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花
摘要:古典詩詞鑒賞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模塊之一。但是,在應試教育控制力漸強的當下,中學詩詞鑒賞教學活動有“失真”的風險,主要表現(xiàn)在預設的價值目標無法實現(xiàn)。由此,應當采取恰切的方法實現(xiàn)應試要求同人文涵化的平衡。其中,有兩項要求值得重視,一是以“融入式”思維代替答題模板,二是適當運用多媒體技術還原詩詞之境。前者指向教學思維和學習模式的改變,要求學生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答題,將詩詞鑒賞能力轉(zhuǎn)化為應試能力。后者指向教育技術的精致化,要求教師適當運用聲、光效果,還原詩詞所述之情境,幫助學生走近作者、走入詩詞。兩者并重,方能切實提升初中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文教學;古詩詞鑒賞;教學技術
初中學生古典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以升格旨趣、涵養(yǎng)人格為核心目標。一方面,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有規(guī)律的音節(jié)重現(xiàn),以聲韻貼近古意而還顯“讀術”之美。另一方面,師生共同挖掘古詩詞所植基的歷史情境、社會背景,所蘊含的思想情態(tài)、心緒抱負,以情感共振為紐帶作“知意”遷移和“形神”互通。前者旨在由聲律美學提升認知志趣,后者旨在由品德涵化轉(zhuǎn)變思維結(jié)構(gòu),兩者結(jié)合,方能完成人文素養(yǎng)的增益和知識層級的躍遷。但是,在應試模式漸趨僵化的背景下,初中古詩鑒賞學習逐漸異化成為了一種在教師主導下、以“答題模板”為工具的“格式工程”。這使得預定的初中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根本無法得到有效實現(xiàn)。因此,在教育“科學主義”的裹挾中尋找恰切的技術出路,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資源,探究提升初中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優(yōu)質(zhì)教學方法,平衡存在于應試要求和人文涵育間的張力和沖突,便成為了本研究的目標所在。
1以“融入式”思維代替答題模板
引言中已然提到,在當下中國的應試教育格局漸成桎梏的背景下,不顧升學要求、單純注重提升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是不切實際的構(gòu)想。我們需要做的,便是尋找二者間的平衡點,在將學生的鑒賞能力轉(zhuǎn)化為應試能力,使學生在接受詩歌熏陶的同時,又能夠答對題、做好題。而這一想法的實現(xiàn)離不開“融人式”思維的引入,其關鍵在于祛除機械化工具思維在語文教學中的壟斷性。
具體來看,所謂“融入式”思維,便是要求教師和學生以“解讀者”的身份突破文本同己身的隔膜,走人作者之境、貼近作者之思,最終求得理解詩詞之真諦、接受詩詞之意旨。而答題模板則是一種結(jié)果導向的應試方法,是在工具主義思維催化下形成的一種“肢解”詩詞歌賦的急功近利的做題方式,它力求作普遍化推導,達到“一個模板走天下”的效果。其基本的技術要求是尋找某些標識詞、析取某些“經(jīng)典結(jié)構(gòu)”,繼而同預設的類型化標準相對照;找到同類項后,便將“背熟”的答題公式作關鍵詞替換處理。也就是說,以此方式答題的學生即便沒有真正理解詩詞,也能夠得到一個不錯的分數(shù)??v使模板式答題無法切中精髓、觀照個性,卻也能夠維持中等偏上的分數(shù)水準,實為穩(wěn)妥之道。
我們需要做的便是嘗試扭轉(zhuǎn)這種“短平快”的“模板”思維,并樹立如此的意識:教會了學生如何體味、理解詩詞,其鑒賞能力和答題水平會同時提升。誠然,這一工作雖然艱巨,卻能夠兼顧人文和應試的雙重要求,甚至還會有意外之喜:真正理解詩歌的學生所作的“賞析式答案”相較于“模板式答案”,往往能夠取得更高的分數(shù)。
“理解”的關鍵在于“融入”,而“融入”一要認知互通,二要情感共鳴。就前者而言,教師可以通過適當補充詩詞寫作的歷史背景知識、詩詞作者的生平思想經(jīng)歷等資料,幫助學生建立認知框架,為“情感共鳴”的達成奠定基礎。就后者而言,教師要擅于捕捉學生在聆聽、理解詩歌時的情緒波動和情感反應,抓住適當時機施加恰切刺激,引導學生走人詩詞的語言情境;再者,教師可提取出詩詞所蘊含的情感事項,并以當下之事作類比和遷移,以增進學生的“移情”和“共情”。
2適當運用多媒體技術還原詩詞之“境”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便是將爛熟的文字融匯于認知框架中,而其中的關鍵則在于“行萬里路”:身臨其境對于加深、幫助理解有事半功倍之效果。一方面,除“集體無意識”的文化社群衣袂和代際共情的先驗因素的作用外,古典詩詞鑒賞能力的涵育更需要經(jīng)驗的積累和知覺的鋪設。通俗地講,只有經(jīng)歷了、目睹了,才真正能夠體會。另一方面,情境還原離不開史料挖掘,這對于教師職業(yè)技能的提升和學生歷史知識儲備的累增都有助益。
從具體技術層面來看,要嘗試還原詩詞之三“境”,即情感之境、思想之境和情懷之境。所謂情感之境,要通過挖掘史料、作者生平和詩詞所植基的歷史背景,把握作者嵌于詩詞中的情感基調(diào)和內(nèi)容。情感的感染作用十分強大,因此可以考慮運用多媒體,向?qū)W生播放詩詞音韻學研究者們的示范朗讀,幫助學生精細分析語音、體會言辭美感,并引導學生模仿。
所謂思想之境,要幫助學生認知、檢視詩人、詞人融匯于、寄托于、隱藏于詩詞中的思維方式、思想抱負乃至心理過程:是一種處事哲學的回味,還是人生藍圖的勾勒;是針砭時弊的果毅,還是豁達泰然的通透。多媒體在此時的作用是構(gòu)設、還原詩作的衍生之境。譬如,解讀《贈汪倫》便可以Flash動畫或臨別視頻剪輯等多媒體的幫助下完成。
所謂情懷之境,是要求教師學生體味詩作中包含的濟世情懷和舍我之思。多媒體在此時的效用是催化學生的情緒。譬如,可以以《石灰吟》為主題舉辦小型的詩歌朗誦會,選取深沉的古典音樂輔之,幫助學生由情緒情感的共鳴提升到情懷的共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