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教學做合一”,對當前美術課程標準提倡的“關注文化與生活”具有指導作用。為此,筆者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實踐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思想,讓美術教學從生活出發(fā),引導學生從自然中感受美,社會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作實踐中創(chuàng)造美,努力實現(xiàn)美育回歸生活。
關鍵詞:生活教育;美術教育;生活化;開放性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作為一種科學的教育學說,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美術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當今教育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美術教育不僅可以培養(yǎng)兒童感受美、理解美、表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兒童情操開啟兒童智力及其自身各種因素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兒童個性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一、 生活即教育,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美術體驗活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必須與生活相聯(lián)系,圍繞生活來進行。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應當以生活為中心。
怎樣才能讓我們的美術課堂不僅僅是局限于教材,而是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角色體驗中學習美術,感受生活中的美術并學以致用呢?筆者認為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美術體驗活動顯得十分必要。例如,在教授《花點心》一課時,我事先給孩子們準備好了一些廚師帽,自己也戴好廚師帽,把教室周圍布置上美食圖片,創(chuàng)設今天我來做“小小廚師”角色體驗。學生們戴上廚師帽,一副儼然我就是小廚師的神情,躍躍欲試。通過“我的刀工最厲害”、“我的色彩最漂亮”、“我的搭配最美觀”三個活動的創(chuàng)設,解決用橡皮泥塑形的問題。當孩子們把自己置身于“廚師”這個角色,和生活中感受到的廚師應具備哪些能力相結合,實現(xiàn)美術課堂的目標。在完成美術作品之后,再布置課后拓展:和媽媽一起學習烘焙。讓孩子和媽媽一起做花點心,體會生活中的廚師角色。
二、 社會即學校,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美術學習環(huán)境
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過:“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彼囆g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對于小學生而言,在生活中獲得的閱歷及經(jīng)驗都有限,如果想更好地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美術學習環(huán)境,就要讓孩子走出教室,回歸大自然,讓學生身心都受到美的事物感染,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
(一) 走進大自然,進行寫生
自然蘊含著巨大、豐富的生態(tài)資源。自然界的蟲魚鳥獸、花草樹石、江山日月等都成了一幅幅天然的畫卷,色彩鮮艷,給人類視覺和聽覺的享受。小學生對于大自然的萬物總會充滿好奇,因此開放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勢在必行。走出教室,到校園內(nèi)寫生;走出校園,到鄉(xiāng)村的田野間寫生;走出家門,到社區(qū)進行寫生,讓學生在不同的美術學習環(huán)境中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感受生活的美好。例如:在教授人美版四年級《植物寫生》一課,校園就是最好的活教材,春天的校園里各種植物生機勃勃,百花齊放。讓孩子帶好速寫本,走出教室,找一株喜歡的植物,仔細觀察,將看到的植物描繪在畫紙上。在這樣的寫生活動中,學生不僅學會了觀察,還有更驚喜的發(fā)現(xiàn):原來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植物形態(tài)是不一樣的;植物的葉子有大小的變化;葉子的前后有遮擋關系……這些發(fā)現(xiàn)在室內(nèi)課堂是很難呈現(xiàn)并理解的。
(二) 走進博物館,拓寬視野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學會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提高審美能力。如何欣賞?僅僅讓學生在課堂內(nèi)通過老師展示的幾張圖片就能學會欣賞嗎?答案是否定的,教師應廣泛利用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等校外課程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活動。在國外的美術館,隨處可見老師帶著孩子們?nèi)⒂^名作,教師對著名畫為學生講解,學生也不覺得枯燥、乏味,相反他們聽得津津有味,因為那樣的視覺盛宴,帶給他們的是深深的震撼。其實,在我們城市也有博物館,展覽館,周末可以帶著學生去參觀,感受不同畫家、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藝術的魅力,學會美術欣賞的方法,并能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社會環(huán)境才是最好的學習環(huán)境,多帶孩子出去欣賞,才能真正實現(xiàn)美術欣賞的目標。
(三) 了解家鄉(xiāng)藝術,走進名家
在我們美術課程中,地方課程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作為教師應努力做好開發(fā)工作。我所在的學校位于太倉市雙鳳鎮(zhèn),是以龍獅文化為特色的鄉(xiāng)鎮(zhèn)。因此將龍獅文化作為我們的校本課程,設計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能夠了解家鄉(xiāng)的文化和歷史。因此帶孩子們?nèi)⒂^龍獅之鄉(xiāng)仇國良先生的工作室,現(xiàn)場觀看仇國良制作龍,欣賞他工作室中展示的各種活靈活現(xiàn)的龍獅形象,分析他所設計的龍的造型特點及使用材料。在參觀、欣賞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了解了家鄉(xiāng)的藝術,也學會了龍獅的制作方法。這樣,我們的美術課堂才是真正回歸生活的課堂。
三、 教學做合一,美術教學目標貼近學生生活
陶行知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教師拿做來教,學生拿做來學,使教學過程成為教師真教,學生真學。教師做的過程,既是教師成長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的過程。例如,《捏泥巴》這一課教學時,目標設定為用橡皮泥捏出各種造型美觀的器皿。橡皮泥是學生平時比較熟悉又十分感興趣的材料,而生活中我們也一直要用到各種器皿。因此我將本課重難點設計成五個探究環(huán)節(jié):1. 怎樣使你的泥巴變個樣?(學生試完之后,教師也嘗試不同的方法)2. 怎樣使你的捏泥巴的樣子能裝得下東西?(學生嘗試完,師也示范不同的方法)3. 用哪些不同的方法表現(xiàn)深淺不同的容器?(師捏出不同深淺的器皿供學生觀察)4. 怎樣使你的容器看起來更漂亮?(師動手裝飾器皿)5. 你覺得你做的這個器皿在生活中可以用來裝什么?在這種師生的雙邊活動中,學生對老師產(chǎn)生崇拜感,也在自己的探究活動中體驗到成功。你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遠比你想象的強。
在美術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我們美術教師應充分理解并發(fā)揚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讓我們的美術課堂真正回歸生活。
參考文獻:
[1]張海濤.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少先隊體驗教育的啟示[J].少先隊活動,2016,(4).
[2]張勇,張園園.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探析[J].福建黨史,2008,(3).
作者簡介:
魏麗風,遼寧省錦州市,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學號2014012109;江蘇省太倉市,太倉市雙鳳鎮(zhèn)新湖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