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昆
摘 要:致良知說中包含良知本體及致良知的工夫。王陽明就是參考了儒釋道的理論,借鑒了儒門的良知本心說及佛教的心性本覺論,還有儒釋道的意境,其覺得良知的本來狀態(tài)就是:萬物生存的依據(jù),宇宙的本源,是非的標準,合儒釋道氣象的儒家新境界。本文分析了王陽明的致良知說對儒釋道三教的融合分析。
關鍵詞:王陽明致良知說;儒釋道三教;融合分析
致良知就是王陽明所有的學說理論總結,而這一學說的建立和儒釋道具有聯(lián)系。王陽明曾經(jīng)沉迷佛道,但是因為不滿意其宗旨而又再次回到儒門。然而其對佛道具有很明智的態(tài)度,其并不認同佛教棄人倫絕世務的宗旨,然而對佛家的本體論等還是認同的,對其將三教觀的融合可以用“三間共為一廳”來形容,也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致良知說。本文就從良知本體以及致良知工夫兩方面分析了和三教的合一。
一、良知本體和儒釋道三教的融合
(一)王陽明參考了三教的本體論,認為良知就是萬物生存的根本
這一點體現(xiàn)在幾方面,首先,在對于良知內涵定義上,王陽明借鑒了一些人的學說作為基礎,有陸九淵的“心即理”、程頤“性即理” 以及朱熹的條理說等,其認為心的本源是理也是性,理就體現(xiàn)人的本質,也是心的條理;其還借鑒了《易傳》的變易觀及道家的道即無規(guī)定性理論,覺得良知中的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隨時變化,沒有規(guī)定的[1]。程顥以及陸九淵等人認為人心中包含儒家倫理,王陽明也是受到這些的啟示而產生了“心即理”。王陽明還將程頤和朱熹的外在天理落實到人心上,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要在人們心中樹立封建倫理的權威。王陽明還提出了“無定在,無窮盡”的理論,這也是受到道家的影響而產生的,而影響其的人物包括王弼、老子等,受到他們的影響,王陽明覺得封建義理同樣也是沒有具體規(guī)定的。
其次,其良知中的核心就是封建義理,在借鑒了三教的本體論框架后,其在原有基礎上把良知發(fā)展到本體程度,覺得所有的事物都是良知的發(fā)用。其認為良知是所有事物生存的依據(jù),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等,在其理論中,良知等同于性、心體。王陽明認為儒釋道三教是一家,同源的,對于佛道教分別用各自的本體論收拾儒學,且將儒學說成是二教形勢下的發(fā)用,王陽明就反擊這一說法,其認為佛道是儒之道體的用。并且王陽明還批判了懂得用儒之道體融通佛道之用的人。在借鑒佛道的體用不二觀基礎上,贊揚良知之學的體用一如,通過這一思想鞭撻了佛道的只管自己內修但是卻不管國家的行為。王陽明的良知本體論具有重要的意義,傳統(tǒng)中的儒學的關注點是經(jīng)世致用,這是儒家沒有形上的證明。儒學從先秦到北宋初年的思維階段都是在本源論或者是形下,這也讓它比不上精致的佛道本體論思維,而這就是南北朝很多人從儒門轉移到佛道中的原因,最終導致了封建統(tǒng)治危機。到了王陽明時期,一直在高位的朱熹和程頤的理論開始走下坡路,無法再起到規(guī)范社會的作用。王陽明在人們心中重新樹立封建倫理的權威性,以此來解決朱末學的不足。其建立良知本體論還掃除了陸學的粗疏,站在心學角度上對抗了佛道,這也讓儒學得到了再次的發(fā)展。
(二)王陽明借鑒道學等的本源論,得出“良知一氣一萬物”的宇宙生成樣式
老子認為萬物本源就是道,王弼覺得天地以及萬物的母都是從沒有到有的,即本源論思想。道是本源是道學中的一個具體設定,除此之外還有宇宙發(fā)生論,即道生萬物。杜光庭及葛洪等提出了道-氣-萬物的宇宙生成樣式。王陽明受到了程頤、朱熹、《易傳》、道學等本源論影響,將其良知說發(fā)展成 “乾坤萬有基”,王陽明也形成了宇宙的生成構架,即“良知-氣-萬物”,認為心地中的所有事物和良知是一氣貫通的,氣能夠創(chuàng)造萬物。王陽明并不是氣本源論,而是將氣看做是理和萬物、良知和萬物之間的中介,其認為的萬化根源還是良知。王陽明將良知說上升到宇宙本源的層面,就是為了明確封建義理的高度,目的就是要維護封建統(tǒng)治。
(三)王陽明吸取儒門的良知本心說和中國佛教的心性本覺論,提出良知是是非標準
王陽明汲取了一些圣賢的啟示,將良知說認為是是非判斷的標準,包括楊簡、陸九淵、孟子等[2]。王陽明還吸取了中國佛教的心性本覺論,認為良知是具有本覺功能的,其覺不同于佛家中的覺,佛教中的覺是理解領悟佛理,而王陽明的覺是對倫理的自覺,對善惡的判斷,其倡導所有人在做事上都要將良知作為基準。王陽明還借鑒了陸九淵等人的“自作主宰、不以經(jīng)典和圣人的權威作為絮矩”的學說。王陽明之所以倡導良知作為標準也是為了要提高封建統(tǒng)治的效果。當時,朱子的外在心理權威已經(jīng)無法擺正社會價值觀,這時王陽明將良知的權威樹立在人們心中,倡導人們應該自覺的進行自律。其對儒家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將他們放在接受良知檢驗的情況下,這就降低了儒家的神圣性,還削弱了封建統(tǒng)治政權,王陽明認為良知標準內核就是封建倫理,因此不會威脅到統(tǒng)治者。
二、致良知工夫和儒釋道三教合一
宗密頓漸觀對其也有作用,讓其認為人需要領域良知的理,進而去慢慢的修煉提升自身的境界 [3]。王陽明的內圣外王的漸修觀就是主要受儒家的提撕影響,也和受到佛道教啟迪有聯(lián)系。王陽明受到宗密的啟迪,也兼容不同的致良知工夫,認同漸修漸悟及頓悟頓修的理論。其注重頓悟的引導,將頓悟良知的力看做是學的頭腦,強調學習需要具備頭腦。與此同時,王陽明看到了悟后的漸修重要性,進而將理發(fā)展到精神境界,可以不斷修煉,并落實到實踐中。總之,受宗密的啟迪,其意識到良知之理要頓悟,達到極致或者是保持良知的境界是需要逐漸修煉的,在其著述中也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先頓后漸。王陽明的漸修中包括心體上的用工,還有事上的磨練,將良知放到每個事物中,能夠符合良知的標準。其內圣外王的漸修觀主要受儒家提撕影響,另外,也受到了佛道的啟迪。
三、結束
綜上所述,王陽明的致良知說和其和三教之間的關系具有緊密聯(lián)系,在受到儒釋道三教以及圣賢的啟迪下產生了致良知說,并不斷提升高度。
參考文獻:
[1]付曉康.王陽明“致良知”說的工夫及現(xiàn)實意義與價值[J].學理論.2017(2).
[2]張新民.德性生命的實踐與價值世界的建構——論王陽明良知思想的四重結構[J].天府新論.2017(5).
[3]侯丹.論王陽明致良知說對佛禪的吸收和利用[J].學術交流.201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