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學治理結構中的權力沖突與組織設計

      2018-02-19 15:07:47董親學
      學術界 2018年8期
      關鍵詞:校長權力學術

      ○ 董親學

      (武漢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2)

      雖然治理對于大學組織重要性已形成共識,但大學治理結構在具體實踐中依然舉步維艱。如,高校章程對于組織相關內容并沒有遵循治理的基本內涵,除對黨委書記及校長職能的表述遵循《高等教育法》外,中國共產(chǎn)黨大學委員會、紀律委員會、校長辦公會、行政部門、學術委員會、教學委員會、職稱評審委員會、教職工代表大學、學生代表大會及群眾組織、學部、學院及其他機構等組織架構的職能、權責、運行機制等或空泛概述或抽象表達。這種治理內涵模糊、主體虛化、權利職責互擾的組織結構安排無法體現(xiàn)出高校通過治理權責擬定,厘清內外權利關系,高校自治無法得以充分體現(xiàn)?!?〕

      大學對于治理結構的呼喚根植于外部環(huán)境變遷與內部自身發(fā)展的耦合。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大學辦學經(jīng)費來源由政府單方劃撥轉向為政府、市場、社會三者共同參與供給經(jīng)費與資源;從大學自身看,政府對大學的放權與分權使得大學行政權力空前擴大,但擴容后的行政權促使大學這一特定組織逐漸背離自身本質功能。為適應外部環(huán)境變化,促使自身職能回歸,大學亟需擺脫管理構造,邁向治理結構。

      大學對于治理結構的需求還根因于對權力濫用的限制。在政府對大學逐漸松綁與放權的同時,大學行政權力集權化特性愈發(fā)顯明。這種特征表現(xiàn)為在校級層面權力高度集中,未如政府預期向學?;鶎舆M行分權。實踐中則表現(xiàn)為照搬政府管理體系,在組織整合領域依賴科層管理體制,在組織資源與利益分配領域奉行行政通吃的規(guī)則,以至于大學的工作結構、權力結構和利益結構割裂脫節(jié),大學里出現(xiàn)了由學術能力低的人來負責在學術領域領導學術能力高的人,教師的積極性和進取心受重創(chuàng),學生的價值觀與學術信仰遭遇危機?!?〕

      一、大學治理結構理論評鑒

      對于大學治理結構的研究,其一遵循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該理論認為,大學治理中只要尋找理想的治理結構,就能發(fā)揮大學的功能,滿足校內外各群體對大學的需求。〔3〕其二遵循多中心治理理論。該理論主張大學應以自主治理為基礎,通過各種形式的溝通與互惠建構合作秩序,允許大學治理結構存在多個權力中心或服務中心。多中心治理結構不是秩序化的工具理性,而是平等主體實現(xiàn)倫理關照的交往理性。〔4〕其三遵循委托—代理理論。該理論通過建立一種獲取監(jiān)督績效信息的制度,確保代理人履行簽訂契約的義務。在大學治理中,以校長為代理人代理政府和社會執(zhí)行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等方面的職能。

      大學治理結構理論雖淵源于公司治理理論,但二者不能混同,更不能將公司治理理論套用在大學身上。一是兩個不同類型的組織使命和目標不一致。公司以營利為目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大學是公共部門,實現(xiàn)公共利益是其終極使命。二是大學與公司責任承擔主體有所不同。公司,無論是股份有限公司還是有限責任公司,按照代理協(xié)定由股東承擔責任;而大學責任承擔涉及學校法人自身、政府及其他相關利益人。從本質上而言,公司治理結構的功能系建立產(chǎn)權與效益的聯(lián)系紐帶,以激勵代理人并防止機會主義行為的發(fā)生,而大學治理結構的功能系協(xié)調大學決策過程的民主與科學性,并建立與政府、其他社會權利主體的合理聯(lián)系,以實現(xiàn)大學教育的本質功能并表達多方利益訴求。

      需要警惕的是不少學者以大學管理結構要素為研究邏輯起點針對治理結構進行研究,實際上大學治理結構與管理結構在制度創(chuàng)設、法律基礎、權力形態(tài)、主體實施、職能表現(xiàn)、價值取向、籌資能力、運作邏輯和主要目標等諸多方面均存在不同。第一,大學治理結構相應“多元利益沖突”訴求,重點解決利益相關者決策權力分配問題;大學管理結構對應一元權力結構的科層組織管理制度問題。第二,治理結構既涉及隸屬型的權力關系,更平衡和協(xié)調平權型的權利關系;大學管理結構只調控隸屬型的權力關系。第三,從大學決策主體看,治理結構的決策主體呈多元化面向,尤其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介入;管理結構具有單一化特點,只有內部主體進行控制。第四,大學治理結構主張協(xié)調各利益相關者權益,并促使各方強化合作;大學管理結構致力于在自身層級系統(tǒng)內實現(xiàn)內部人控制。第五,大學治理結構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為價值取向;大學管理結構則是以發(fā)揮組織效率最大為價值目標。第六,大學治理結構借助于談判、對話、協(xié)商等機制進行組織(大學)運作;大學管理結構的具體運作則依賴于上級命令和內部規(guī)則。

      二、大學治理結構中權力分配糾葛

      治理作為一種管理機制旨在優(yōu)化配置現(xiàn)有資源,通過一種全新方式將相互作用和制約的各要素進行整合,它強調組織系統(tǒng)內多元化社會管理力量格局,主張政府不是唯一的公共權力中心,應建構多權力中心格局。同時,不同的權力之間相互依賴,致力于集體行動的組織達至目標須依賴其他組織。這種相互依賴勢必存在界限和責任方面的模糊性。

      現(xiàn)大學治理結構中,存在以黨委領導為核心的政治權力、以校長為基礎的行政權力與以教授為主體的學術權力三重權力構造。政治權力、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之間呈現(xiàn)對立與統(tǒng)一的關系。政治權力在高校權力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服從于政治權利。在權力話語中,黨委領導實施政治權力保障大學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校長主持行政管理,具體負責高校行政事務;教授主導學術權力,發(fā)揮在學術領域的權威作用。同時,不同類型及層次的各高等普通院校,均圍繞此三種權力成立了學術委員會、教學委員會、學生會等組織機構。

      大學治理結構的核心在于權力的規(guī)制。然而,每一個有權力的人都趨于濫用權力,而且還趨于把權力用至極限,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經(jīng)驗。〔5〕大學中的權力有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之別,各權力亦有內外部之分。而所謂的大學治理結構中權力的界限,實是治理結構中的利益相關主體的權責邊界問題。如前文述及,大學中的利益相關主體概由政府及其代理人、教授委員會、學生委員會及其他投資主體構成。對于政府及其代理人而言,治理理念下的政府權力應限定在大學辦學方向與經(jīng)費使用的監(jiān)管方面,一方面中國特色大學需要強大的外部精神指引,需要符合國家的意志;另一方面現(xiàn)階段政府對大學的財政劃撥依然是大學最主要的辦學經(jīng)費來源。政府的代理人——大學黨委會負責學校具體行政事務。其一,政府主體權力的落實需要一個具體機構;其二,除教學(含學科建設)、科研外的大學行政事務管理需要具體機構負責。教授委員會是學校學術權力執(zhí)行的主體機構。實務中,學術事務機構主要存在主體失位與職能錯位問題,尤其是在教授委員會設置程序上更是存在行政權力決定教授委員會人選的組成。教授委員會自身定位與職能彰顯是大學治理結構核心的精要所在。大學治理結構的其他參與方,諸如行業(yè)、協(xié)會或具體企業(yè)在大學治理結構中應起到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監(jiān)管作用。對于大學治理結構中各方具體權力與行為能力具體解構下文做詳細解讀。

      政府對大學的權責主要表現(xiàn)在對大學辦學政治方向進行規(guī)劃與立法,對國有資產(chǎn)安全及財務運營情況進行監(jiān)督管理,對大學黨委書記及校長進行行政任免,對學科與專業(yè)的設置進行批復與評估。簡言之,政府對大學的行政干預已經(jīng)涉及到大學的各個方面,在大學的日常生活中,政府幾乎無所不在、無權不包。這種管理一方面通過黨委書記和校長貫徹到學校日常實務中;另一方面由于黨委書記和校長具體的權限不清又造成了實踐中的諸多困擾。

      政治權力與行政權力是源與流的關系,二者相互銜接,一以貫之。在大學管理理念下,政治權力和行政權力內化為“黨委領導下的以校長為首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黨委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中國共產(chǎn)黨高等學?;鶎游瘑T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其核心要義是,高校行政機構和行政人員依靠政治權力進行行政事務管理,一般以效率為目標,以科層化為特征,實行嚴格的等級管理制度。通過指示、命令,自上而下維系大學運行。反觀學術權力,明顯受到排擠和冷落,在政治權力和行政權力壓制下,一直處于弱勢地位。細分可以發(fā)現(xiàn),“985”高校、“211”高校、非“211”“985”高校中學術權力逐次減弱。

      (一)黨委書記與校長間的權力沖突

      我國高校內部管理體制的變遷,諸如1950—1956年的校長負責制、1958—1977年黨委領導下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1976—1978年新的校長負責制、1989年以來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實際上是政治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博弈過程。最終形成的以政治權力為核心的內部管理體制以《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規(guī)予以確認。雖然《高等教育法》對黨委和校長在大學中的地位進行了規(guī)定,但并未明晰界定各自權力,從而導致黨委“統(tǒng)一領導”與校長“全面負責”平行運轉,兩者矛盾滋生。劉虹認為,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運行關鍵是“雙頭”(黨委書記、校長)合作問題,個體素養(yǎng)和雙方關系顯得尤為重要:若雙方都強,彼此關系好則形成強大合力,關系不好則產(chǎn)生負面影響;若一方偏弱,則會造成一方單獨主導的格局。〔6〕張紅梅認為,大學治理結構中出現(xiàn)了黨委書記與校長“黨政一把手”雙峰對峙的現(xiàn)象,這一矛盾關系最常表現(xiàn)形態(tài)是某一方的“專權”,表現(xiàn)為:有的高校黨委書記對所在高校進行管理時,不僅手握處理校內黨政事務的權力,還包攬學校教學科研事務,將校長視為“副書記”;校長誤讀作為“高校法定代表人”這一身份,全權包攬學校大小事務,連黨務工作都要主抓,將書記定性為“擺設”。除此之外,這一矛盾在有的高校還表現(xiàn)為黨委書記和校長對學校事務相互干涉或互相推諉責任,導致學校內耗多,資源過度消費?!?〕

      《關于堅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實施意見》提出建立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分工合作、協(xié)調運行的工作機制,該意見指出了黨委具有的10項權責。〔8〕宏觀上,黨委要把控大學辦學的政治方向,領導學校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培育師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觀上要策劃大學學科與專業(yè)建設,營造優(yōu)良的大學文化;微觀上要管好干部、管好人才、管好黨員,要深入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在組織建設中更是明確其領導紀委、工會、共青團、學生會等群眾組織和教職工代表大會等組織機構的權力,并討論決定其他事關師生員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黨委寬泛的權力以及黨委中書記與校長之間職能界限的模糊使得大學陷入行政管理泥淖中無法脫身,更勿談公共治理?,F(xiàn)實的課題是如何實現(xiàn)優(yōu)化黨的領導以及明晰校長權力的耦合。正如張繼明所言,強化黨的領導就是要求黨委從具體的事務干預者轉向大學最高監(jiān)督者和有限事務決策者,〔9〕而明晰校長權力的核心在于如何彰顯大學自身職能。

      (二)非學術權力與學術權力間的沖突

      董漫雪認為政治權力統(tǒng)治下的高校逐漸被行政化和意識形態(tài)化,行政集權化特征愈發(fā)明顯,呈現(xiàn)倒金字塔權力結構特征,基層權力匱乏。至于學術權力組織亦表現(xiàn)為“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校長—院長—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儼然成為一個線性的行政管理決策體系,學術方向、科研課題、課程設置等教學和科研核心議題均被行政權力所壟斷。事實上,大學組織變革中賦予黨委的政治權力與校長行政權力之間的博弈斗爭更是掩蓋了大學組織結構最為基本的權力形態(tài)——以教授為代表的權力表達路徑?!?0〕楊德廣認為,大學內部的行政機構將學校教學、科研、財務、職稱評定統(tǒng)統(tǒng)掌握在自己手中,按行政管理辦法而不遵循用戶規(guī)律管理教學、科研用戶學術事宜,剝奪了教學、學術一線教師的權力,剝奪了教職工代表大學、學術委員會等組織應有的權力?!?1〕

      相對于政治權力與行政權力而言,學術權力發(fā)展式微,如學術委員會、教學委員會、教師職務評審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等學術組織學術權力地位還未確立,履職能力差、難以發(fā)揮應有作用。在權力能力發(fā)揮上,大學的政治權力、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交織,沒有相對清晰的界限。典型表現(xiàn)是,政治權力、行政權力常常越位,泛化的行政權力更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代替學術權力的狀況。在制度保障方面,學術權力的制度化和文化意蘊匱乏。學術權力一直未得到政治背書的確認,大學自身也缺乏尊重和保護學術權力的氛圍。至于設置的教學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等視為“教授治學”組織在實踐中擁有的是“審議”和“討論”權利,而無最終“決定權”,單純的學術議題亦須經(jīng)過校長辦公會或黨委常委會同意。治理框架下學術話語權的回歸是讓學術人員進入決策領域,而非作為咨詢顧問存在,從而更加吸引學術精英的廣泛參與?!?2〕

      三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周處,字子隱,義興陽羨人,父親是吳國鄱陽太守。此子年少時就臂力驚人,又兼行事不拘小節(jié),縱情隨性,過于奔放,因而鄉(xiāng)親們皆視其為禍害。

      三、大學治理結構的應然建構

      大學治理結構作為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核心與顯像,成為解釋現(xiàn)代大學以及相關環(huán)境結構變化的規(guī)范性分析框架。目前,政府雖然是大學最強的控制者,但大學利益延傳已然超出自身權能界限,亟需社會與市場力量的有效參與,大學受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力量的協(xié)調與支配日益突出。囿于三方存在難以調和的價值與利益沖突,大學宜平衡三種力量并建構有共同目標價值,并營造基于競爭與合作的均衡狀態(tài),以達到權力均衡、利益均衡與價值均衡。具體而言,一是均衡大學、政府、社會、市場等組織利益關系;二是均衡大學依存的政治、經(jīng)濟、法律、文化等價值利益關系;三是均衡大學內部權力、學術、行政之間的關系。構建基于“政府——市場——社會”調和范式取代政府、市場與社會的角力和紛爭,促進大學重拾職能重心,達其應有的績效水平。

      大學治理結構需要協(xié)調的關系:一是處理好政治權力與行政權力的關系,實現(xiàn)黨政有效融和。在大學中設立黨委的合法性在于:大學黨委的權力是國家政治權力的體現(xiàn),有利于黨對大學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控制和引導。大學黨委通過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確保黨對大學的政治領導、組織領導與思想領導,發(fā)揮黨的總攬全局作用。黨委對大學組織政治引領作用不言而喻,問題是大學自身組織目標如何不脫離黨的政治目標又能實現(xiàn)組織活動高效率?筆者以為,應進一步落實政治權力與行政權力的融和路徑,除學術權力涉及的領域外,黨的政治權力應當在大學“三重一大”事項上均要落實,實現(xiàn)政治權力與行政權力的有效融通。二是學術權力回歸本位,回應大學職能與精神價值目標。教師的學術權力是大學組織與生俱來的內生性權力:其一,大學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的三大職能根源于教師學術貢獻,后者是前者存在的根基;其二,追求真理與大學組織同根同源,是大學最為原始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權力形態(tài)。三是著力建構“小政府、大社會”的理念格局?!秶腋叩冉逃母锖桶l(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健全議事規(guī)則和決策程序、依法落實黨委和校長職權、充分發(fā)揮學術委員會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發(fā)揮群眾團體作用等規(guī)劃措施實質上是建構“小政府、大社會”的大學治理結構格局。隨著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過渡期的完成,大學權力的配置更是以讓渡的方式,將權力配給有利于提升大學職能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團體。

      大學治理通常分為外部治理與內部治理兩個領域。大學外部治理結構旨在促使政府、市場、社會等價值訴求和資源配給順利進入大學,并遵循大學理念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大學內部治理結構強調以學術權力構建為基礎,協(xié)調公共權力與行政權力,避免權力高度集中并回應多元利益訴求與沖突。大學外部治理結構建構重點在于協(xié)調大學、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內部治理結構則重點理順“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一現(xiàn)實問題。

      筆者傾意建構以學術權力為核心,以政治權力為引領,社會權力廣泛參與的大學治理解構新范式。具體而言,設計如下:大學黨委作為大學最高權力機構,負責學校三重一大事項研究。主抓學校組織、黨建、財務、國有資產(chǎn)管理、后勤等部門,領導學校工會、共青團、學生會等群眾組織。黨委書記由大學主管機構進行任命,可賦予其公務員身份。黨委會具體職能為:一是全面貫徹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執(zhí)行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依法治校。二是堅持黨管干部原則,按照干部管理權限負責干部的選拔、教育、培養(yǎng)、考核和監(jiān)督,討論決定學校內部行政機構的設置及其負責人的人選(學科處、教務處、人事處除外),依照有關程序推薦校級領導干部和后備干部人選。做好老干部工作。三是領導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師生員工頭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學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維護學校安全穩(wěn)定,促進和諧校園建設。四是加強大學文化建設,發(fā)揮文化育人作用,培育良好校風學風教風。五是加強對學校院(系)等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做好發(fā)展黨員和黨員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發(fā)展黨內基層民主,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加強學校黨委自身建設。六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教授委員會是學校的最高學術權力機構,其委員構成應由具有教授職稱,除由各教學學院教授委會會選舉產(chǎn)生1名外,還需納入教務處(有的大學稱為大學院或大學部)處長、研究生院(學科處)院長(處長)、人事處處長和圖書館館長。教授委員會負責教務處、研究生院(學科處)、人事處、圖書館等部門的管理以及各教學學院的業(yè)務和人才工作,著力解決以下問題:一是討論決定事關學校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及教學、科研、行政管理中的重大事項和基本管理制度。二是組織擬訂和實施學校教務處、學科處、人事處、研究生院以及各教學單位的設置方案并任命負責人。三是討論決定學校人才工作規(guī)劃和重大人才政策,創(chuàng)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優(yōu)化人才成長環(huán)境,統(tǒng)籌推進學校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四是組織開展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教學活動,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機制,著力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五是積極穩(wěn)妥地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建構大學與地方系統(tǒng)機制,服務國家和地方的經(jīng)濟發(fā)展。六是組織開展學校對外交流與合作,與各級政府、社會各界以及國際機構簽訂合作協(xié)議,依法接受社會捐贈。大學校長由教授委員會推薦并公示產(chǎn)生,既可以是校內教師亦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遴選產(chǎn)生。

      需要審慎地思考“高校去行政化”以及“高校外部行政化決定內部行政化”等言論,這些言論的實質指向的是大學政治權力是否正當化。政府對大學政治權力配給理論淵源于1962年艾默生提出的“依賴—權力”范式,經(jīng)布迪厄于1986年變革后,該范式被解釋為擁有資本數(shù)量和類型決定了在特定空間的地位,也決定了擁有的權力。實踐中,無論是中國大學歷史演進和社會主義特色內涵要求,還是《高等教育法》的立法確認,以“黨委領導”為核心的大學治理結構始終是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現(xiàn)代大學的應有之意。

      四、余論:漸進化的大學治理結構

      綜上所述,大學治理結構的定義應是,體現(xiàn)大學利益相關者組織屬性以及委托代理特點,以實現(xiàn)公共利益為目標,彰顯大學主體功能,回應權力沖突和多元利益訴求的權力制度安排。一個有效的大學治理結構應當根據(jù)利益相關者組織屬性區(qū)分戰(zhàn)略利益相關者與一般利益相關者,將決策權按實際需求,合理分布在不同治理主體手中,并促使不同主體產(chǎn)生權力依賴和制約關系?!?3〕而利益相關者參與大學治理的過程實際上是將其擁有的政治資源、經(jīng)濟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等投入到大學并換取大學發(fā)展的參與權,并同時分享組織剩余的相關權利。其基本內涵有兩點:一是大學是學術組織,負有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三大職能,融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應用與知識創(chuàng)新于一體。同時,大學是社會組織,具有目標多元、管理復雜的特征。大學治理結構既要求大學充分地尊重學術自由和發(fā)揮教授的權威作用,又要有堅定的政治方向與高效的黨政管理。二是大學具有“非單一性”的組織屬性以及委托代理關系導致的信息不對稱特點。大學治理的實質可看作大學利益相關者參與大學事務決策的結構和過程。在大學內部表現(xiàn)為權力的配置、協(xié)調與行使;在外部則體現(xiàn)為大學與外部利益相關者,如政府和社會等利益相關者的活動規(guī)則。

      大學治理結構的完善需要經(jīng)過系統(tǒng)制度設計、組織機構調整、工作機制運行三個必經(jīng)程序。中國大學治理結構目前仍處于學者研討階段,系統(tǒng)制度的最終確立恐怕仍需政治背書才能得以實現(xiàn)。雖然有的高校已經(jīng)試行了大學董事會制度,但不少學者認為,其主要職能用于“圈錢”。事實上,與其不顧現(xiàn)實地對國外大學董事會實行“拿來主義”,倒不如踏實地解析大學治理結構中的權力沖突,找到大學及其利益相關人的善治妙方,回歸大學治理結構的應有之意。

      注釋:

      〔1〕張紅峰:《制度、參與和權力:內地與澳門高校內部治理的比較研究》,《高教探索》2015年第9期。

      〔2〕龔怡祖:《大學治理結構:建立大學變化中的力量平衡——從理論思考到政策行動》,《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3〕朱家德:《從結構主義到問責主義:大學治理研究范式轉型》,《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2年第11期。

      〔4〕孔繁斌:《多中心治理詮釋——基于承認政治的視角》,《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6期。

      〔5〕〔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第154頁。

      〔6〕劉虹:《大學治理結構的政治學分析》,《復旦教育論壇》2013年第6期。

      〔7〕張紅梅:《我國大學治理結構中的內部主體矛盾關系》,《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5年第3期。

      〔8〕《關于堅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實施意見》,新華社,2014年10月15日。

      〔9〕張繼明:《我國大學利益相關主體的權責邊界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11期。

      〔10〕董漫雪:《論我國大學組織多元權力體制的構建》,《教育發(fā)展研究》2011年第5期。

      〔11〕楊德廣:《關于高?!叭バ姓钡乃伎肌?,《教育發(fā)展研究》2010年第9期。

      〔12〕Duderstadt, J.J, Governing the 21st University: A View from the Bridge.W. G. Turney(ed.), Competing Conceptions of Academic Governance: Negotiating the Perfect Stor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4,p.84.

      〔13〕龔怡祖:《大學治理結構: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基石》,《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14〕熊慶年、代林利:《大學治理結構的歷史演進與文化變異》,《高教探索》2016年第1期。

      猜你喜歡
      校長權力學術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思考
      中國博物館(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不如叫《權力的兒戲》
      電影(2019年6期)2019-09-02 01:42:38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校長的圣誕節(jié)這花是你的嗎?(一)
      權力的網(wǎng)絡
      博客天下(2015年12期)2015-09-23 01:47:57
      論校長的修養(yǎng)
      與權力走得太近,終走向不歸路
      清風(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喚醒沉睡的權力
      浙江人大(2014年8期)2014-03-20 16:21:10
      好校長是怎么煉就的?
      學術
      宣汉县| 新巴尔虎左旗| 武汉市| 静乐县| 定西市| 湘阴县| 全南县| 家居| 山阴县| 台南市| 普陀区| 海伦市| 德庆县| 斗六市| 开鲁县| 江华| 永靖县| 偏关县| 阳原县| 武宁县| 禹城市| 神木县| 峡江县| 平遥县| 芮城县| 阿合奇县| 会理县| 泰安市| 大安市| 根河市| 乌苏市| 专栏| 遂宁市| 苍山县| 沙湾县| 马山县| 栾城县| 五家渠市| 图们市| 扬中市| 天镇县|