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英 代麗娟 師靜靜
(蘭州軍區(qū)總醫(yī)院結直腸外科 甘肅蘭州 730050)
結腸是人體攝取水、電解質、葡萄糖及其維生素及營養(yǎng)物質的重要器官。全(次全)結腸切除術對機體損傷較大,術后會發(fā)生機體水分、無機鹽等物質吸收障礙、大便性狀及排便習慣改變等問題。本文對本院48例行全(次全)結腸切除術后患者的護理體會進行總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該48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齡18~80歲。其中家族性息肉11例,潰瘍性結腸炎7例,多發(fā)性息肉7例,頑固性便秘18例,結腸多原發(fā)癌5例。在全麻下行全(次全)結腸切除術,盲腸直腸吻合術/回腸造口術[1]。
2.1 術前護理
2.1.1 協(xié)助完成腸道準備 術前1 d清淡少渣飲食,術前晚7時開始口服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清潔腸道(心、腎功能異常、老年高齡病人或術前存在不完全及完全性腸梗阻者患者除外)。術前8 h禁食,術前2 h禁飲,術前4 h口服10%葡萄糖注射液300~500 mL,以補充水分和能量,減輕胰島素抵抗。
2.1.2 完成皮膚準備 保持皮膚清潔是術后預防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患者術前1 d沐浴并進行皮膚準備,尤其注意清潔臍部污垢。
2.2 術后護理
2.2.1 術后常規(guī)護理
2.2.1.1 早期活動 向患者及家屬宣教早期活動的意義和目的,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理解。全麻病人清醒后抬高床頭45°,鼓勵、指導定時患者在床上主動、被動運動、翻身,術后第1 d協(xié)助患者坐起、下床活動,一般情況較差或生命體征不平穩(wěn)者則適當增加床上活動量,病情允許則盡早下床活動,使用助步器幫助活動。
2.2.1.2 早期進食 全麻清醒后鼓勵患者咀嚼吞咽,刺激腸蠕動早日恢復。本研究中患者術后第1 d試飲少量水,若無惡心、嘔吐,則第2 d給予少量流食,第3~4 d給予少渣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清淡飲食,逐漸過渡到普食。
2.2.1.3 疼痛護理 (1)基礎護理:術后手術切口疼痛,可使用持續(xù)鎮(zhèn)痛泵,由患者自控,疼痛劇烈者可遵醫(yī)囑使用帕瑞昔布、杜冷丁等肌肉注射。(2)中醫(yī)護理:中藥坐浴熏洗加艾灸。使用中藥熏洗坐浴儀熏洗坐浴10~20 min,每日2次,連續(xù)使用3 d。每次坐浴后艾灸傷口局部及中極、氣海、足三里15 min。
2.2.1.4 引流管的護理 保持各引流管標識醒目,便于觀察,妥善固定,避免扭曲打折,使用抗返流引流袋,每周更換,及時擠壓引流管,保持引流管引流通暢,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色、量、質。留置導尿者0.9%生理鹽液擦洗尿道口,潔悠神抗菌液噴霧,每日2次,保持尿道口清潔干燥,防止細菌逆行引起感染。術后保持尿管開放,保證尿液引流通暢,術后2~3 d拔除。留置導尿3 d以上者拔除尿管前需進行夾管訓練,夾閉尿管后每2~4 h或患者有憋尿感時打開尿管。注意觀察腹腔引流管引出液體的量及性狀,若發(fā)現(xiàn)異常則及時報告醫(yī)生。
2.2.1.5 肛門功能訓練 (1)盆底肌功能訓練:術后1 w行肛門收縮功能鍛煉,指導患者身心放松,吸氣時收縮肛門并保持3 s以上,呼氣時緩慢放松,每日3次,每次20~30下,指導患者正確使用腹壓,囑患者下蹲時放松肛門站立時用力縮緊肛門[2],盆底肌舒縮運動不協(xié)調或訓練效果差的患者可給予膝胸位收縮肛門,有效鍛煉盆底肌。(2)指導患者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定時如廁排便),無論有無便意都按時排便,時間控制 5~10 min。(3)生物反饋訓練法:教會患者正確識別自己肛直腸和腹肌運動的正常和/或異常圖形,通過“動作-反饋-學習-再學習”的過程,使患者掌握增加腹內壓、收縮和放松肛門的動作要領,形成記憶,脫機后堅持鞏固訓練。
2.2.1.6 造口護理 密切觀察造口黏膜顏色、造口形態(tài)、水腫情況、排泄物的顏色性質及量,造口袋容量滿1/3時及時排放。需嚴密觀察,及時更換造口袋,可選用防漏膏、造口粉、皮膚保護膜保護造口周圍皮膚,更換時間最好在早晨、空腹時,順時針按摩造口周圍,排空腸內容物,提高更換造口袋成功率及效率。若更換時排泄物過多,可使用衛(wèi)生棉條填塞造口,更換后取出衛(wèi)生棉條。加強健康宣教,合理飲食與活動,選擇適合的造口袋,提高患者自護能力,減少遠期并發(fā)癥。
2.2.1.7 心理干預 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建立治療疾病的信念,減輕患者對手術緊張不安引起的心理應激。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方式及目的,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不良反應及其應對措施,以取得良好的配合。
2.2.2 術后并發(fā)癥護理
2.2.2.1 出血 術后48 h內密切觀察引流管引出液體情況。給予吸氧,心電監(jiān)護,嚴密觀察心率、血壓、呼吸、氧飽和度及尿量,并詳細記錄。注意觀察腹腔、骶前引流管引流液的色、量、質。觀察切口敷料有無滲血,患者有無腹痛、腹脹等癥狀。
2.2.2.2 腹瀉 術后早期重點觀察大便的顏色、次數、性狀,及時監(jiān)測水、電解質情況,以預防因腹瀉引起的水、電解質平穩(wěn)紊亂,必要時遵醫(yī)囑給予易蒙停、乳酸菌素膠囊等。
2.2.2.3 吻合口瘺 觀察患者術后有無寒顫、發(fā)熱以及腹痛等不適,并注意腹腔引流管引流液的性狀。
2.2.2.4 吻合口狹窄 術后10~12 d行肛門指診了解吻合口情況,如考慮存在吻合口狹窄,明確無吻合口瘺后早期擴張吻合口,積極協(xié)助醫(yī)生完成檢查。
2.2.2.5 儲袋炎 指導患者正確識別臨床癥狀,及時來院就診??墒褂命S元御方[3]熱敷治療肛腸病術后尿潴留,處方:土茯苓30 g,茵陳蒿21 g,梔子15 g,澤瀉30 g,桂枝21 g,上方藥物打粉,醋調,裝入約10 cm×10 cm大小自制棉布袋以中極穴為中心外敷于恥骨聯(lián)合及臍之間。隔30 min熱敷(溫度約42℃)1次,每次維持時間20 min。
2.2.3 肛周皮膚護理 指導患者便后保持肛周皮膚清潔干燥,將護膚粉撒在局部皮膚上,用棉簽輕輕將粉劑抹勻,掃除多余粉劑,噴液體皮膚保護膜待干,再撒粉噴皮膚保護膜,重復3~4層,以隔離大便刺激。中藥熏洗坐浴,高頻窄譜紅光照射每日2~3次。直腸黏膜剔除患者術后早期可使用一件式造口袋接收糞水,預防肛周皮膚受損。
2.2.4 術后胃腸功能恢復 可于術后第1 d開始給予吳茱萸熱敷[4]腰背部,將吳茱萸、粗鹽各250 g混合后放入鍋中,用文火翻炒,炒至50~60℃,裝入布袋中,結扎袋口,包裹于毛巾之中,先置于患者神闕穴熱敷20 min,再置于腰背部熱敷10 min,2次/d,連續(xù)治療,直至肛門排氣。此外,可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術后24 h開始給予小茴香熱敷[5]患者腹部(避開手術切口),每日3次,每次30 min,患者肛門開始排氣、排便后停止。具體熱敷方法:將小茴香約300 g裝入15 cm×15 cm的棉布袋中,加少許溫開水浸濕后,用微波爐加熱1 min,然后在棉布袋外面再包裹一個干燥棉布袋,溫度以不灼痛操作者前臂遠端尺側皮膚為宜。
術后48例患者中,嚴重腹瀉6例、發(fā)熱3例、傷口裂開2例、吻合口瘺2例、吻合口狹窄2例、腹腔引流管引出血性液體1例、IPAA術后發(fā)生儲袋炎8例。其中發(fā)生吻合口瘺的2例患者分別于術后第7 d、第9 d腹腔引流管引流液出現(xiàn)混濁,氣味混有糞臭味,經肛門泛影葡胺造影檢查明確診斷為吻合口瘺,考慮患者臨床癥狀不明顯,體溫正常,無明顯腹痛,給予保守治療,措施包括禁食水、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生長抑素持續(xù)靜脈泵入、持續(xù)雙套管生理鹽水沖洗引流等對癥治療,該2例患者分別于術后20 d、28 d康復出院。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結腸疾病患者逐年增加,臨床堅持“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的診療策略。由于結腸全切除及次全切除術中手術切除腸管較多、手術創(chuàng)面較大,術后并發(fā)癥多以及術后大便次數變化明顯,對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影響較大。有文獻報道[6],術前未進行腸道清潔準備的患者術后感染發(fā)生率為26%~60%,吻合口瘺發(fā)生率為14%~26%,而儲袋炎是全結腸切除、直腸黏膜剝除、回腸貯袋肛管吻合術(IPAA)后最常見的遠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可達60%[7]。本研究患者均給予腸道準備,感染率為6.3%,瘺發(fā)生率為4.2%,IPAA術后儲袋炎發(fā)生率12.5%。因此,采取合理的護理措施、完善術前準備、做好基礎護理及常見并發(fā)癥的預見性護理、加強專科健康指導、密切關注患者身心狀況、及時給予有效的護理措施可利于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減輕患者痛苦,以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同時,通過對患者個體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制定規(guī)范的護理方案及圍手術期管理方案,采取中西結合的有效護理措施可有助于提高手術效果,減少患者住院天數和住院費用,節(jié)約醫(yī)療資源,促進患者康復,最終令患者獲益更多。
[1]高峰,楊增強,徐明,等.慢傳輸性便秘結腸次全切除術后盲腸直腸吻合方式的探索[J].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2015,4(2):37-40.
[2]陸安清,楊小玲,李卡,等.42例腹腔鏡全結直腸切除回腸儲袋肛管吻合術患者的護理[J].2011,46(10):960-962.
[3]井曉峰,秦煥.黃元御方熱敷治療肛腸病術后尿潴留60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16,22(22):63-64.
[4]賈宇林.吳茱萸熱敷治療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障礙84例[J].西部中醫(yī)藥,2016,29(6):75-76.
[5]楊旸,辛文瓊.小茴香熱敷對先天性腸閉鎖患兒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21):1991-1992.
[6]黃漫容,陳冬蓮,葉新梅.家族性息肉病的護理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3,18(7):614-615.
[7]SANDBORN W J.Pouchitis following ilel pouch-anal anastomosis:defini-tion, pathogenesia and treatment[J].Gastroenterology,1994,107(6):1856-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