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魏啟嵐++龍子午++杜為公
【摘 要】 企業(yè)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產生了財務資本與人力資本的博弈。股東要對財務資本的溢出效應進行考量,經營者則對人力資本的吸收能力進行考量。財務資本和人力資本作為兩大重要的生產要素,存在緊密的互相依附性。只有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才能避免產生無謂的資源消耗和機會成本的增加,因此,應努力倡導利益相關者共贏的和諧勞資關系,通過財務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有機耦合實現(xiàn)共贏。
【關鍵詞】 財務資本; 人力資本; 吸收; 溢出; 博弈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8)03-0054-03
一、引言
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以下簡稱兩權分離)背景下,企業(yè)存在兩類資本的所有者——財務資本與人力資本所有者[ 1 ]。公司治理領域廣泛關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引起的代理問題并提出了多種公司治理機制,以抑制財務資本所有者與人力資本所有者的利益沖突,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在股東理論看來,投入財務資本的投資者給企業(yè)帶來了創(chuàng)造價值的奠基性資本,并以此帶動人力資本的增值,企業(yè)資源配置與人力使用均應服務于財務資本的增值。人力資本理論認為,股東投入的財務資本并不能自行創(chuàng)造價值,它依賴于人力資本,人力資產也創(chuàng)造價值(Blair,1995)。
黃志忠認為,在大多數(shù)企業(yè),剩余風險的一部分是由長期雇用的雇員承擔的,他們在企業(yè)工作多年,積累了企業(yè)所需的特定技能,這些技能是公司寶貴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雇員不能將這些技能用于他處,雇員向公司投入了資本,而投入的資本也暴露在風險之下[ 2 ]。
由此,兩權分離背景下,企業(yè)的財務資本與人力資本自然而然地“綁定”在一起。但是,信息不對稱天生存在,股東不能確定經營者是否恪盡職守,是否增大在職消費等而偏離股東利益最大化目標,經營者亦不能確定股東是否會最大程度地激勵經營者,對經營者承擔的風險給予“補貼”。
在小微企業(yè),股東大多數(shù)都是經過多年艱苦創(chuàng)業(yè)而成長起來的,股東一方面十分珍惜企業(yè)已有的成果,另一方面更期望企業(yè)逐步壯大,取得更大成就。在企業(yè)發(fā)展壯大過程中,尋覓有才能的經營者并有效激勵之是股東面臨的主要難題。小微企業(yè)的經營者亦存在多方面的期許——對于經營效益好的公司,經營者期許成為所有者的一員,從而分享一部分剩余收益;對于經營效益不好的公司,經營者期許股東輸入社會資本或轉變行業(yè),拯救危機中的企業(yè)。
事實上,小微企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股東和經營者均面臨多期的選擇,雙方可以基于長時期的選擇域進行決策,從而雙方均可在后一個選擇期對自己因信息不對稱而做的零和選擇進行更正,然后以補償對方的方式進行補救,最終達成共贏。本文即根據(jù)股東和經營者連續(xù)多期的選擇域,建立動態(tài)博弈模型對股東和經營者的決策進行分析,以期解釋經濟生活中股東和經營者的選擇并倡導共贏的選擇。
二、相關概念界定
根據(jù)溢出效應定義,一個行為主體在進行某項活動時,不僅會產生活動所預期的效果,而且會對行為主體之外的人或社會帶來收益。鑒于此,本文研究財務資本的溢出效應即財務資本擁有者(下文將對財務資本擁有者、投資者、股東三者交替使用)投放資金創(chuàng)辦企業(yè),不僅獲得資本增值,而且對當?shù)亟洕鲩L、就業(yè)崗位提供等方面也有直接的社會貢獻,對于其高薪聘用的經營者則會帶來不菲的個人報酬。
根據(jù)吸收能力定義,一個主體獲取到外部信息或機會后,不僅會認識外部信息或機會的價值,而且會通過吸收和創(chuàng)新將外部信息或機會應用于自身的商業(yè)活動,從而享用其利益[ 3 ]。鑒于此,本文研究人力資本的吸收能力即人力資本擁有者(經營者,下文將對二者交替使用)被投資者聘用后,在企業(yè)積累個人財富,獲得關系資本,并逐漸成長起來。
根據(jù)動態(tài)博弈論,一般是指博弈的各方按照先后不同時間,依次、有順序地做出決策或采取行動,一般用擴展式表述來描述和分析動態(tài)博弈[ 4 ]。擴展式表述將參與人的戰(zhàn)略空間描述為:主體擁有哪些信息,在什么時候行動,每次行動有哪些具體行動可供選擇,參與人在相應的環(huán)境中進行相機選擇。鑒于此,本文研究財務資本的溢出效應與人力資本的吸收能力動態(tài)博弈過程,即小微企業(yè)的投資者將企業(yè)交由經營者管理,支付高薪,提供企業(yè)的營銷渠道和社會資本;投資者對經營者的道德品行和忠誠度存在信息不對稱,經營者通過多年的磨練吸收了企業(yè)的營銷渠道和社會資本后,雙方如何抉擇的過程。
三、財務資本溢出效應與人力資本吸收能力的動態(tài)博弈模型
(一)假設條件
1.投資者和經營者都是理性經濟人,即投資者和經營者均會選擇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且規(guī)避各種可能風險的行動。
2.所構建動態(tài)博弈模型,簡單來說,就是博弈的一方首先采取行動,而另一方則根據(jù)對方的行動來進行本次的決策。
3.博弈雙方處于信息不完全的情形下。
4.博弈雙方都清楚對方是在自身利益最大化前提下的理性選擇。
(二)博弈過程
1.本文的具體假定
(1)經營者的初始稟賦為Ce,收益為f。
(2)股東選擇溢出,經營者才有吸收的基礎,設經營者吸收的成本為C,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新的成本為C1。股東如果不溢出,則經營者的最終獲益為f扣除初始稟賦Ce后的余額。
(3)經營者如果選擇不吸收,其收益為0。在經營者吸收的情況下,設經營者吸收的成本為C,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新的成本為C1。
(4)經營者通過吸收來刺激投資者進一步投資,投資者因此可獲新的收益為M1,如果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風險加大,則所受的損失可能為-M2。
(5)經營者得到投資者的投資后不努力工作或“竊取”投資者賦予的營銷渠道和社會資本(為簡化,下文與“竊取”交替使用)則無成本損失,同時,因為偷懶行為和“竊取”行為,投資者追究的成本為F(x),若投資者追究成功,經營者受到的懲罰損失為b。endprint
(6)投資者無論能否追究成功,經營者的無形資產損失如信用形象等均為R。
2.博弈樹
根據(jù)上文的具體假定與博弈過程分析,本文的博弈樹為圖1。
如圖1博弈樹所示,(-M1,f-C-C1)表示投資者獲益繼續(xù)投資,(0,f-Ce)表示財務資本溢出后經營者偷懶(不吸收)的所得,(0,f-C-Ce)表示經營者充分吸收而投資者不再追加投資的結果,(-M2,f+M2-C-R)表示在經營者充分吸收的前提下,投資者追加投資后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偷懶且“竊取”投資者的成果而投資者進行容忍的博弈結果。若投資者加以追究,則可能追究成功也可能追究不成功。當投資者追究成功時,博弈結果為(-M1-F,f-C-b-R);當投資者追究不成功時,博弈結果為(-M2-F,M2+f-C-R)。(-M1,f-C-C1)表示經營者不偷懶,不“竊取”,投資者獲得收益后繼續(xù)投資的所得。(-M2,f-C-C1)表示經營者不偷懶,不“竊取”,在競爭、風險加劇時的所得。
3.博弈過程分析
(1)博弈樹的分析
1)經營者需要資金、社會關系的時候不向投資者尋求其財務資本的溢出,而是通過自我積累的方式,此時投資者的收益為0,經營者通過自我積累后得到的收益為f-Ce,雙方的收益為(0,f-Ce)。經營者由自我積累的方式所獲得的收益為f-Ce,而此時各方的收益均為(0,f-Ce)。
2)經營者選擇受雇于投資者。如果投資者選擇不溢出,那么投資者的收益仍然為0,此時經營者為了尋求財務資本的溢出成本為C,雙方受益為(0,f-C-Ce)。
3)投資者選擇溢出后,若經營者受雇于投資者,由于競爭和風險加劇,雙方的收益為(-M2,f-C-C1)。
4)投資者選擇溢出后,若經營者并不努力工作,甚至“竊取”投資者的營銷渠道和社會資本。此時,投資者可選擇追究或容忍。若容忍,則經營者不僅得到原來的收益f,還搶占了投資者的營銷渠道和社會資本,同時造成了自身形象、信用等的損失R,此時雙方收益為(-M2,f+M2-c-R)。
5)若投資者選擇追究,需付出追究成本F。如果追究成功,經營者受到懲罰,投資者得到賠償,雙方收益為(M1-F,f-C-b-R);如果追究不成功,投資者得不到補償,同時也損失了追究成本,而經營者同樣個人形象、信用受損,此時雙方收益為(-M2-f,M2+f-C-R)。
(2)納什均衡分析
假定投資者追究成功的概率為P,則不成功的概率為1-P。在博弈最后階段.如果投資者追究經營者的偷懶行為和“竊取”行為,其收益為:
假設P為投資者能夠成功追究的概率,那么追究失敗的概率為1-P。博弈處于最后階段時,若投資者追究經營者的偷懶行為和“竊取”行為,其收益為:
P(M1-F)+(1-P)(-M2-F)
當P→0,F(xiàn)較大時,P(M1-F)+(1-P)(-M2-F)→(-M2-F)<-M2,則投資者的追究會導致更大損失。故在最后階段,容忍是理性投資者的選擇,而不是追究。
在博弈過程中的第三個階段,經營者會選擇努力工作、不“竊取”還是不努力工作、“竊取”時,理性的經營者明白自己偷懶、“竊取”投資者也會選擇容忍,在比較努力工作、不“竊取”的收益f-C-C1和偷懶、“竊取”的收益f-C+M2-R時,由于R較小,所以f-C+M2-R>f-C-C1成立。則處于該階段,努力工作與不“竊取”不會成為經營者的選擇。
博弈過程中的第二個階段,投資者明白經營者會選擇偷懶、“竊取”,同時自己最終也會選擇不追究,在比較溢出收益(-M2)和不溢出收益(0)之后,理性的投資者肯定選擇不溢出,這就是為什么投資者不將經營者納入股東,總會“留有一手”的原因,也是理性投資者為最大化其自身利益的結果。
在博弈過程中的第二個階段,經營者明白投資者會極力保護財務資本而選擇不溢出,那么自我積累就是理性經營者的選擇,不然損失的成本為c。納什均衡的結果是經營者不尋求吸收投資者的財務資本,各方收益均為(0,f-Ce)。
(三)結論
由上述動態(tài)博弈來分析得出以下兩個結論:
一是投資者與經營者的博弈其納什均衡結果為投資者偏重于遏制財務資本溢出,而經營者偏重于不尋求投資者的財務資本溢出。
二是經營者的努力工作程度越高,則跟投資者的差距會縮小,進而對于吸收投資者溢出的財務資本更有利,但可能會對投資者所追加的投資有相關的競爭擠壓效應產生。
四、政策建議
資本的本性在于增值,無論對于財務資本還是人力資本,這一命題均成立,因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企業(yè)便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財務資本與人力資本的博弈。對于小微企業(yè),股東尤其看重其財務資本的保值與增值,股東一方面要為任用合適、能干的經營者支付挑選成本(包括解雇不合適、不能干經營者花費的成本和機會成本),另一方面要激勵合適、能干的經營者兢業(yè)、忠誠。因而,股東要對財務資本的溢出效應進行考量。與此同時,經營者通過“吸收”股東的初始投資,一方面尋找了發(fā)揮其積累的人力資本初始稟賦的平臺,另一方面又面臨提升其人力資本溢價能力的壓力。因而,經營者要對人力資本的吸收能力進行考量。
事實上,財務資本和人力資本作為兩大重要的生產要素,存在緊密的相互依附性。只有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才能避免無謂的資源消耗和機會成本的增加而最終獲得共贏。也就是說現(xiàn)代企業(yè)應努力倡導利益相關者共贏的和諧勞資關系,通過財務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有機耦合,推動投資者放松對其財務資本的“固守”,從而提高資本增值速度。而經營者則應珍視投資者給予的機會,拓展人力資本溢價渠道,加速自我積累。
【參考文獻】
[1] 宋良榮,徐福緣.基于分享制的資本配置研究[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4(2):62-67.
[2] 黃志忠.基于資源配置的公司治理策略分析[J].會計研究,2012(1):36-42.
[3]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
[4]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