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林煒 劉爭強 章文春(江西中醫(yī)藥大學 南昌 330004)
旴江醫(yī)學千百年來涌現(xiàn)出數(shù)百位聞名于世的醫(yī)家,且多數(shù)出生在世醫(yī)家庭。因學有淵源,故而醫(yī)技卓著,其中中醫(yī)氣功養(yǎng)生祛病方面具有代表性的醫(yī)家為明代醫(yī)學大家——龔居中。他所編寫的《福壽丹書》共七卷,在延齡篇中關于各種不同疾病的導引法共有46條,其中描述治療虛實腹痛的導引法共5條,本文對《福壽丹書》中腹痛病癥的氣功導引法進行分析,將其歸納總結為,針對腹痛實證的導引法有端坐抱臍法、頂天立地法;針對肚痛虛癥的導引法有搬肩轉目法、仰臥搬肩法和端坐托天法。
1.1 端坐抱臍法 原文云:“治肚痛乍寒乍熱。端坐以兩手抱臍下,待丹田溫暖,行功運氣四十九口”[1]。
操作方法:采取坐式,兩手掌心重疊敷于肚臍,意注下丹田,待其丹田溫暖,即配合呼吸運氣。吸氣想丹田,呼氣放松,一呼一吸共49次。
腹部乍寒乍熱乃腹部氣機不暢,寒熱不調的表現(xiàn),兩手抱臍下可以培補丹田之氣,且通過意注下丹田使丹田陽氣升發(fā),使丹田所在的腹部氣機通暢,寒熱自調。基于中醫(yī)形氣神三位一體的生命觀,本法從形體上以手抱肚臍,意念注入到下丹田,神返身中氣自回,配合呼吸,使得形氣神三者合一,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
1.2 頂天立地法 原文云:“治肚腹雷鳴,遍身疼痛。立定,以兩手托天,腳踏四地,緊緊撮谷道,運氣九口”[1]。
操作方法:采取站立式,兩手五指分開,掌心向上,舉至頭頂兩側作托天狀,兩腳成外八字立于地面,配合呼吸前后二陰收縮,吸氣二陰收縮,雙手向上托舉,呼氣全身放松。意念配合動作由二陰到頭頂,把全身想通透,一呼一吸共9次。
肚腹雷鳴的腹痛病機為中下焦氣機不暢,不通則痛。兩手上舉,腳踩大地可以舒展全身經(jīng)絡,調暢氣機;配合呼吸前后二陰收縮可以升提全身氣機,使得上下之氣溝通順暢,氣血通暢,疼痛消除。
2.1 搬肩轉目法 原文云:“治肚腹虛飽。坐定用兩手搬兩肩,以目左視,運氣十二口,在轉目右視,呼吸同前”[1]。
操作方法:采取坐式,兩手胸腹前交叉抱住兩肩,而后調控形氣神并使之三位一體。吸氣,同時形體上向內側扳動兩肩,頭部保持不動而目光左視,運用意念將氣導引至腹部中脘。呼氣,兩肩放松,目光平時前方,一呼一吸共12次后目光右視,動作同上。
肚腹虛飽是中焦中氣不足,氣機凝滯的表現(xiàn),中醫(yī)講不榮則痛,中焦氣血不足,寒氣凝聚,使得中焦氣機阻滯,產生疼痛。本法采取坐式可以培養(yǎng)丹田之氣,肺氣宜收斂,胃氣宜肅降,兩手搬肩的動作有助于收斂肺胃之氣,使得肺胃之氣充足。左右視目在其充足肺胃之氣后牽拉左右經(jīng)絡,使得充足的氣血運行通暢,氣機調達。
2.2 仰臥搬肩法 原文云:“治脾胃虛弱五谷不消。以身仰臥,右腳架左腳上,直舒兩手搬肩,肚腹往來行功運氣六口”[1]。
操作方法:取仰臥式,右腳彎曲架在左腳上,左右手分別放在左右肩,意念配合呼吸,兩手向身體內側搬動兩肩,吸氣時,兩手扳動兩肩,運用意識將氣導引至腹部中脘。呼氣全身放松。一呼一吸共6次。
五谷不消為中焦脾胃虛弱,運化無力的表現(xiàn)。取仰臥式,放松全身,左腳彎曲,右腳架在左腳上,牽拉足太陰、足陽明經(jīng),激發(fā)脾胃經(jīng)氣;兩手直舒放于兩肩,兩手搬肩的動作有助于收斂肺胃之氣,使得肺胃之氣充足;配合呼吸,意念引導氣機開合,調暢體內氣機開合出入,使得氣血通暢,氣機調達。
2.3 端坐托天法 原文云:“治肚腹虛腫。端坐,以兩手作托物狀,運氣導引,上提九口,下行運氣九口[1]。
操作方法:采取盤坐式,端身正坐,兩手掌心向上如托物狀,舉至頭頂兩側,吸氣意注丹田,氣隨之下行于丹田。呼氣時,意注兩手,氣隨之注入到兩手;下行運氣反之,意念引氣至臍下丹田,閉氣意守,再慢慢勻細呼氣,一呼一吸共9次。
肚腹虛腫是中焦氣血不足,氣機凝滯導致的水飲停留肚腹部,使得肚腹部腫脹的表現(xiàn)。本法采用坐式,使得上下水火共濟,上下氣機回流;兩手托天的形體動作牽拉上半身,牽拉手三陰三陽經(jīng)脈,本方法采用腹式呼吸,吸氣時隔肌下降,把腹內臟器向下推;呼氣時隔肌上升,恢復原來的位置,腹內臟器上升,從而對腹內臟器起到按摩作用[2]。使得水飲疏散分布正常,腫脹自消。
綜上所述,對于腹痛的辨證治療,中醫(yī)上講究不榮則痛和不通則痛,即腹痛主要從這兩個方法來進行治療,而這二者的治療都可通過中醫(yī)導引對形、氣、神的鍛煉和調控來達到祛病強身的效果?;谛螝馍袢灰惑w的生命觀,可以看出中醫(yī)導引的實質就是對形氣神的鍛煉和調控[3]。一方面表現(xiàn)在各個導引法都有形體動作(包括呼吸)、運氣和意念活動三個要素的鍛煉和調控;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鍛煉和調控三者的同時,三者并不是孤立,而且合一的,是三者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即形氣神的三位一體。
[1]龔居中.福壽丹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12.
[2]章文春.《諸病原候論》宿食不消病候導引法探析[J].江西中醫(yī)藥,2010, 41(4):11-12.
[3]章文春.形氣神三位一體的生命觀與中醫(yī)導引[J].江西中醫(yī)學院學報, 2009, 2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