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海鷹
(長沙理工大學 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 410004)
1883年,尼采(Nietzsche,1844—1900)曾說:“虛無主義站在了大門口?!盵1]656他就此宣布19世紀進入了虛無主義的時代。這個自命為歐洲第一位徹底的虛無主義者的哲學家似乎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體驗了何為虛無主義。他所預言的虛無主義的興起勢在必然,果然在他之后的一百多年間成為現(xiàn)實。這一年,有一位偉人辭世,他是比尼采更深刻地認識、了解虛無主義的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
在現(xiàn)代思想家的陣營里,確實不只是尼采注意到了虛無主義盛行將帶來一系列問題。尼采之前,可以說,馬克思的作品在論述和批判虛無主義的文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他主要從社會經(jīng)濟結構、生產(chǎn)方式的層面分析虛無主義及其根源、表現(xiàn)、危害。馬克思的重要性和深刻性應當受到更大的重視,因為馬克思既體驗到了虛無主義在現(xiàn)代化生活中帶來價值弱化的基本事實,也揭示了其充滿悖論與矛盾的特點,比如資本在狂歡,事物破碎了,中心不復存在,等等。這些虛無主義的時代表現(xiàn),具體而言就是:“生產(chǎn)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chǎn)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祟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人們終于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系?!盵2]馬克思這段話分析了虛無主義的時代背景及表現(xiàn)形式,特別是虛無主義的破壞力,它導致各種事實和價值被消解。
在認識虛無主義的思想史上,馬克思的哲學與虛無主義的這種淵源,是因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虛無主義最早就誕生在馬克思出生并生活的德國,與德國哲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費希特(Fichte,1762—1814)、黑格爾(Hegel,1770—1831)、施蒂納(Stirner,1806—1856)都重視虛無主義作為一種現(xiàn)象和思潮的出現(xiàn),這給馬克思認識虛無主義提供了精神土壤和理論準備。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虛無主義已經(jīng)作為政治活動在俄國發(fā)展起來,當時許多人自稱虛無主義者以反對統(tǒng)治者,其中不乏作惡多端的不良之徒,導致虛無主義思潮聲名狼藉。馬克思不僅對這種政治意義上的虛無主義進行批判,更重要的是他預見到了價值層面上虛無主義的興起必將帶來的結果。在上一段引文中所包含著的,就是他對虛無主義作為一種思潮的分析:第一,資產(chǎn)階級時代,一切封建的、宗法的、田園詩般的關系都被破壞。第二,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第三,一切神圣的光環(huán)被抹去。第四,生產(chǎn)不斷變革,社會狀況不停動蕩。今天看來,價值領域的這種種紛擾,就是尼采所說“重估一切價值”的先聲。馬克思所理解的虛無主義這種思潮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經(jīng)濟永無休止進步的壓力,人的欲望無限擴張的動力,以及人類隨能力增強無限膨脹的自信以及相伴而生的無畏心理,最后成為“無神無圣”的觀念,“什么都可以”的行動綱領。人們打破民族、地方、國土界限建立世界市場,傳統(tǒng)、道德的界限也被一并跨越。
從現(xiàn)代生活的表現(xiàn)來看,崇高價值被貶低、基本價值底線被突破,什么都不相信,什么都懷疑,虛無主義已經(jīng)步步為營、占據(jù)現(xiàn)代人的價值世界。在馬克思的分析中,虛無主義根源于“異化”及“異化勞動”,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當人們勞動生產(chǎn)出來的產(chǎn)品成為了商品,它就開始具有一種無所不在的交換邏輯,具體表現(xiàn)為,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一切都可以買到,一切也可以賣出;有利可圖的東西或事情,只要付錢,就有可能得到或完成。人們甚至出賣和交換德行、愛情、信仰、知識以及良心。這樣必然導致與人相關的精神和生命失去崇高性、神圣性。而且這樣一來,虛無主義必然會發(fā)展出物質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當代形式。物質主義崇尚、耽溺物質豐饒的享受,它會帶來道德敗壞、厭煩;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只強調花錢、享受和占有物質,它們會理直氣壯地破壞傳統(tǒng)價值體系??梢韵胂螅绻磺袃r值消解和殞落,人就只能在金錢擁有和物質享受中尋求滿足與意義。隨之而來可怕的后果是:
首先,虛無主義敗壞人與世界的關系,使人只知占有和利用,只崇拜金錢和物。金錢作為價值概念,它是現(xiàn)存的和起作用的,能混淆和替換一切事物,結果是什么都可以計算、衡量,也可以用來交換;物的方便、舒適、新穎和完美,在即時擁有和過度擁有中,抹平了一切缺憾和不滿。這樣的價值觀無疑將使人對金錢和物質舒適形成更大的依賴性。其次,虛無主義毀壞人與人的關系,使社會關系只有算計和利害,家庭關系缺乏溫情。人們在彼此冷漠中受到傷害,沒有能力建立親密關系,更無力維系長久穩(wěn)定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共享情感和感情紐帶也就變得渙散和衰弱。最后,虛無主義還破壞人的生活,導致生活無序的急劇變化。當一切固定的都煙消云散,穩(wěn)定、持久、永恒這些價值和美德也會從人類生活中撤出。
所以,馬克思主張為了克服虛無主義,人應當追求像人一樣的感覺、思想和生活,應當追求美好生活。在馬克思的價值世界中,美好生活是由那些人們自愿去做而且有意義的事情組成,正像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所說的那樣,人們可以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馬克思還揭示人類終止虛無主義統(tǒng)領的有效路徑,即認識“真正人的問題”。他認為只有對人的存在與價值作歷史性肯定,虛無主義才能得到有效抵御和克服。從今天的社會現(xiàn)實來看,無疑,他的哲學中包含的對自然、自我、意義的發(fā)現(xiàn)和重視、對價值的肯定和追求、美好生活等理論是克服虛無主義的智慧源泉。[2]85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Weber,1864—1920)說過:“一位當代的學者——特別是當代的哲學家——的誠實,可以用他對尼采和馬克思的態(tài)度來衡量。誰若是不承認不靠這兩個人的工作便無法進行自己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誰就是在詐騙自己,也在詐騙別人。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的理智世界是由馬克思和尼采所塑造的?!盵3]應該說,在認識虛無主義問題上尤其如此。鑒于他們生活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而且生活的年代先后相繼,馬克思提出的一切都在動蕩不安中,一切都煙消云散,這些虛無主義的意象無疑可以成為理解尼采所說“重估一切價值”的理論前提。在一切煙消云散后,尼采把虛無主義總結為:是對無價值無意義的信仰,相信不存在勝于存在,是最高價值的自行貶值。他有類似于馬克思的表達:“總而言之,最美好的東西被褻瀆了,……最優(yōu)秀的人湮沒無聞了?!盵1]1191883年至1888年,尼采晚期的作品主要是關于虛無主義的,他把虛無定義為無意義。虛無主義者信奉徒勞無益,信仰世上本無所謂真理,而且相信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要毀滅。所以,尼采總結了19世紀兩個最令人痛苦難忘的事件,一是“上帝的死亡”;二是“虛無主義的來臨”。這兩點有巨大的關聯(lián)性:人類因此被置于價值的巨大缺失和空虛的境地。
從德國哲學的發(fā)展來看,上帝消失是很早就被意識到的一個事件,六天創(chuàng)世的工作之后,上帝到哪去了?大文豪歌德(Goethe,1749—1832)晚年與愛克曼(Eckermann,1792—1854)的談話中特別提到了這一點,他說:“上帝早已退位,寂然無聲了,人們現(xiàn)在仿佛都要立在自己的腳跟上,要考慮自己在上帝寂然無聲的情況下如何生活下去了。在宗教和道德的領域里,也許還承認神的某種作用;但是在科學和藝術的領域里,人們都相信這里完全是塵世間事,一切都只是人力的果實?!盵4]歌德在這個問題上表現(xiàn)了果決和斷然,如果沒有上帝,人依然可以盡享人世歡樂,在科學、藝術上表現(xiàn)出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優(yōu)越性,一切都憑人的勇氣和力量去獲得。正因為如此,尼采出聲以前,關于上帝的消失不見,并沒有引起多大的恐慌,只要人們還有所相信和依賴,從神圣世界向世俗世界的撤退,并不會導致恐慌。尼采“上帝之死”的宣言之所以引起軒然大波,因為他向世人說出的真相是,上帝死了,一切都是虛假的,干什么都行。上帝已經(jīng)不僅僅只是指基督教的最高信奉,包括世間一切神靈,人類奉為最高價值的存在。神圣性的消失直接顛覆了世俗生活的基礎,也消解了目的與意義。這個事件會導致的結果,法國的社會學家涂爾干(Durkheim,1858—1917)概括如下:“在以往的人際關系里,上帝還經(jīng)常拋頭露面,但后來,上帝就退隱避居了,它把整個世界都交還給了人,任憑他們?nèi)巿?zhí)不休。我們至少可以說,即使上帝還在駕馭這個世界,也多少有些作壁上觀的意味,即使上帝還在統(tǒng)治這個世界,也多少有點含糊其辭,正因如此,人類才獲得了自由發(fā)展的空間。這樣一來,個人便覺察到了自己的存在,他們不再逆來順受了,而成了自覺活動的源泉。”[5]從涂爾干的觀點來看,上帝之死也有其積極意義,那就是人的出現(xiàn)。這是人類生活的固有條件,它還原了每個人自我的存在感和屬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正像美國學者阿倫特(Arendt,1906—1975)說的:“我們所有人在這一點上都是相同的,即沒有人和曾經(jīng)活過、正活著或將要活的其他任何人相同。”[6]可以肯定,人的出現(xiàn),也意味著自我意識的強化和發(fā)展。但是,消極意義更甚,擺脫了上帝這個偶像的人類直接面臨價值崩潰和虛無的危機。尼采最深刻地看到,一個沒有了上帝的亂世,是沒有了束縛,是蓬勃、昂然發(fā)展的世界,人類闊步前進,當然會有偉大的增長和成果,如科學、技術、文化等。但在這個充滿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的世界里,無所依傍、恐懼、誘惑會成為更深刻的東西,痛苦、絕望和毀滅相伴而生。在這種情形下,他預言:真正的虛無主義將會問世。采取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去忍受和對付現(xiàn)代生活中上帝缺位的事實,這是現(xiàn)代虛無主義盛行的重要原因。虛無主義果然伴隨著巨大發(fā)展的時代迤邐而來。
虛無主義之所以值得警惕,是因為它會導致最高價值的自行貶值。毫無疑問,一個以虛無主義態(tài)度處世的人,否定現(xiàn)存世界的價值和意義,認為一切不該存在。這樣一來,與人生有關的一切,包括意愿、感覺、情感、行為,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了。無信仰、無意義、無價值所引發(fā)的虛無主義從19世紀發(fā)展到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和社會,危機更深。人們面臨這樣的現(xiàn)實:虛無的情緒在蔓延和擴大。時代深受虛無主義之苦,我們不可能在對虛無主義束手無策的情況下還能擁有我們所需的道德和生活。如果用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去面對上帝缺位的事實,現(xiàn)代人難以擺脫被動和無助的感覺,人會在睜開眼面對生命和生活時,成為失望的人或多余的人。所以,在看到虛無主義的表現(xiàn)之外,還要了解虛無主義何以產(chǎn)生,才有可能找到解決虛無主義的路徑。
尼采說過:“虛無主義的出現(xiàn),不是因為生存的痛苦比以前增大,而是因為人們懷疑災禍也就是生命中的‘意義’”。[1]622他分析虛無主義的產(chǎn)生,帶著厭惡和憐憫的情感,他說:“我們這個世界不該存在?!盵1]270其根本原因當然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厭惡和憐憫,是這兩種情感混合著產(chǎn)生了世上最大的災難:虛無主義。虛無主義這個在歐洲大地上徘徊的幽靈,造成了人的病態(tài),這是一種嚴重而無法否認的事實。為了直面虛無主義肆虐的現(xiàn)實,尼采提出了禁欲主義理想,他認為:“禁欲主義理想給人類提供了一種意義。直到現(xiàn)在,這還是人類唯一的意義,任何一種意義都強似于毫無意義?!盵7]135雖然,尼采的哲學總體的調子是樂觀主義的,但是從悲觀主義出發(fā)到虛無主義再到禁欲主義這條路,他和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如出一轍。準確地說,他繼承了叔本華哲學思考的遺產(chǎn),他的虛無主義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受到叔本華哲學啟發(fā),他所謂的精神頂點就是讓人們認識萬物皆無意義。在尼采關于虛無主義的種種闡述中,這種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誠然,禁欲主義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甚至會帶來更多問題。尼采只是把它當作權宜之計。正像他自己說的:“無論從什么角度看,禁欲主義理想都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權宜之計’,它解釋了痛苦,似乎填補了巨大的痛苦,特別是關閉了通往自殺型虛無主義的大門。無疑,解釋也帶來了新的痛苦,更加深刻,更加內(nèi)向,毒素更多,更腐蝕生命的痛苦:它將所有的痛苦都歸因于罪過……可是,盡管如此,人由此而得救,他有了一種意義。從此他不再是風中飄零的一葉,不再是荒唐戲,‘無意義’的玩偶,他現(xiàn)在能夠有某種追求了——至于他追求的內(nèi)容、目的、方法是什么,那都是無關緊要的了?!盵7]136在這些關于禁欲主義作為理想的論述中,尼采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人需要一個目標,人寧可追求虛無也不能無所追求。”[7]76
人們只有經(jīng)歷了虛無主義的意義喪失才能更理解價值、意義。悲觀主義哲學的根源,具體而言,是人生苦惱的未可解除,而人生的苦惱,總是來自某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一個被虛無主義情緒包圍的人,自然是一個虛無主義者,尼采所說的虛無主義者與后來俄羅斯政治生活中的此類人物是不同的,他這樣界定:“虛無主義者是這樣的人,他從現(xiàn)存的世界出發(fā)斷定,這個世界不該存在,而且,從那個本應存在的世界出發(fā)認為沒有這樣的世界。這樣一來,生命(行動,受動,意愿,感覺)就沒有任何意義了?!絼跓o益’乃是虛無主義的激情——同時,無結果?!盵1]270-271但是在未來的某個時候,在一個比我們這個腐朽的、自疑的現(xiàn)代更為強盛的時代,那個懷有偉大的愛和蔑視的人,那個拯救世界的人,那種創(chuàng)造精神,還是會來臨的……這個未來的人就這樣把我們從迄今所有的理想中拯救出來了,就這樣把我們從理想的衍生物中、從偉大的憎惡中,從虛無意志中,從虛無主義拯救出來了。這一正午的報時鐘聲,這一使意志重獲目標,使人重獲希望的偉大決定,這個反基督主義者、反虛無主義者,這個戰(zhàn)勝了上帝和虛無主義的人——他總有一天會到來。[7]74尼采的這一識見,對于西方文明是一種很確切的判定,海德格爾(Heidegger,1889—1976)這樣肯定尼采的歷史地位:“尼采本人以形而上學的方式解說了西方歷史的進程,并且把這種進程解說為虛無主義的興起和展開。對尼采形而上學的深入思考成了一種對現(xiàn)代人的處境和位置的沉思?!盵8]深入思考并批判虛無主義的消極影響,因此是與人的現(xiàn)代處境有關的問題。正像有研究者指出的:“現(xiàn)時代精神生活的根本問題,在于是否能夠從沉湎且持續(xù)了一個多世紀的當代虛無主義困境中超拔出來?!盵9]
在虛無主義來臨的時代,尼采鼓勵人靠強力意志自我拯救。他關于虛無主義闡釋的思想中,有四個重要概念,即價值、價值的確立、廢黜和重估。在虛無主義的發(fā)現(xiàn)和分析之后,尼采忙于價值的建構,他想要填充虛無帶來的空虛,修正虛無帶來的的荒謬,克服虛無帶來的絕望。他感覺到了虛無主義附帶的恐怖本質,正如人們能夠觀察到的,無意義行動或瘋狂使得被賦予了虛無主義特征的社會極其脆弱,其中既有難以忍耐的個體的痛苦和厭煩,也有不能承受的社會失序。為此,尼采把虛無主義稱為歐洲文化最可怕的客人。美國學者貝爾(Bell,1919—2011)看到了這一點,他將此歸結為資本主義文化的矛盾,指出虛無主義是“極端形式下的現(xiàn)代心理。盡管虛無主義建立在形而上的基礎上,它如今已盛行于整個社會 ,也必將摧毀它自己”。[10]他主要從文化的角度看待虛無主義。文化是人類生命過程中為自我的生存提供的解釋系統(tǒng)、象征系統(tǒng)和意義系統(tǒng),其本身就有助人們對付生存的各種困境,在應對虛無主義問題的過程中,文化方面的努力也不失為一種思路。
從虛無主義產(chǎn)生以后的歷史來看,馬克思從經(jīng)濟的角度、尼采從哲學的角度、貝爾從文化的角度都說明了克服虛無主義是現(xiàn)代化框架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馬克思曾總結虛無主義在現(xiàn)代的發(fā)展,是因為人們忘記了歷史、現(xiàn)實、生活都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反而被其所掌控、主宰,就是說被一種異己的力量所操縱。虛無主義以異化為表現(xiàn)的后果是,最終導致個體的孤獨感,人際之間的普遍冷漠,公眾情緒中的迷惘感、沮喪感,“商品拜物教”等。他這樣認為:“我們現(xiàn)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關系是一種人的關系,那么你就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yǎng)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你同人和自然界的一切關系,都必須是你的現(xiàn)實的個人生活的、與你的意志的對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現(xiàn)?!盵11]由此可見,人類戰(zhàn)勝虛無主義要克服人的“物化”“異化”,要追求和捍衛(wèi)人的尊嚴,要真誠地投入生活,當人們以人的感覺、感情和思想去追求、體會美好生活,創(chuàng)造并實現(xiàn)價值,虛無主義必然無處可藏。
尼采從道德上掃蕩虛無主義,他主張人應當這樣生活:使自己的感性日益精神化和多樣化。他寫道:“一個人必須在生命之外有一個立足點,用不同的方式,如同已經(jīng)活過的一個人、許多人、一切人那樣去了解生命,方能真正觸及生命的價值問題?!盵12]這一生命之外的立足點是他所推崇的,就是讓天上和地上的主要事情往一個方向發(fā)展,久而久之便產(chǎn)生某些東西,值得人為之活在世上,諸如德行、藝術、音樂、舞蹈、理性、精神,某種使舊貌換新顏的東西,某種精美的、瘋魔的或神奇的東西。尼采所期待的使人舊貌換新顏的東西產(chǎn)生自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領域,人在物的世界強力角逐的精力轉移到浩瀚無垠的心靈世界,所喚起的、產(chǎn)生的、形成的是人生值得一過的豐富性,他要以此來終結虛無主義。
尼采曾這樣說:“當我在鬧市觀望行人,看成千上萬的人表情遲鈍或行色匆匆地走過去,我就總是對自己說,他們一定心情惡劣。”[13]現(xiàn)代人確實容易心情惡劣,在被忘卻的生活里,人們總是迅速被遺忘,輕易被取代,并在現(xiàn)代生活中不斷體會到虛無加深的感覺。值得慶幸的是,這樣的發(fā)展趨勢,在“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興起中,正在得到糾正。這種價值觀之所以對虛無主義是一種矯正,它本身的理論來源可以追溯到以馬克思為主要代表的德國哲學。最早提出這一概念和思想的美國學者英格爾哈特(Inglehart,1934—),他說過:“后物質主義思潮最早和最廣泛的形式,就是對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復興。”[14]28819世紀以來,工業(yè)化帶來的物質豐裕形成了普遍的物質主義價值觀。但是,人的不滿和虛無主義橫行,是19世紀以來文明最大的副產(chǎn)品。在物質豐富、技術至上的時代,人的精神被打上陰郁、渺小、貧乏、膚淺的印記,就像我們能夠看到的,難以回避的現(xiàn)代性的鄙陋是物質世界的豐饒與精神世界的淺薄互為因果,人必須尋求自我存在的現(xiàn)代表達。馬克思對19世紀的工業(yè)化和虛無主義的批判,仍然可以深刻地啟迪后來者,即使今天看來,馬克思對19世紀工業(yè)化的批判,仍是卓越和富有成效的,英格爾哈特提出“后物質主義”理論即是一例。
英格爾哈特通過大眾價值觀和態(tài)度的全球調查,為我們理解現(xiàn)代化的新理論提供了新的經(jīng)驗材料。他在全球價值觀調查中發(fā)現(xiàn)的人們對生活態(tài)度、生活質量、人權、公民自由、幸福等價值的關注和追求,其實都是精神領域與層面的,本應歸屬于非物質領域,之所以提出“后物質主義”,其中“后”的提出和界定強調了緊隨其后的意味,這也是馬克思相關理論的現(xiàn)代表述。英格爾哈特自己承認:“歷史上,有幾位學者,如卡爾·馬克思,馬克斯·韋伯等都提出過現(xiàn)代化理論。我的研究與他們的觀點一致,經(jīng)濟發(fā)展會帶來社會結構及社會生活的變化。”[15]簡而言之,經(jīng)濟改變世界,世界的變化緊隨經(jīng)濟發(fā)展之后,這一理論工具馬克思曾用來分析興起發(fā)展中的資本主義。他認識到: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2]273為此,他深刻揭示了現(xiàn)代經(jīng)濟追求永不滿足成長的特點,人的欲望隨之擴張,還有接踵而來人類不斷膨脹的信心,等等?,F(xiàn)代人生活在這樣的境遇中,需要滿足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永不滿足的需要或欲望。馬克思對戰(zhàn)勝虛無主義的信心來自于,他相信人不會永遠停留在物質需求高于一切的程度。英格爾哈特認為馬克思主義的這些理論具有巨大的優(yōu)勢,“解釋了為什么馬克思曾經(jīng)并且仍然對全世界人民解讀現(xiàn)實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14]438他的后物質主義理論正是從馬克思這里出發(fā)。
英格爾哈特所建立的理論基于這樣兩個假設,一是匱乏假設。他認為人都渴求自由和自主,但是人的需求從物質必需品開始,同時人們會傾向于賦予最緊迫的需求以最高的價值。這一學說無疑從心理和價值層面支持了馬克思理論對社會發(fā)展階段和類型的心理分析,同時也為馬克思的歷史觀點提供說明。第二個假設是社會化假設。他認為優(yōu)先價值觀是個體生活條件特別是早期生活條件的反映,價值觀轉變主要通過代際人口更替實現(xiàn)。英格爾哈特認為:西方公眾價值觀業(yè)已從過于強調物質福利和身體安全而轉向更加強調生活質量。[14]3這一轉向的原因和意義是復雜的,但其基本要點或可簡單表述為:與其說人們關注的是遙不可及的或沒有威脅的東西,毋寧說人們會更加關注直接需求或威脅。因此,雖然美的需求或許多少具有普遍性,但饑餓的人卻更可能會關注食物而非美的訴求。這就是說填飽肚子是最重要的,可是一旦肚子飽了,人的審美和知識等的需求就會被突出地意識到,這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已經(jīng)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jīng)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79他所說的第一個需要就是人們需要吃喝住穿及其他一些東西。工業(yè)文明創(chuàng)造和積累的成果使人們輕易就能滿足第一需要,人如果還把全部的心神用來追求財富、金錢,讓精神和情感都在需求未得到滿足的匱乏中,人便容易墮入虛無。西方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發(fā)韌,展示的正是現(xiàn)代人抗拒虛無的努力,也是與虛無主義斗爭的結果。英格爾哈特的研究成果表明:后物質主義的價值觀,把社會質量置于經(jīng)濟增長之上。[16]具體來說,他認為新的經(jīng)驗材料證明,現(xiàn)代化改變了世界觀和動機。通過來自全球調查的材料,英格爾哈特分析論證得到的結論是,就價值觀而言,傳統(tǒng)、保守的價值,即物質主義價值觀更重視追求富裕、繁榮經(jīng)濟、秩序和安全、個體自由、政治參與等。而現(xiàn)代價值稱為后物質主義價值,表現(xiàn)為重視非物質性的生活目標,如工作中的滿足感、個體發(fā)展、自尊感、環(huán)保意識、志愿服務等。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的崛起說明,人們不僅為物質性目標努力,更會為非物質性目標努力。
在現(xiàn)實中,為了克服虛無感,人們總是會積極尋找和準備各種具體方案臨陣以待,如生活方式的多元選擇和多樣化。后物質主義價值觀能否有效地克服虛無主義,還有待實踐的檢驗。它當然不是靈丹妙藥,英格爾哈特自己也認識到這一點,他說:“歷史已從簡單的好或壞的斗爭轉變?yōu)樵诟鞣N競爭事物中尋求平衡的問題。對此,我們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也沒有明顯的道德藥方。”[14]438-439但是可以說,去除虛無感要緊的是生活,后物質主義價值觀起碼為人們義無反顧地生活提供了新的意義源泉,讓人們在更豐富的精神生活中去感受、經(jīng)歷、體驗并銘刻在心。
[]
[1]尼采.權力意志[M].張念東,凌素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錢永祥.縱欲與虛無之上——現(xiàn)代情境里的政治倫理[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61.
[4]愛克曼輯.歌德談話錄[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251.
[5]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 130.
[6]阿倫特.人的境況[M].王寅麗,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2.
[7]尼采.論道德的譜系[M].周紅,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2.
[8]海德格爾.林中路[M].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224.
[9]鄒詩鵬.虛無主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
[10]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2版.趙一凡,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2:50.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5.
[12]尼采.瘋狂的意義[M].周國平,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80.
[13]尼采.悲劇的誕生[M].周國平,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6:134.
[14]英格爾哈特.發(fā)達工業(yè)社會的文化轉型[M].張秀琴,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15]英格爾哈特.中國尚未進入后物質主義價值觀階段[J].人民論壇,2013(9):50-51.
[16]英格爾哈特.全球化與后現(xiàn)代價值觀[J].朱德米,譯.國外社會科學文摘,2001(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