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科學史的“元探究”教學在化學學科中的應用

      2018-02-18 00:54潘振蓓姜建文
      化學教學 2018年11期
      關鍵詞:科學史化學教學課堂教學

      潘振蓓 姜建文

      摘要: 元探究即為“探究的探究”,科學史為元探究的進行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嘗試挖掘元探究的內涵,界定什么是元探究教學,以及探討如何進行元探究教學。并通過具體的化學學科案例設計來進一步闡明觀點。在此基礎上提出進行元探究教學的優(yōu)勢和局限性。

      關鍵詞: 元探究; 科學史; 課堂教學; 化學教學

      文章編號: 1005-6629(2018)11-0056-05中圖分類號: G633.8文獻標識碼: B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探究作為一種科學教學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施瓦布[1]認為科學應被視作一種概念結構,它隨時可能因發(fā)現(xiàn)新的證據(jù)而被修改。施瓦布還認為,探究性教學中包含兩種探究。一是對科學知識本身的探究,科學被看作探究過程的指導,“科學即探究”;二是教與學這個過程的教學方法、方式上的探究,教與學的過程本身是一種探究,“探究性教與學”。這兩層含義是完整形式科學探究教學思想的組成部分。他指出,一方面,它的材料要展現(xiàn)科學作為探究;另一方面,學生要被引導在這些材料中進行探究,他要學會辨認它們的組成部分,檢查這些部分間的關系,注意到每個部分所扮演的角色,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探究的一些優(yōu)點與缺點。簡而言之,課堂應該參與到探究的探究中[2]。這種“基于探究的探究”,也是探究的一種形式,可以稱其為“元探究”。

      1 元探究與元探究教學

      1.1 何謂元探究

      元探究教學,是基于科學研究問題下,對該問題的科學研究的探究過程再次進行探究的一種教學方式,旨在幫助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的構成和獲得過程。

      元探究的探究對象為對研究某科學問題而進行的各探究活動。對于中學教學來說,這類探究活動多為科學史上科學家所進行的探究。因此,豐富的科學史正是最適合使用元探究教

      學的素材。

      其實,這種教學方式并不罕見。在課堂上往往運用科學史來融入某個教學片段,或進行整體設計的教學[3~6],這種已經(jīng)包含科學家探究過程的教學,對其某個片斷重溫時,也就是在進行一次“元探究”。但是,它與元探究教學方式的區(qū)別在于,元探究教學方式更加注重提供科學家探究過程的完整性,通過對其完整的探究過程的探討,進而明確探究的問題,明確探究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

      當然,元探究的教學不僅可以基于科學史,還可以結合當今科技發(fā)展的新進展。在提供素材時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假說都是可以被提供的,重點是要包含探究的過程,以方便學生進行分析。這種基于探究過程的對比分析,可以幫助學生集中認識科學知識的構成和獲得過程,關注探究應注意的問題,提高探究能力,從而提升科學素養(yǎng)。

      1.2 元探究教學

      元探究教學,以呈現(xiàn)包含探究過程的材料為探究載體,一方面呈現(xiàn)科學知識即探究,一方面在于關注探究教與學過程,是兩者的結合,是包含兩個維度的完整的探究教學。元探究教學通過不同的探究材料,更能體現(xiàn)科學知識本身即為探究,更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探究的組成部分。

      從課堂環(huán)節(jié)來看,元探究的教學應包括以下方面(見圖1): 第一,確定研究的主題。第二,師生收集該教學內容下包含探究過程的多樣化素材。第三,確定需要明晰的問題,如研究問題、收集的證據(jù)、技術的作用、研究使用的方法、數(shù)據(jù)的解釋、得到的結論等。第四,思考分析。第五,討論總結,判斷本質,分析成功或失誤的原因,從中得到經(jīng)驗教訓。第六,分析是否有新的問題,在該探究過程中是否產生新的不明確的想要探究的問題。

      確定需要明晰的問題是元探究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同的探究過程,探究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探究過程也很少會包含所有的探究活動要素。典型的活動要素主要包括研究的問題、收集的證據(jù)、對證據(jù)的解釋、所用技術及作用、得到的結論幾個環(huán)節(jié)。在不同環(huán)節(jié)需要關注不同的元探究問題。

      對于研究問題維度,元探究問題應包括: 提出了怎樣的問題、為何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針對研究問題提出怎樣的假說、對同樣的問題為何會提出不同的假說、這種假說是基于何種證據(jù)提出的等。

      對于收集證據(jù)維度,元探究問題應包括: 如何收集證據(jù)、證據(jù)是否可分為不同類型(來源等)、證據(jù)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證據(jù)可信度如何、證據(jù)的收集方法有哪些、是否采取合適的收集方法、是否采用合理的方法和工具對證據(jù)進行處理、對證據(jù)是否持有批判的態(tài)度等。

      對于證據(jù)的解釋維度,元探究問題應包括: 證據(jù)起到了什么作用、能否正確認識并理解證據(jù)的作用、證據(jù)是否與假說相關(證據(jù)與假說的關系如何,是否支持假說)、證據(jù)與解釋有何關系、是否充分、解釋過程中是否尊重證據(jù)等。

      對于探究過程中所用的技術及作用維度,元探究問題應包括: 用何種技術手段、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是否有更佳的方式等。

      對于得出結論維度,元探究問題應包括: 得出了怎樣的結論、結論是如何得出的、結論的合理性如何、原因是什么、結論與證據(jù)是否一致等。

      2 案例分析

      我們以氯氣的發(fā)現(xiàn)為例進行元探究教學。

      2.1 確定研究主題

      氯氣的本質是什么?對一種未知的物質是如何確定其本質的?

      2.2 收集素材

      由學生查閱資料,教師進行補充,找出氯元素的發(fā)現(xiàn)史[7]。師生共同提煉出如下主要內容。

      2.2.1 舍勒對軟錳礦的分析

      從1771~1774年,舍勒花費三年時間,對軟錳礦進行了認真分析。他發(fā)現(xiàn)該礦石不溶于稀硫酸和稀硝酸,但卻能溶于鹽酸中。在對其沉淀物進行分析過程中,他預言有一種新金屬(錳)存在。但在前期處理過程中,常常使他感到十分難受的是,每次在軟錳礦粉中倒入鹽酸后,就會立即冒出一種令人窒息的黃綠色氣體,使他“肺部極為難受”。于是,在預言了錳元素之后,他著手于這種氣體的研究,發(fā)現(xiàn)它能使藍色紙條變白,也能使有色花朵和綠葉褪色;另外,還能腐蝕金屬;更奇怪的是在這種氣體中昆蟲會立刻死亡,火也立即熄滅。由此,舍勒斷定這是一種新物質(氯氣)。舍勒相信燃素說,認為是由于“脫燃素的錳”(MnO2)從鹽酸中奪去了燃素而產生了這種氣體,所以稱它為“脫燃素的鹽酸”。

      2.2.2 貝托雷的氯水光解實驗

      1774年,當貝托雷了解到舍勒的發(fā)現(xiàn)后,就著手對這一新氣體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黃綠色氣體確實如舍勒所言,具有漂白作用,于是將其介紹給紡織工業(yè),以代替日曬漂白法,從而推動了漂染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在生產過程中,人們發(fā)現(xiàn)氯氣盡管具有漂白作用,但真正對漂白質量起關鍵作用的是次氯酸鹽的濃度。為進一步研究氯氣水溶液的性質,1785年貝托雷將黃綠色氣體溶于水后露置在日光下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生成了鹽酸并放出了氧氣。據(jù)此,他認為這是氯氣的簡單分解過程,如下式所示: 氯——鹽酸+維持生命的空氣(氧)。認為氯是鹽酸和氧之間“聯(lián)合松弛的化合物”。

      2.2.3 蓋·呂薩克的鹽酸氣合成實驗

      1809年,蓋·呂薩克和泰納合作,總結了前人有關氯研究的經(jīng)驗教訓,不從分解的角度進行思考,而將純黃綠色氣體與氫氣混合,結果無論是靜置數(shù)日還是稍稍加熱或露置日光下,發(fā)現(xiàn)都生成了鹽酸氣,并且無任何水分產生,從而否定了貝托雷的觀點。他認可拉瓦錫的氧化理論中“一切酸中均含有氧”的觀點,認為氯氣是某種“基”的氧化物,與氮、硫、碳生成的酸根相似,仍然堅持氯不是一種元素而是一種化合物。后來,化學家想盡各種辦法,利用金屬、紅熱木炭、磷等任何一種吸氧劑進行實驗,企圖從氯中分解出氧來,以證明蓋·呂薩克見解的正確性。不過,均沒有從黃綠色氣體的分解中見到氧的蹤跡。那么,這究竟是元素還是化合物?

      2.2.4 戴維的氯氣分解實驗

      1810年,戴維在發(fā)現(xiàn)了堿類和堿土類一系列元素之后,也試圖用電解法來探討氯的本質。最初,他在銅管中用電池將木炭燒至白熱,讓氯氣通過其表面,結果沒有得到氧氣。于是,他分析了以前有關這方面的所有研究工作,感到只有認為氯是一種元素,才能合理地解釋所有的實驗現(xiàn)象。經(jīng)過一番認真研究之后,他在英國皇家學會上發(fā)表了自己的新觀點,以大量的實驗事實論證了氯是一種元素,而不是什么化合物,結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爭論。同時,他也對酸的本質問題進行了思考,認為鹽酸的主要成分是氫,氯氣中并不含有氧,氫有可能是使物質顯酸性的主要原因。

      1813年,法國人庫特瓦從海藻植物中發(fā)現(xiàn)碘之后,戴維和蓋·呂薩克先后又獨立地確證它是一種元素,其性質與氯相似。于是,氯和碘分別是一種元素,鹽酸和氫碘酸都是無氧酸便很快得到了科學界的認可。

      2.3 確定需要明晰的問題

      通過表格設計,引導學生對收集的素材進行分析,展示需要關注的問題,重點關注證據(jù)的收集、對證據(jù)的解釋以及得到的結論之間的關系是否符合科學原則。表1呈現(xiàn)了對舍勒、蓋·呂薩克和戴維實驗的分析結果(因篇幅關系,省略對貝托雷實驗的分析)。

      2.4 思考分析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分組對科學發(fā)現(xiàn)過程中各科學家的工作圍繞元探究問題展開思考和分析。如表2提供了在研究問題維度、收集證據(jù)維度、證據(jù)解釋維度、得出結論維度,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元探究問題下的科學發(fā)現(xiàn)過程??梢园l(fā)現(xiàn),元探究過程是一個充滿反思,不斷叩問的過程。

      2.5 討論總結

      引導學生分析以上過程,發(fā)現(xiàn)氯的本質是單質。整個過程是一個不斷反思的過程。學生可以關注到科學家在收集證據(jù)與得出結論方面的關系,從而認識到氯是一種元素的認識是如何得來的。如果給你一種未知的物質,你如何去判斷其存在和本質。意識到科學發(fā)展的曲折性,意識到得到正確的結論不僅需要嚴密的論證,需要基于證據(jù)的解釋,還要敢于相信事實。

      3 元探究教學的優(yōu)勢和局限性

      3.1 優(yōu)勢

      運用元探究的探究教學,學生由于處于一個相對開放的外部環(huán)境,沒有太多指向性問題,能夠集中關注探究的過程,關注探究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因而能更加理解知識的構成與獲得更多知識形成過程的體驗。并且由于問題答案需要學生自己從素材中提煉,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分析的能力素養(yǎng)。

      元探究教學旨在解決目前探究式課堂中存在的探究僵化、探究形式化的問題,旨在引導師生關注探究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如不僅僅是停留在收集證據(jù)上,而在于更關注證據(jù)與解釋之間的聯(lián)系、解釋與結論的關系等等,達到關注探究各部分之間緊密聯(lián)系的導向作用的目的。

      3.2 局限性

      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與實驗探究相比較,學生的部分能力,如獨立提出猜想與假設的能力、制定計劃的能力、進行實驗的能力沒有得到訓練和培養(yǎng)。元探究教學因其特殊的載體需要,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化學史結合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因此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應挖掘含有豐富研究過程的內容。

      要使得這種探究方法行之有效,其關鍵在于教師所提供的素材要盡可能多樣化,要設置具有引領作用的問題來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發(fā)言,對一系列相關問題進行“辯論”,所謂“理不辯不明”。但要注意不要淪為聲高的較量,既要“辨”,又要“辯”?!氨妗笔恰稗q”的基礎。關鍵是在思考的基礎上關注探究過程中各要素的關系。

      參考文獻:

      [1][美]國家研究理事會著.羅星凱等譯.科學探究與國家科學教育標準[M].北京: 科學普及出版社, 2004: 16, 24.

      [2]Joseph J. Schwab. The Teaching as Enquiry.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62: 65.

      [3]葛秋實,王秀紅.基于化學史的教學設計: 與科學家對話——重溫氯的發(fā)現(xiàn)之旅[J].化學教育, 2011,32(01): 35~36, 57.

      [4]吳瓊英.化學史融入探究教學的實踐與反思——以“質量守恒定律”為例[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17,(13): 20~22.

      [5]劉玉榮,詹利平.融合化學史和生活的二氧化碳教學設計[J].化學教育, 2017, 38(17): 5~9.

      [6]張娟,姜建文.基于化學史的“元素周期表”教學設計[J].化學教育, 2017, 38(17): 75~81.

      [7]丁緒賢.化學史通考[M].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1: 136~146.

      猜你喜歡
      科學史化學教學課堂教學
      論科學史與情景創(chuàng)設的探究式教學
      簡約化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探索
      自然拼讀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融入
      數(shù)學開放題在初中課堂教學的探索
      淺談科學史在初中科學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淺析高中化學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多媒體技術與化學課堂教學
      化學探究性學習方式的構建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
      科學教學中挖掘科學史的有效途徑
      遂昌县| 贵州省| 讷河市| 白水县| 安阳市| 宁夏| 南昌县| 大石桥市| 吴江市| 靖边县| 南京市| 四会市| 堆龙德庆县| 莱阳市| 临洮县| 阳泉市| 尉氏县| 开江县| 报价| 广水市| 昌宁县| 延川县| 中西区| 涿鹿县| 繁峙县| 乌兰察布市| 太康县| 中山市| 嘉善县| 镇江市| 陵川县| 耿马| 精河县| 措勤县| 防城港市| 连城县| 韶山市| 闻喜县| 乐都县| 邹城市|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