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星植
元媒介時代下所顯現(xiàn)出來的傳播與媒介內涵的雙重變革,給當代傳播學理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以媒介效果為中心的經(jīng)典大眾傳播理論并不能有效的解釋傳播主體在元媒體時代所發(fā)揮的強大作用力。同時,元媒介時代也呼吁新的研究路徑,新的傳播理論,它為當代傳播學重審學理邏輯、重構理論體系帶來了新的切入路徑;更為傳播符號學這一探究符號意義及其符號使用者之相互關系的傳播學派,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
“元-”(meta-)一般用于學科或概念名稱上,意思是 “關于什么的什么”。meta-這個前綴,希臘文原是“在后”的意思。亞里士多德的文集,哲學卷放在物理卷之后,名為Metaphysics(“物理之后卷”)。哲學是對自然深規(guī)律的思考,此后meta-就獲得了全新的含義,指的是對世界規(guī)律的探討。因此,所有有關“元”的討論,實則都是關于某個理論、術語或現(xiàn)象背后更深一層的層控規(guī)則之討論。而用“元”概念來統(tǒng)攝新媒介語境下的媒介形態(tài)與傳播活動,并非術語更替,而是表明二者在媒介技術推動下所產(chǎn)生的根本性變革。新的媒介形態(tài)與傳播方式,呼吁傳播學研究的新范式。
“元媒介”(meta-media),即“媒介的媒介”,具體是指以計算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為代表,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與移動終端為一體的新傳播平臺。這類新媒介平臺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先前所出現(xiàn)的所有媒介及其傳播方式皆可以共存在這類平臺之中,或以模擬或虛擬的形式存在于其中。換言之,元媒介時代的所有媒介類型都是原生于或寄生于元媒介家族的。如紙質媒體或者廣播媒體現(xiàn)在寄生到元媒介中,而博客、微博以及社交網(wǎng)絡這樣的新媒體則本來就原生于元媒介之中。這就是所謂的“元”:它既與現(xiàn)存媒介相平行,卻又不同于任何一類現(xiàn)有媒介①。它作為媒介之媒介,既是傳統(tǒng)媒介在新平臺進行傳播的新媒介,又是如社交網(wǎng)絡這類新媒介平臺的產(chǎn)生之地。
有學者將元媒介形象地稱為“屏幕頁”(Screen Page)②。 因為諸如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屏幕中的幾乎所有內容都是來自其他媒介,所以元媒介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是其他媒介的翻譯、改制、改造③。不少學者從媒介融合的角度,討論這類網(wǎng)絡新媒體技術帶來的變革。但筆者認為這種融合的關鍵并不在于媒介平臺的整合,或傳統(tǒng)媒介在融合媒介平臺上發(fā)揮著各自原有的功能。而在于它以一種“再媒介化”的方式實現(xiàn)對現(xiàn)有媒介傳播方式的升級,并對當前整個符號表意結構以及傳播方式有著根本的影響。
元媒介既然是再媒介化的媒介,那么元媒介平臺上的文本是在對上一級媒介文本的跨層次再度使用;它再現(xiàn)的僅僅是上一級文本的某些形式或品質,由此失去與次級媒介的直接關系,最后可能會完全抹掉原初文本的次級媒介特性,進而形成于一種高于傳統(tǒng)媒介的元媒介體系。例如,電視媒介文本在元媒介平臺再現(xiàn),其視頻文本的特性被保留,但其單向的傳播特性已被抹去。特別是元媒介平臺客戶端中,實時直播、彈幕、及時轉發(fā)評論等新媒介技術的方式,即便是電視這一寄生于元媒介之中的媒介文本,已很大程度上失去原本的傳播方式和特性。
因此,從本質上說,元媒介的“元”在于其新的傳播關系和方式的嵌入與整合。正因為它是統(tǒng)合次級媒介的上一層媒介,所以它必然對傳播方式及其傳播主體關系進行重塑。這種重塑的根本后果是整個文化社群意義編碼及其組織形式的變革。元媒介形式下所醞釀出的一個全新人類傳統(tǒng)形態(tài)正在形成,那就是“以人為中心、以連接了所有媒介形態(tài)的人類大環(huán)境為媒介而實現(xiàn)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傳播”④。元媒介位于溝通串聯(lián)的核心位置,使傳播在媒介匯流中成為人與社會新的連接方式⑤。
而這種新嵌入傳播關系的根本,即為“元傳播”(meta-communication)在元媒介平臺的凸顯,并逐漸成為影響媒介傳播活動及其形式的主導因素?!霸獋鞑ァ?也即“關于傳播的傳播”,這一概念最早由貝特森(Gregory Bateson)提出。貝特森主要從言語交流層面指出元傳播問題:“人類的語言交流不僅能夠,而且一直是在許多抽象的對比層次上進行”,這實際上已經(jīng)指出了語言符號交流的層控關系這一經(jīng)典命題。他進一步認為,任何言語命題除用于指涉事物的實際狀態(tài),還在另外兩個層面上展開。第一是把元語言信息(meta-linguistic information)引入到傳播活動之中,用于指明傳播內容的解釋規(guī)則。第二,交談雙方也傳遞彼此之間的關系意義。這表明人們?yōu)榱藗鞑?不得不進行元傳播活動,不僅是為了使傳播的信息更加準確,更重要的是為了在傳播中建構內含人際關系的交往規(guī)則。因此,元傳播解決的正是“在關系之中怎樣討論關系并由傳遞關系意義的元傳播建立關系的問題”⑥。
貝特森的研究僅在于人際傳播,并指出了元傳播在人際交流層面的隱匿性,“絕大部分元語言和元傳播的訊息都是含蓄的”⑦,因而必須經(jīng)由“語言”得以推斷。然而,相較于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中元傳播模式的“隱身”,元傳播諸問題則是凸顯在元媒介傳播活動之中。換言之,元媒介中的元傳播活動,不僅是傳播符號意義的內部編碼規(guī)則,更是作為傳播活動本身參與到具體的傳播實踐之中。
丹麥學者延森⑧(Klaus B.Jensen)則回應了元傳播與元媒介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問題。他認為元媒介的本質特性在于,傳播主體對“元數(shù)據(jù)”(meta-data)所進行的一系列元傳播活動。元數(shù)據(jù)是關于任意信息的來源、特征及其軌跡,如文本的標題、關鍵詞、索引數(shù)據(jù)等。這也使信息抓取與搜索成為可能。而元數(shù)據(jù)在元媒介的普遍化存在,使得傳播者的能動作用大大增強。媒介使用者對于網(wǎng)頁、圖片的“標簽”(tag)、“點贊”、轉發(fā)等等,都在實際的參與到元數(shù)據(jù)的編碼工作中,進而參與的是傳播文本的實際創(chuàng)造。而傳播主體在元媒介語境下,對傳播符號文本所進行的符碼或傳播語境的重塑,實際上是“元傳播”在元媒介語境中的顯現(xiàn)。
因此,借用彼德斯(John Durham Peters)的名著《對空言說》(Speaking into the air)之標題,過去的元傳播一般都消失的無影無蹤(into the thin air)。但在新媒體語境下,媒體使用者則是對系統(tǒng)(system)言說。從時間戳(time stamps)到“emoji”表情,從搜索關鍵詞再到社交媒體中的標簽書寫,傳播這在元媒介中的交流與互動中,傳播者時時刻刻都參與到了元傳播這種編碼機制中來。更重要的是,位于上一層的元傳播機制,在元媒介的傳播實踐層面,被實時記錄了下來。元傳播以及符號意義建構規(guī)則,從面對面?zhèn)鞑?、大眾傳播時代的臨時“缺場”變成了元媒介時代的時刻“在場”。這為我們從意義規(guī)則層面去探究元媒介語境下的傳播規(guī)則提供了一條很好路徑。
問題的關鍵是,元媒介語境下的元傳播活動是如何進行的,且又是如何具體地影響到傳播主體之間的具體傳播實踐的。并且,“元媒介”與“元傳播”作為一對新的研究范疇,其研究路徑和具體突破口在何處。關于前者,延森作了較為深刻的探討。他的研究可以算作這一新興課題的成果。延森認為,可根據(jù)元媒介系統(tǒng)與元媒介使用者對信息控制能力,以及對信息內容和訪問時間的選擇,把元媒介中的元傳播活動分為如下四種類型⑨:
(1)審閱傳播(processed communication),即系統(tǒng)通過個體使用者的媒介使用軌跡進行記錄,為用戶提供賬單、系統(tǒng)維護、市場分析等等。在審閱傳播之中,最關鍵的一環(huán)在于元媒介用戶的“注冊”(registration)這一行為。注冊使得傳播者的元數(shù)據(jù)得以搜集和整理,并成為下次傳播活動進行的起點。
(2)推薦傳播(recommended communication),即系統(tǒng)管理員根據(jù)不同使用者集體的傳播行為的考察,以確定最受歡迎的傳播行為,或者該用戶群體最受歡迎的傳播內容,并由此推薦給使用者集體的內容。比如,亞馬遜網(wǎng)站所推薦的購書清單,微信與微博中的推薦文章或者推送廣告,等等。
(3)迭代傳播(iterative communication),即使用者以異步或同步的方式,參與到針對彼此交往或傳播活動的評論、轉發(fā),甚至傳播的內容的集體編輯或創(chuàng)作等。例如,知乎、維基百科、百度百科這樣的開放編碼平臺中的用戶參與。這使得用戶不僅將自身、而且將彼此進行了編碼,并整合到不同的社會關系之中。
(4)第三方傳播(third-party communication),即系統(tǒng)把用戶在元媒介中進行因為傳播活動中所留下的數(shù)據(jù)信息,進行重新整合,并將其發(fā)布給如廣告商、市場管理者或者政府單位等等。與審閱傳播相比,第三方傳播的主動權被系統(tǒng)所操控。
客觀的說,延森從系統(tǒng)與系統(tǒng)使用者兩個維度,對元媒介中四種主要元傳播類型的探討,為我們探究元媒介中的元傳播形態(tài)提供了諸多啟示。然而,上述四種分類僅僅說明了元傳播模式在元媒介平臺的技術性特性,并且這一分類還是主要在傳播者視閾所進行的探究。這一分類模式并不能說明的是,作為傳播主體的媒介使用者在諸種元傳播活動中,對傳播內容也即符號意義編碼與意義規(guī)則建構,究竟起到了何種作用。
上述這種把媒介技術與傳播主體能動性二元對立的方式,在當代傳播學中普遍存在。如法國學者麥格雷所言,以二元論為中心的傳播觀實際上是把理性與技術對立起來,把人的思維與行為對立起來。他解釋到,人類在世界上的行動可以參照不同的標準——如工具的、規(guī)范的、表達的——而這些標準或秩序之間實則上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從本質上說,“人類并不是雙腳站立在技術的大地上而思想?yún)s飄浮在星空中”⑩。
而筆者認為這恰恰是當代傳播符號學理論可著力開掘的地方。近年來,國內一批學者開始注意到元傳播問題的重要性,并主要從概念梳理,學術史脈絡以及應用前景進行了討論。但目前還鮮有研究討論如何從元傳播視角推進元媒介中的諸種傳播問題方面。而傳播符號學之所以可作為其突破口,是因為元傳播把傳播主體間的關系意義置于核心,這正是傳播符號學研究的最主要內容。
如傳播學家菲斯克(John Fiske)所述,傳播符號學把“傳播”理解為意義的生產(chǎn)與交換。因此這一學派的重要任務在于理解意義背后的社會文化機制或意義生產(chǎn)機制,并賦予接受者在意義生產(chǎn)過程中更加主動且積極的地位。傳播符號學把信息理解為傳播主體因符號而產(chǎn)生互動,并由此所協(xié)商的意義;因此它更加注重傳播主體的互動與協(xié)商機制。
相較于現(xiàn)有研究對元媒介中元傳播類型的技術特征及其傳播過程的歸納,傳播符號學更加關注的是,這些元傳播模式如何建構傳播符號學的意義解釋框架,并且依據(jù)諸多元傳播規(guī)則而建立的意義交流社群以及意義互動形式。從這一路徑出發(fā),可能更能凸顯的是,媒介使用者的“元意識”在元媒介中相關傳播活動中的實現(xiàn)及其能動作用。
從傳播符號學的角度來看,“元傳播”這一議題在本質上與“元語言”(meta-language)諸問題緊密相連。元語言,就是能使文本在闡釋活動中顯現(xiàn)為意義的一整套規(guī)則體系。元語言的存在,意味著整個符號體系的“可翻譯性”。例如用一種語言可以對另一種語言進行解釋。元語言不僅是意義實現(xiàn)的先決條件,元語言也是意義存在的先決條件。面對一個文本,任何闡釋必須有元語言集合的支持。并且,在符號傳播與表意的所有環(huán)節(jié),都為符號意義的闡釋提供各種元語言因素,參與構筑闡釋需要的元語言結合。
同樣,元語言因素還可以呈現(xiàn)于符號文本之中,由此主導著該符號文本的解釋路徑和意義建構規(guī)則。關于此點,符號學家雅各布森(Roman Jacobson)的“符號六因素論”說的非常透徹。他指出任何符號文本包含六個因素:發(fā)送者、文本、對象、媒介、符碼與接收者。當其中一個因素成為文本的主導時,就會導向某種相應的特殊意義解釋。特別是,當符號側重于符碼時,符號出現(xiàn)較強的“元語言傾向”,也就是符號文本自身提供相關線索來進行自我解釋。
因此,所謂元媒介下的元傳播活動,實為不同的元語言因素在元媒介符號文本中成為主導解釋因素,而形成的偏向元語言符碼建構與解釋規(guī)則的各類傳播活動。相應地,元媒介使用者同樣會依據(jù)符號文本所顯現(xiàn)的不同元語言因素類型,調動自身或解釋社群的元語言集合,對符號文本進行解釋與再傳播。貝特森的元傳播概念,超出了符碼系統(tǒng)元語言,進入了廣義的符號——語用范疇;因此應當結合新媒介的語用環(huán)境,對元語言的范疇進行擴容。
筆者贊同上述觀點,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元媒介平臺中元傳播議題的凸顯,主要是因為諸如“注冊”“標簽”“點贊”“分享”“轉發(fā)”等技術性因素的凸顯,使得元媒介中的符號文本自涉強烈的元語言因素,引導者、媒介使用者對符號文本進行再編碼以及再傳播。筆者把元媒介中凸顯的這類元語言因素,稱為“技術性元語言因素”。在技術性元語言因素的引導下,使用者調動不同的元語言對符號文本的意義進行生產(chǎn)與再生產(chǎn)。
所以,從傳播符號學的角度來探究元媒介中的元傳播,是在技術性元語言因素分別與語境元語言和能力元語言之間的融合,并在此基礎上展開關系意義的建構與傳播活動。在這一維度上,媒介技術、語境與傳播主體的關系意義被很好地拉入到了研究視域中。新技術要素促成新的元語言符碼建構規(guī)則,而主體關系則在上述符碼規(guī)則中得以重構與傳播。
元媒介平臺的傳播實踐中,由于元語言特別是技術性元語言因素的凸顯,使得符號文本的解釋與傳播呈現(xiàn)出強烈自攜元語言因素。而這里由這類傳播文本引發(fā)的傳播活動,即為本文所謂的元媒介視閾下的元傳播諸活動?,F(xiàn)在要追問的是,在這類元傳播活動中,傳播主體是如何調動不同的元語言集合,進而展開意義的交流與互動,由此推進元媒介平臺中的元傳播進程的。
趙毅衡指出,實際上表意過程的所有環(huán)節(jié),都為闡釋提供各種元語言因素,參與構筑闡釋需要的元語言集合。為此,他大致上把這些元語言因素分成三類:社會文化的語境元語言;文本構造的自攜元語言;闡釋主體的能力元語言。這一觀點說明,媒介使用者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元傳播類型,調動不同的元語言集合,進而產(chǎn)出不同的表意與傳播方式。
然而,不同形式之間的元傳播活動又是如何在元語言層面進行自由調度與操作?并且,不同層次的元語言集合在具體傳播實踐中會呈現(xiàn)出何種意義協(xié)商機制?為此,筆者從元媒介文本與元語言集合之相互關系入手,并根據(jù)皮爾斯(C.S.Peirce)的符號現(xiàn)象學“三性”原理,把元媒介中的元傳播活動分為三個層次。相比于延森注重技術特性與傳播過程的元傳播四分類,筆者認為本文即將提出的三分類則側重于傳播主體間對符號文本的意義建構與互動行為。這一路徑,可有效地探討,傳播主體在元傳播過程中的能動因素,以及媒介、符號文本與傳播社群之間的互生關系。并由此為元媒介時代的傳播符號學研究提供一個可能的研究框架。
皮爾斯符號學的根基是其符號現(xiàn)象學的三性原理。他認為世間萬物都可以統(tǒng)歸于三個基本范疇:“第一性”是“顯現(xiàn)性”,是由感覺之品質構成的。皮爾斯認為,“第一性”這種存在模式,即是那種任何一個事物毫不考慮其他事物之存在而如其自本然地存在(CP 1.25)?!暗诙浴笔恰皩嶋H性”,是實際經(jīng)驗的存在?!暗诙浴钡淖畲筇卣骷礊楦杏X與經(jīng)驗之間的實際碰撞,是二元對立、沖突發(fā)生的根源?!暗谌浴奔唇y(tǒng)合“第一性”與“第二性”的法則或規(guī)則。由此,我們可以用絕對當下的、直覺的、不做思考的感覺來描述“第一性”,用外部實在的、非理性的事實以及我們在經(jīng)驗中到處發(fā)現(xiàn)的阻力和斗爭感來描述“第二性”,而“第三性”則就是在上述二者間協(xié)調并給出意義、秩序、規(guī)律以及普遍性。
根據(jù)皮爾斯的三性原理,我們可以對元媒介中的元傳播模式分為如下三層,由此推導出元媒介語境下的三種主要的傳播符號學探究路徑:
第一層,是元傳播的實際功能或技術層面。它主要是元媒介平臺中元傳播技術因素,給傳播實踐所帶來的具體變革。在此層面上說,傳播中的信息交流、轉換或狀態(tài)更替,均可以用規(guī)律和因果關系來進行解釋。這類似于皮爾斯所謂的“第一性”范疇,這個層面是“由此及此”,也即A等于A,也即元傳播實踐模式與元媒介平臺中的技術或者功能因素相對應。
在此意義上說,延森所謂的元傳播四種類型都均屬于這一層面。無論是審閱、推薦、迭代還是第三方傳播,其前提條件就在于元媒體平臺首先提供了這類特定傳播模式的技術資源。由此媒介使用者才可以據(jù)此進行特定的元傳播活動。例如,第三方傳播與審閱傳播的前提,就是元媒介平臺所提供的用戶注冊功能,因為只有用戶通過注冊提供元數(shù)據(jù),媒介系統(tǒng)才可能統(tǒng)計出用戶的內容使用偏好,從而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與預測。同樣,基于媒介使用者的推薦或迭代傳播,其前提是元媒介系統(tǒng)所提供的諸如開放元代碼,或點贊功能。由此媒介使用者才可進行此功能對傳播內容進行實時編碼與再傳播。
而從元語言與元傳播之關系的角度來看,媒介使用者在這一層元傳播活動中,主要是通過符號文本自身攜帶的元語言因素展開意義解釋模式。特別是,媒介時代所特有的技術性元語言因素,為傳播符號文本打上了獨特的文本風格,并由此形成元媒介時代特定的符號表意與傳播規(guī)律。據(jù)此,當代傳播符號學在這一元傳播層次上,已經(jīng)開始進行了相關的探索。
這一層次的傳播符號學研究主要從元媒介語境中不同符號文本形態(tài)變遷入手,探索這些元傳播模式的表意形規(guī)律。這主要把傳播學與社會符號學相結合。把以語言文本為中心的社會符號學理論推進到以非語言文本為中心多模態(tài)研究(multimodality),進而適應元媒介語境下符號形態(tài)的變遷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意義。
在其中,英國符號學者克雷斯(Gunther Kress)與霍奇(Robert Hodge)的貢獻值得一提,他們重構了以學科交叉性為特征的符號學體系,試圖去考察和解釋社會語境中各種符號系統(tǒng)的意義生成和維系方式。而荷蘭社會符號學家范·李文 (Theo van Leeuwen),則將社會符號學引入日常生活,指出不同的符號資源,通過節(jié)奏、構成、信息鏈接、對話等四種途徑,整合形成多模態(tài)語篇與交際行為。由此,傳播符號學這一理論分支的實踐,經(jīng)歷了從符號到符號資源,從語言符號到其他非語言符號系統(tǒng),從言語交際語篇到多模態(tài)語篇的發(fā)展脈絡。
第二層,是元傳播的社會或文化的層面,即符號再現(xiàn)差異與沖突的層面。這一元傳播模式主要是表達傳播主體間的身份與差異,是界定意義社群與社群間關系的層面,身份指向共有,差別指向等級和沖突。元媒介平臺中的這一層面充分假定社群間存在對話或非絕對的沖突,而這些皆為各種社群與文化關系的基礎。再此意義上說,這一層面類似于皮爾斯所謂的“第二性”,即因具體的傳播與文化實踐,所導致的意義交流、沖突與協(xié)商機制。
從元語言集合層面來看,這一層面的元傳播模式,媒介使用者主要調動是語境元語言集合,即文本與社會發(fā)生的諸種關系,引出文化約定的對信息的處理方式元媒介技術以其終端開放性,人際交互性等特點為傳播環(huán)境提供了真正的互動性和多元性,這極大促進了意義社群的聚合,以及社群與社群間意義交流的實時互動。例如,由于社交媒體中的實時集群功能,以及轉發(fā)與分享功能的普及性與便利性,媒介使用者非常容易通過對特定符號文本的轉發(fā)、評論與分享,依據(jù)所屬意義社群的特定規(guī)則,對符號文本從元語言層面重新進行編碼。這種基于特定意義社群解釋規(guī)則的元傳播模式,成為當今元媒介領域的傳播常態(tài)。
同樣,這種符號文本的再編碼與再傳播模式,一方面為媒介使用者提供了能及時溝通意見的公共平臺,另一方面又為話語或符號沖突提供了機會。由此,符號意義在具體傳播語境或傳播事件中的使用與變異,也就是目前學界所提出的“后真相”(post-truth)時代的輿論失衡問題。當符號文本的述真問題以一種去中心化的方式傳播,真相成為傳播社群中的商議與相對共識之達成時,元傳播中的社群關系變成為衡量“真相”的主導維度。因此,處理該問題的核心,是如何重建真相傳播過程中的元傳播關系鏈,進而建構以民主商議為核心的新型元媒介社群。
第三層,是元傳播的創(chuàng)造性層面,主要是指元傳播過程中所出現(xiàn)新的意義解釋,并對之做出調整,包含創(chuàng)造性和可能性的層面:這是所謂“第三性”或“無限”的層面,是個體和社群之間的意義之普遍關系的層面,它的邊界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關系。這實際上已經(jīng)類似于皮爾斯所謂“無限衍義”的定義。因此,在這一層面上,元傳播可以是被視為一種規(guī)范的、意義機制之間的互動,顯然這與皮爾斯所闡述的“第三性”特征是契合的。
這一層面元傳播模式,主要調動的是媒介使用者的能力元語言。所謂能力元語言,即為解釋者先天或后天在傳播實踐中所累積起來的意義解釋框架、社會經(jīng)驗或者是知識儲備。這一元傳播層面,主要關注是媒介使用中在元媒介平臺中逐漸形成的、完全基于元媒介平臺的新表意方式與互動方式。作為三種元傳播層面的最高級形式,這一層面的元傳播活動是面向未來的,符號意義社群互動與建構的新方式。
這一層面的元傳播活動,則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開掘。第一,是元媒介平臺新型社群關系的建構與維持。以手機客戶端為元媒介平臺的社交通訊工具,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著人類的日常生活交往習慣及其倫理準則。從朋友圈的“點贊”,到“分組”,再到主動“屏蔽”他人信息流,諸如這類交往方式是原生于元媒介平臺的,是元傳播的核心維度。它創(chuàng)造出與線下交往完全不同的交往規(guī)則,但卻又實在地影響著實際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因此,對此類社群關系的研究,則必須要進入符號互動層面梳理,元傳播活動在傳遞關系意義過程中,如何對傳播主體的符號自我進行重構,并且如何在元語言層面建構新的關系意義解釋規(guī)則。
第二,是元媒介語境下以激活元傳播活動為核心訴求的符號消費與消費文化。當代社會是以追求符號價值為主的“異化符號消費社會”,符號增值速度遠遠超過社會物質生產(chǎn)的速度。這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然而,元媒介時代的到來,符號消費的重心正在從對符號價值轉向對符號所建構的關系意義。由此,廣告主的訴求也正在從對消費者的說服,轉向從元傳播層面建構符號商品的關系價值。于是,口碑轉發(fā),分享送紅包,“曬單”等成為商家的主要推廣手段。與此同時,消費者也在分享過程中建構與維持自己的關系社群。并且,社會名流也在元媒介平臺上,建構自身與消費者的互動社群,繼而形成“商家—名流—消費者”的關系鏈。由此,社群關系正替代廣告文案,成為刺激符號消費的主要因素。
綜上,從傳播符號學路徑探究元媒介時代的元傳播層次以及具體符號表意實踐,其理論優(yōu)越性是明顯的。首先,傳播符號學從元語言與元傳播之關系入手,為元媒介技術和媒介使用者搭建起了溝通橋梁。進而為當代傳播學在元媒介時代走出技術與理論二元論,提供了具體的探究方式。其次,傳播符號學對元媒介時代中元傳播之文化與意義社群交流機制的關注,為元媒介時代的傳播學研究拓展了新的理論空間。由此,如何梳理并歸納元媒介語境下全新的意義交流與協(xié)商機制,就成了當代傳播學所不能忽略的一個重要面向。第三,傳播符號學關注元媒介語境中,媒介使用者之間創(chuàng)造性的表意模式之開掘,為元媒介時代符號消費與文化生產(chǎn)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注釋:
①⑧ [丹]克勞斯·布魯恩·延森:《媒介融合:網(wǎng)絡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劉君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96-98、98頁。
② L.P.Glazier,DigitalPoetics:TheMakingofE-Poetries,Tuscaloosa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2002,pp.115-119.
③ 趙星植:《論元媒介時代的符號傳播及其特性》,《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
④ 趙啟正:《“序一:沉浸傳播——新媒體時代的新概念”》,載李沁:《沉浸傳播——第三媒介時代的傳播范式》,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頁。
⑤ 張斌:《屏幕研究:“元媒介"時代影視研究的融合路徑》,《暨南學報》,2015年第7期。
⑥ 王金禮:《元傳播:概念、意指與功能》,《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年第2期。
⑦ Gregory Bateson,StepstoAnEcologyofMind.London:Granada,p.151.
⑨ Klaus B.Jensen,HowtoDoThingswithData:Meta-data,Meta-media,andMeta-communication,First Monday,vol.18,no.19,2013,http://firstmonday.org/ojs/index.php/fm/issue/view/404.
⑩ [法]埃里克·麥格雷:《傳播理論史:一種社會學的視角》,劉芳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
(作者系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