)秀的精華思想以及道德品質內容之中的精髓,致力發(fā)揚以愛國主義為中心內容的民族榮譽感,將改革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作為時代精神發(fā)展內同的主旨。只有在中國文化內容之中更多地融入當代精神文明的相關內容,才能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進步精髓,最終成為核心社會主義價值觀念樹立的重要依據?!标P于傳統(tǒng)文化的論述,很好地解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階段的今日,中華精髓文化的應用作用。歸其具體,其實也是當下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對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這要求我們要結合時代需要闡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實價值;要實現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當前思政教育的價值銜接。在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當中,對民族精神的提升和鍛造具有重大影響的“宋明理學”就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與發(fā)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案例。
一、 宋明理學的價值內涵
1. 宋明理學內容
宋明理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支柱——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之一。有關理學的理論觀念,其早在我國蕭梁時期就已經在著名文獻著作之中有所體現。但在早期理學倡導的內容,與后期經過發(fā)展完善過后理學學派所倡導的核心內容相比,有著一定形式的差異。待理學核心思想發(fā)展到宋代以后,“理學”二字的提出,逐漸成為新時期儒學核心理論研究學派的代表性詞匯。在宋代過后,各個朝代的統(tǒng)治者均認識到理學核心價值觀念在促進社會思想進步方面能夠起到的巨大推助作用,理學逐漸成為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時期之中的社會思想潮流。
宋明理學的體系龐大,包羅萬象,但理學核心部分的思想內容,仍舊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傳統(tǒng)儒家思想之中的“三綱五?!焙兔值燃墶K^“三綱”,其實際上指的就是君王是臣子的綱領、父親是子女的綱領,以及丈夫是妻子的綱領。而所謂名分等級,其實際上指的就是長幼有序、內外有界,以及中華民族與蠻夷民族之間生活界限的劃分等等。在宋明時期,由于三教合一、援佛入儒,有著更為抽象的哲學概念表述。對于理學中的三綱、華夷之辯、內外有別等糟粕,我們要摒棄,而對于其中諸如仁義禮智信、內圣外王等優(yōu)秀的精神內核,我們要積極繼承發(fā)展。
2. 宋明理學的內部差異
理學尋根究底的思想內容,在認知角度方面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但實際的語言表述方式確實是多種多樣的。這一獨特的語言塑造形式導致理學研究領域出現了各種各樣不同形式的研究學派,各個學派之間在本職內容的認知視角方面并沒有顯著的區(qū)別,但各種語言表述形式的應用,卻能夠呈現出多元化發(fā)展的特征。例如,在著名理學學派代表人物朱熹的研究著作《近思錄》之中,對理學根據其與創(chuàng)始人之間語言表述應用方式的不同,詳細劃分了多種各不相同的流派存在形式。
3. 宋明理學的歷史價值
宋明理學的開創(chuàng),是理學發(fā)展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和創(chuàng)新。在這一歷史時期之中,理學主要核心思想的認知觀念,受到了各個生產階層社會成員的追捧和認可,游學講學風氣在全國范圍內的各個城市之中皆有盛行。有部分理學研究領域之中的專業(yè)研究人員曾經明確指出,宋明時期理學研究風氣的盛行,甚至可以被視作是國內哲學理論研究歷史之中的高潮和巔峰時期。佛教和道教的核心思想,在這一歷史發(fā)展時期之中進入到發(fā)展的瓶頸階段,甚至在很長時間之內保持在停滯不前的發(fā)展狀態(tài)之下。內圣外王的人生價值觀念、哲學思維的認知視角以及對文人士大夫的尊重等等,都是這一歷史發(fā)展時期之內,理學核心內容所重點強調的認知核心。
二、 宋明理學思想核心與思政教育的價值契合
1. 道德認知的趨同性
習近平同志特別強調:“要把加強道德修養(yǎng)作為重要的人生必修課,自覺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見賢思齊,以嚴格標準加強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贏得人心、贏得事業(yè)成就。”這與宋明理學的追求不謀而合,一脈相承。
宋明理學家們認為:理學中的“理”字,可以根據其實際指向內容的各不相同,進一步劃分為三個不同形式的存在層次。首先是宇宙本體的理,即萬事萬物的規(guī)則。如程頤所說:“天下萬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則,一物需有一理?!边@就要求我們凡事都要符合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對與思政教育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次,“理”則是倫理道德的“理”?!抖碳费裕骸岸Y者,理也,文也”、“人倫者,天理也”。思政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德育的重視,“四有”新人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有道德”。最后,“理”指的是人們的“人性”。程頤說:“性無不善。而又不善者,才也。性即理也,理則自堯舜至于涂人,一也?!?/p>
在上述基礎上,二程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命題,其最初的本義是“要求人們學習實踐道德,不能無限制地發(fā)展私欲?!笨梢姷赖聜惱碓谒蚊骼韺W中的重要性。應當辯證地指出儒家學說的道德觀與現代社會的相去甚遠,但其中合理的、優(yōu)秀的道德追求真實反映了人性的光輝。在克制人的欲望,強調對社會的貢獻方面,它與集體主義的奉獻精神不謀而合。
2. 實踐方法的統(tǒng)一性
在如何實現“理”的途徑上,宋明理學提出要“格物致知”。認為:“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日窮其理而已也。窮其理然后足矣致之,不窮不能致也?!倍痰摹案裎镏轮蔽⒂^層面要求“至物”,即窮致物的“理”;宏觀層面要達到“窮理致知”,即“集眾理,然后脫然自有所悟”。而“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主客觀統(tǒng)一的基礎是思想教育實踐”,思政教育的開展與實施是一個不斷實踐認識的過程。在微觀層面我們要分析具體實踐的要素、過程以及效果,在宏觀層面要在這些具體的實踐中總結思政教育的規(guī)律——即歸納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范疇。張耀燦先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范疇是實踐的產物,也是認識的結晶,是實踐和認識的辯證統(tǒng)一?!笨梢哉f思政教育的實踐在客觀上遵循了“格物致知”的方法論,二者可以實現實踐方法論的統(tǒng)一。endprint
3. 價值追求的一致性
儒家思想強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把個人修身的好壞程度看成政治好壞與否的關鍵。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步驟則是實現儒家“內圣外王”的唯一途徑,其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被視為內圣之業(yè),而
“齊家、治國、平天下”則被視為外王之業(yè)。“內圣外王”是宋明理學追求的核心精神,它對中國的政治、倫理、文化以及哲學等領域均產生重要影響,其終極目標是將個人價值與家國興衰緊密地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與建設者,在價值追求上都是將個人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二者雖然實現的路徑不同,但是在終極價值追求上是一致的,都是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的社會人。
三、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政意義
宋明理學的價值追求被北宋理學家張載歸納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一名言被稱為“橫渠四句”,歷代仁人志士引以為座右銘,多位國家領導人曾在不同場合引用??梢?,宋明理學的價值追求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之后,完全可以實現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銜接。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大力推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增強民族自信和道德自信,培養(yǎng)大學生明辨是非、識大體、顧大局的觀念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核與思政教育的目標指向是圓融共通的,開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其實也是在落實思政教育的初衷。
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p>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年2月26日,第1版.
[2]趙吉惠.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導論[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46.
[3]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程頤,程顥.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125,193,204,274,394.
[5]趙吉惠.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導論[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60.
[6]程頤,程顥.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175,316.
[7]張耀燦,徐志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274.
[8]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年2月26日,第1版.
作者簡介:李章星,陜西省西安市,西北政法大學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