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略論西周“明德慎罰”的理論內涵、成功實踐及歷史價值

      2018-02-07 01:19:21馮曙霞
      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 2018年2期
      關鍵詞:周公統(tǒng)治者明德

      馮曙霞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法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燦爛文明歷史的民族,在幾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推出了諸多治國理政的學說和理論,其中的以德治國、以德化民、以德治吏、德刑兼治等思想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中國歷代政治法律文化的精髓,鮮明地反映了儒家倫理思想與政治法律文明的內在聯(lián)系,并對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歷史影響。西周時期的統(tǒng)治者倡導“明德慎罰”,創(chuàng)造了以道德教化同刑法鎮(zhèn)壓二者兼施治國安邦的治國理念和治國模式,以此成功地指導了西周的政治法律實踐,從而使西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治久安的王朝。雖然“明德慎罰”與今天的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德法兼治有著本質的不同,但其思想理論及以此為基礎而形成的成功實踐仍有著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一、西周“明德慎罰”的理論內涵

      (一)周公的“明德慎罰”思想

      “明德慎罰”一詞最早出自《尚書·多方》一文,此文寫道周公在給商代圣賢先王們的德政作總結時說:“乃惟成湯克以爾多方簡,代夏作民主。慎厥麗,乃勸;厥民刑,用勸;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罰,亦克用勸。”[1]在這里,周公為西周各諸侯樹立了殷商的創(chuàng)立者商湯作為他們治國理政的政治典范。對于何為“明德慎罰”,周公平定“三監(jiān)之亂”后封康叔于殷時對其訓誡說,“惟乃丕雖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2],這里他告誡康叔一定要像文王一樣以“明德慎罰”作為治理殷地遺民的原則,從而使殷地得到好的治理。

      作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最早的倫理學家,周公的“明德慎罰”思想集中表現(xiàn)為“庸庸,祗祗,威威,顯民”[3]。其中的“庸庸,祗祗”,是指任用賢能的人,尊敬賢能之士。任人唯賢、知人善任是周公重要而著名的執(zhí)政思想,也是其德治思想的重要內容,他經常教導百官要修德、尚賢、惠民。周公宣揚德政并身體力行,為后世樹立了尚賢的典范。當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任人唯賢很大程度上是“親親”“尊尊”宗法制下的任人唯賢,修德惠民實乃奴隸制貴族特權下的修德惠民,而“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4]的立法原則就是其明顯的體現(xiàn)。至于“威威”,屬于“慎罰”的內容,是這套方針的法律部分,意思是說要充分發(fā)揮刑罰的作用,嚴厲制裁那些違法犯罪的人,給民眾以警示教育。同時,周公主張在適用刑罰時應寬緩審慎,不可掉以輕心,以免出現(xiàn)差錯甚至發(fā)生冤案,要用敬和畏的態(tài)度對待立法、司法工作。至于“顯民”,一方面指重視民眾、尊重民眾、恩惠民眾,另一方面指讓“庸庸,祗祗,威威”在民眾中廣為宣傳,使民眾家喻戶曉。其實,這里的“顯民”乃是指西周宗法等級下的“顯民”,是西周奴隸主貴族特權下的“顯民”。對于“明德”與“慎罰”的關系,周公在對康叔的告誡中明確說道“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5]。其意思是,一方面,要以德施刑,提高刑罰的實施效果,減少刑罰的實施阻力;另一方面,要以刑施德,加強德的權威,減少犯罪行為??梢姡@里周公強調的是“明德”與“慎罰”須二者兼施、相輔相成。由此可以看出,“明德慎罰”思想的真正內涵是保民、尚賢、慎罰,反映了周公作為偉大的政治家卓越的政治法律才干,表明了以周公為代表的周初統(tǒng)治者在治國理政上已經成熟,體現(xiàn)了西周初期政治法制文明的時代特點。當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其歷史局限性在所難免。

      (二)古今學者對“明德慎罰”思想的闡釋

      “明德慎罰”是中國法律思想史上第一次由周公明確提出把德與刑結合起來的一種思想,這種思想對后世影響深刻、意義重大,我國古今治史者對此也多有解釋?!蹲髠鳌こ晒辍吩谩懊鞯律髁P”并加以解釋:“文王所以造周也。明德,務崇之之謂也;慎罰,務去之之謂也。”[6]在《十三經注疏》中,孔穎達疏“明德慎罰”為“顯用俊德,慎去刑罰”[7]。肖永清在其主編的《中國法制史簡編》中指出:“所謂明德即尚德,提倡德;所謂慎罰即對刑罰采取謹慎寬緩政策?!保?]王宏林在《“明德慎罰”辨》一文中說:“明德:務崇德惠;慎罰:嚴格執(zhí)法?!保?]張晉藩在《中華法制文明的演進》一書中認為:“所謂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重民,所謂慎罰,就是刑罰得中,不‘亂罰無罪,殺無辜’。”[10]樊鳴在《論“明德慎罰”及其對后世的影響》一文中強調:“明德,倡導本階級倫理道德并用‘忠’、‘孝’等道德觀念教化灌輸百姓,使社會成員的頭腦中形成預防犯罪的精神堤壩,有效地遏制犯罪。慎罰,在適用法律與實施刑罰時,保持克制與審慎。除不得不殺的重大犯罪外,一般都可以寬緩處理?!保?1]韓星在《由明德慎罰到德主刑輔——西周明德慎罰思想及其歷史影響》一文中也說:“所謂‘明德’,就是尚德,即對民眾提倡德教,要求其要加強自我克制,實行德治;所謂‘慎罰’,就是對刑罰的適用采取審慎的政策?!保?2]柴文駿在《西周“明德慎罰”法律思想的現(xiàn)代啟示》一文中說:“‘明德’就是要求官員能夠用‘德’的方法管理國家,實行‘德政’;‘慎罰’就是要求官員能夠慎重地適用刑罰,要做到慎重斷案?!保?3]

      對于“明德”與“慎罰”的關系,我國古今學者也多有解釋。西周的《呂刑》就論述了敬德于刑、以刑教德的重要性,即所謂“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德”[14],“惟敬五刑,以成三德”[15]。“三德”,就是《尚書·洪范》中的“剛、柔、正直”,表明西周時期的統(tǒng)治者力圖實現(xiàn)德刑互補的治國理念。對于“明德”與“慎罰”二者并舉的關系,我國當代學者也多有論述。著名法史學家張晉藩在《中華法制文明史》一書中指出:“明德是慎罰的精神主宰,慎罰是明德在法律領域的具體化?!保?6]著名法史學家王立民在《中國法制史》一書中也認為:“明德是慎罰的指導思想和保證,慎罰是明德的具體落實?!保?7]在“明德”與“慎罰”的關系中,“明德”位前,“慎罰”居后。西周統(tǒng)治者在多種場合一再強調“德教為先”,充分表明了其對“德教”的高度重視,說明“明德”“德教”是根本前提,是核心關鍵,“慎罰”是“明德”的具體體現(xiàn),是輔助手段,“明德”是通過“慎罰”表現(xiàn)出來的。只有通過“慎罰”,才能實現(xiàn)“明德”的目的,體現(xiàn)“明德”的內涵,而濫用刑罰,則非為“明德”之舉。因而,“明德”“慎罰”二者并舉,既有主次之分又融為一體,相互關聯(lián)、相輔相成?!斑@種‘明德慎罰’的思想,到后來就成了系統(tǒng)的、完整的‘德威兼施’和‘寬猛相濟’的統(tǒng)治方式”[18]。

      通過以上諸多闡釋,結合西周的史實可以看出:西周的“明德慎罰”就是指以宗法制為基礎,以忠孝精神為核心,在治政方面實行以德為中心的重民、惠民、保民、教民,選官、任官、用官、治官的執(zhí)政方針;在法律方面實行以刑為中心的寬緩用刑、慎重施罰、尚中斷案、依法辦事的法律政策。“明德”與“慎罰”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并被后世一直倡導、傳承、光大和沿用。

      二、西周“明德慎罰”的成功實踐

      (一)體恤子民,恩惠百姓

      西周建立初期,統(tǒng)治者從夏、商滅亡的鏡鑒中深刻認識到民心的向背是王朝興衰存亡的關鍵,因而以周公為代表的統(tǒng)治者的治國理政理念則以敬民、保民為核心,民本是其最大特色。周公曾明確指出:“欲至于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保?9]怎樣才能保住“小民”呢?周初統(tǒng)治者認為,必須謹慎從政,不要忘卻百姓的疾苦,不能只顧自己享樂而不顧百姓的死活,更不要肆意妄為,危害百姓的利益,而是要體察民情、愛惜民力、身體力行,“先知稼穡之艱難”[20],“知小民之依”[21],“懷保小民,惠鮮鰥寡”[22],“不奪民時,不蔑民功”[23],這些文字飽含著重民、保民的民本思想。由此,百姓才會感激他們、聽命他們、依靠他們,統(tǒng)治者就可以使其統(tǒng)治“于斯萬年,受天之祜”[24]?!懊鞯律髁P”思想正是周公在康叔獲封殷地并準備上任前對其的諄諄教誨。周公告誡康叔上任后要以“明德慎罰”為管理殷地遺民的原則,對民眾施以恩愛,從而有效地統(tǒng)治殷地遺民。在《尚書·無逸》中周公為成王樹立了殷先王中宗、高宗、祖甲和周先王太王、王季、文王歷代德政的典范,告誡成王要修身自律、善待民眾、予民恩惠,以使天下四方民眾歸順西周的統(tǒng)治之下。這些內容充分反映了周初統(tǒng)治者以“民情”為上天意志的晴雨表,進而表現(xiàn)出了對民眾力量的敬畏和尊重,對民眾疾苦的體恤和關愛。

      周初的統(tǒng)治者從殷商覆亡的教訓中深刻認識到殷商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殷商統(tǒng)治者“暴虐于百姓”[25]而造成的民聲載道、民怨沸騰。因而,西周立國的過程中,統(tǒng)治者面對廣大的殷地遺民,為了穩(wěn)固統(tǒng)治實施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例如,西周軍隊攻下殷都安陽之后,武王下令賑濟貧困民眾,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釋放監(jiān)獄被押囚徒,還殷商囚徒以人身自由;周公建議武王授民以田,保證百姓的基本生活;周公還教導成王引導民眾豐衣足食,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以教化為主、減少對民眾使用刑罰;等等。這些惠民政策的實施,使周初的社會秩序得到治理和穩(wěn)定,社會生產得以恢復和發(fā)展,達到了民安國富的良好成效。由此,西周政權受到廣大民眾的擁戴和歌頌而得以安康太平。

      (二)勤政尚賢,廉明公正

      周公,文王的第四個兒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為元圣,曾經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還制定了禮樂,實現(xiàn)了天下大治。武王死后,周公吸取殷商的歷史經驗教訓,認為百官的優(yōu)劣與否事關王朝的興衰存亡。因而,在輔佐年幼的成王處理國家政事期間要求其勤于政事、謹慎為政、力戒荒淫,不斷提醒告誡其“不腆于酒”[26],“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27],即要求統(tǒng)治者不沉湎于酗酒、不貪圖歡樂、不貪圖安逸、不貪圖游玩、不貪圖游獵,要為萬民的事盡心盡力。《史記》等史書對周公“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賢”[28]的記載充分說明周公實乃勤政尚賢的典范。周公攝政時,除了東征平叛、封建親戚、營建洛邑、制禮作樂等事跡之外,最受后人稱道的莫過于他的禮賢下士。周公充分認識到,要想治理好天下,重在知人善任。如果任用無德之人為官,就會荒政而虐民。只有有德者當政,才能勤政無逸,才能得以惠民和裕民,進而實現(xiàn)“敬天保民”的政治目的。在西周任人唯親的宗法等級制度下,雖然任人唯賢思想的實施受到極大限制,但經過以周公為代表的統(tǒng)治者的倡導與努力,周初的吏治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幾千年前的西周統(tǒng)治者能夠充分認識任賢治國的重要性而大力倡導并取得成效,成為后世治國的典范,的確難能可貴。

      此外,周初還加強了對不法官吏的懲治,明確規(guī)定了“五過之疵”即司法官審案時的五種弊?。何┕伲ㄕ虅轄I私)、惟反(挾嫌報復)、惟內(庇護親屬)、惟貨(收受賄賂)、惟來(受人請托),“五罰服,正于五過”[29],即因“五過”而枉法裁判的,罰不當罪;出入人罪的,司法官必須承擔罪責相當?shù)姆韶熑?,“其罪惟均”?0],即以犯人之罪來處罰司法官吏。可見,西周對于司法官員責任的追究處刑是非常嚴重的,充分反映了西周統(tǒng)治者對司法腐敗的嚴懲,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官員慎用刑罰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實施教化,寬慎用刑

      西周王朝建立以后,以周公為代表的周初統(tǒng)治者借鑒夏、商滅亡的歷史教訓,以“明德慎罰”思想為指導,實施教化政策。周公認為,商人因嗜好群飲以致亡國,周人理應引以為戒而嚴禁聚眾群飲,但經三令五申后周人仍有群飲者,“汝勿佚,盡執(zhí)拘以歸于周,予其殺”[31]。由于周人明知法律嚴禁聚眾群飲而無視法律,因而應予以嚴懲。對于殷地遺民沉湎于酒的則“毋庸殺之,姑惟教之”[32]。也就是說,對殷地遺民有群飲行為的,因他們已積習成性且不以此為罪,可先教育而不用刑殺。同時,對于那些違法犯紀的犯罪分子、擾亂統(tǒng)治秩序的異己分子,也應先“教告之”“戰(zhàn)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直至“大罰殛之”[33],即一而再、再而三地對他們進行訓導,只有在他們屢教不改、執(zhí)迷不悟的情況下,才“大罰殛之”,施以重罰。《周禮·秋官·大司寇》中的“以圜土聚教罷民”[34]制度和“以嘉石平罷民”[35]制度即為西周初期注重教化、先教后殺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

      西周初期的統(tǒng)治者除了極力推行教化政策外,還實施寬緩刑罰的方針。具體在立法、司法上適用常典正刑,區(qū)分故意過失、老幼病疾、慣犯偶犯,反對族刑株連,主張罰當其罪,慎重施用刑罰等。例如,《呂刑》規(guī)定:“五刑不簡,正于五罰;五罰不服,正于五過。五刑之疑有赦,其克審之?!保?6]這是說,若是按照“五刑”的規(guī)定來處罰,有疑問的可以用“五罰”的規(guī)定來審理;但如用“五罰”的規(guī)定也不能消除疑惑的,就用“五過”的規(guī)定來審理。對待案件應當做到嚴謹、據(jù)實,一定要核實案情,慎用刑罰斷案。此外,《禮記·王制》中也規(guī)定:“附從輕,赦從重。疑獄,泛與眾共之;眾疑,赦之?!保?7]即雖然犯罪事實已經證實了,但是在行刑時仍有可輕可重的選擇的話,那應該從輕。若是重罪,在遇到可赦免的機會之時,也可以赦免。對于案情有疑惑的案件,應該廣泛地聽取群臣的意見,當大家認為案件的案情不實時,應予以赦免。同時“乞鞠”制也賦予了觸犯法律的人的上訴權,即如果對于判決不服的,則可以提起上訴。這些規(guī)定對于處理當時的疑難案無疑具有一定的意義。

      關于西周的慎罰,周公在《尚書·康誥》中曾提出:“要囚,服念五日,至于旬、時,丕蔽要囚。”[38]意思是說,司法官員們在對罪犯進行判決之前一定要慎重考慮5至10天甚至3個月的時間,不能匆忙進行判決,要用充足的時間對案件進行認真細致的思考,表明了周公對司法審判工作的重視。另外,西周還設立了司寇一職。周公諄諄告誡當時的司寇蘇忿生:“式敬爾由獄,以長我國。茲式有慎,以列用中罰?!保?9]意思是說,你要極為重視你所負責的司法事務,特別謹慎地依法辦事,要輕重適宜,合乎法律。司寇的設立使得西周的“明德慎罰”思想得到更好的貫徹,“西周統(tǒng)治者將這一思想實踐于法律中,的確使得西周的法律相較于夏商時期有了明顯的進步”[40]。

      西周時期的“明德慎罰”并非不要刑罰或忽視刑罰,如西周時期仍然適用夏、商時期的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還形成了“圜土之制”“嘉石之制”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罰,以及贖刑、流刑等制度。武王死后,三叔(管叔、蔡叔、武庚)叛亂,周公平定“三監(jiān)之亂”之后,刑殺管叔、武庚,流放蔡叔,對叛亂分子予以了嚴懲。所有這些,對于西周初年成康之治的出現(xiàn)以及西周政權秩序的維護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三、西周“明德慎罰”的歷史價值

      (一)西周的“明德慎罰”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治久安的王朝

      西周初期,在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水平極為有限、神權觀念極為濃厚的情況下,以周公為代表的統(tǒng)治者創(chuàng)造性地打破一直以來純然的“天討”“天罰”“君權神授”觀念,提出了以民為本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思想,創(chuàng)造了德刑兼治的治國模式。西周初期的統(tǒng)治者秉持“明德慎罰”的思想理論,并將這一思想理論用于治國實踐,以勤政謹慎取代驕奢淫逸、以恩惠百姓取代暴虐民眾、以教化慎罰取代濫刑肆殺。正是由于他們采用了一系列具有進步作用的措施,才使得西周社會出現(xiàn)了相對穩(wěn)定的局面,從而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奴隸制大國,也以此使西周走向天下大治、四方升平。據(jù)《史記·周本紀》記載:“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余年不用?!保?1]可見,“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思想理論的提出和實踐,豐富、發(fā)展和完善了西周的統(tǒng)治理論,推動了西周初期社會的繁榮強盛,對當時社會的安定、生產的發(fā)展、國力的強大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使周初的成、康、昭、穆統(tǒng)治時期成為中國奴隸社會最為發(fā)達的歷史階段。

      (二)西周的“明德慎罰”奠定了中華文明史上治國安邦的基本根基

      歷史證明,西周“明德慎罰”的理論與實踐,構建了中國古代綿延近三千年治國安邦的基本模式,對于后世封建法制的建立和完善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西周初年,以周公為代表的周初統(tǒng)治者借鑒夏、商覆亡的歷史教訓,提出了“以德配天”的理論,并在此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思想主張,把德這一屬于倫理道德范疇的思想引入具體的統(tǒng)治實踐,創(chuàng)造了德刑兼治的治國模式。這一治國方略同商紂時期的事鬼奉神、“專任刑辟、濫刑濫殺相比,‘明德慎罰’思想的提出,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的進步”[42]。“自此以后,后世統(tǒng)治階級紛紛援引‘明德慎罰’作為治政要義,積極推動”[43]。這不僅對西周的法律制度形成起了直接的指導作用,而且奠定了中華文明史上治國理政的基本根基,對后世王朝法律思想的形成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西漢中期被儒學大師董仲舒闡釋為“德主刑輔,禮法并用”的理論主張正是西周“明德慎罰”思想的深化和發(fā)展。唐朝的《唐律疏議》開宗明義,“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也”[44],乃是“明德慎罰”理論與實踐的成熟和定型。明朝統(tǒng)治者仍然以禮法并用作為其立法指導思想,清朝則以明律為基礎“詳譯明律,參以國制”??梢?,西周“明德慎罰”的理論與實踐已成為中國古代極具影響力的一種思想主張和治國模式,成為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治國理政的基本指向,并在我國歷史上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起了持久而積極的重要作用。

      (三)西周的“明德慎罰”成為當今我國治國理政的歷史鏡鑒

      西周初期以周公為代表的統(tǒng)治者從夏、商滅亡的史實中深刻地認識到夏、商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失德,西周之所以建立是因為有德,也就是說有德就會受到天佑,無德就會遭到天罰。以周公為代表的西周統(tǒng)治者在夏、商君權神授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天命轉移論,并將這一思想運用于治國理政中,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思想主張。“明德慎罰”思想主張的提出直接指導了西周的政權統(tǒng)治,安定了西周初期復雜多樣而又亟待治理的政治形勢,“作為指導西周政治實踐的典范和依據(jù),‘明德慎罰’的治政舉措是歷史中的治政經驗,也是安國興邦的治政手段”[45]。雖然這里所謂的德主要是指統(tǒng)治階級所擁有的德,是以禮制為特征的德,是指封建等級的倫理道德,并非今天我們所說的以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出發(fā)點,以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建設為落腳點的德,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以“明德”為核心的,以德為主、教化為先、德刑兼治為特征的勤政愛民、廉潔公正、任人尚賢、慎刑適中等治國理政的優(yōu)秀理論和成功實踐,的確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和借鑒。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思想,必須切實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幸福。“以人民為中心”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幸福,努力使人民過上富裕、安康、美好的日子。歷史充分證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夏桀昏庸使夏王朝亡國,殷紂無道被人民推翻,周初統(tǒng)治者勤政愛民實現(xiàn)了“成康之治”,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治久安的王朝。總結歷史經驗,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保?6]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無論身居多高的職位,都必須牢記我們的共和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47]忠實履行“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思想,要在感情上愛民、決策上利民、工作上近民,讓廣大人民群眾擁戴黨、堅信黨,充分發(fā)揮廣大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建設得以順利進行。

      堅持德才兼?zhèn)溥x任干部的原則,必須樹立黨在人民群眾中的良好形象。德才兼?zhèn)溆萌嗽瓌t是古今中外一個公認的真理性原則,以此成就事業(yè)、打下江山、安穩(wěn)社稷的例子比比皆是。思想家孔子倡導“德政”,而被孔子極為推崇的圣賢周公主張“明德”、選任有德者為政,為西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治久安的王朝打下了良好的執(zhí)政基礎,也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當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中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始終起著領導者、示范者的作用,各級領導干部唯有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操守,塑造良好的公仆形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才能擁有可靠的領導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指出:“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持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yè)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標準落到實處。”[48]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重慶代表團審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領導干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49]。為此,在進行干部隊伍建設時,一方面,要把那些德才兼?zhèn)?、公道正派、甘于對人民負責、做人民公仆的人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對黨員干部進行道德素質教育,使各級領導干部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涵養(yǎng),樹立以德治國的思想觀念。要采取各種得力措施,切實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真正形成廣大人民群眾擁戴的德才兼?zhèn)涞狞h員干部隊伍。

      堅持寬慎定罪量刑的理念,必須確保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歷史上明法省令、寬慎用刑而長治久安,嚴刑峻法、濫刑虐殺而轉瞬即亡的事例著實不少。幾千年前的西周統(tǒng)治者在立法上能夠區(qū)分故意過失、慣犯偶犯、長年幼年等,在執(zhí)法上能夠據(jù)實、嚴謹、審慎等,這對于其長治久安局面的形成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這些經驗已被我國現(xiàn)行的立法、司法予以借鑒并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在當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一方面,在立法時要選擇具有“慎罰”理念的專家學者和法律實務工作者收集借鑒古今中外“慎罰”的立法原則、定罪量刑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立法,使我國的立法成為以寬慎用刑為特征的“慎罰”型立法;另一方面,在執(zhí)法過程中司法工作者應嚴格樹立“慎罰”的理念,切實把“慎罰”思想貫徹落實到每一個具體案件中。當然,這里的“慎罰”并非是對違法犯罪分子無限制地寬容,而是在堅決執(zhí)行以法律為依據(jù)、以事實為準繩的執(zhí)法原則下的“慎罰”,是在我國罪刑法定原則下的“慎罰”,堅決避免因盲目斷案而發(fā)生冤假錯案以致危及人民利益和生命的現(xiàn)象產生。當然,對于那些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還是要予以懲罰,從而維護社會的和諧、有序和安定。

      總之,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幾千年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作出認真的總結。對古代成功的經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的科學態(tài)度,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提供有益的歷史借鑒,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更強大的精神力量。德刑兼治的“明德慎罰”思想理論和成功實踐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需要我們對此進行認真的探討和深入的研究。

      [1] [33]尚書·多方[M].

      [2] [3][5][38]尚書·康誥[M].

      [4] 禮記·曲禮[M].

      [6] 左傳·成公二年[M].

      [7] 十三經注疏[M].

      [8] 肖永清.中國法制史簡編(上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45-46.

      [9] 王宏林.“明德慎罰”辨[J].法學研究,1989,(6).

      [10] 張晉藩.中華法制文明的歷史演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40.

      [11] 樊鳴.論“明德慎罰”及其對后世的影響[J].法制與社會,2007,(4).

      [12] 韓星.由明德慎罰到德主刑輔——西周明德慎罰思想及其歷史影響[J].觀察與思考,2015,(9).

      [13] [40]柴文駿.西周“明德慎罰”法律思想的現(xiàn)代啟示[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6.

      [14] [15][29][30][36]尚書·呂刑[M].

      [16] 張晉藩.中華法制文明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43.

      [17] 王立民.中國法制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

      [18] 羅國杰.中國倫理思想史(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60.

      [19] 尚書·梓材[M].

      [20] [21][22][27]尚書·無逸[M].

      [23] 國語·周語中[M].

      [24] 詩經·大雅·下武[M].

      [25] 尚書·牧誓[M].

      [26] [31][32]尚書·酒誥[M].

      [28] 史記·魯周公世家[M].

      [34] [35]周禮·秋官·大司寇[M].

      [37] 禮記·王制[M].

      [39] 尚書·立政[[M].

      [41] 史記·周本紀[M].

      [42] 劉新.中國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3.

      [43] 王云鵬.《康誥》“明德慎罰”思想研究[J].昭通學院學報,2017,(4).

      [44] 唐律疏議·名例律[M].

      [45] 王云鵬.《尚書·呂刑》與“明德慎罰”思想[J].青島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8).

      [46] [4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4.

      [47] 習近平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8-03-21(02).

      [49] 習近平李克強栗戰(zhàn)書趙樂際分別參加全國人大會議一些代表團審議[N].人民日報,2018-03-11(01).

      猜你喜歡
      周公統(tǒng)治者明德
      論周公的法理學說
      周公攝政未稱王申論——兼論周公二次東征與營新邑
      國學(2021年0期)2022-01-18 05:58:06
      謝明德
      山東省龍口市明德學校
      中小學校長(2021年1期)2021-03-01 01:30:54
      從幾枚官印看遼統(tǒng)治者如何以佛教來鞏固他們的統(tǒng)治
      論蒙元統(tǒng)治者對“象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
      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聘任黨明德同志為省政府參事的決定
      青海政報(2017年11期)2017-10-14 05:23:59
      漢朝統(tǒng)治者的哲學觀對漢代服飾的影響
      追蹤邁錫尼文明:拉科尼亞的統(tǒng)治者
      大眾考古(2014年6期)2014-06-26 08:31:46
      周公,你好
      中國收藏(2014年3期)2014-03-12 02:57:44
      高雄县| 尼玛县| 巴青县| 东光县| 临洮县| 合山市| 磴口县| 凌云县| 长治市| 吉水县| 顺义区| 奉贤区| 巴南区| 工布江达县| 广饶县| 北流市| 增城市| 山东| 湖北省| 娱乐| 柘城县| 丰台区| 密山市| 喜德县| 尼木县| 新巴尔虎左旗| 若尔盖县| 当涂县| 孟津县| 宁陕县| 苗栗市| 阿巴嘎旗| 武乡县| 鞍山市| 涞源县| 沈阳市| 乐陵市| 松潘县| 南川市| 霍州市| 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