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詩環(huán)
摘 要:我國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模式長期以來受結構主義理論和行為主義理論的影響,一直處于以教師為中心、以語言知識為重點的教學模式下,導致了缺乏人文精神的“文化失語癥”和 “語言工具”現象。新課改強調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主張學生自我發(fā)展和實現的過程,開發(fā)潛能,培養(yǎng)人的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本文主要闡述了如何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人文素養(yǎng);課堂活動;課外活動
引言
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新課標的要求,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老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善于捕捉人文素養(yǎng)培樣點,通過各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設計與之相關的活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
一、研究背景
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關注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提高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發(fā)展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增進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養(yǎng)。學生學習,不只是學習知識,也不只是訓練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豐富心靈、完善人格。因此教學更應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張揚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培養(yǎng)的方式和手段非常廣泛和靈活,下面我就通過開展活動的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淺談自己的淺薄看法。
二、實施途徑
(一)組織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 創(chuàng)設合作學習環(huán)境
開展課外活動有助于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fā)展智力和個性、展現才能。將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實踐生活結合起來,更能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光輝。因此,教師應有計劃地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 如朗誦、唱歌、講故事、演講、表演短劇、英語角、英語墻報、主題班會覽等?;顒幽康谋仨毭鞔_,老師給學生布置確切的活動任務,可適當增加小組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小組活動中, 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條件,有效地發(fā)揮每個學生的特長。使他們能夠互相學習、互相欣賞,取長補短,豐富其情感體驗,發(fā)展其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意識。
選修7課本第四單元sharing,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點在于讓學生理解“志愿者活動、獻愛心活動、合作共享”的意義,培養(yǎng)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他人、扶貧就困的愛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完本篇課文之后讓可設計一些課外活動讓學生從事志愿者活動,如:志愿捐贈廢舊書籍、衣服給貧困兒童,志愿從事校園垃圾清理活動,組織學生去敬老院關愛老人等等,通過這些親身體驗讓他們感受到幫助他人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在精神領域達到有效的額教育目的。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活躍課堂氛圍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強調教育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tǒng)教育以書本為中心,我們要將課堂內容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開展恰當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既可以讓學生很好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又能達到很好的情感教育作用,正所謂“行動勝于言行。同時可以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團隊合作精神。
如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7第一單元Living well話題與殘疾人有關,情感教育的目標在于讓學生了解“殘疾”,理解殘疾人,提高主動關心、幫助弱勢群體的意識,同時激發(fā)自尊、自立、自強的精神,欣賞“身殘志堅”的高尚情操,以樂觀的態(tài)度、頑強的毅力面對人生。單純的靠老師口頭上闡述殘疾人生活的困難,很多學生并不能理解殘疾人,更不用說主動關心、幫助他們。所以我們可以設置一些簡單易操作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殘疾人的生活。如:
活動一:讓某個學生扮演盲人從教室后面走到教室前的飲水機旁倒水。動作完成后向全班同學描述自己的內心感受,這個活動不僅耗時短易操作,而且能夠達到很好的情感教育作用,學生能體會到盲人的世界里一片黑暗,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不便甚至危險,隨之而來的是心里的恐懼、不安。在對盲人的生活有了親身體驗之后,他們才能更深的理解殘疾人生活的不易,從而對殘疾人產生同情,主動愿意幫助殘疾人,并且懂得珍惜自己現有的生活,以樂觀自信的狀態(tài)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活動二:請幾個學生表演一個情景劇,內容為:一個聾啞人看見一個小孩落入水中,急于向不遠處的路人求救,無奈無法用語言快速清晰的表達出來,而路人又因為無法理解對方的意思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通過這個情景劇讓學生體會到聾啞人與正常人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倡導我們在與聾啞人交流時應多一份耐心和包容,多給她們一點時間,用心去傾聽他們內心的呼喊。這個活動即鍛煉了學生的表演能力,活躍課堂氛圍,更能從表演的背后發(fā)人深省。
教育的本質是教書育人,是培養(yǎng)人,我們要確立“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看作一個完整的“人”,一切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都要符合“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道德屬性等,都要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發(fā)展”。活動的設計一定要體現出情感教育的價值,如果僅僅流于形式,不但沒有達到德育德目的,反而浪費了課堂教學的寶貴時間。
三、結束語
英語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只要我們善于將課本知識聯系生活實際,人文培養(yǎng)就無處不在,每一位教師都應著眼于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讓潛伏學生心底的人文素養(yǎng)閃亮起來,更好的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使學生熱愛生活、樂觀進取,從而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人生。作為外語教學工作者,要在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靈活處理教學材料,努力營造人性化的教學環(huán)境,積極組織互動式的教學活動,多一份民主意識,寬容、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只有學習英語與發(fā)展人文素養(yǎng)有機地融合,才能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具有學會認知,學會學習,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能力的人!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
[2]王鴻艷;高中英語叫許的與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