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燕
摘 要: 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其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而整本書的閱讀,作為當下語文教育關注的熱點,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讓學生走出讀前無趣、讀中無法、讀后無痕所造成的閱讀困境?踐行行知思想,提倡自由閱讀,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提升閱讀的水平,能使學生讀得有趣、有法、有得,從而實現幸福的閱讀。
關鍵詞: 整本書閱讀;幸福閱讀;自由;陶行知
1941年,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的修訂》中對“讀整本的書”作了專門論述,明確提出“把整本書作為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的主張??梢姟罢緯喿x”的理念源來以久。語文新課程標準一以貫之地對各學段的課外閱讀進行了量化要求,并且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讀整本書”的“實施建議”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精辟的見解,道出了教育的真諦: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然而當前學校關于整本書的閱讀卻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學生對于一本書閱讀的興致不高。閱讀的過程中,缺少閱讀方法的指導,讀完之后沒有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針對當前的閱讀現狀,筆者認為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過程中的角色尤其重要,對如何開展整本書閱讀筆者有如下幾點建議:
一、 點燃閱讀的興趣
陶行知強調:“學習要解放學生的頭腦,則是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自由的閱讀,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τ谡緯拈喿x,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點燃學生閱讀書籍的興趣,克服學生畏難的心理,激發(fā)閱讀的欲望。可以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去讀書,如在教學完《草船借箭》這一課后,學生感受到三國中部分人物的鮮明性格,求賢若渴的劉備,魯莽的張飛,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這時我再推薦他們閱讀《三國演義》去感受其他人物的性格以及發(fā)生的故事,學生進一步閱讀的興趣被激發(fā)了,紛紛買來《三國演義》來閱讀。興趣點燃了,閱讀也就打開了。同時,在讀的過程中,當學生出現倦怠期時,通過對書中人物、情節(jié)等開展知識點的競賽、做手抄板等形式,表揚做得優(yōu)秀的學生,從而推進學生閱讀,如在《城南舊事》的主題閱讀課時,我開展了“闖關測驗”——人物聚焦和情節(jié)追蹤,讓學生體驗到競賽帶來的緊張和快樂,從而激發(fā)學生反復的去閱讀整本書,學生對于《城南舊事》不再僅滿足于一遍的閱讀,有的學生甚至讀了三遍,四遍,可見興趣點燃了,閱讀的大門就敞開了。開展豐富多樣的競賽活動、閱讀分享會、讀后感等等,目的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持久深入的閱讀,點亮學生的閱讀之光,幸福地去閱讀整本書。
二、 輕松平等的導讀
在指導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不少教師陷入一個誤區(qū):就是帶領學生逐字逐句的分析,站在“教”的位置來指導學生閱讀。其實不然,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特的個性,對一本書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大膽放手,采取稍微“粗放”式、“連滾帶爬”式的閱讀,讓學生充分自主的閱讀。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應該是共同的閱讀愛好者,兩者的關系是平等的。逐漸淡化“教”的痕跡。解放學生的“嘴”,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開展閱讀,分享閱讀成果。
當然,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并不是淹沒在學生之中,而是要學會智慧的導。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在學生看不到,看不透,不會的地方進行適時的引導點撥。如在《城南舊事》的閱讀推進課上,學生在充分讀完整本書的前提下,我利用“魚骨圖”讓學生逐步發(fā)現《城南舊事》中的看似每個單獨的故事其實是相互關聯的,照應的,整本書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學生在交流的過程非常的興奮,為自己的發(fā)現而驚喜,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同時我再出示幾段文字,讓學生讀一讀這些文字的語言特點,通過交流,學生發(fā)現作者寫作的視角是“兒童的視角”。我再設疑,書中還有哪些文字也是“兒童視角”的突出表現呢?學生的興致高漲,紛紛表示要再次閱讀??梢娊處熎降攘奶熘羞m時的導讀,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深入閱讀的興致,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挑戰(zhàn)再次探究文本,也獲得了閱讀的方法和視角,感受閱讀帶來的無限快樂。
三、 開展豐富結構化的活動
整本書的閱讀過程中還需要教師開展豐富結構化的活動。所謂“結構化”活動,即教師在對學生閱讀的書籍上的指導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學生的文本特色,開展深入閱讀的指導,一本書,尤其是一篇長篇小說,作者的寫作特色較多,這里教師就要有所取舍,選擇一兩個切合學生學情的實際的點開展形式豐富的教學活動,如在開展《夏洛的網》的整本書閱讀分享課中,針對五年級的學生的學段要求,我主要抓住“友誼”這一中心主題和“如何閱讀童話”這兩個點,和學生們一起暢聊夏洛和威爾伯為彼此做的事情,交流讓你感動的情節(jié),同時讓學生交流讀過的童話故事,如《寶葫蘆的秘密》《皮皮魯和魯西西》等等,讓學生了解如何閱讀童話這一類故事題材,教師適時概括指導學生閱讀童話的方法和技巧。同時,帶領學生深入感悟“友誼”的內涵,延伸閱讀小說《羚羊木雕》和繪本《兩棵樹》,通過默讀、想象讀、對比讀等多種形式,學生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感受文字帶來的魅力,體悟人物之間那份真摯的友情。此時的教師只充當一個聆聽者、欣賞者,讓學生的思維自由馳騁,快樂表達,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生長。
在陶行知思想的引領下,幸福的閱讀,自由的馳騁,在整本書的閱讀中,讓學生自主閱讀,多一些尊重,少一些牽引,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注重學生的閱讀感受,用豐富多樣的讀書活動,讓學生深入的讀,持久的讀,在長久的閱讀實踐中,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讓學生自由快樂的徜徉在書的海洋中,真正地實現閱讀能力的生長。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1.
[4]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5]翁祖怡.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