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如
摘 要 雨課堂是MOOC平臺“學堂在線”推出的基于PowerPoint
和微信的混合式教學平臺。立足于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著重介紹雨課堂在該課程中的應用情況,分析并總結雨課堂應用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提出相應對策,為教師和研究工作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雨課堂;MOOC;PowerPoint;微信;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22-0012-04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Rain Classroom in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Course//LI Yanru
Abstract Rain classroom is a blended teaching platform which based
on PowerPoint and WeChat. Based on educational reform of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cours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rain classroom in the course, hoping to through analyzing problems of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rain classroom and
putting the solving ways, we can solve some of the problems has
existed in this course and als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other investi-gators and teachers.
Key words rain classroom; MOOC; PowerPoint; WeC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course; educational reform
1 引言
雨課堂是由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fā),旨在連接師生的智能終端[1]。雨課堂將復雜的信息技術手段融入PowerPoint和微信,成為一種“平民化”的智能教學工具,教師可以將帶有MOOC視頻、習題、語音的課前預習課件推送到學生手機,師生溝通及時反饋,課堂上實時答題、彈幕互動,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指引。
將雨課堂作為構建智慧課堂的平臺是四川外國語大學正在進行的一項教學改革項目的研究內容之一。該項目于2017年3月正式立項,以雨課堂作為智慧課堂實施平臺,擬構建基于微課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該模式在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中的實踐應用策略,以期改變目前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的部分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老師”和“課堂”,從而解決當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切實可行地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并為教師和研究工作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2 雨課堂對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教學的啟示
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現(xiàn)狀分析 20世紀中期以來,計算機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成為人類發(fā)明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事物。一方面,傳統(tǒng)學科借助計算機技術呈現(xiàn)出嶄新的學科形態(tài)和精彩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經(jīng)濟社會各個領域與互聯(lián)網(wǎng)融合發(fā)展催生出新領域、新業(yè)態(tài),促進了人類社會生活面貌的巨大改變。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fā)展,不僅僅體現(xiàn)在技術與工具層面,而且逐漸凸顯為全新的思維方式。與此相適應,面向全體高校學生的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教學的重要程度逐漸上升,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內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6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明確提出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4個領域×3個層次”的總體框架[2]。在這一總體框架的指導下,四川外國語大學根據(jù)語言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定位與文科專業(yè)特色,形成“1+X”的課程設置方案,即“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若干選修課程”。
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是面向全體大學生提供計算機知識、能力、素質方面教育的公共基礎課程。該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認知與理解計算系統(tǒng)和方法,培養(yǎng)正確獲取、評價與使用信息的素養(yǎng),具備應用計算機技術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基于信息技術手段的交流與持續(xù)學習的能力。四川外國語大學是文科院校,而文科計算機教學的實質是“以應用為目的、以實踐為重點、著眼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一種教育,以滿足社會和專業(yè)本身對文科畢業(yè)生在計算機知識、技能與應用能力方面的要求”[3]?,F(xiàn)階段,學校計算機類課程教學以教授“技能”為主,是屬于“從技術中學習”,大多數(shù)學生往往停留在“知道、領會、重復應用”這種低階思維能力層面,最終很難實現(xiàn)“用技術學習”,不具備“分析、綜合、評價”等高階思維能力,即以信息技術為認識工具和手段,進一步對本專業(yè)和其他專業(yè)的知識進行有效學習的能力,也就是實現(xiàn)《大學計算機教學基本要求》中對計算機教學的本質要求。
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現(xiàn)存問題 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是高等學校針對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開設的計算機課程,其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應用計算機相關知識技能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計算思維能力。經(jīng)過多年教學實踐和學生調研發(fā)現(xiàn),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水平分化嚴重,教師很難因材施教。大學信息技術基礎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新生,由于各地信息化普及程度不同,入學時學生計算機水平差異較大。在針對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的調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有51.02%的學生在小學時初次接觸計算機類課程,而10.2%的學生在小學以前就已經(jīng)接觸過計算機類課程,在初中和高中初次接觸計算機類課程的人數(shù)比例為16.33%和10.2%,而仍然有12.24%的學生是在進入大學后才第一次接觸計算機類課程。endprint
2)學生學習遷移能力較差,所學不能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在針對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章節(jié)喜好程度的調查中,學生普遍表示對教授的知識感興趣,但在學習完成后不能將所學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比如:一些學生在Excel電子表格中查詢個人的補考信息時,仍然不會使用電子表格查詢功能;在課堂上剛學完Word文字處理的段落縮進方式后,一些學生在Word文檔中書寫讀后感時,對居中和首行縮進仍然使用空格鍵完成。
3)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社會需要求存在差距。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涉及內容多,知識點繁雜,而學時少,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完成知識點的講解及示范操作,還要給學生提供練習指導。雖然在新版《大學計算機》教材中設計了針對不同專業(yè)的擴充知識和實踐環(huán)節(jié),但因為教師的專業(yè)限制,并不能很好地向學生呈現(xiàn)。
雨課堂對大學信息技術基礎教學的啟示 雨課堂是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fā)的智慧教學工具,目的是全面提升課堂教學體驗,讓師生互動更多、教學更為便捷。雨課堂將復雜的信息技術手段融入PowerPoint
和微信,在課外預習與課堂教學間建立溝通橋梁,讓課堂互動永不下線。使用雨課堂,教師可以將帶有MOOC視頻、習題、語音的課前預習課件推送到學生手機,師生溝通及時反饋;課堂上實時答題、彈幕互動,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提供了完美解決方案。雨課堂科學地覆蓋了課前—課上—課后的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為師生提供完整立體的數(shù)據(jù)支持、個性化報表、自動任務提醒,讓教與學更明了。
在教師端,教師可以將課件、錄音、微視頻等教學資源通過微信服務號發(fā)布到雨課堂中,可以完成課前推送、實時答疑、點名簽到、多屏互動、開啟彈幕、學習行為自動采集、教學情況數(shù)據(jù)分析等功能。在學生端,雨課堂提供課內限時習題、“不懂”按鍵、彈幕、課前預習、推送PPT資料等功能。課上的PPT可以同步到學生微信,上課時不用忙于抄寫或拍照記錄課堂筆記;遇到不懂的環(huán)節(jié),可以點擊“不懂”按鍵,還可以發(fā)送彈幕,所有信息都將第一時間反饋到教師端。同時,雨課堂可以制作手機課件,方便在手機上進行查看;可以內嵌MOOC視頻或網(wǎng)絡視頻,方便將制作好的微課資源上傳到課堂。
雨課堂可以做到師生都有備而來,并在課堂上有充分的互動。雨課堂如同為傳統(tǒng)課堂增加精密的儀表,可以實時、全面、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把在線教育和實體課堂的優(yōu)勢相融合,去連接、影響、服務課前、課上、課后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雨課堂的又一優(yōu)勢是它的易用性,相較其他需要硬件支持的應用而言,其上手操作難度低,只要會使用微信和PowerPoint,就可以玩轉雨課堂。
3 雨課堂在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中的實踐
雨課堂在課程教學中的實施方案 將雨課堂引入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結合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設計,雨課堂在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中的實施方案如圖1所示。
該模式采用任務驅動方式,教師在課前通過雨課堂教師端提前發(fā)布任務并通知學生預習,學生通過雨課堂學生端進行任務預習,并將預習情況反饋給教師。課程進行過程中,教師通過教室電腦投影或廣播PPT講義進行教學,同時連接雨課堂教師端,此時手中的手機變?yōu)檫b控器,可以控制PPT的播放、翻頁、彈幕功能;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遇到不懂的環(huán)節(jié),可以在雨課堂學生端點擊“不懂”按鈕。在測試與訓練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將課件庫或試題庫中準備好的練習或試題發(fā)布給學生,學生即可在雨課堂學生端完成練習;每位學生的練習結果會反饋到數(shù)據(jù)終端,待教師點擊結束授課按鈕后,自動發(fā)送到雨課堂教師端,教師可選擇將詳細數(shù)據(jù)發(fā)送至已綁定郵箱下載課程數(shù)據(jù)。在課后,教師可根據(jù)課程實時記錄的學生接受情況發(fā)布課后練習及拓展延伸練習,學生可在雨課堂學生端重溫課件內容,完成拓展練習。
雨課堂在教學中的實施過程 在2016—2017學年第二學期,以英語學院2016級03班、04班,國際商學院2016級04班的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作為試點,率先將雨課堂引入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1)開設課程。在微信中關注雨課堂微信公眾號,進入“我的課程”頁面選擇開課。創(chuàng)建成功后的班級會有專屬二維碼和邀請碼,學生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或輸入邀請碼申請加入班級。圖2為大學信息技術基礎雨課堂界面,圖3為學生參與情況界面。
2)制作雨課堂推送課件。在PC端安裝雨課堂應用程序,即可在PowerPoint 2010軟件中嵌入雨課堂的應用選項卡;通過微信掃一掃界面實現(xiàn)教師身份驗證,即可在PowerPoint中制作手機課件,并可以根據(jù)課程教學設計需求,嵌入MOOC視頻或網(wǎng)絡視頻,并設置單選、多選、投票等互動數(shù)據(jù)選項;制作好課件后,點擊“生成推送課件/試題”,手機微信便會收到推送課件;在手機微信端可以針對每一頁課件添加語音講解,完成后發(fā)布至班級,全體學生便會收到這份“推送課件”。圖4為PC端雨課堂制作課件截圖。
3)使用雨課堂授課。教師開始授課前,在安裝好雨課堂插件的教師電腦端打開PPT課件,通過掃描二維碼認證教師身份,即可將手機變?yōu)檫b控器,操縱課件的播放;學生亦可通過手機掃描教師發(fā)布的邀請碼/二維碼加入課程直播,教師的課件便實時地推送到學生手機端,免去學生忙于記筆記而難以跟上教師進度的煩惱;學生在遇到不懂的知識環(huán)節(jié)時,可以點擊手機端的“不懂”按鈕,也可以通過彈幕向教師端發(fā)送信息,所發(fā)送的信息也是實時顯示于課件之上。
4)收集課堂大數(shù)據(jù)。授課結束后,教師結束雨課堂教學,整個授課過程的學生反饋數(shù)據(jù)均會第一時間發(fā)送到教師端雨課堂公眾號中,這些數(shù)據(jù)包括學生簽到信息、學生“不懂”的知識環(huán)節(jié)、彈幕內容及發(fā)送者、課堂題目完成對錯率統(tǒng)計、學生對課程評價信息等。這些課堂數(shù)據(jù)還可以發(fā)送到教師綁定郵箱,方便教師下載保存和進行后續(xù)分析。
實施雨課堂教學的數(shù)據(jù)分析 2016—2017學年第二學期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于2017年2月28日開課,迄今已進行到第七周(截至投稿時),進行雨課堂試點的班級學生總人數(shù)為137人,雨課堂實時授課行為一次,自主學習四次。endprint
1)雨課堂實時授課數(shù)據(jù)分析。本次實時授課的主要目的是為熟悉雨課堂在課堂中的應用,教學內容為收集學生手機使用習慣并驗證被測學生是否具備接受雨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教學實際流程為:課程導入,學生加入雨課堂,內容介紹,雨課堂與本課程的關系,在線調查,學生通過雨課堂學生端完成調查,實時推送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主要涉及有關學生手機使用習慣的問題,包括手機每月的上網(wǎng)流量,是否會使用微信及使用頻率,是否支持使用微信作為學習工具。圖5為雨課堂反饋數(shù)據(jù)的部分截圖。
完成調查的學生人數(shù)為93人,占總人數(shù)67.9%;未能完成調查的學生主要原因在于不會操作使用雨課堂界面。調查結果顯示,93.5%的學生手機每月流量超過500 M,91.6%的學生會使用微信,93.6%的學生表示每天會在固定時間打開微信,其中42.7%的學生表示微信在手機上一直處于開啟狀態(tài)。在被問及是否贊成使用微信作為學習工具時,56.7%的學生表示這是很好的方式,支持;36.7%的學生表示用和不用沒差別,無所謂;6.7%的學生表示操作麻煩,不太支持。對于微信支持度問題上并未取得理想中的贊同程度,分析主要原因應是被調查學生的專業(yè)太過單一,僅為英語學院和商學院的學生,并不能代表全校水平,并且在后來的授課中發(fā)現(xiàn),這部分學生的計算機水平處于學校中等程度,在接受新的信息技術方法時難免會顯得被動。
2)雨課堂在線學習數(shù)據(jù)分析。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體系由課堂授課和在線學習兩部分構成,教學組對“在線學習”的定義為“學生自行安排時間、地點,完成教師布置的拓展內容、課后作業(yè)及課堂中未完成的內容”。根據(jù)教材中拓展部分的要求,目前進行的在線學習圍繞字處理軟件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展開,包括排版技巧、色彩搭配、巧用Word表格排版、圖文混排技術四個部分,學生完成每次在線學習的時間為一周,通過雨課堂將相關的課件、視頻、教師講解語音等資源推送到在線課程中,學生完成學習后通過點擊“報告老師”按鈕完成預習,并可以針對預習情況給教師留言。表1是四次在線學習的具體數(shù)據(jù)分析。
3)學生階段性成果。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每一階段任務完成時均可形成一份個人作品。前七周結束字處理軟件學習任務后,學生完成的作品為個人旅行計劃書。學生作品均是在參考課堂講解內容和在線學習內容的基礎上,根據(jù)個人愛好完成。圖6為部分學生作品截圖。
4 雨課堂在教學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重視雨課堂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而非技術 技術的興起與革新是為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使用雨課堂的重點在于構建更加符合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而非單純地炫技。以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為例,對課程的建設要重視其教學設計,努力思考使用雨課堂等新形式改變教學現(xiàn)狀,真正起到提高教學質量、推動教學發(fā)展的作用。
著重思考雨課堂與課堂教學方式的整合 雨課堂的發(fā)展是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發(fā)展現(xiàn)階段的一個特征,不是信息素養(yǎng)教育發(fā)展的最終目標。雨課堂不能解決大學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所有問題,不能取代其他教學方式(如課堂講解),教學工作者需要積極思考雨課堂與傳統(tǒng)課程教學方式整合的問題,讓教師能夠將雨課堂變?yōu)橄窠瘫抟粯拥墓ぞ邽檎n程教學提供便利。雨課堂本身的技術應用并不復雜,如何將其合理地、適當?shù)厝谌虢虒W環(huán)節(jié)卻是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進一步探究如何讓雨課堂充分發(fā)揮其“智慧” 使用過雨課堂的教師曾談到“理想的課堂,是師生都有備而來,但這并不容易實現(xiàn)”[2],“怎樣實時、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是一線教師的迫切需求”[2]。雨課堂可以在課前推送預習材料,有效收集學生反饋,從使用之初就被冠以“智慧課堂”的名譽。智慧課堂實際只是一種教學模式,可以理解為實施智慧教育和進行智慧學習的環(huán)境,課堂并無智慧可言,教學組織者需要將自身的智慧賦予教學模式,在教學組織和實施過程中體現(xiàn)其“智慧”。
在線教育與實體課堂是否能實現(xiàn)真正融合 雨課堂以一種平民化的教育實現(xiàn)方式,把在線教育和實體課堂的優(yōu)勢相結合,服務于課前、課上、課后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在線教育與實體課堂的真正融合應避免“一頭熱”的形式:單純地把線下學習模式下的課表、教材搬上互聯(lián)網(wǎng),對所有的學習者進行毫無差異性的單向填鴨式教學。
參考文獻
[1]學堂在線推出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EB/OL].[2016-06-17].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660/2016/20160617101758935397134/20160617101758935397134_.html.
[2]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2.
[3]樊子牛,唐瑩,何英.建構外語院校計算機類課程“主導—主體”教學模式[J].計算機教育,2010(18):108-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