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我結(jié)婚快一年了,跟老公感情很好,跟婆婆卻處不來。雖然我和老公單過,但婆婆幾乎天天都來,雖然她來了忙里忙外的,但我真的感覺好壓抑,看不慣也不好表達出來,我都不敢想象以后有了孩子她會不會直接搬過來住???是所有的婆媳關系都這樣嗎?青島:汝嫣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jīng)”。最講究道德倫理的中國人,遭遇最尷尬的道德難題可能就是中國式婆媳關系。
兩“情”不易兼有易生隙
婆媳關系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家庭關系,既不同于親人之間的血緣關系,也不同于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關系,因此缺乏天然的凝聚力,在歸屬感上有所區(qū)別,容易形成“等差之愛”。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人在對各種人際關系分類時,會采用一個雙維度的標準。一個維度是關系中兩個人身份角色的距離,一個維度是真情交換和義務履行的均衡。在家庭關系中,親子關系是一種血緣關系,而夫妻關系、兄弟姐妹關系相形之下其重要程度都會弱一些。所謂“等差之愛”是說在親子之間、夫妻之間、手足之間都有來自角色身份規(guī)定的情感,即“應有之情”。而拋開身份角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形成對于一個人的愛憎好惡,有一種超越親緣身份的評價。這就是“真有之情”。婆媳雙方常常一方強調(diào)真有之情,另一方強調(diào)應有之情,結(jié)果兩方都不滿意。
觀念差異下的情感之爭
婆媳往往對對方都有自己的心理期待,這種期待又大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fā)的。一旦無法滿足對方的預期,婆媳雙方就因此而漸生嫌隙。事實上,對各自家庭和家人的厚此薄彼和親疏之爭,正是婆媳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且婆媳關系中客觀存在著婆媳兩代人不同的社會觀念差異,如果彼此不能適應和寬容,就會產(chǎn)生隔閡。比如,婆婆管制、挑剔媳婦;媳婦不滿足于受管,而要求在家庭中有更高的話語權。傳統(tǒng)觀念與現(xiàn)代意識的沖突,使婆媳關系出現(xiàn)危機。加之婆媳同為女性,心思細密,往往一點小事,就能引起強烈反應,提高矛盾沖突的概率。同時,婆媳之間存在潛意識的情感之爭。婆婆多年來習慣于照料子女的母親角色,免不了事事插手,引起媳婦不快。而兒子和媳婦之間的親密,也會讓婆婆產(chǎn)生被冷落之感而遷怒于媳婦。
調(diào)試內(nèi)心期待值化解矛盾
盡管婆媳難處比較常見,但并不是所有的婆媳關系都是充滿火藥味的。要達成婆媳間的這種和睦相處,需要婆婆、媳婦和兒子三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婆媳雙方調(diào)適內(nèi)心期待值,面對矛盾和差異,要站到對方立場上考慮問題,采取彼此寬容的態(tài)度。
婆婆作為長輩,要有接受新生事物的意識,同時逐漸適應新的家庭結(jié)構;媳婦作為晚輩,要懂得體諒婆婆的難處,尊重和理解婆婆的個人習慣,主動溝通,貼心關切;在婆媳這對矛盾體中,兒子的作用舉足輕重,不能介入和偏向任何一方,而是應該積極主動地在母親和妻子之間進行感情的調(diào)適與溝通,同時注意營造寬松、自由的家庭氣氛,及時抵消和疏泄婆媳間的不愉快。主動發(fā)展愛的能力,培養(yǎng)愛的責任,可以有效地化解家庭生活中的矛盾糾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