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3》,使我又增添了對鄉(xiāng)愁的眷戀和理解。
每到過年,我們都會想到鄉(xiāng)土、親人和家里的美食,思念和嘴嚼似乎是春節(jié)期間最先涌上心頭的味道,無疑它雋永、綿長,充滿溫暖的力量。
今年狗年的春節(jié),我分別回了兩個家—生我養(yǎng)我的安徽六安老家和岳父母的遼寧盤錦的家。吃了南方和北方的兩家菜,品嘗了兩個飯桌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別樣的鄉(xiāng)愁,讓我對“吃”的態(tài)度又有了新的升華。
《舌尖上的中國》是在說吃的味道,而春節(jié)的意義好似就是來證明那舌尖上的特殊味道。試想想,如果沒有了吃,沒有好吃的,那這過年的味道又該是一個什么滋味,這過年還有什么意義?說“有學(xué)問”一點,民以食為天,過年以吃為樂,這正是我們中國人熱愛生活的體現(xiàn)。愛吃,是一種態(tài)度;能吃是一種樂趣;會吃,是一種學(xué)問。美食給人身體上的愉悅,愛情給人心靈上的滿足,當美食遇到愛情,便幻化出了人世間極致的美好。
筆者很是對《舌尖上的中國》編導(dǎo)所蘊藏的深刻含義表示驚嘆和崇敬。人的文化,也是吃的文化;吃的文化,也是人的文化。記得梁實秋有部散文集《人間有味是清歡》是專門說“吃”的,應(yīng)該說都是名篇,看后會使你掩卷沉思,百思而得其味。他的這部集子的書名是源自蘇軾的詞:雪沫乳花浮午盞,寥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意思是說,人間真正有味道的是平凡的歡愉。蘇東坡是歷史上著名的美食家,他對生活和食物的理解與梁實秋是不謀而合的。
梁實秋書中這些記憶的味道,喚醒的不只是對食物的眷戀,更承載了對人和過去時光的無限懷念,帶來的是一種情懷,一段回憶,一片鄉(xiāng)愁,一種人生。春節(jié)期間,當你讀到這本書,一定會聯(lián)想到家鄉(xiāng)的美食、家鄉(xiāng)的味道,這種對于家鄉(xiāng)的眷戀是屬于味蕾的,也是屬于源頭的,它總是讓你記住自己的根在哪里!
難道不是嗎?東北的“酸菜大白肉寬粉條”之亂燉,就是怎么讓我“可勁造”(使勁吃)也造(吃)不了多少;而老家的“小酥肉豆筋小油菜”之鍋子,一拿起筷子卻怎么也吃不夠,這或許就是當初的味蕾記憶吧?!
其實味蕾也是對不忘初心的詮釋。
應(yīng)該看到中國人好吃是個美妙的傳統(tǒng)文化。舌尖上的記憶猶如回味中國人吃的巨型飯桌,大有一種歷史的驕傲的感覺。千年之前的《古風》不說,很久遠的“滿漢全席”也不說,就說我們的“東坡肉”、臭鮭魚和“江公豆腐”等美食,那是幾天幾夜也說不完的。吃是我們舌尖上的典籍,也是活著的、在我們身邊的典籍。第一個美食家我想一定是孔子吧,他是想透過建立飲食新秩序,以使他的思想能被日常生活化,從而潛在地教化人心:好吃勤耕是美德,好吃懶做要不得!孔子編訂《詩經(jīng)》,在我看來是最具仁愛之心的舉措,熟讀《詩經(jīng)》三百篇,逃荒路上難餓死,也難病死。一部《詩經(jīng)》,其中就有許多可吃的東西,圣人讓我們多識草木鳥獸之名,就是來豐富我們的食物來源。
中國人好吃,我覺得不應(yīng)該是難以啟齒而羞愧的事情,而是值得驕傲的文化,因為這既是對人生的一種最基本的生活態(tài)度,也是一個國家的最基本的文明!記得很清晰—2016年底我隨團參加德國的漢堡峰會,在近千人的大宴會廳里,一位來自德國石油化工的企業(yè)家在席間沖著酒勁對我說“你們中國人好吃”,我也沒客氣的回答說“地球上的所有人都好吃,只不過是中國人好吃的更有文化罷了”。在筆者的眼里,英國的“華茲華斯牛排”或“高爾斯華綏炸肉片”,是不可思議的。華茲華斯高唱什么“簡樸的生活和高尚的思想”,但它竟忽視了精美的鄉(xiāng)土食品。要我說,中國人的高尚思想也包括吃的文明,而中國的土菜或許更是這個文明花園里的一朵特別好看的花。
筆者看了《舌尖上的中國》“收獲”真大,對于中國人的“吃”又有了新的味嚼:好(hào)吃是驕傲,好(hǎo)吃更是驕傲!尤其是那些家常菜肴、街巷小吃被反復(fù)咂嚼味道好極了!我們吃的是回憶和鄉(xiāng)愁,吃的是文化和傳統(tǒng),吃的是至味至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